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联邦分权的模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当前大小政治单位面临的压力导致了对联邦政治体制的诉求 ,希望藉此缓解压力 ,调和多样性。现已成型的主要联邦制度模式包括 :联盟 (unions)、宪政分权联盟(constitutionallydecentralisedunions)、联邦 (federations)、邦联 (confederations)、盟邦 (fedarcy)、联合国家 (associatedstates)、国际共管 (condominiums)、同盟 (leagues)、共同权力机构 ( jointfunctionalauthorities)以及混合体 (hybrids)。在这些不同的模式中 ,又有多种变化。就联邦体制来说 ,影响其运行的设计问题包括 :构成单位的数量和特性 ,立法和行政权力以及财政资源的分配状况 ,构成单位间权力分配是否均衡 ,共同联邦机构的形式和结构 ,作为裁决者的法庭的作用 ,宪法对于个体和少数权利的承认 ,以及政府间互相咨询、协作与合作的程序。过去半个世纪中 ,联邦政治体制的成败得失可以归纳为四个方面的经验和教训 ,这些经验教训关系到联邦制以及更广义上的联邦体制在协调和处理社会多样化方面的能力  相似文献   

2.
自1998年《人权法案》实施以来,英国宪法面临着来自国内和欧盟的双重挑战。在国内,法院获得了对议会主要立法作"不一致宣告"的权力,由于议会尊重法院的宣告,往往对不符合欧盟法的主要立法进行修改,司法权因此而发展,甚至已经形成了挑战议会主权的态势。这引发了废止《人权法案》与限缩法官权力的改革呼声。另一方面,议员任期、下议院对战争的表决权、上议院终身制改革等议题也成为宪法改革的助推力。欧盟方面,欧盟法常常与英国议会立法不一致,欧盟法院的判决在英国国内的效力也总引起争议。鉴于此,有学者提出了制定成文宪法的改革方案。该文对此进行了反思,认为制定成文宪法将零散的改革事项捆绑在一起,很难证成其合理性;同时,某些宪法惯例无法成文法化,即便写入宪法也很难实施,而不能实施的宪法不具有可适用性。而不成文宪法具有模糊性优点,可以调整王室和首相、首相与阁员间的关系,搁置欧洲议会和英国议会间的效力高低之争,使任何一方都能在现行宪制框架下和平共存,这无疑是一种成功的宪制安排。当下的英国,旧的宪政秩序正逐步瓦解,新的宪政秩序尚未建立,制定成文宪法风险极大,其必要性也存在疑问。故反对制定一部成文宪法。  相似文献   

3.
朱寿清 《学术探索》2013,(2):143-148
新加坡是一个由移民组成的多民族、多语言的小国,政府的语文政策关乎国内民族平等和与周边国家的关系。在东南亚民族主义高涨、土著民族排华、冷战对抗的时代背景下,新加坡脱离殖民统治,走向自治,加人马来西亚联邦,到最后独立建国等一系列重大事件,极大地影响了新加坡的语文教育政策。20世纪50-80年代,新加坡政府以实用主义为原则,根据内外局势的变化不断地调整语文政策,最终形成了统一的双语教育格局。  相似文献   

4.
独立检察官制度是美国独特的法律制度,其产生有特定的宪政背景,《独立检察官法》对独立检察官与总检察长、司法部之间的权力分配予以明确规定,总检察长保留了部分传统权力,独立检察官几乎可以行使总检察长的全部让渡职权,独立检察官必须遵循司法部的政策。检察官角色定位的模糊性及检察官制度的政治化最终导致检察官制度失败。  相似文献   

5.
英国中世纪的城市自治与宪政成长密切相关。英国城市的特许状是具有宪法精神的文件,是近代资本主义宪政制度的起源。英国的城市法初步具备了近现代法律制度的雏形和基本精神。英国的城市自治制度具有宪政性质、宪政特征与宪政意义,对我国城市的社区自治制度与宪政建设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6.
本文主要从法律、政治等层面探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马来西亚 (1963年前为马来亚 )华人社会地位取得及演变过程 ,分析马来民族主义和英国殖民政府政策对华人社会地位所产生的影响。作者认为 ,马来西亚华人为争取整个族群的政治权利进行了长期的奋斗 ,虽然取得了公民权 ,依法享受了一部分公民权益 ,但是在马来人为主人 ,马来人地位优越至上的宪法原则下 ,马来西亚华族在马来西亚民族国家建立过程中没有获得与马来民族同等的政治权利。但是马来西亚华人为了争取整个族群的社会地位 ,体现马来西亚多元族群的特点 ,非常注重中华文化、传统价值的保护和发展 ,并努力维护已取得的政治权利  相似文献   

7.
宪政模式转型与近代英国崛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魏建国 《北方论丛》2005,25(6):102-106
中世纪英国的宪政模式是司法型的,国王权力在司法领域受到一定的限制,但是在政治领域却不受限制.而伴随着近代早期英国国王所代表的行政权力强大,司法领域越来越难以约束和规范国王的权力.最终,英国通过将中世纪司法机构的议会改造成近代立法机构的议会,来实施对国王行政权力的政治规范和约束,并完成了代议制型宪政模式建构.司法型宪政模式向代议制型宪政模式的转变,标识了近代英国宪政模式的转型.宪政模式转型完善了英国市场经济体制,从而也就为近代英国的崛起奠定了体制基础.  相似文献   

8.
宪政问题     
宪政是植根于西方历史文化背景下的一种理念、制度和政治实践,尽管在历史传统、社会矛盾和权力结构各异的不同西方国家,人们对宪政的理解各不相同。中国共产党人同样不能回避宪政问题,1940年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的宪政》一文中指出:“宪政是什么呢?就是民主的政治。”“世界上历来的宪政,不论是英国、法国、美国,或者是苏联,都是在革命成功有了民主事实之后,  相似文献   

9.
影响近代英法美三国政体发展不同的一个关键因素是,社会结社在三国发展的分殊流变,以及由此带来的法律与权力关系样态的变化.近代英国宪政民主制的成功,得益于英国自中世纪以来一直存续和坚守了社会结社、多元权力共存结构和法律至上传统,即使代议制民主的出现也没有改变此格局;近代法国宪政民主制的失败,很大程度上源于中世纪晚期以来社会结社受毁,最终引发了单一权力中心的权力至上强化和法律至上传统的丧失;近代美国宪政民主制的成功,受益于继受和发展了其殖民母国--英国的社会结社、多元权力共存结构和法律至上传统.社会结社视阈下考察近代英法美三国宪政民主制的成败原因,具有事半功倍效果.  相似文献   

10.
各层级政府间的权力划分深刻影响联邦政治体制的运行方式,宪政分权是联邦制的起点而不是联邦制的归宿。由于权责的对称程度不同,联邦政治体制有对称性和非对称性两种模型。在经济全球化的视阈下,对称性的联邦制国家中央权力逐渐加强,联邦政治体制向单一制方向发展;非对称性的联邦制国家地方权力逐渐加强,联邦政治体制向邦联制方向发展;反映在国际舞台上,两种模型演化出了许多新变体,表现为不同的联邦政治体制模式。  相似文献   

11.
政体新探     
政体与国家主权的归属没有必然的联系 ,政体与政权组织形式并非属于两个不同的层次。政体的本质是国家机关之间的权力关系。政体即为政权组织形式 ,但应当包括国家结构形式。对于政体问题应当从多个角度加以认识 ,我国的政体是共和制、人民代表大会制、具有联邦制特点的单一制和民主集中制。  相似文献   

12.
时亮  郭培贵 《北方论丛》2015,(3):103-112
明代内阁阁臣是辅助皇帝决策的人员, 地位尊崇. 阁臣的地域和户类分布都比较广泛, 为实现人才的优势互补, 以便提高最高决策层的决策效率和质量, 并将各边远落后地区, 以及社会各阶层的人才纳入国家统治集团核心以增强明廷的凝聚力、 维护国家的安定与统一都有积极的意义. 但阁臣在各省直间的分布又不平衡, 相对集中于经济、 文化发达和科举实力雄厚的南方各省; 在年龄构成上, 阁臣的中进士、 入阁年龄及在阁年限等都符合人类生理和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 说明明代阁臣队伍的年龄结构和活力状况良好.  相似文献   

13.
周积明  胡曦 《学术月刊》2012,(2):140-147
清末十年,革命派、立宪派与清政府三大势力角逐于中国政治舞台。革命派与立宪派相互冲突抵牾,又从革命与立宪两个方面左右夹击清政府。清政府欲避免革命,则不得不立宪,遂与立宪派有相呼应之势。但清政府之立宪,昧于大势,反应迟钝,且力图在政治变革中最大限度地维护既得利益,立宪派于失望中日益分化、倒戈,清政府成为制造革命党的大工场。在此格局中,每一方的动作,都对其他两方造成影响,三方形成冲突与博弈的复杂关系。大致说来,革命党的每一激烈举措,必然推动立宪主义向前推进一步。而凡是清政府对于立宪消极应付,立宪主义遇阻,革命主义则必然前进一步。最后打破三方博弈格局,使历史天平倒向革命一方的,既不是革命风潮,也不是立宪派,而是清政府自身。辛亥年(1911年)爆发的"武昌起义",不过是易千年之帝制以共和的历史因果长链中的最后一个环节。而"辛亥革命"一词中的"革命"二字,也应从"改革"、"变革"的含义上去理解更为贴切。  相似文献   

14.
A number of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as a result of the ambiguity of US legal mandates, organizations have considerable latitude in how they comply with regulations. In this paper, we address how the different agendas of the federal and state governments increase ambiguities in state-firm relations and how states are interested actors in creating opportunities for firms to navigate the federal legislation. We analyze the institutional forces behind bank acquisitions within and across state lines in order to illuminate the ways that US states take advantage of federal ambiguity and are able to shape corporate practices to their benefit. We specifically examine how patterns of bank acquisitions are shaped by the crucial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federal Community Reinvestment Act (CRA) and a little-understood provision in the federal tax code that is implemented at the state level, the Low-Income Housing Tax Credit (LIHTC). The relationship is complex because, while the federal government uses the CRA to control bank acquisition activity, states promote use of the LIHTC, through which banks can address federal CRA concerns, and thereby promote bank acquisitions in their jurisdictions. Thus, our findings suggest that the implementation of social legislation at one level in a federal regulatory system undermines the mechanisms of social legislation at another level. We use archival research and in-depth interviews to examine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se institutional processes and formulate hypotheses that predict the ways in which bank acquisitions are constrained by banks’ CRA ratings and the way states in turn help banks overcome their CRA constraints. Quantitative analyses of all bank acquisitions in the United States from 1990-2000 largely support these hypotheses.  相似文献   

15.
试论新民主主义宪政思想的形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新民主主义宪政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民主政治建设中的伟大创举。新民主主义宪政思想是经过长期艰难探索才逐步形成的。民主联合战线的“革命的民众政权”的构想和苏维埃工农民主政权的实践 ,是中共早期对政权模式的探索 ;“人民共和国”及“民主共和国”方案的提出是新民主主义宪政思想的萌芽 ;基于新民主主义理论的新民主主义共和国政权模式构成了新民主主义宪政思想的雏形 ;抗日根据地“三三制”政权的提出和建立是新民主主义宪政思想形成的标志 ;《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和人民政协《共同纲领》的制定是新民主主义宪政思想更臻完善的体现。新民主主义宪政思想的形成与新民主主义政权的建立和发展相因相成。  相似文献   

16.
严复创立的社会进化论意义上的立宪国概念,由"社会有机体"、"民权"和"力"三个要素构成,"民"的要素作为分别立宪国与专制国的标准,似乎与自由主义宪政之间存在某些关联.严复提出要限制君权,并非旨在对国家权力实行宪法限制,而是为了容纳"民权",依靠民的力量实现国家的富强.  相似文献   

17.
明政府派遣亦失哈巡视奴儿干地区时建立永宁寺,并刻石立碑。永宁寺作为明政府在奴儿干地区权力象征,在当地部落已归顺明政府,且在当地部族不具备与明政府对抗之实力的形势下,仍被损毁。永宁寺被毁后重建,不久明廷即停止巡视奴儿干地区,尽管明廷没有正式废除这个机构,但奴儿干都司权力在此地的削弱已成不争之事实。  相似文献   

18.
中国从1908年8月清政府颁布《钦定宪法大纲》起,至今已有百余年的宪法变迁和宪政发展历程.它经历了晚清预备立宪时期的宪政运动,北洋军阀时期的立宪和宪政运动,国民政府时期的立宪和宪政运动,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的立宪和推动这几个宪政运动阶段.深入研究百年中国的宪法变迁和宪政运动的发展,有益于我们从中汲取立宪和宪政运动的经验教训,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宪政建设.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近代政治思想史上,严复是一个相当独特、甚至有点让人费解的人物。对他的政治思想,尤其是宪政思想重新进行梳理,将其划分为三个演变阶段,透析每个阶段他为近代中国宪政制度建立所作的努力及主要宪政观念,可以对其宪政思想进行重新审视,肯定其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