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哲学是关乎生活的层级性思考——关乎"主体性何以可能"的存在论;关乎"绝对主体性是什么"的形而上学;关乎"相对主体性是什么"的形而下学。既有的易学哲学史印证了哲学观念转型与生活方式转型的相应,体现了一般性思路:"形而上者"为"形而下者"奠基,形而上学为形而下学奠基。包括现代新儒学在内的易学哲学均缺失了本源存在视域,只涉及"主体性是什么",没有触及"主体性何以可能"问题,也并未建构完备的现代性易学形而上学、形而下学。易学哲学的当代开展,首须"返源",解构既有的易学形而下学及其相应的形而上学,建构描述主体性所由以挺立的本源存在及其发生机制的存在论;在此基础上"立相",建构关乎现代人类主体性的易学形而下学,以及相应为其奠基的易学形而上学。唯其如此,才能彻底完成易学哲学的现代转型。  相似文献   

2.
20世纪80年代随着思想解放潮流对文学的渗透,西方社会的各种文学创作与批评方法蜂拥而出,在一定程度上复归了五四时期自由、多元的文学格局.文论建构逐渐从文本"外部"走向"内部",逐渐打破以往文学研究中政治化视阈的界定,文学审美论取代了意识形态论和认识论等饱含政治功利性的价值取向,回到文学自身,文学的本体研究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在这一转型中,尽管学界对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在接受中根据具体语境有所变异,但其对当代中国文论建构的意义仍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3.
"都市化进程"在深刻改变与重建当今世界经济社会发展方式的同时,也为以文艺美学为主要形态的当代中国美学提供了重要的学术生长空间与全新的当代性问题.都市美学新理论的探索与研究,在基本框架上沿三方面展开:首先,都市化进程的现实背景与都市文化学术语境的确立,是文艺美学发生当代转型和都市美学得以成立的外部动因.其次,都市美学在研究对象与范围、逻辑起点与价值基础以及文艺美学既有框架的改造与当代形态的建构等方面取得了重要的突破.三是都市美学的理论资源与文化研究问题,经典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消费"关系的论述、新马克思主义的都市空间美学建构,在以消费为主体功能的当代都市中具有"核心资源"的重要意义.在文化研究上,现代艺术家对资本主义城市的批判和抵抗,对于今天都市人探索审美拯救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而也成为都市美学在理论建构中特别心仪的对象.以都市美学提供的基本原理为基础,可以为都市人减少自身在都市化进程中的异化以及当代中国城市的可持续与全面发展提供某种有益的参照.  相似文献   

4.
数字技术对摄影的介入并非只引起了摄影创作观念上的变化,而是在更深层次推动整个摄影在当代社会与艺术中的变化.数字技术的廉价和表现力带动了传统"非专业"摄影人群放弃家庭式记录,转而从事"艺术"创作的热情,摄影的客观与表现两面性也吸引了大量传统艺术家的介入.技术学习成本的降低使得大众群体更容易获得优美的画面,随着"好"图片的大量增加,图像的价值评估已由"美"转向作品内涵,由此也更接近当代艺术的观念性要求.由于更广泛知识背景人群的参与、思考和实践,使得摄影在当代艺术中成为具有核心影响力的媒介之一."大众"介入创作和"去专业化"的多极发展等原因,使得摄影成为一种融合各种思想并可以满足艺术家要求的表达形式.  相似文献   

5.
中国当代艺术生产中出现兼具艺术创作和艺术中介性质的新艺术实践。这一现象与全球化背景下民族身份在文化交流中被建构的特征有极大关系。以"长征计划"艺术项目和"长征空间"画廊交织在一起进行当代艺术创作和运作为例,民族身份建构过程凸显出三个理论焦点:首先,从当代艺术的文化视域见出从艺术创作到艺术生产理论讨论范围的转向;其次,通过把当下文化生活与中国革命史并置来建构当代艺术中的民族身份,这种对社会发展史进行反思的宏观视野为原本西方语境下的当代艺术史所缺乏;第三,民族身份建构过程中弱势文化身份的转化反映出文化交流的现实性和幻象性双重性质。对这三方面的反思结论是尽管这一交流过程以文化妥协为前提,但它带来平等交流的希望,具备文化对话价值。  相似文献   

6.
王洪波 《学术界》2012,(4):15-22,283
现实的中国社会,个人与群体的主体性处于转型的过程之中.在经济、政治和文化等领域,主体性的困惑现象较为突出.为此,围绕个人与群体关系,着力研究个人、群体主体性培育与生成问题,文化选择和制度创新问题.对这两方面问题的深入思考和解答,特有助于当代中国个人与群体关系的良性建构.  相似文献   

7.
张艳斌 《兰州学刊》2022,(8):125-134
返乡青年成为乡村振兴一支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返乡青年经历了从脱嵌农村到再嵌城市即进城,从脱嵌城市到再嵌农村即返乡两个阶段。进城阶段,乡村社会的个体化转型、家庭关系的个体化演变以及生活方式的个体化选择构成了第一阶段脱嵌农村的现实动力。制度化“再嵌入”困境和“去传统化”的现实隐忧则成为嵌入城市的阻力。返乡阶段,其动力因素来自城市端、农村端、个人端等多重维度,也面临政策执行度、乡村生活再适应等阻力因素。返乡青年“乡—城—乡”的空间流动蕴含着个体主体性的建构。同时,应当充分认识到个人主体性实现限度,努力为返乡青年增能赋权,依靠政策的有力支持和制度的有效保障不断夯实激发返乡青年主体性自觉的现实基础,为返乡青年主体性自觉提供更多机会,释放更大空间。  相似文献   

8.
高校学生党建肩负着"立德树人"的重任,其重要意义显而易见。处在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中,高校学生党建面临着意识形态斗争复杂化、社会体制转型深度化、信息技术变革加速化等诸多外部挑战。扎实推进学生党建工作创新,需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进一步彰显大学生党员的主体性。在路径选择上,应牢固确立高校学生党建主体理念,为大学生党员主体性建构奠定思想基础;多维构筑高校学生党建有效阵地,为大学生党员主体性建构创造空间;充分发挥高校学生党建协同效应,为大学生党员主体性建构提供动力;创新完善高校学生党建制度体系,为大学生党员主体性的建构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9.
赵丽萍 《阴山学刊》2010,(5):100-102
主体性教育是我国当代教育的重要主题之一。主体性教育的实质是通过教育建构起学生的主体性,充分发展学生潜在的才能,从而使学生在学习实践中能充分展示其主体的力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从个体主体意识生成的角度研究与探索主体性教育,有利于拓宽开展该项工作的方法与思路。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中国文艺理论的发展可以概括为主体性的建构与消解以及在此过程中形成的多元化格局。主体性的建构首先是确立个性主体尤其是感性欲望的本体地位,在这一方面,王国维的贡献不可抹杀。主体性的建构与消解的过程,也就是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在20世纪中国文艺理论中交替发展的过程,从而形成百年中国文艺理论发展的多元化格局。在全球化背景下,未来中国文艺理论的发展,应该着力将文艺理论建设成一门"间性"学科,具体包括文本间性、主体间性、学科间性和文化间性等方面。  相似文献   

11.
当前,“躺平”现象被舆论关注,成为学界集中探讨的理论命题。“躺平”现象的成因是多维度的,既有社会运行中的直接性因素,也有内隐在现象之下的主体性因素。对主体性因素的揭示需要依靠前提性的追问与反思,青年为何在当代用“躺平”来应对“固化”、抵抗“内卷”、追逐“意义”等问题将对这一现象的分析引向深入。从主体性视角看,当代即时与延时的冲突、工作与休闲的对立以及由“主体性过剩”下的感觉至上等深层因素与社会的直接性因素的共同作用,促成了“躺平”现象的发生。为了有效矫治“躺平”现象,需要意识、体验、运行三个维度协同联动,共同引导青年形成正确的人生观。  相似文献   

12.
西方哲学的发展经历了从前主体性、主体性到主体间性转变的.在此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不断凸显.主体间性主要关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共识问题.话语是人根据自身目的对语言系统进行选择的结果,是主体间性的重要表征方式.话语既是人自身目的的外显,又是主体间性建构的主要手段.目的、话语与主体间性三者之间密切联系,主体间交际目的的协商是主体间性建构的主要动因.  相似文献   

13.
陈天庆 《学术研究》2002,42(8):30-38
本文在当代哲学存在论(主要是海德格尔的哲学)对传统哲学逻辑的对象性思维的批判语境中 ,考察了马克思存在论新的非逻辑的、关于感性活动的、交互主体性本质力量的对象性思维特征 ;描述了其基于自身性而与自我性的交互性超越结构 ,及其是如何达到存在之社会本质的理解和确证的 ;指出了马克思的存在论思维仍是在当代具有巨大创新和批判意义的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14.
民国时期的苏南乡村秩序,就经济秩序而言,小农经济仍然是最主要的经济结构形态,但农村经济逐步卷入世界经济的旋涡,农产品商品化程度逐渐提高,经济关系向经济契约关系转变;就政治秩序而言,随着王朝国家向政党国家的转型,国家力量对于乡村社会的渗透日益深入,由行政机构和政府官员构成的显形国家力量直接进入乡村社会,乡村内生性权威力量急剧弱化,建构性权威的力量迅速突出;就宗族秩序而言,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族组织仍然起着一定的作用;就日常生活秩序而言,"伦理本位"的文化理念是村落社会中乡民日常生活的逻辑,在这种生活逻辑中,形成了"爱有差等"的"差序格局".  相似文献   

15.
从网络流行语看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创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网络化时代传统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话语面临剧烈的冲击与挑战,以网络流行语为窗口,观察当代青年的社会心理需求与语言喜好特点,是有针对性地提高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实效性的重要路径与前提.分析近年的网络流行语发现,当代青年在调侃、戏谑等娱乐化表象背后实际传达了渴望宣泄情绪、获取娱乐快感、争取话语权、展现个性、寻求群体归属以及寻爱求暖等多面需求,网络流行语的创造和传播折射出当代青年对简洁性与快捷性、内涵性与可再造性、幽默性与解构性、现实性与通俗性的语言风格的喜爱.契合当代青年的时代特点,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创新与转型应注意调整话语格局、关照现实问题、吸收流行话语资源、转换话语表达方式,不断推进教育话语的理念创新、理论创新、内容创新与形式创新.  相似文献   

16.
当代文学的变异发展带来文学"泛化"发展和文化研究的转向,当代文论的阐释能力及其有效性均面临多方面的挑战;而当代文论自身在文化转型中试图"突围"和"转向",却又带来了自身的"合法性"危机,以致在理论立场上游移困惑。面对这些挑战和危机,有必要探讨当代文论继续存在发展的理由和根据,以及它进一步转型建构的可能性何在。这就需要在看待文学的存在及其意义的基本观念上作出反思和调整。由此出发,我们应该将对文学的认识阐释,从被定义的转变为被理解的,从本质论的转变为价值论的,从知识论的转变为方法论的,以应对当今的文化转型和文学变革,从而实现当代文论的进一步转型发展。  相似文献   

17.
殖民地时期在华韩国流亡文学中的共同主体性,经历了建构与解构、解构与重构的历史进程。在华韩国流亡文人的个体生命自觉和民族主体性是建构共同主体性的根本前提,而在中国的现代语境则始终是其重要的变数。因为中韩志士面临着共同的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使命,在华韩国流亡文学逐渐表现出交互主体与共同主体性建构的特质。这一建构过程大致经过两个阶段:一是辛亥革命和大革命时期,为探索阶段与初步形成阶段,积累了多方面的历史经验。二是全面抗战时期,为成熟与全面发展阶段,主要表现在中韩志士作为共同主体参加中国抗战,进而建构交互主体与共同主体性;在文学活动方面表现为同一主题的共同书写以及戏剧文学的创作与共同演出等。在华韩国流亡文学中的交互主体、共同主体性的建构过程呈现出中韩命运共同体的文化亲和性、互动交融性以及共存发展性等特点。  相似文献   

18.
在成都当代美术馆举办的"历史之路——威尼斯双年展与中国当代艺术20年"群展上,81年生的年轻艺术家李青用他的新作《街头霸王之历史街区》,跟另外1 9位前辈级的参展艺术家开了个意味深长的玩笑:张晓刚、周春芽这些中国当代艺术界的标志面孔,出现在了风靡全球的电子游戏"街头霸王"的场景中,伴随他们的,还有每个人的一件代表性作品作为道具或人物. "一种戏说和隐喻,"李青对此十分坦诚,"‘街头霸王’的角色隐喻了中国当代艺术家在中国社会中的位置和处境,体现了他们的艺术与中国现实和来自西方的想象这两方面的碰撞、交流或交锋.这件作品是一次用个人游戏化的方式完成的对历史的注解."  相似文献   

19.
当代艺术精神变迁及其文化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历史时空的转换,相对于古典艺术和现代艺术,当代艺术呈现出一种新的精神,即原创性的消失和非艺术或反艺术倾向的强调。从社会学角度看,当代艺术是后工业社会的文化现象,其精神变迁与当代社会具有内在一致性。就哲学而言,哲学在当代发生了新的转向,呈现出反中心化、反理性、反本质主义、反主体性和反总体性的后现代哲学思维特性,艺术精神也暗合了哲学思维的新转向发生了内涵的变迁。  相似文献   

20.
"结构转型→领域分离→力量转移→利益博弈→思想分化→整合共识→文化生态→整体升级→现代治理→建构秩序→民族复兴",这就是当代中国发展的现实逻辑。在现代化的征程中,"中国问题"经历了从"中国应向何处去"到"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式的现代性问题"的历史演进。把握当代中国发展的现实逻辑,提升"中国问题",并建构书写当代中国发展的现实逻辑的范畴体系和话语方式,理应把握中国语境,坚持形式与内容相统一的辩证方法,注重理念提升和把握范畴之间的逻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