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王宏 《社科纵横》2006,21(4):27-29
科学发展观是崭新的哲学理论,经济法是现代法律制度,虽然不在同一层次上,但是科学发展观与经济法在产生、理念、功能、目标等方面具有一致性。科学发展观对经济法的立法、实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而经济法是实现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制度性方法。  相似文献   

2.
高启东 《社科纵横》2006,21(8):104-104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经济法以其特有的平衡协调的本质与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以人为本的理念相契合,这决定了经济法在社会保障、维护公平的市场经济秩序、促进经济发展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等方面发挥着重大作用,为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必要的途径和有效的保障。  相似文献   

3.
张雪强 《社科纵横》2010,25(12):64-67,74
经济法一直以来因其所涵盖的部门法律分散而被认为缺乏统一的法律制度体系,所以招致对其法律独立性的异议。而经济法规范缺乏系统性的重要原因就在于各个具体法律之间没有形成完整的责任制度。没有责任制度保障的法律必然难以通过法律途径对法律关系的责任人进行追究并实现权利的法律救济。通过对经济法的责任制度进行深入分析,消除对经济法的法律系统性的争议,为经济法的法律独立性提供足够的支撑。  相似文献   

4.
逻辑起点的科学界定对经济法学科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我们说国家调节是经济法的逻辑起点,理由在于,国家调节是经济法理论体系逻辑结构的起始范畴,它包含经济法研究对象一切矛盾萌芽的规定性,从国家调节可推演出经济法理论体系逻辑结构的其它范畴、命题,它是经济法历史起点的反映,符合经济法发展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原则.  相似文献   

5.
课程思政是专业课教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在全面推进课程思政的背景下,财会类专业经济法课程教师在教学改革中,应将课程思政理念与课程目标相融合,分析财会类经济法特点、确定改革内容和重点,明确课程思政改革的基本要求,从教学内容设计与开发、教学策略制定与实施、课程考核探索与实践三个方面,优化经济法课程思政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6.
经济法主体范畴之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济法主体的研究是经济法理论和实践中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以利益为切入点 ,可将经济法主体分为国家、市场主体和社会团体。其中 ,作为新兴主体的社会团体 ,主要是基于其所保护的群体利益和社会自治权而被纳入经济法主体之中。经济法的任务就是要平衡协调不同主体的意志、行为和利益关系 ,促使各方互动 ,以赢得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7.
目前经济法学对经济学正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 ,在经济学的一些棘手问题上 ,经济学家可以从法律中学到很多东西。因此经济学者必须学习法律知识 ,掌握法律分析的基本技巧和方法。文章通过对经济法本质的分析 ,探讨经济法与经济学、经济法与国家经济建设的关系 ,并通过经济法教学 ,对培养复合型人才起到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8.
蒙启红 《学术交流》2005,1(12):49-52
明确经济法的价值取向是建立经济法学范畴体系应该首先解决的问题,而它却被理论界长期忽视了。经济法的价值取向是指经济法应当具有的、体现经济法的宗旨并满足社会主体对经济法根本要求的最基本的属性。经济法自产生之日起,它的现实内容就表现出它是以社会公共利益为价值取向的。在各个部门法中,经济法最具有体现社会公共利益要旨的资格。明确社会公共利益是经济法价值取向的选择,有利于经济法与民法和行政法一起作为一种平衡机制共同实现社会关系的调整,确保社会主体各方利益和权利主张的实现。  相似文献   

9.
现代经济法产生的民商法基础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黄子凯 《浙江学刊》2001,(4):159-163
本文以民商法发展的历史进程为出发点,阐明了现代经济法产生的必然性,分析了法律的价值分析和制度变迁两者的互补性.本文认为,现代经济法的产生以民商法的高度繁荣为前提,同时以对民商法的补充为己任.  相似文献   

10.
把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作为经济法的基础性问题进行分析,可揭示政府干预经济的合理性;把规范政府干预行为作为经济法的一项重要任务进行分析,可论证政府干预经济的合法性;基于以上分析,从经济法的层面上可确定“有限的经济权力与充分的市场权利”的法律原则,并构筑“权利、行为和责任”的法律结构。  相似文献   

11.
加入WTO后,中国经济的发展将不可避免地融入经济全球化的浪潮。经济全球化也必将给法律制度的发展带来深刻的影响。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各国法律制度、特别是经济贸易法律制度将逐渐表现出共通性。探索经济全球化与法律共通性的命题成为国际经济法学研究、比较法研究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2.
加深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理论认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重要战略任务,是实现经济良性发展、积蓄后劲的紧迫要求,也是在正确认识和把握我国自身经济发展规律基础上作出的必然选择。要保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在遵循一切社会形态共有的经济规律的同时,还必须遵循我国自身经济发展规律。具体为:速度、质量和效益相统一的规律;保持社会供求总量基本平衡,避免大起大落的规律;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的规律;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力素质,把握引进、消化、吸收和提高创新能力的规律;梯度推移、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的规律;以人为本,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最高目的的规律。这些规律表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较之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其内容更全面,更广泛,更加注重结构的变革和"质"的提高,更加注重统筹兼顾和协调发展。因此,实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一系统工程,必须抓住重点,从七个方面"转轨变型"、总体推进:从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从外延型向内涵型转变;从速度型向效益型转变;从高耗型向节约型转变;从线性型向循环型转变;从守业型向创新型转变;从政府主导型向市场主导型转变。  相似文献   

13.
"法的价值"体现着法的精神,法的本质和法的目的,立足于21世纪,从哲学和经济学两个视角洞察法的本体论价值和经济价值,目的在于为当代中国法确立一个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的价值目标体系.  相似文献   

14.
试论当前中国宏观调控法律体系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宏观调控在社会经济发展中有着重要的作用。中国在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中非常重视宏观调控的作用,并不断致力于宏观调控原则和措施的法律化。为了满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法治原则的要求,有必要结合中国改革的经验并借鉴国外有关立法的先例,加快构建中国完备的宏观调控法律体系。  相似文献   

15.
论经济法的中观归属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法律体系和部门法之间存在一个中观层次,并且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利益观念的建立和政策性平衡的产生,中观结构要素中除了公法和私法之外又产生了社会法.公法、私法、社会法在调整对象、调整方式、法律本位、法律价值等方面存在着区别.经济法以社会利益为调整对象,以政策性平衡为调整方式,以社会本位为法律本位,以维护社会经济总体效益为法律价值.上述四个特征与社会法相一致,因此经济法在中观层次上归属于社会法.  相似文献   

16.
17.
贺桂华  侯欢 《唐都学刊》2014,(2):124-128
我国自实行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后,房地产业飞速发展,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导致我国部分地区出现了住宅房地产价格过高、上涨过快等问题.住宅房问题事关国计民生,国家政府运用经济的、法律的、行政的手段在调控房地产价格时,始终应当坚持权力法制、秩序稳定、社会公平的原则.在住宅房地产价格调控时,要修改和完善《价格法》,完善土地调控法律制度,完善住房保障法律体系,制定专门法规调整我国住宅房地产,逐步扩大经济适用房等保障性住房惠及的范围,完善相关调控主体法律责任.  相似文献   

18.
法实现的若干问题刍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法的运行目的是为了法的实现。法的实现应是过程与结果的统一。法实现的过程就是法的运行与操作的过程。法实现的动作与立法、执法、司法、法律监督、守法紧密相关。法实现的途径既要立足法自身状况因素,也要从经济基础、文化、社会等广阔背景审视。  相似文献   

19.
论法律实效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谢晖 《学习与探索》2005,1(1):95-102
法律实效是国家实在法效力的实现状态和样式。它在实践中一般表现为三种样式,即自治样式、强制样式和混合样式。法律实效的实现需要四种基本保障机制,即法律机制、观念机制、组织机制和经济机制。法律实效与法律评估、司法活动之间关系非常密切。它是法律评估的唯一客观标准,也是司法的直接目的和衡量司法效能的参照。  相似文献   

20.
法律职业伦理的几个基本问题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唐永春 《求是学刊》2003,30(5):79-84
法律活动的职业化既是法治的题中应有之义,又是法治的一个基本前提。由此,作为法律职业化一大基本保障的法律职业伦理业已进入人们的视野并得到相应的关注和探讨。本文从伦理学的一般原理出发,就法律职业伦理的若干基本问题———作为社会伦理现象的法律职业伦理的构成要素,作为规范的法律职业伦理的性质、特征、功能,法官、检察官、律师三大法律职业角色的基本伦理定向———进行了解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