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藏戏,作为积淀了藏族深厚独特的古文化精粹的高原艺术奇葩,受到了藏族人的深深喜爱和恩宠。它高度综合、凝聚着雪域民族文化各种层面社会信息的戏剧艺术藏戏,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历史的年轮,也在其剧种、流派、形式和风格中折射出了这个民族的时尚风尚。在我国藏、青、甘、川广大的藏区内,存在着十余个互相联系.又各具特色的地方藏戏剧种,而在某些较大的剧种内又存在不同的艺术流派,在这些流派中又潜藏着诸多不同风格的戏班。这里仅以西藏为重点,选择风格显著且影响较大的藏戏剧种、流派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2.
最近读到一篇题为《视角》的文章,作者讲述了他站着看佛像和跪倒在地看佛像的不同感受。在佛像面前,站着看的时候,它不过是泥塑木雕,是艺术品;可当跪到它面前的时候,顿时感到它高大威严,而自己则渺小得很。于是他明白了为什么中国历代统治者都要把宝座筑得高高的,让他的臣民们在下面跪着说话。这算得上一个“发现”。  相似文献   

3.
西方有关西藏的知识深深植根于他们的“东方主义”意识,在想象中建构了一个香格里拉,当然,这并不是西藏神话的全部。其背后更深隐藏着的,是西方人对中国在经济上的迅速崛起感到焦虑、恐惧、排斥和反感,因此,西方一些政治力量操纵舆论,炒作西藏话题,对西藏跨入现代化进程的种种努力横加指责,希望保留一个”完美的、封闭的西藏”,一个“中世纪的生活样本”。  相似文献   

4.
进军西藏,建设西藏,巩固国防,是当时中共中央根据客观需要作出的决定。鉴于西藏情况特殊,中央还规定进军西藏的队伍不吃地方。进藏部队十八军(后改为西藏军区)政委、中共西藏工委副书记谭冠三同志倡导并确立了“长期建藏,边疆为家”的指导思想和体制。所以,进藏人员都以“解放百万农奴、建设新西藏、保卫国防”为己任,以西藏为第二故乡,  相似文献   

5.
小璇  蓝风 《女性大世界》2004,(11):64-65
历经数年,行程数万公里,仅凭两只脚深入到西藏腹地,和藏民吃住在一起。经历过几次生死险遇,用整个的身心去体会西藏的一切;22岁,在中国美术馆举办“走进西藏陈亚莲艺术作品展”,轰动一时,被誉为“中国新兴朴素主义画风的代表”;独自创立“北京达尔吉民族风情艺术公司”.提出文化脱贫、使民族艺术走向市场的个性主张……这个如水蜜桃一样芬芳甜美的年轻姑娘,以其特有的坚韧和灵性,书写了一个又一个美丽的故事传奇。  相似文献   

6.
我已去过西藏四次了。朋友问我:“去西藏有高原反应,去一次可以了,怎么老是要去啊?”我只好笑笑,淡淡地说:“没去过,不知道;去过后,总会想着那个神奇的地方。”说起来要感谢上海的援藏干部。从1995年起,每年对口支援日喀则地区的建设,三年一期,每期50名同志。上海科技界派一名干部去日喀则科委工作。就这样,万里之遥的西藏,就一下子贴近了。我有机会为三位援藏科技干部出谋划策。在这个过程中,学习到许多东西,促进自己思考、读书、请教……因为西藏行,使自己的眼界开阔了。西藏情结牢牢地系在心中。  相似文献   

7.
西藏,是一个永远都说不完的梦境。有人说它壮美,还有人说它雄伟;有人说它纯净,还有人说它神秘。到过西藏的人醉在眼前的梦幻里,没有到过的人醉在心灵的梦幻里。如果从太空遥望,你能看到这里是“世界屋脊”和地球在太空的第三个支点;如果从高空俯视,你能看到这里峰岭相连,苍山如海,  相似文献   

8.
西藏:惊心动魄的控亲路文曾有情驻守在西藏察隅的边防军人有一句名言:“爱我,请爱边关。”前去探亲的妻子们也有一句感慨:“不来边关不懂得爱你到极致,不来边关不懂得恨你到深处。”这些女人的漫漫探亲路,铺满了苦难和泪水;她们的脚下写满了悲凉和无奈……平地“银...  相似文献   

9.
江舟 《老人世界》2010,(8):43-43
插花艺术源于中国。早在1500多年前,我国就开始在佛像前瓶插应时花卉,以表示对佛的虔诚。这种佛像供花当时又称为“佛花”。由于鲜花成为礼物的必备之物,所以留下了“借花献佛”的成语。实际上这只是平放在佛桌上的花束形式,是插花的雏形。  相似文献   

10.
2009年,从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专业毕业后,王东海带着梦想与激情来到了西藏,成为了一名大学生村官,担任日喀则仁布县帕当乡切村党支部副书记。提起为啥来西藏,王东海说:“大学期间,我就对西藏的自然风情、民俗宗教很着迷。一来到这儿,我便陶醉在高原美景之中,更是被这里淳朴的民风感动。”  相似文献   

11.
英国推出“麦线”时一系列不正常的做法,一直是西方学者在“西姆拉条约”和西藏的法律地位上产生无限混乱的根源。  相似文献   

12.
强江海 《职业》2013,(7):64-66
2011年6月,在北京工作的27岁的贾昱吴和34岁的吕雪峰辞去月薪两三万的工作,结伴到全国旅行。到达第一站西藏时,两人被当地的人和景迷住,决定在拉萨开一个像“家”一样温馨的客栈,并约定:让全国网友一起装饰这家客栈,天南海北的网友都可以邮寄装饰品到店里,店里所有的设施都由网友提供,凡给客栈寄过装饰品的,以后来客栈,都可以享受到家庭式的服务。  相似文献   

13.
李多 《当代老年》2006,(11):49-49
西藏铁路开通后,到西藏旅游越来越方便,但西藏是高寒高海拔地区,绝不同于一般地方,如果不注意保护自己,不仅会使旅游成为一种痛苦的熬煎,甚至会危及自己的生命。本人进出西藏十多次,在西藏工作数年,有确实的体会和经验,所以特别提醒准备乘火车到西藏旅游的游客,特别注意以下事项:  相似文献   

14.
爸爸妈妈在西藏5岁时,她跟邻家小朋友玩,最顽皮的小强问:“彩彩,你是不是像孙悟空一样,是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的?不然你怎么没有爸爸妈妈?”她伸手推了小强一把说:“你还是天篷元帅猪八戒呢!”  相似文献   

15.
自西藏解放后,西藏经济飞速发展,在促进西藏发展的劳动者中,绝大一部分是学成归来的西藏大学生。可以说西藏大学生对西藏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西藏大学生的生长环境不同,他们与普通院校的学生相比有很多不同,思想上有很多自己的特征使得他们的学习动机,竞争意识等有很多的表现,因此掌握西藏大学生的思想变化规律,是将他们培养成才的基本前提,是国家,社会,西藏地区共同关注的问题。为了掌握西藏大学生的思想变化,我们在西藏民族学院。西藏大学,西藏农牧学院等高校展开这项调查,希望能对探寻西藏大学生的思想状态方面有一定的实际调查意义。思想,一般也称“观念”,其活动的结果,属于理性认识。思想也是关系着一个人的行为方式和情感方法的重要体现。状态指物质系统所处的状况。思想状态,顾名思义,也就是思想所处的状况。那么,当代西藏大学生的思想状态究竞如何呢?笔者所在的课题组对部分西藏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和访谈,力求探求当代西藏大学生的思想状态。  相似文献   

16.
“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传僧不传俗”,这是藏族技艺文化传承的古老传统。如今,这种保守的方式正被打破,越来越多的女性参与到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工作中,为藏域文化的流传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相似文献   

17.
一、从白马东来到人间佛教 东汉永平七年(公元64年)的一夜,汉明帝在洛阳宫里守着母亲的灵位,不知不觉地睡着了。他梦到有一位神人,身上有日光,飞到宫殿前面。明帝被梦惊醒,心里涌起异样的欣悦。第二天一早,他召集大臣在殿前开会,询问这位梦中神人是什么神?大家面面相觑,’回答不出来。这时有一位见多识广的傅毅勇敢地站了出来,他对明帝说:“我听说西方天竺国得道的人叫做‘佛’。他能在空中飞行,身有日光。你梦到的神人,恐怕是‘佛’吧?”明帝听了大喜,决定派遣使者前往天竺。使者在中天竺大月氏国遇到印度高僧摄摩腾和竺法兰,与他们一起用白马驮着佛经和佛像回到洛阳。明帝以白马为名建造寺院,供养佛像与高僧。佛教传人中国,走的是一条与中国传统与现实社会情况相结合的道路。  相似文献   

18.
2008年遭遇中国与西方世界价值碰撞的“滑铁卢”,从西藏事件、CNN风波到圣火传递,中国一边以绚烂的奥运开幕式表达百年前的富强梦想实现的喜悦,一面却在尽力压抑自己那颗跃跃欲试的“雄心”。对今天的西方世界而言,富强本身是无法获得一张无争议的国际世界入场券的,在准入清单上,赫然还列有一些附加的条件。  相似文献   

19.
中国治理西藏的成就远胜于美国对待印第安人等少数族裔的做法,50年来藏族人口成倍增长至700万,印第安人则从两千多万减少到几十万,在保留地“标本化”生存。谁应向谁学习一目了然。  相似文献   

20.
在表示“供行走的道路”义的语义场中,先秦两汉时,“道”处于统治地位.同义的“路”和“途”使用数量远不及“道”,且双音节词“道路”产生了;两晋南北朝时期,“路”开始和“道”展开竞争;时至唐代,“路”才在口语中战胜了“道”,成为表“供行走的道路”义的常用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