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为无为”不是不作为,而是在“无为”指导下的作为,同认识、心性领域的虚静无为相对,属于行为领域内的无为;在老子“无为”治国思想中,是朴治无为前提下的作为,同功利有所作为有明确的区分。朴治无为是老子无为治国思想的中心,属于纯理论方面的探求,在具体理论运用中就表现为术治无为,在治国行为过程中则表现为“为无为”。  相似文献   

2.
析“无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是老子哲学的最高范畴,老子道的思想体系的主轴是“道常无为,而无不为”。“无为”的含义即守静致虚、柔弱不争、少私寡欲、为而不恃。其本质即道法自然。行“无为”则“无不为”,若行“有为”,则“为者败之”。“无为”的思维模式对解决“天理”与“人欲”矛盾的启迪意义在于提供一个终极性意义的导引。  相似文献   

3.
王弼“以无为本”的哲学思想体系的建立 ,是通过注《老子》来完成的。王弼注《老子》 ,是历史上利用传统文化资源 ,阐发自己哲学思想的典范之一。他在继承老子哲学思想的基础上 ,结合时代的需要 ,对《老子》进行了创造性的诠释。本文以王弼对老子宇宙哲学思想的继承与改造为例 ,凸显其诠释老子哲学思想的进路 ,即在阐释原典的同时 ,根据时代的需要 ,对其原有意蕴作进一步的引申 ,以此来构建新的哲学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4.
老子道的思想体系的主轴是“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以一种超越常识、超越经验的方式来理解《老子》道的“无为”而“无不为”,更能领略《老子》的精神与道家的智慧。  相似文献   

5.
老子《道德经》中的“无为”概念,学界一般认为其有三个主要内涵:不妄为;顺应自然而为;不为己之为。这三种内涵相互联系,紧密相连。“无为”概念具有重要意义:为“道”的基本属性“自然”提供了社会政治领域的治理标准;“无为”观念体现了老子的现实关怀和悲天悯人的情怀,他希望用“无为”让百姓得到拯救;老子用“无为”观念劝诚世人,要以“无为”达到“为”。  相似文献   

6.
刘华军 《船山学刊》2008,(4):111-113
自然的整体有机论是老子思想的基础,他认为“万物得一以生”。老子之“道”乃天地之“遗”,是自然之本性,是连接人与世界万物之纽带。“大道泛兮,其可左右”,于是老子主张无为,无为乃“圣人之德”,无为而又为。以此可以看清老子的整个思想脉络。  相似文献   

7.
周春兰 《学术界》2012,(6):174-180,288
在古代道家哲学中,“无”在不同时期的哲学家中都备受关注,但他们说“无”的侧重点不同.《老子》从追问万物的源头入手,提出了“有生于无”生成论构想;庄子否认了普通的知识及认识方式,提出了“不知之知”的最高认知层次;黄老在改造老子无为的基础上,提出了以建立刑名为前提的无为而治;王弼站在本体论的高度将黄老无为和名教有为进行了整合,提出了“以无为本”的哲学思想.“无”经过老子、庄子、黄老学派和王弼的发展演变,已从一个普通的哲学语词上升为万物之本体;“无”主要涉及生成论、认识论、治国论、本体论等方面,这些哲学思想因为“无”而更为深刻、更有意义.  相似文献   

8.
作为中国古典哲学的重要文本,《老子》包含着多重哲学观念。本文从道与名、有与无、无为与为、本然之“在”、天与人、美与善等方面,对《老子》的哲学思想作了考察,由此具体展示了《老子》关于道及人之“在”的沉思以及这种沉思的所见与所蔽。  相似文献   

9.
毋庸置疑,“无为”,是老子哲学的关键词之一.然而,将“无为”解读为消极遁世的“无所作为”,是对老子哲学的最大误读之一.事实上,“无为”的实质,是顺手自然去作为的手段,其主要内涵是不过、不争、不违背自然.老子认为,刻意人为会导致欲速不达、自取其辱、失德于天下等严重后果.更重要的是,以“无为”作为基本线索,老子的哲学为成功地“作为”揭示了一系列有价值的方法、原则和途径.主要有:顺从自然、与时俱进、使民不争、以德报怨、从细做起、谦卑包容、迂回借力、公正慈爱等.  相似文献   

10.
《老子》哲学以“自然”、“无为”为核心观念而展开的思想体系根本上属于政治哲学。形而上之“道”下贯、落实于社会政治领域而为政治之最高原则,而道之“自然”亦最终指向被统治者民。由于“自然”乃自本、自根、自主、自成、自由之义,深蕴主体性思想的义理,故民“自然”的观点其实确立起人民乃政治主体即民主之政治原则。“无为”则指向统治者君,为其从政、执政之道德准则。君“无为”乃民“自然”的逻辑必然要求。“无为”之治本质上乃民意政治,其中蕴涵着权力制约的精神。  相似文献   

11.
关于老子的哲学思想实质,历来争议颇多。主流声音断言,老子哲学的实质是"无为",并对"无为"作出了消极遁世和无所作为的解读。本文认为,老子的哲学的灵魂是"水德",而关于"无为",应当通过"水德"的准确把握,才能得到合适的解释。老子通过对水的观察和会意,给人们展示了一个自然平和恬适的精神空间。所谓"水德",具体表现为,谦卑低流,养育万物;静水流深,负重载物;胸襟博大,随遇而安;不避污秽,荡涤澄清;阴弱无骨,以柔克刚等等品质。水德,是老子哲学一以贯之的精神实质。  相似文献   

12.
晁福林 《江汉论坛》2004,2(11):84-90
<老子>的帛书本、郭店楚简本与传世本关于"无为而无不为"的记载有歧异处.专家或认为老子从未讲过此语,而只讲"无为而无以为";或认为此语正是老子思想的表达.本文认为老子道论中的"无为"观念确曾导致"无以为"的结论,但随着老子学派思想的发展,清静无为的思想逐渐转变为"无为而无不为"的积极进取的观念."无以为"和"无不为"的说法并存于<老子>书中恰是它存在着不同发展阶段的一个说明.专家在这个问题上的不同看法揭示了老子思想不同发展阶段的"无为"观.在战国秦汉之际社会大变动的形势下,道家"无为"理论的重大变化,适应了社会形势发展的需要.这个变化从一个方面反映了道家理论活力之所在.  相似文献   

13.
老子的“无为”思想是要人们尊重客观规律 ,在顺应自然的基础上有所作为。老子无为辩证思想中的有益养分 ,对培养创造性人才的教育思想方略、教与学的辩证统一、教学情境和教育措施有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14.
庄子哲学思想包含着丰富的宗教精神,主要表现为超越了哲学思辨和形而上学本体论层次意义上的“道”和齐物我、齐万物、物我两忘、天人合一最终达到“无为而无不为”的人生论以及“心斋”、“见独”、“坐忘”之修持方法。解读庄子哲学思想宗教精神的精髓要义,就要通过庄子所倡导的修持方法,进而彻悟“无为”,达到“无为而无不为”、随心所欲合于“道”的得“道”至地。  相似文献   

15.
李洪杨 《理论界》2023,(2):36-42
劳思光的老学研究是当代老学研究和道家哲学研究中值得关注的一种范式。他对老子其人其书这一具有争议性的问题进行了系统考辨,并通过“常”“道”“反”、“无为”“无不为”和“守柔”“不争”“小国寡民”三组哲学观念为诠释框架对老子哲学思想的核心要义作了创新阐发。同时,他从哲学史书写的“理论设准”出发,总结和归纳了老子哲学的理论指向和基源问题,展现了其哲学史研究与书写的鲜明特点。  相似文献   

16.
老子与哈耶克之自然秩序思想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西学界皆有人认为,西方自由主义经济学之自然秩序思想源于中国老子,哈耶克的自然秩序思想较亚当·斯密更接近于老子,老子思想孕育了现代经济学的精神。“无为”、“道”与“一般性规则”、“无知”等一般被认为是老子与哈耶克思想相通的方面,但通过比较研究可知,老子和哈耶克的自然秩序思想差异很大,可以说是貌似而神不同。其各自的思维方式不同,旨趣殊异,各自代表或反映着不同的时代精神。  相似文献   

17.
论老子无为治国思想中的闪光点及其局限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无为”作为一种治国思想,是建立在老子的“道”的哲学思想基础上的。老子谈论了统治者应有的品性,通过正面借喻的方式来阐述其治国思想,同时对统治者提出了告诫,这些都是老子治国思想的闪光点。但是,由于老子治国思想所代表的是没落奴隶主贵族集团的利益,因此也有其局限性。  相似文献   

18.
张高兰 《阴山学刊》2002,15(2):71-72
"自然无为"是道家的基本思想,<老子>与<庄子>中虽都讲"自然无为",但却在大体一致之中表现出了差异,分析这种差异,有助于我们更精确地把握道家"自然无为"这一思想,也更能体会<老子>、<庄子>的思想特色,以及从<老子>到<庄子>的思想演变.  相似文献   

19.
陆建华 《中州学刊》2023,(6):133-137
老子作为原则的道包括道之道和物之道,而物之道又包括天之道、地之道和圣人之道等。道的至上性、主宰性,决定了道之道只能是“法自然”和“无为而无不为”。天之道、地之道都取法道之道,因而都是“无为而无不为”;圣人“为道”,并且取法天之道,其道也是“无为而无不为”。不过,道之道的“无为而无不为”是主观上“无为”、客观上“无不为”,“无为”和“无不为”是现象和本质的关系,而天之道、地之道和圣人之道的“无为”与“无不为”都是客观的,二者是手段和结果的关系,这显示出天之道、地之道、圣人之道与道之道的不同,也显示出地之道、圣人之道对于天之道的取法。就圣人之道中的“无为”而言,它在自然万物面前是被动的,在民众面前是主动的。道之道、天之道、地之道和圣人之道都具有“利他”精神。  相似文献   

20.
老子的无为思想是几千年来中国人处世思想两大主流之一。老子的无为哲学是一种受挫者的哲学,是人们不得意时一剂心理疗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