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关于"中国梦"人民幸福内涵的历史渊源及实践价值研究,必然涉及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存在依据和理论形态等问题。马克思主义幸福观中国化何以可能?这一追问实际包含了两个问题:第一,在实际上是否存在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其是否具有合理性。它与现在我们在非严格意义上使用的"马克思幸福观"是否应该有所区别。第二,中国革命为什么需要马克思主义幸福观中国化?这一命题所指称的过程是否真正发生过。科学的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就是符合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本来面目和本质特性的关于马克思主义幸福观认知和评价问题上的根本态度与根本观点,应该包括马克思的伦理幸福观、哲学幸福观和人民的现实幸福论。哲学幸福观在马克思主义幸福观中居于核心地位,幸福本质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幸福观的核心内容。幸福首先是一个关于人的本体论问题,不能仅以道德来界定幸福的内涵。实践本体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幸福观产生的母体,将唯心主义的幸福观改造成实践唯物主义的幸福观,将幸福感作为成功的社会实践活动的结果和必要环节。人民的现实幸福论是马克思的幸福本质论革命的主要成果和标志,从关注现实人的幸福本身转向探求人民的现实幸福实现的途径和条件,经历了从劳动幸福观到实践幸福观的过渡。"人民的现实幸福论"具体化、中国化就是马克思主义幸福观中国化的主要内涵和基本路径,"中国特色"人民的现实幸福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幸福理论的基本存在形态及表现形式,是马克思主义幸福观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之核心内容。"中国梦"蕴含的"人民幸福"思想的理论创新则是"人民幸福本位"思想的不断深化和大众化。  相似文献   

2.
王鲁宁  孟庆仁 《理论界》2010,(12):18-21
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人的本质与实践的科学诠释,是我们获取理解幸福范畴本质内涵的关键。以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及其历史唯物主义的思维方式为指导,才能解决以往人们对幸福理解的偏见,同时也能从根本上和理论基础上把问题吃透和搞清楚;要实现对幸福范畴从"本质属性"到"幸福本质"的认识跃迁,就不能仅停留在或满足于把幸福范畴的内涵界定为是由于人实现了理想和目标而得到的精神满足,还需要从人生实践活动的视角去进一步揭示幸福实现活动的本质;本文关于幸福问题的探讨,主要以传统幸福观已经达到的认识水平和理论成果为直接研究对象,专门把幸福范畴的本质、幸福和快乐之间的现象与本质关系及幸福实现活动的基本矛盾等作为重要"问题"来进行系统和深入的哲学反思。  相似文献   

3.
新时代幸福观是一种源自马克思主义人生哲学,同时注入时代元素的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其中包含着对人生价值的深度思考以及对生活态度的积极肯定。新时代幸福观建立在对西方片面幸福观的批判与反思、对中国传统幸福观的继承与扬弃和对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发展与创新基础之上,体现了过程幸福与结果幸福的辩证统一,是个人幸福与民族大业的完美融合。以"奋斗"为核心的新时代幸福观解决了当代人的幸福困惑,是中国人实践幸福生活的指南。  相似文献   

4.
纵观人类幸福观的发展历程,只有基于唯物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才能科学全面地阐释幸福的核心内涵。为此,应正确把握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理解民生幸福的真正要义。民生幸福的实现,需要政府将为百姓谋福祉作为其公共政策价值的最终目标,发展国民经济,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升国民文化道德素养,推行善治理念。  相似文献   

5.
主观与客观相统一,物质性与精神性相统一、个人劳动奉献与个体享受相统一、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相统一为主要内容,所有这些都为当代青年幸福观的教育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文章根据当代青年幸福观的基本特点,结合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四个统一"的思想,对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对当代中国青年幸福观形成的作用和启示展开了积极的论证。文中的某些观点对于开展现代青年的幸福观教育工作有着重大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6.
陈春莲 《南方论刊》2022,(12):31-33
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坚持以人为本,认为幸福是劳动所得,满足人们合理需求;中国传统幸福思想包含了德福一致、崇尚自然、天下幸福等内容。马克思主义幸福思想传入中国,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时与中国优秀传统幸福思想相融合,扎根于中国现实土壤,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具体成果,指导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始终为人民谋幸福。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人的理解与以往西方哲学根本不同,它对人的本质的深刻揭示为我们认识幸福奠定了基础。马克思主义人学幸福观科学阐释了现实的人的幸福与劳动、人与自然和谐、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之间的内在关系。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年来对马克思主义人学幸福观进行了坚持不懈的探索、实践。  相似文献   

8.
彭永东  朱平 《江淮论坛》2012,(5):153-157,75
当代大学生幸福观呈现出重结果幸福轻过程幸福、重物质幸福轻精神幸福和重享受幸福轻创造幸福的特点。加强大学生幸福观研究的目的是纠正大学生的幸福认知偏差,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幸福观念,不断提高自己的幸福能力。为此,需要加强大学生家庭幸福观教育和高校幸福观理论和实践教育,不断培养大学生发现、创造和享受幸福的能力。  相似文献   

9.
西方人本主义始终伴随着对幸福的思考,但没有给予幸福以科学的阐释.马克思主义立足于历史的、现实的、具体的人,认为幸福是物质实现与精神实现的统一;幸福是享受与创造的统一;幸福是个人幸福与社会整体幸福的统一.从幸福的维度来说,我党提出的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就是以人为本的幸福观.实践以人为本的幸福观必须坚持"和谐"、"公正"、"可持续"原则,使得物质幸福和精神幸福、个人幸福、他人幸福和社会幸福、人类幸福和环境保护获得统一.  相似文献   

10.
高校应加强对大学生“幸福观”的教育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不同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便有不同的幸福观。如何引导大学生构建理性的、科学的幸福观,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要使大学生认识到:学好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建立理性的、科学的幸福观的基础;吸收中西传统文化中的有关理性幸福观的精华部分是建立理性的、科学的幸福观的有益补充;而学习当今中国社会模范先进人物高尚的幸福观,则是端正大学生对幸福认识的有力保证。  相似文献   

11.
关于历史唯物主义幸福范畴的追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历史唯物主义视野中,幸福观的根本立足点是社会而不是个人,是社会人而不是自然人。它要求人们正确处理幸福感与幸福观的关系、创造与享有的关系、个人全面发展与幸福人生的关系、自己幸福与他人幸福的关系、社会全面进步与人的幸福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科学发展观是建立在坚实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上的,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神实质。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以人为本,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以人为本的理论基础;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联系的、发展的观点是这一基本要求的理论基础;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马克思主义的矛盾学说是这一根本方法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哲学因坚持"自在自然"存在的客观性、第一性,而与一切哲学唯物主义相联系(同时也与一切唯心主义相区别),这是马克思哲学不可动摇的唯物主义前提;马克思哲学因发展出以实践为中介的"人化自然"概念而超越旧唯物主义,从而是人类对自然界认识的重大飞跃;马克思哲学因提出并阐述了"历史自然"的概念,而超越了近代人类中心论和整个资产阶级的自然主义意识形态,因此具有重要的当代性意义。  相似文献   

14.
段忠桥 《河北学刊》2007,27(6):11-18
"广义的历史唯物主义"是俞吾金教授在其《重新理解马克思》一书中提出的一个概念。本文通过对其相关论述的分析,认为这一概念的提出,实际上是要排斥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创立的历史唯物主义,这一概念的主要文本依据是马克思不成熟时期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并且是带有浓重相对主义色彩的对成熟时期马克思哲学思想的随意描绘。本文还对俞吾金在《学术月刊》2006年4月号《马克思哲学研究中的三个问题》一文中对本文作者提出的质疑作了回应。  相似文献   

15.
作为整体的马克思主义原理的基本架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品越 《学术界》2012,(1):45-55,284
本文以物质生产实践作为物质世界客观存在的确证,用物质之间通过内在联系而实现的"对象性存在"取代旧唯物主义的分离的事物的"自我存在",由此建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用此世界观反观于实践活动而形成了历史唯物主义,它以"用生命生产生命"的社会劳动作为人与人最基本的内在联系过程,用剩余劳动的处理方式作为社会制度的主轴。用此唯物史观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而得到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而资本的内在否定性导致人类必须寻求处理剩余劳动的新制度,这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由此建立了以"物质生产实践与唯物辩证法——剩余劳动与社会关系结构——资本权力结构及其内在否定性——社会主义与人的解放"作为基本逻辑主线的作为整体的马克思主义原理。  相似文献   

16.
魏伟 《齐鲁学刊》2012,(3):70-74
青年马克思早期受德国古典哲学影响,认同启蒙思想家所倡导的公民观,但随着其唯物史观的形成及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深层剖析,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公民观进行了深刻批判,乃至彻底决裂,最终立足于全人类的解放,完成了对资本主义公民观的历史超越。深入挖掘马克思公民观中蕴含的思想资源,对我国的社会主义公民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主义唯物论是一种物本主义形态的唯物论,还是一种超越物本主义形态、从实践理解世界的本质相关问题的实践的唯物主义的唯物论?这是一个我们必须搞清楚的有关马克思主义唯物论的本质规定性和精神实质的重大问题。在考察物本主义的唯物论及其思维方式的局限性的基础上,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论是现代的、实践的唯物主义,并重点研讨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关于从实践理解世界的物质性和自然世界的先在性的原理,以期为马克思主义唯物论进一步阐明人类世界的实践性原理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8.
马驰 《河北学刊》2005,25(3):58-62
实践是马克思创立的实践唯物主义的核心范畴,也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石.马克思是在生存论的本体论即"全部社会生活的本质"的基础上统一全部实践活动的.将实践这一重要范畴引入美学,并依此建立起以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唯物主义和实践观点作为自己的哲学基础与主要视点的美学流派,最重要的还是看其是否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生态学思想可以从两个方面阐述 :( 1)生态学的自然观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自然概念的理解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辨证统一 ,自然不仅是一个自在概念 ,也是一个社会概念和生态概念 ,即辨证概念 ;( 2 )生态学的社会观 :自然是一个辨证概念 ,又是一个革命概念———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 ,人的实现了的自然主义和自然的实现了的人道主义才能有机地结合 ,自然的异化问题才能得到真正的解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