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金普森在《东南学术》2 0 0 0年第 1期撰文指出 ,在甲午战争前 ,中国与日本基本上是同步走向近代化的。但是甲午战争后 ,日本利用从中国勒索的赔款 ,大力发展本国工商业与基础教育事业 ,从而迅速挤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行列。中国除战争中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外 ,还承受了最为残忍、最为苛刻的不平等条约 ,超负荷地背上战争军费外债与战后赔款外债。甲午战争后 ,中国付给日本的赔款为 2 315 0万两 ;甲午战争中中国军费支出以及为解决军费困难 ,而举借汇丰银行、汇丰金款、怡和借款、瑞记外债等近 1亿两 ;对日赔款举借的俄法、英德续借款三笔…  相似文献   

2.
熊昌锟 《中国社会科学》2023,(10):183-203+208
清末民初中国的币制改革深受资本主义全球化及国际金本位体系的裹挟,由各方势力共谋促成。国际金本位体系建立后,中国在偿付外债、赔款时承受巨额镑亏,对外贸易遭受巨大逆差,中国意图通过币制改革解决财政和贸易问题。为了消除关税摩擦、便利通商,扩大在华利益,英、美、日等国要求中国统一币制。清政府希望借助外部势力,收归货币发行权。币制改革正式开启后,中国向美国、日本寻求帮助并向国际银行团借款。然而在引入外国势力后,币制改革逐渐丧失了独立性。各国企图利用币制借款及附加条件,主导中国币制改革进程,干预中国内政。清末民初的币制改革均试图建立中央权威的货币制度,但受制于国力及国际因素,最终未能成功。  相似文献   

3.
庚子赔款是指1900年出兵入侵我国的德、俄、日、美、法、英、意、奥八国,和比利时、西班牙、荷兰三国,在镇压了义和团运动之后,向清政府提出的议和大纲中的一项内容。帝国主义列强认为,中国必须为他们这次出兵费用和他们所遭受的其他“损失”而付出一笔巨额的“赔款”,其数目定为四亿五千万两白银,分39年还清,加上年息四厘,本利共达九亿八千二百多万两。赔款以海关税、盐税和常关税(内地关税)为担保。因1900年是庚子年,习惯上把这笔赔款称为庚子赔款。  相似文献   

4.
华俄道胜银行原为俄法合资,成立于1895年11月23日。中日甲午战争以后,清政府为了赔偿日本军费二万万两,用海关税为抵押,年利四厘,接受了俄法银行团四万万法郎的贷款。尔后,1896年9月2日,华俄道胜银行和清政府签订了“银行合同,”清政府入股资本库平银五百  相似文献   

5.
孙中山在广东建政时期,限于财政压力,向外国寻求资金援助成为重要的财政补充手段。孙中山采取务实且灵活的态度,不拘泥于意识形态束缚。一方面,积极寻求与德国、苏联(俄)的结盟;另一方面,在顺应国内民众高涨的反帝情绪的同时,仍积极向日本、美国、英国等国家寻求经济支持。然而,除1917年德国秘密助款、1924年起苏联的经济援助,以及向驻粤外商机构的小额借款之外,大部分引援计划均告失败,其根本原因是受限于列强对华外交政策。孙中山广东建政时期谋求外国资金援助的实际情况表明,外国资金对其革命事业的历史影响是有限的,他争取外援的策略也揭示出其晚年的外交选择与谋求外国资金援助之间存在一定的历史因果关系。  相似文献   

6.
四厘借款是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列强,特别是俄国政府向清政府承搅的一次数额巨大的借款,在清廷外债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四厘借款谈判是由清驻俄公使许景澄出面交涉,由于他的爱国热情和外交努力,使得这次借款,从息扣上看,无论是同以前还是同以后的借款相比,相对而言都是扣少息低。四厘借款大大缓解了清政府的财政危机,也为后来借款提供了扣少息低的先例  相似文献   

7.
企业负债经营就是企业以偿还为条件借入资金发展生产提高效益的经营行为。狭义的企业负债包括基本建设借款、技术改造借款、流动资金借款、向企业内部职工和社会发行的各种债券,以及向其他企业和国外投资者的借款。凡不计利息的各种应付未付款,预收款均不计入狭义的债务总额中,而与未缴税利、未付职工工资等构成广义的企业债务的概念。  相似文献   

8.
赵波 《江西社会科学》2003,2(1):157-160
全面抗战爆发后,苏联率先为中国提供易货借款,支持中国反抗日寇侵略的正义战争。本文考察三次易货借款发生的时代背景、款项的支用情形及中国政府的偿债安排与努力,认为:苏联提供的易款对中国的抗战事业弥足珍贵;中国抗战之初外交困顿局面的改观以及战时国际强国地位的逐渐取得,借款功不可没。  相似文献   

9.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两大帝国主义集团为争夺殖民地和势力范围而进行的战争,长期以来史学界认为,英德矛盾是一战前的主要矛盾,英德之间争夺殖民地和势力范围的斗争导致了一战的爆发。这个观点是完全不符合历史事实的。事实上,一战前英德之间在殖民地问题上并没有不可调和的矛盾,也不存在严重的冲突,而德俄之间倒是在对外扩张的战略目标上存在  相似文献   

10.
近代日本存在"恐俄"思想,但日本的对俄认识并没有停留在消极的"恐俄",而是滋生出利用俄国的实力和列强矛盾进而同俄国结盟的思想。与日俄结盟论关系密切的日俄协商论一度因日英同盟的形成而偃旗息鼓,但随着日美矛盾的增长、日英同盟对抗美国功能的减弱,日本对俄结盟论复活。日俄经过在中国东北的协调行动,1916年签订第四次日俄密约,日俄关系上升到为了共同的安全而采取军事合作的同盟层面。日俄同盟是日本第一次与本地区内国家、自己的近邻结盟。日俄同盟建立后,日本在历史上首次同时运转两个同盟。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30年代,世界性经济危机的冲击导致了以纺织业为代表的民族工业萧条及农村经济破产。此外,经济萧条还导致政府财政急剧恶化。因此,国民政府要从美国借入棉麦借款以期全面解决经济悬案,并且财政部长宋子文主动推进该计划的进行。虽然宋子文是以救济民族纺织业棉荒的名义借入的棉麦借款,但是实际上是考虑在华日本纱厂的消费。时于在华日本纱厂购买借款棉花,日本外务省起初考虑接受以解决中日之间的经济悬案,但是日本军部强烈反对并主张宋子文等欧美派的下台。由于日本政府的反对,国民政府决定对日实行宥和政策,随即转告宋子文返国经过日本时,登岸以跟日本政府协商,然而宋子文坚决拒绝执行国民政府的决策。宋子文的不登岸就象征坚持实行排日政策,所以这进一步引起了日本军部的强烈反对。在这一系列事件过程中,棉麦借款归于失败,宋子文也不得不辞职。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30年代,世界性经济危机的冲击导致了以纺织业为代表的民族工业萧条及农村经济破产.此外,经济萧条还导致政府财政急剧恶化.因此,国民政府要从美国借入棉麦借款[1]以期全面解决经济悬案,并且财政部长宋子文主动推进该计划的进行.虽然宋子文是以救济民族纺织业棉荒的名义借入的棉麦借款,但是实际上是考虑在华日本纱厂的消费.对于在华日本纱厂购买借款棉花,日本外务省起初考虑接受以解决中日之间的经济悬案,但是日本军部强烈反对并主张宋子文等欧美派的下台.由于日本政府的反对,国民政府决定对日实行宥和政策,随即转告宋子文返国经过日本时,登岸以跟日本政府协商,然而宋子文坚决拒绝执行国民政府的决策.宋子文的不登岸就象征坚持实行排日政策,所以这进一步引起了日本军部的强烈反对.在这一系列事件过程中,棉麦借款归于失败,宋子文也不得不辞职.  相似文献   

13.
在甲午战争爆发前,清政府乞求各国列强尤其是俄、英调停———中日两国同时从朝鲜撤兵,因日本拒绝而失败;在甲午战争中,清政府继续乞求英、俄等列强干涉,仍未成功。后来,在美国的所谓“中介”下实现了中日两国的直接谈判①。显然,无论是战前,还是战争中,清政府所...  相似文献   

14.
(一) 1894年1月,朝鲜爆发了东学党徒领导的农民起义运动,日本乘机借朝鲜发生变乱,捍然不顾朝中两国政府的反对,调兵遣将,大举入侵朝鲜。李鸿章面临日本气势汹汹的军事进攻,吓破了胆,感到无力对付,便提出“以夷制夷’的外交政策,指望英、俄、法、德、美等帝国主义国家发善心帮助中国,用武力压迫日本退兵朝鲜。这无异与虎谋皮、痴心妄想。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初,为争夺“满鲜”殖民权,日俄矛盾已然不可调和。为给日俄战争及战后的经济扩张做情报储备,日本军政官民对东北亚地区进行了各种调查活动。1903年5月到8月,日本函馆商业会议所接受农商务省的委托,前往中国及朝鲜半岛做商贸调查,并据此向日本政府提交了《清韩俄贸易视察报告书》。报告书表达了日商对殖民“满洲”的希冀,其提出的增开新航线、扶持海外日商、经营大连取代营口等建议,对日本制定日俄战后东北亚政策起到了重要的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16.
1907年11月17日,美国驻奉天总领事威廉·司戴德前往海参崴面见塔夫脱,并呈上了一份分析满洲现状的备忘录。这份材料详实地介绍了日俄战争后日本在中国东北的扩张、中日间关于东三省问题的交涉、东北当局及唐绍仪引进美国资本的愿望等,其中包括21项谴责日本满洲政策的独立指控。这对塔夫脱就任后"远东特色"内阁的形成,两次"以最有力的方式"要求参与湖广铁路借款、锦瑷铁路借款、组织六国银团、合办币制实业借款等一系列在华政治经济利益的拓展,及其与列强争夺对中国的控制权等远东政策调整产生了重大影响,成为美国金元外交政策出台的嚆矢,并揭开了此后三十年日美对抗的序幕,为太平洋战争埋下了伏笔。  相似文献   

17.
《家庭科技》2013,(4):49-49
问:2009年,朱某为了开家具公司向李某借款100万元,由钱某作为保证人,在李某向朱某出具的借据上面签了名。借据上的担保条款为:"我对以上借据内容确认无误,同意为借款人承担连带责任。保证范围为本金、利息、违约金及律师费,保证期间为借款到期后二年。"借款到期后,朱某归还李某借款本金40万元后便不知去向。请问李某是否  相似文献   

18.
牛淑贞 《学术界》2023,(10):159-168
近代,中日俄(苏)三国所控路港系统以铁路建设为核心手段对东北北部腹地展开了激烈竞夺。俄(苏)为中东路建给养铁路支线的努力,因中日两国的反对等原因收效甚微,但是,松花江与中东路实行联运,以及中国自建的呼海铁路成为中东路给养线,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中东路给养线不足的缺陷,减缓了俄(苏)路港系统衰变的速度。即使这样,九一八事变前,中东路西线腹地还是受到了数条因借款关系而变成南满路给养线的中国铁路一定程度的切分。中国所建铁路因缺乏优势吞吐港等原因成为南满、中东二路的给养线,尤以南满路受益更大。九一八事变后,中东路东线与南线腹地又受到日本新建的吉会铁路—朝鲜北部诸港系统更严重的切分。总之,在中日路港系统的合力打击下,近代俄(苏)在东北亚的路港系统不断衰变,极大地改变了东北亚乃至整个亚洲的政治经济格局。  相似文献   

19.
中日甲午战争与中国外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金普森 《东南学术》2000,(1):107-111
关于中日甲午战争,学术界已多层次、多角度地进行过探讨,但从外债交的角度来考察官的论著却不多见。本文试图利用新资料,对甲午战争中清政府为抗击日本侵略和为支付巨额战争赔款而举借的外债进行考察,并进而探讨甲午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克萨借款是甲午战争期间一笔较为特殊的外债。它先由地方实力派张之洞请人代借,后在各种力量的角逐之下,由地方外债变成债务方为户部的中央外债。这一复杂历程,既反映出作为地方实力派的张之洞在财政上的独特地位,也显现出在赫德与汇丰银行的影响下,清政府地方外债政策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