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全球化时代的民族形象塑造是各民族国家一项重要的文化事业,民族复兴与文化创新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当代民族形象的文化建构既要尊重民族文化之根,也要重视在国民教育和大众文化中培育新的民族精神。民族形象的文化建构既是一个国家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民族国家应付全球化时代外来文化挑战的一项有关国家文化安全的重要工程。  相似文献   

2.
国家形象研究视域中的“形象诗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文艺领域入手来研究国家形象的构建和传播规律,是当代文艺理论创新发展的一个新的生长点.我们需要从国家形象研究这一新视域来审视“形象诗学”的理论发展,以国家形象研究的新内涵来丰富和深化形象诗学的理论建构.以形象诗学为视角,系统地建构起当代文艺实践中国家形象塑造问题的研究框架,可以用理论的自觉来促进和指导文艺实践的深化,使得文艺实践中的国家形象探索更加主动地融入中国形象塑造的总体话语体系,发挥其独特的凝聚和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3.
怀旧文化与城市怀旧旅游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社会中,怀旧文化的日益盛行为城市旅游的开发提供了一条道路,二者的融合形成了城市怀旧旅游.城市怀旧旅游开发大有可为,然而不能忽视当前开发中出现的普遍问题.解决这些问题不仅能够提升城市旅游吸引力,更能够保证城市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此外,通过全方位展示城市的文化内涵和地方特色,还能够达到提升城市价值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研究海子诗歌中的中国形象,包括诗歌文本以及由此引出的有关中国的美学想象,可以发现海子短暂诗人生涯里曾有过“超稳定”与“非稳定”这两条书写与建构中国形象的路径。对于两条路径的阐发,展示了海子从诗歌书写向诗歌行动的艰难突破。联系他的哲学思考来看,这种对于诗歌行动的积极追求,反映了诗人在文本与形象之上不断冲破自身桎梏的自觉尝试,或可借用杜威的理论称其为一种行动诗学。海子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所探索的这条行动诗学之路,一方面彰显出诗人献身于诗歌的理想主义精神,另一方面则成为那个时代的一个注脚,同时又为未来的诗歌书写尤其是中国形象建构给予了启示。  相似文献   

5.
“思想形象”是巴赫金复调诗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话语,也是构建他整个对话理论的基础和有机组成部分,它源自于巴赫金对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文本的精细解读和重要理论发现,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和普适性。透过巴赫金的理论表述,我们发现“思想形象”所具有的三个基本特点:可描绘性、现实性和对话性;弄清“思想形象”特点和内涵,既有助于人们对陀氏小说的准确阅读,又有利于我们理解巴赫金对话理论的实质。  相似文献   

6.
2005年前后,《红颜》、《看上去很美》、《向日葵》等第六代导演的作品掀起了一股城市怀旧的风潮,本文即通过对第六代导演一些文本的分析,考察第六代导演城市怀旧的起因,进而考察这些电影城市怀旧的本质,以及随着时代变化所发生的变化。  相似文献   

7.
东北民俗喜剧中的"傻子"形象运用个性化和反常化等方式制造艺术与生活的距离,激发了人们新的审美期待;它的游戏与狂欢特征满足了人们追求自由的需要;其自嘲品格也唤醒了当代人对自我存在的重新解读.  相似文献   

8.
李圣传 《天府新论》2012,(5):142-149
在世界文论话语体系中,"文化诗学"主要由三部分组成:美国新历史主义文化诗学、俄苏文化诗学和中国文化诗学。"文化诗学"这一术语率先发难于美国,随后被"移植"到中国文论体系中。中国文化诗学借用的仅仅是西方的名词术语,在进入中国语境之后便被不断的内化、同构于传统诗学内,并在谱系化的"本土性"构建中逐渐建构起了"中国文化诗学"的理论体系。巴赫金的文化诗学不但在时间上早于美国新历史主义学派,更被后者借鉴与吸收,而且对中国文化诗学也形成了重大影响。文化诗学是作为一种"反抗"与"回归"的世界性思想理论思潮而席卷全球的。  相似文献   

9.
全球化语境下,探索一套以中国实体形象为基础、以政府宣传为主导、以国家意识形态为牵引的"像化"中国形象塑造与传播策略尤为重要。"像化"中国形象要以富有活力的意义形式来重新描述时间和空间,重新阐述中国的过去、现在与未来,重新表征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典型场景,才能构建表征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形象"神话",再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塑造典型"像化"形象、提升情感关注度,突显"像化"形象刺点、强化情感体验,消除"像化"形象歧义、构建情感认同,是"像化"中国形象的基本塑造策略。采取适宜的传播强度、促成认知接受,选择恰当的传播时机、形成认知关注,建立多层次传播渠道、构建认知空间,拓展互动传播平台、增强认知理解,是"像化"中国形象的基本传播策略。  相似文献   

10.
李圣传 《中州学刊》2012,(4):178-183
作为一次西方理论的中国旅行,"文化诗学"不是西方话语的简单"移植",它的出场不仅与传统文论及现实境况内在契合,而且还具有鲜明的学理策略性。自文化诗学"中国化"后,它不断地与传统文论及当代现实相混合、内化与同构,赋予了深厚的民族内涵与现实品格,并在谱系化的本土构建中,逐渐建构起了中国特色的文化诗学雏形。作为新中国成立后文论发展史上的一次方法变革,文化诗学打破了过去"内部研究"与"外部研究"的长期割裂,在双向拓展、互动互构的思维理念上实现了"文学场"的整体性关联。从形式回归历史,主张文学与历史、文化的结盟,是中国文化诗学实践的基本原则和未来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11.
潘延 《兰州学刊》2009,(5):186-188
范小青近30年的小说创作扎根于“苏州”的土壤之中。工笔风俗画的市井苏州、渺远感的性灵苏州以及急遽变化中的现代都市苏州,是范小青不同时期小说创作中各具侧重点的苏州形象。她的创作使苏州城市形象的表达更具丰富性。  相似文献   

12.
张伟 《天府新论》2013,(5):119-124
作为大众文化的一种主流形态,消费时代的怀旧文化在承继传统怀旧文化主要特征的基础上,呈现出与时代症候相吻合的显性审美特征,在速度、距离乃至技术甚嚣尘上的消费语境下与社会大众的审美文化心理悄然契合,其本身所蕴含的理性价值和情感诉求对消费社会的审美认同乃至文化资本的承继与延展都颇具意义,而这一文化形态在消费语境下导向凸显,也给当下的文化构建带来深刻的理性思考。  相似文献   

13.
李胜清 《河北学刊》2012,32(3):105-108
新媒体艺术不但是一个实践性问题,而且是一个理论性问题。新媒体艺术的实践经验日益追求建构相应的理论体系与诗学形态。从理论上看,新媒体艺术的诗学形象主要关涉以下几个命题,即技术现实的艺术表达、文本呈现的数字模式、意义消费的复调维度,它们共同表征了新媒体艺术的理论架构与问题域。  相似文献   

14.
数字自我意识是个体通过对数字存在的体察、对数字身份的理解及其数字行为的实践共同建构起来的。数字自我意识驱动下的数字形象消费,是“Z世代”消费者在数字虚拟空间中进行的与自我形象打造有关的一切消费活动,是消费者自我觉醒、印象整饰和行为投射的理想化反映,而这种数字形象消费最终也将实现自我认同、群体认同、公共认同等多维平衡。随着元宇宙等技术的飞速迭代,数字形象消费也将成为“Z世代”甚至更广泛消费者群体接入数字虚拟空间、展现数字自我意识的窗口。  相似文献   

15.
湘西是沈从文生命哲学的具象诠释。在沈从文的创作中,湘西怀旧中所展示的人与自然契合的生命形态是人类生存的基点。通过对湘西世界的怀旧和重构,沈从文的创作连接了过去、现在与未来,对湘西怀旧世界的反思和认同则成就了沈从文的创作个性。  相似文献   

16.
访谈主要针对文艺理论界目前存在的问题及以后的发展趋向作出了独到的见解。童先生认为文化研究和文化批评面对的不是文学文本,而是社会文本,应正确并科学地使用西方的文化理论研究来解决中国的现实社会问题。基于此观点,应从中国传统的文史理论和西方人类学者的思考中吸收优秀成果,提倡"文化诗学"。  相似文献   

17.
我国城市文化形象的构建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经济时代,城市文化形象被赋予更广泛、更深层的意义,特别在保障公民文化权益、促进城市转型、推进城市化进程等方面对现代城市发展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中国城市文化形象的发展历程表明,城市文化形象研究与实践根源于城市形象理论,其带有强烈的经济指向性,这是导致城市文化形象建设诸多问题的根本性原因。构建适应文化经济时代和中国城市发展转型期需要的新型城市文化形象理论,以城市文化形象引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是中国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未来中国城市应该在成立专门的城市文化形象策划管理机构,挖掘城市文化,保护利用城市历史文化遗存,积极拓展城市文化空间等方面加大力度,构建新型的城市文化形象。  相似文献   

18.
西方盛宴尚未酒过三巡,休克疗法在俄罗斯的破产就把西方药方送上了被告席,旋即爆发墨西哥金融危机、亚洲金融危机,第三世界国家并不个个低眉顺眼,反西方全球化的火焰又从西雅图烧到全球而且越烧越旺,美国经济出现衰退,西方盟友内部也在“兄弟阋于墙”。很难说是“怀旧”导致“终结”,还是“怀旧”与“终结”同生同在,总之论及“终结”的书一本一本地出版。然而福山版的历史终结之说,不经意间已经一变而为历史的笑料。这时候的“终结”,喜怒哀乐、甜酸苦辣相互交织渗透,还时不时夹杂着某种闹剧的调侃了。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银幕上涌现出一批以上海为背景的电影,在这类影片中,上海往往以怀旧或时尚的形式展现出来,这是适应文化全球化、消费化浪潮而产生的现象.上海怀旧与时尚影像事实上可以作为上海乃至中国现代文化建构的重要参照而存在,但在当前出现的此类影像文本中,还存在着诸多文化上的悖论.如上海本土力量参与不足而导致影片不能有效地传达出地道的上海文化;底层群体在片中的缺席影响到上海文化的整体呈现;城市外部空间的过多展现对作为文化主体的人的挤压;影片氛围营造中对光、色等人为技术手段的过分依赖导致作品的肤浅、做作.本文认为,导致以上悖论产生的原因主要是:第一,影像创作者们对城市现代性理解的偏差;第二,上海电影创作力量在近年来的急剧衰退,以及对其有效扶持的不够;第三,国家文化政策宽容度不足致使上海题材电影不能深入干预现实.  相似文献   

20.
城市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城市形象工程建设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弘扬、塑造文化的过程。城市形象工程应突出城市文化形象建设,而城市文化形象又是城市形象建设的核心。兰州作为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自古就是多民族聚居的城市,是东西方文化进行交流的桥梁。塑造其城市文化形象意义重大。一、城市文化形象塑造的基本内涵文化是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那么城市文化形象就是人们对城市物质文化、行为文化、观念文化构成的城市文化氛围的特有印象。它渗透于城市软硬件建设的全过程中,体现出城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