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私人(the private)是与公共(the public)相对应的现代政治哲学概念。但是,何谓私人、私人领域,在理论上并没有得到深入的解析。私人是与公共相对应的概念,其在与公共的比较中得到内涵上的澄清。而私密化不是一个与公共相对应的概念,它完全是一个脱离公共而独立自存的概念。私人领域只有在与公共领域相对而言的意义上,才能显示它的私人隐秘生活的特质。而私密性是一个拒斥公共,并将人完全引导到拒绝公共生活的自私理念。在考察私人概念的时候,需要划分私人与个人、私人与私有、私人与私产、私人与私隐的边界界限,从而准确把握私人这一概念的所指。私人概念需要从四个向度上才能得到充分的理解:私人自身、私人间关系、私人领域的显现形式、私人作用的形式。私人在不同的文化体系中获得的规定性是不同的。  相似文献   

2.
美国建国初期,一部分政治精英强调,社会精英管理和经营的商业公司能推动社会"共同福祉"。在建立商业公司的具体操作上,要借助社会精英的私人财产,并将商业公司界定为公共机构。在他们眼中,私人财产不仅关系到物质所有和独立人格,而且被赋予了政治属性。然而,更多的人却将私有财产看作追求经济利益的资源,反对赋予私有财产政治属性。在不同财产观念的碰撞中,对私人财产的认知也发生了变化,进而推动了对商业公司界定的转变。  相似文献   

3.
论准公共品的本质特征和范围变化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社会产品按照其不同的消费方式 ,可以分为私人产品和公共产品两大类。过去2 0年 ,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主要在私人产品展开 ,并且基本上为之确立了市场经济体制。当前 ,公共产品领域已经成为改革的重点和难点 ,目前倍受人们关注的电信、电力、自来水、铁路运输等垄断行业产品都属于准公共品范畴。因此 ,分析界定准公共品的本质特征和范围变化 ,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而且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现实需要。  相似文献   

4.
财富的代际传承是一个古已有之的世界性难题,改革开放到现在正好一代人的时间,"富不过三代"困局在当今中国尤为突出。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对于财富概念的片面理解,将财富静态地等同于"有钱""市值"和"物质"等。其实财富是一个动态过程,在循环流转中不断带来收入,在此过程中表现出增值性、稀缺性和流动性三个相互关联的特性。决定财富继承与创造的不是物质多少,而是企业家的创新精神,具体包括技术创新、需求创新和融资创新,这才是破解"富不过三代"困境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财富无伦理则盲,伦理无财富则空,二者离则两倾。由是,财富与伦理的和谐关系应是:财富给伦理丰厚的内容,伦理为财富规定方向,二者合则两美。在这种互动关系中,社会走向财富认同和文化认同的统一。  相似文献   

6.
萨缪尔森对公共产品的理论解释无法面对真实社会中的复杂现象,国内经济学界的许多学者从各种学科和角度对公共产品进行了区分和解释,这一解释也造成了对公共产品理解的混乱.这种理解的混乱表现为:一是对萨缪尔森公共产品内涵的不同阐释,二是从不同学科对公共产品分别理解,三是随意的将公共产品扩大化的解释.公共产品概念的厘清应该做到,首先不在以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物品特征确定内涵,其次避免从需求角度解释公共产品,这是因为公共产品需求函数的难以确定会使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难以界定.  相似文献   

7.
在以"货币—资本—财富"为内在逻辑的资本时代中,人们对财富的顶礼膜拜和狂热追逐必然导致人对外部世界的认知发生嬗变,形成拜物意识的财富幻象。财富幻象脱离了财富的属人性,把作为工具的财富理解为作为目的的财富,把对财富的占有意念化为对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以及对人性的复归。财富幻象主要表现为商品幻象、货币幻象、资本幻象、符号幻象等。"物化—异化—幻化"则是财富幻象生成的内在机制。财富幻象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炼狱,也是实现人的自由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8.
在社会转型期 ,贫富分化严重。出现了拥有财富的富人和生活困难的社会弱势群体。富人的出现是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成果之一 ,但富人的财产得不到社会公众的认同 ,其根本原因是大多数富人的财富缺少道德性。道德性财富应具有正义性、增值性、他容性、阳光性四个特征  相似文献   

9.
财富是一个与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紧密相关的范畴,不同的经济社会形态对财富的看法不同。自然经济时期,土地和劳动被视为主要的财富。进入工业文明尤其是知识经济时代,财富的内涵和外延都有了极大的拓展,生态财富和可持续发展财富观已经成为了人们的共识。1995年,世界银行将财富划分为四个组成部分,即自然资本、人力资本、产出资本和社会资本。在财富的这一变迁过程中,不同的理论学派(包括宗教等)都对其进行了各自的阐释。而可持续发展下的生态财富观应该与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相契合,是人类社会正确看待和修正当下生产方式的标的。  相似文献   

10.
虚拟财富与真实财富--与刘骏民教授商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财富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它具有物质性和社会性两大基本属性 ,它的价值性不可能离开物质性而孤立存在。虚拟财富不是真实财富 ,它也不能创造财富。虚拟财富的源泉不是它自身 ,而在实体经济之中。虚拟经济对创造和增加国民财富起着巨大的积极作用 ,只要正确和恰当地发展虚拟经济 ,就会避免或减少其负面影响 ,大大推进国民财富的增加  相似文献   

11.
企业境外间接上市过程中容易产生财富外流的问题.该问题对我国证券市场发展、货币市 场秩序和税收增长产生了负面影响.政府应对境外间接上.市过程中的财富外流问题进行必要监管,并对国 有企业与民营企业作出区别对待.问题的根本解决,需从改善境内融资条件、健全监管制度、实现企业的平等待遇以及加强对私人财产的法律保护等方面人手.  相似文献   

12.
人是目的,财富是工具;人是财富的源泉,也是财富的尺度;在能力与关系的统一中,主体能力是最根本的财富.不管以何种形式存在,财富都只是一种现实性、世俗性力黄.作为一种与神圣性相对的世俗性范畴、现实力量,财富对社会发展有重要作用,也有其问题与边界.财富幻象是对财富本性、作用等的不正确认识、非理性夸大,表现为本质幻象、结构幻象、意义幻象、方式幻象、时空幻象等.泛化的私有制是现代性条件下的根本财富幻象.财富幻象有其历史合理性,是现代性生成、发展、规范的重要动力,与现代性的生成与转换具有历史同步性;但也对现代性存在基础、运行构架、运行原则等造成了深层伤害,可能导致现代性条件下"人的终结"、"自然的终结"、"历史的终结"及"文化的终结".相对于作为现实能力的财富,人与社会还有更多尚未展开的可能与潜力,财富幻象是对人的创造能力、发展可能的固化.自觉转换发展方式,探索现代性的多样可能性,是对财富幻象与现代性问题的具体伦理拯救.  相似文献   

13.
中国30年国资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依然面临严峻挑战。一方面,从国资本身的天然属性看,其社会性职能和经济职能均是其本质特征之一,因而,国有资本需要在新的发展阶段,更有效的界定、区分和平衡这两种职能。国资配置应将这两种职能的清晰界定和划分作为新的突破点。尤其是首先要为满足公共目标的国资部分,找到较为合适的准价体系,使其能够实现保本经营。另一方面,在企业微观层面,满足公共目标基础之后,进入经营性领域的国有资本还需要重新定位,进一步平衡潜在的行政目标和商业目标,进行真正完全商业化模式的改革。作为各国最成功的国有资产运营模式,新加坡淡马锡经验对我国下一步的国资和国企改革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新加坡淡马锡公司全称为"新加坡淡马锡控股(私人)有限公司",这里,"私人"两个字突出了淡马锡公司在决策、运营和参与市场经济活动中,完全遵循与其他私营企业相同的市场规则和法律规范;另一方面,"私人"两字也通过淡化国有控股背景,摆脱了海外投资中"主权财富基金"的烙印。这就意味着国有资产中的经营性部分,完全可以通过基于商业运作模式的控股公司形式,实现经营效率和收益的巨大提升和国资的保值增值。  相似文献   

14.
财富概念是马克思经济学批判的总结和哲学革命的前提,作为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性存在,财富指示着人的实践活动的可能性空间。财富的本质实现与劳动的本质实现相一致。财富是人类的直接自然界,是历史规律发生作用的根据,也是社会建筑中人的本质力量的存在。因此,我们要想从哲学上把握历史的运动,发现人的活动与历史规律的一致,就不能没有财富概念。  相似文献   

15.
综观新中国成立后到改革开放前的这段财富实践历程,其中具有的两大转变,及从“新民主主义财富模式”转向“苏联模式”社会主义财富发展方式、从社会主义财富的“建设逻辑”转向“革命运动逻辑”是这一阶段财富发展的总体特征.而从关于社会主义的认识论角度来探析,该阶段执政党注重依赖马克思基于资本批判基础形成的未来社会的发展趋势来规范、定义本国社会主义的财富发展要求,以及对阶级、阶级斗争的理解难以摆脱“本本主义”、“教条主义”的阴影则是造成这种转变的最为直接和根本的原因.在历史唯物主义高度上对其进行深入反思,无疑对我们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财富道路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知识经济条件下的财富创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世远 《兰州学刊》2007,46(1):88-91
传统的财富创造方式,把人当作物,财富的形态也只能是物质形态;唯有在知识经济时代,不论是财富的创造方式,还是财富的存在形式,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财富的非物质性和人性才充分得以体现;财富的这种人性化回归趋势表明:只有在促进人的发展的前提下,财富的创造才成为可能;人类自身的创造性活动过程直接就是财富的创造过程也逐渐成为了可能.  相似文献   

17.
财富的积聚和财富的归宿,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市场经济的法则基本上是为财富的积聚"度身量做"的,其中的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法则使财富的积聚快速和相对合理,然而,关注社会、助人为乐等道德理想和实践,较难实施.但是在财富的归宿中,上述道德行为必须彰显.事实上,区分财富积聚与财富归宿,理清目前财富归宿中道德力量不够彰显的原因,探索如何架起财富归宿与道德力量间的桥梁,是非常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8.
财富共享是指在财富发展过程中,社会主体对财富的公平享用。财富共享研究的逻辑起点可以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消除贫困,二是社会发展的目标,三是人与财富的关系。财富共享研究的主要内容涵盖实践、制度、理论三个层面。财富共享的本质在于建立财富共同体、幸福共同体,使人人在共建共享中过上美好幸福的生活。财富共享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核心问题之一,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看待和分析财富共享,既是对马克思主义财富观的当代阐发,同时也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和谐的财富共同体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资源制度的不同选择,直接影响一国国民财富的生成、增长、分配,这种影响对于社会发展而言,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而且是一个政治问题、法律问题,所以,构建一国的资源制度要从多个视角进行。中国当前发展中面临的国民财富分配问题,本质上是一个资源制度问题,是由于特定的资源制度导致国民财富之母——资源——被少数人控制,进而使有限的国民财富被少数人所占有,最终造成国民财富分配的扭曲、社会结构的断裂。  相似文献   

20.
企业社会责任:财富共享的时代精神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进华 《学术研究》2007,(12):68-71
在构建财富共享的和谐社会的过程中,企业具有其他社会组织无可比拟的地位和作用。企业要承担社会责任、促进财富共享,必须做到:企业国家利益一体化,这是财富共享的企业社会责任基础;树立企业公民观,在享受企业公民权利的同时,承担与履行"社会公民"的义务与责任;关怀利益相关者,处理好与利益相关者的关系,保护利益相关者的利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