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西方自然诗人以不同的方式面对自然,使自然诗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境界。一是"无我之境",强调自然的愉悦功能,注重反映和再现自然美本身,"无我之境"是西方自然诗中最为普遍的情形;二是"有我之境",突出自然的寄情功能,诗人将自我情感外化于自然,使自然"皆着我之色彩","有我之境"在西方自然诗中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三是"忘我之境",诗人与自然融为一体,成为自然的一部分,这种"天人合一"的境界,是物我关系的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2.
吴新锋 《南都学坛》2012,32(1):77-81
流浪对于人类而言是一种永恒的生存方式。艾青在新疆的16年是一种"模式化的朝圣之旅",和其他新疆流寓作家(朝圣者)一样,他经历着"模式化的思想改造",干着"模式化的革命工作",过着"模式化的革命生活"。艾青在新疆的思想上"模式化之旅",既是党和人民对其思想改造的过程,又是时代对艾青思想熔铸、锻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艾青所经历的心路历程是"右派们"所共同经历的,像众多右派一样,艾青在这样一个"模式化的旅行"中,试图通过对文学真与美的追寻、人格自由的挣扎来再次吹响"芦笛"。艾青的"朝圣之旅",不仅仅是一个诗人的朝圣之旅,更是所有新疆流寓作家,甚至那一代人的朝圣之旅,这对我们思考那些和艾青有着一样"模式化旅行"的同路人很有启示。  相似文献   

3.
文章结合宗教文化及社会伦理学,对<黑暗中心>主人公马洛进行形象分析.马洛以朝圣者的心态远赴非洲,开始他的心路历程.但朝圣之旅最后却沦落成了文明祛魅和灵魂救赎的探险.经过一番精神洗礼和自我拯救,马洛变成了一位背负十字架,代人赎罪的孤独行者.  相似文献   

4.
中西方人所讲的自我在六个方面存在明显差异:第一,"自我"含义的大小有差异;第二,对自我核心内涵的认识有差异;第三,对自我结构的认识有差异;第四,研究自我的角度有差异;第五,无我与重我的差异;第六,对自我最高境界追求态度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5.
宗教学者或宗教人类学者对仪式的研究,既有社会功能的研究取向,也有个人功能的研究取向.个人的研究取向更能使我们理解当代藏传佛教徒为什么仍然保留传统的朝圣模式.通过大量调查材料分析发现当代藏传佛教徒的朝圣主要表现为神圣对象性、时间性、仪式性、诱因性、心因性、社会支持性、我与无我的二元性这样七大特征.  相似文献   

6.
上帝在女性主义的眼中是男权制的象征。而劳伦斯小说中的朝圣者形象的女性正是被宗教蒙蔽的男权制社会的牺牲品。本文拟从上帝的形象和朝圣的本质入手,分析其五部小说《儿子与情人》,《逾矩的罪人》,《迷途女孩》,《袋鼠》和《羽蛇》中的女性朝圣者形象。  相似文献   

7.
图片新闻     
朝圣衣着艳丽的西班牙朝圣者背着他们的女人,正准备越过瓜达尔基维尔河,去Donana国家公园参加在桑卢卡·德巴拉梅达举行的El Rocio朝圣节。  相似文献   

8.
对他而言,“无我”更多地体现了责任、热游口包容。“有我”则是没有迷失自己,守住自我。正所谓.畅游于“有我”与“无我”之间,方得通达人生  相似文献   

9.
苏轼在人格追求、生命实践和艺术创作等方面表现出儒道禅三家思想交融互通的特点。在一定的现实环境和时代背景中,"心"是儒道禅与苏轼思想相融通的契合点,而在"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入乎其内"与"出乎其外"、"有为而作"与"不能不为"几对范畴的表现上,苏轼明显呈现出儒道禅三家思想的融通与超越。  相似文献   

10.
王国维的境界说在中国的词学理论史上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这里从"境界"、"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三个概念出发探讨了境界说,其中"境界"是"境界说"的核心概念,是诗人主观世界与外部客观世界相结合的产物;"有我之境"、"无我之境"则是就作品中所表达的情感来说的,主要体现在创作主体与对象的审美关系方面.  相似文献   

11.
我深知,生命化教育的朝圣路是一条神奇的生命之旅,也是一条布满荆棘的探险之路.在生命化教育的朝圣路上,我们将"直面生活,直面经典".  相似文献   

12.
以日语中"我なし"(わなし)-词概括日本民族"无我"的心理意识,并例举了它在语言生活、社会生活、文化生活方面的反映,继而从历史、政治等角度阐述了这种"无我"心理形成的根源.  相似文献   

13.
《坎特伯雷故事集》是“英国诗歌之父”乔叟的代表作。故事讲述了31个朝圣者结伴到坎特伯雷去朝圣。途中,每个人讲一个故事,来缓解旅途的劳顿。这些朝圣者来自不同的阶层,几乎涵盖了当时的所有社会阶层。一个个生动的故事构成了一幅绚丽多彩的14世纪英国的社会画卷。本文就其中的《序言》部分的写作特点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4.
中国哲学很早就对“人是什么”的问题进行了探讨。中国古典思想的理论前提和逻辑各有不同,但各家各派都主张某种程度上的“无我”之说。从毋我、无已到无我,对自我的消解和否定构成了其中共同的趋向。中国传统思想中的自我是整体主义的自我。自我理解的差异构成了人道主义的古今之辩的前提。  相似文献   

15.
唐僧师徒西行朝圣与民间世俗宗教朝圣的动因一脉相承,他们的朝圣历程更集中体现了民间世俗宗教的多元化信仰,实用主义意识与行为,特有的"义利观"与实践原则,独特的实践形态以及世俗化了的神灵观念等诸种典型特征.唐僧师徒西行的圆满结局也堪称是民间世俗宗教朝圣的圆满结局.因此,<西游记>是一部体现民间世俗宗教西行朝圣的小说,每一个读完<西游记>且进入故事的人,都会随着唐僧师徒走完属于自己的西行朝圣之旅.  相似文献   

16.
佛教认为人的存在就是痛苦的存在。痛苦来源于人的世俗之见,即“我见”“我执”等方面。世俗之人正是由于执着“我见”等思想,从而产生各种痛苦,不能得到解脱,生命价值无从体现。佛教认为生命的价值就是不断地超越痛苦而获得解脱。那么如何超越痛苦,了脱生死呢?佛教认为要获得人生的根本解脱,首先要认识自我,在认识自我的基础上,再超越于自我,破除自我,破除“我执”,进而达到生命存在的至高境界,获得人生的终极解脱。只有最终认识到“法无我”“人无我”的“无我”的境界,生命才进入澄明之境,众生才能得到解脱。  相似文献   

17.
妈祖进香是妈祖信仰行为的重要内容。近年来,随着妈祖影响力的不断增强,各类妈祖进香活动日渐频繁,妈祖进香活动成了妈祖信俗延续且不断扩展的一个重要表现。以维克托·特纳的“朝圣”概念为视角,理解妈祖进香仪式过程中的“朝圣”内涵,并就进香行为本身对妈祖信众的心灵冲击与现实生活的影响加以分析。在妈祖进香过程中,信众通过大范围、长时段内的进香行为不断重申着民间信仰主动适应当代社会的积极性,而进香过程中的能动者———信众,也在“朝圣”过程中进行了生命体验的更新,反观自我,增进群体生活认知与相互认同。  相似文献   

18.
自我观在毛泽东早期伦理思想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毛泽东的自我观经历了从无我论到唯我论,再.到科学的为人民服务的无产阶级道德观的嬗变,表现了一个伟大人物的早期成熟过程,深入探讨和研究毛泽东的早期伦理思想中的自我观,对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培育高尚的社会主义道德风尚都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费米 《北京纪事》2016,(1):44-50
近一百年前,《新青年》月刊第六卷第六号上刊登了鲁迅的一篇杂文《我们怎样做父亲》.谈到父亲与子女该是什么样的关系,鲁迅说:"所以我现在心以为然的,便只是'爱'.""所以觉醒的人,此后应将这天性的爱,更加扩张,更加醇化;用无我的爱,自己牺牲于后起新人." 无我的爱,牺牲自我,这个标准高不高?好像不高,现在好多家长都认为自己就是这么做的.  相似文献   

20.
国学中蕴含着丰富的领导学特质理论。本文提出了国学领导特质论中的三重人格境界说:外我境界,即领导者自己或者借助外力做自己的旁观者,随时随地"反观、反听、反思"自己;大我境界,即领导者清晰定位自己的角色,缩小人我之界,承载天地之本色,获得"大欲、大智",以借天地之力帮助他人为功;无我境界,即领导者以服务者、公仆的角色自居,做到"无我执、无我身、无我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