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民族自治地方的人事管理自治权,是国家人事管理的有机组成部分。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有权采取各种措施,从“当地民族”中大力培养和使用各级干部和各种专业人才(包括少数民族妇女干部和人才),从“当地民族”中大量培养技术工人,有权优先招收少数民族人员进企业事业单位,有权采取特殊鼓励措施引进并优待各种专业人才。要按照党的干部政策和《民族区域自治法》的有关规定,坚持干部“四化”方针和德才兼备的原则,大胆选拔那些在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中政绩突出、群众信任的少数民族优秀干部担任各级领导职务。一定要把建立科学的、合理的人事管理制度,当作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机关行使人事管理自治权的重要内容和重要任务来抓。  相似文献   

2.
自治机关是我国民族自治地方行使自治权的机关。我国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规定: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是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自治机关是我国地方国家机关的重要组成部分。自治机关在进行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巩固人民民主专政中担负着繁重的任务,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加强自治机关的建设,对于保证宪法和法律在自治地方的遵守和执行,加强新疆各民族的团结,充分发挥自治机关  相似文献   

3.
1984年5月31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以专章27个条款规定了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机关的自治权,它是这个法的主要组成部分。自治机关的自治权问题,是民族区域自治的核心问题。因为有了这个自治权,民族自治地方才是真正实现了民族区域自治。我国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关于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机关自治权的规定,保障了自治机关自主地管理地方经济和文化教育等事业的权利,保障了自治地方各少数民族自主地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的权利。这对于巩固和发展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加速民族自治地方的经济和文化教育等事业的发展,必将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但是  相似文献   

4.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简称自治法)1984年10月1日起实行,中央和地方做了许多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是:从中央到地方都有一些同志认为自治法“只同民族自治地方和少数民族有关”,不考虑自治法规定的“支持”,“帮助”、“照顾”少数民族的法律责任;民族自治地方的上级国家机关,特别是国务院及其职能部门涉及民族地区的改革措施“一刀切”,同自治法条文有时相抵触;上级国家机关隶属的在民族自治地方的企业事业单位,尊重当地自治机关的自治权不够;民族自治地方的各族人民群众、自治机关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缺乏自治意识,有的不知、有的不敢、有的不善依照自治法行使自治权或履行义务;监督机制作用没有很好地发挥,一些违反自治法的行为未能得到追究等等。这些问题的产生原因复杂,有管理体制的,有受经济规律制约的,也有自治法本身不完备的,但必须承认,这与自治法观念的培养尚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同各民族公民中特别是国家干部的自治法观念薄弱有关;而自治法规观念尚未普遍树立的状况,又是同对自治法的宣传教育不够有联系的。  相似文献   

5.
从系统理论角度分析,自治权的有效行使与其相关结构要素——自治权规则的科学性、行为主体素质品性和自治权行使的社会环境密切相关。因此,应通过进一步完善民族法制体系、提升执行主体责任意识、改革中央与地方分权模式和完善地方党委与自治机关的权力配置关系来促进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机关有效地行使自治权。  相似文献   

6.
经济管理自治权是自治机关依法享有并行使的在国家计划宏观指导下,自主地管理本民族、本地区地方 性经济建设事业的一种特定权利。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享有自主地制定本地方经济建设的方针、政策和计划 的权利,合理调整生产关系、改革经济管理体制的权利,管理、保护和优先开发利用本地方自然资源的权利,自主地 安排地方基本建设项目的权利,自主地管理隶属于本地方的企业和事业的权利。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机关行使经济 管理自治权具有很强的原则性和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机关的自治权在民族区域自治中起中心作用,是各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和地方性事务的主要标志,是坚持各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的重要手段,是衡量民族区域自治程度的根本尺度,是民族自治地方搞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大家都公认它是民族区域自治的核心。在这一共识的同时,人们对自治权的行使主体  相似文献   

8.
阐述了民族自治地方自然资源自治权的内涵,认为自然资源自治权的实现有利于从根本上协调环境与发展的关系和解决新时期的民族问题;为此提出,中国应完善自然资源立法变通权和规范自然资源优先合理开发利用权的相关法律,赋予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机关一定范围内的自然资源行政特许权;同时,应健全中国的生态效益补偿制度和国家对民族地方的经济扶持制度,加强国家对自然资源自治权行使过程的监督,从根本上促进民族自治地方的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9.
完善配套法规,切实贯彻实施《民族区域自治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施配套法规 ,是当前贯彻实施《民族区域自治法》的关键。民族区域自治法的核心是民族自治权 ,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根据宪法和自治法的规定行使自治权。但是 ,它作为一项政治制度 ,就不单是自治机关本身的问题 ,而是涉及到整个国家机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论自治权的法理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五个方面探索自治权的法理基础 ,认为自治权是专属于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机关的一项公权力 ,公平与正义、平等与自由、发展权原则是民族区域自治的自治权确立的学理根据。论文分析了自治权与主权、自主权、自决权的关系 ,认为当主权国家没有建立 (或出现 )时 ,民族自治权含有主权和自决权的内涵。主权国家建立后 ,少数民族成为主权国家的成员 ,于是自治权就成为国内少数民族享有的 ,在国家主权管辖下的管理本民族、本地区内部事务的自主权。因此 ,自治权与自主权是相联系的 ,自治权是自主权的体现形式。而自决权的本意是“人民自决权” ,是殖民地人民和遭受外国军事占领的国家的人民的一项权力 ,并不是指主权国家内少数民族的权力 ,汉语中的“民族自决权”其实是一种误译 ,同时 ,确立自治权也是马克思主义民族平等原则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11.
新中国民族干部人生历程见证着中国共产党民族理论与政策落实于民族地区的完整过程,通过考察、梳理民族干部的生命历程,能够直观反映中国共产党施行民族政策的时机、方式与步骤,也能够生动把握民族地区少数民族如何通过民族政策来树立国家认同,以及如何逐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程。作为“直过”(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民族,20世纪50年代以前,佤族聚居地域整体较为封闭,现代化程度低,国家意识不强,正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与民族干部的努力下,该地区快速走上了现代化发展轨道,铸牢于中华民族共同体之中。从生命历程理论视角来看,民族干部成长经历恰好契合了中国共产党推动民族地区发展的方向和目标。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从“执政理论”的“依法执政”与“民族问题”的重大理论与实践课题出发,对现实民族问题主要元素的“民族问题内涵、民族工作社会化法治化、加快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注重培养选拔少数民族干部、构建和谐社会民族关系、全面建设民族地区小康社会、依法推进西部大开发坚持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弘扬民族传统优秀文化、健全民族政策法制机制”等问题,探讨其创新性诠释与全民性共识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与民族区域自治的新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三代领导集体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阐明了民族区域自治的本质内涵和重要地位,加强了民族区域自治的法制建设和自治机关建设,以实施国家发展战略促进民族区域自治.大力培养民族地区的干部队伍,从而把民族区域自治推向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列宁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民族区域自治作为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必须坚持、完善、发展、创新,不断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需要。设置"民族自治市"不是否定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而是为了更好的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从国家的现代化建设和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长远目标出发,国家应该通过设置"民族自治市"来鼓励少数民族走出农村、走向城市,以此加快少数民族地区城市化、城镇化的发展速度。  相似文献   

15.
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思考与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我国虽经历了60多年的实践,但仍有许多亟待完善的地方;诸如自治地方形式单一、自治机关组成和自治地方干部配备不够合理、自治权难以落实等;这些"瑕疵"的存在,不仅影响了自治地方、自治民族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本地区内部事务权利的行使,同时已成为发展的障碍,制约了自治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因此,应将民族区域自治...  相似文献   

16.
改革开放30年以来,我国学术界在民族区域自治的正当性、民族自治地方建置、自治机关民族化、自治权、民族法制建设等领域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提出了许多有益的观点和建议,对发展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教"与"学"的角度,探讨民族边远地区高校大学英语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方法。同时以元认知理论和认知理论为出发点,培养自主学习者为目标,探索一条激发自主学习者独立、创新思维的教学思路。  相似文献   

18.
村民自治制度是我国宪法规定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基层自治制度,是区别于主权自治和地方自治的基层社会自治。村民自治制度是国家和社会二元化权力发展的要求和结果,体现了中国宪法中国家与社会互相分权的发展趋势;落实了人民主权的宪政理念,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的性质;实践了宪法上的人权原则,保障公民基本权利的实现。村民自治权具有宪法基本权利的属性,应在宪法中明确村民自治的宪法地位与村民自治权的基本权利性质,并制定出关于村民自治的《村民自治法》。  相似文献   

19.
浅析政策执行中中央与民族自治地方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策执行是政策方案变为政策现实的重要过程。在政策执行中,中央是政策的制定者,民族自治地方是政策的执行者之一,由于双方存在利益冲突且民族自治地方拥有特殊的自治权,导致民族自治地方在执行中央政策时既有法定的变通执行要求,又有为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产生的变通执行的愿望。文章从政策执行中中央与民族自治地方的特殊关系成因的分析出发,对政策执行中中央与民族自治地方的关系现状进行分析,指出其不足之处,并提出完善政策执行中中央与民族自治地方关系的路径。  相似文献   

20.
“散居少数民族”是我国民族学和人类学上的一个概念,既可以从民族的概念范畴去定义,也可以从族群的概念范畴去定义。然而,由于我国民族问题与政治法律的一体性,基于现有的政治设计和制度安排去解析散居少数民族更具有合理性。因此,散居少数民族具有民族、族群和政策制度3个方面的特征,据此可以将散居少数民族定义为我国少数民族人口中选择以散居方式生产生活、不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族群,它既包括那些居住在民族区域自治地方以外的族群,也包括居住在民族自治地方内但未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族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