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儒家"礼乐刑政"治国方略中蕴含着丰富的和谐理念,"礼治"以"和而不同"为追求,推行教化,力求实现社会相对的公正合理;"乐治"通过发展"中和"之乐来促进礼乐交融,以乐化人;"刑治"以"无讼"为理想,恭行天理,执法原情,倡导体现公平的法律原则;"政治"则以民本思想为指导,强调君权的理性控制以及严格的职官管理制度.四大治国方略的实施促进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和谐稳定,也为我们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相似文献
2.
对儒家而言,以德化民、礼乐教化乃是治国为政、引导人民崇德向善的理想治道,对这一理想治道的追寻和探求,体现了他们始终不渝的思想追求和政治情怀。礼乐教化的作用在于能很好地协调和节制人的情感与欲望,构建一种人道且文明的伦理生活方式,通过潜移默化的教化方式使人民逐渐养成美善之品性与行为,乃至在不知不觉间徙善远罪。当然,他们也并不完全拒绝和排斥这样一种可能性和必要性,即有时需要恰当地运用强制性的刑政手段和措施,来维持一种优良的治理秩序。 相似文献
3.
吴星杰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6(5):59-61
孔子生活时代 ,“礼”的政治含义和思想内涵是“礼制”、“礼仪”、“礼治”、“礼俗”。孔子建立“礼”治社会的主张和措施是“礼以教人”、当权者率先“好礼”、“克己复礼”。孔子对“礼制”的创新和改革表现为“损益”西周以来的礼制 ,扩大“礼治”的社会基础 ,向传统的“礼教”提出挑战 相似文献
4.
李森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4)
作为政治家,李斯认为治理国家应从实际出发制定方针政策,而不应从古人出发,因袭旧制,要因时而变,实行郡县制;要禁止异说,统一思想,严刑峻法,以法治国;要敞开国门,大胆接纳和重用国外人才,引进人才要有地无四方、民无异国的宽广胸怀 相似文献
5.
《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6):6-10
"四个全面"是我国面对新态势、新国情制定的伟大的指导战略,不是简单并列关系,而是有逻辑、有内涵、彼此联系的顶层设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国新时代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三大战略举措。四个"全面"之间息息相关,互相作用,彼此缺一不可。该文通过研究"四个全面"治国方略的内在联系,论述其贯穿于实现中国梦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分析中国国情出发,指出"以德治国"并不是对"依法治国"的排斥,而可以为"依法治国"提供良好的环境和坚实的基础,"以德治国"是建设中国先进文化的需要,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生产力的需要,是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需要,是对传统"德治"的批判继承,是符合中国国情的治国方略. 相似文献
7.
从三个方面阐述了江泽民同志强调的德治与法治并重的治国方略的必然性,认为:提出这一治国方略有其深厚的思想文化和哲学根源;是对我国民主与法治建设实践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是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指出实施这一战略,必将全面推动我国民主与法治进步,加速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8.
9.
论作为治国方略的德治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焦国成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1,(4)
江泽民同志提出的把“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的思想 ,是对治国理论的推进和发展 ,有着深刻的历史内涵。德治作为一种治国方略 ,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 ,也积累了丰富的道德治化经验 ,是古人对社会治理和人伦教化规律性认识的结晶。当然 ,中国传统的德治思想是有其鲜明的阶级性和历史局限性的。对中国传统的德治思想进行批判继承 ,结合今天的社会现实加以综合创新 ,并在新时期的治国实践中正确认识和处理法治和德治的关系 ,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10.
李冬晓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0(2):52-53,57
本文简要叙述了我党治国方略问题上三次大的演进历程,从理论上说明了人治的危害性、法治的合理性、德治的必要性,并论证了德法共治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1.
阐述了“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方针的提出及历史渊源。论述了“法治”与“德治”相结合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朱广东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1):5-8,14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新世纪党领导人民进行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两者宏观上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宏伟大业之中.就相互关系而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依法治国价值定位的精神本原和理论基础,依法治国的价值取向始终为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供了动力支持和现实保障,两者的良性互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3.
吴星杰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8(4):109-112
孔子的依“礼”重“德”治国思想 ,包括“为国以礼”和“为政以德”两个重要治国方略 ,二者有其政治含义和思想内涵。孔子依“礼”重“德”治国思想的基本内容包括 :“礼”“德”相辅 ,“导”“齐”相济 ;“德”“礼”为先 ,辅以“政”“刑”;依“礼”重“教”,以“德”化民。 相似文献
14.
王志成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14(4):423-427
中国的"和”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最终形成了独特的"乐和”艺术精神的内在结构和文化意蕴.今天,高扬自然和谐、人类和美及天人相和,定将进一步激发人们的和贵良知与人天和谐意识的觉醒,由此促进人类的最优演化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从而显现出"乐和”艺术观念的美学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5.
詹国文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5(5):21-23
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主体是“治者”,即治者从治国时要“依法”、“以德”,重在强调治国主体的义务和责任;二者从运行关系上看,并不是平行的,以德治国为依法治国服务,以德治国的关键是建立以“崇尚法治”为核心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二者统一于建设法治国家的进程中。 相似文献
16.
关于依法治国几个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永桃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2000,(1)
法治和民主总是联为一体的,就如专制与人治不可分割一样。我们实行依法治国,是为了发展社会主义民主,保障人民民主,更好地实现“民治”。依法治国,即是变人治为法治,必须重在管权、重在治官。实行依法治国,关键在于执政党建设。党的领导是不能动摇的,但党要善于领导,党的执政方式要适时转变。党的执政方式的转变过程,即是由人治向法治转变的过程。 相似文献
17.
侯焱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6):64-66
《乐记》是儒家重要经典著作《礼记》中专门论述乐教的重要部分,儒家通过《乐记》诠释了音乐对个人对社会的影响,阐述了儒家通过音乐教化世人改良政治的理念。但音乐本身的政治功能和教化效果在儒家的诠释中被不恰当地夸大了,不仅误导了封建社会政治思想的演化,而且对音乐本身的发展造成了比较消极的影响。只有正确认识音乐的本质属性,将音乐与人性道德社会政治的影响关系厘清主次轻重,才能认识到音乐应当如何正确合理地发展,才能认识到国家政治应当如何理性平衡地运作。 相似文献
18.
老子小国寡民观的现代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炽成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7(1):1-5
老子的小国寒民观备受非议。但是,面对现代社会的种种问题,它具有不容忽视的意义。老予通过它而表达了对理想社会的向往。这样的社会是简单的社会、和谐的社会、自由的社会、公平的社会,作为一种理想社会的模型,小国寡民的社会为我们今天批判现代社会的各种弊端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在理想社会与现实社会之间寻找平衡,这是清醒的现代人的天职。 相似文献
19.
李默海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3(4):59-63
孙中山主张在训政时期实行"以党治国"。1928年,中国国民党开始做"以党治国"方面的工作。国民党在大陆的"以党治国"实践是失败的,它没有使中国经过党治走上宪治之路。国民党"以党治国"实践的失败,既有军政时期的任务没有完成的客观原因,也有国民党政权制度化水平低、国民党本身和孙中山"以党治国"理论预设方面的主观原因。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