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15 毫秒
1.
长江三角洲及沿江地区在邓小平南巡讲话和党的十四大之后,呈现较快发展势头。这一地区新一轮更高层次更高水平的区域经济发展的时机已经成熟,本文就有关问题作一些宏观思考。1990年国务院向全世界宣布了上海浦东开发政策,1992年沿江开发战略全面实施,沿江地区经济增长成效显著。长江三角洲及沿江地区是继沿海经济带之后,正在兴起的支撑我国经济的又一发展主轴。区域经济是我国跨世纪经济发展的一种新格局。引导地区经开协调发展,形成若干各具特色的区域经济下定进全国经开而日的吕理化,景十四届五中全会《建议》利国民经济跨世纪发展…  相似文献   

2.
邓小平"三沿"区域经济非均衡协调发展战略重点从"向沿海倾斜"实行大门户开放的区域增长极突破,实现我国区域经济从均衡发展到非均衡协调发展的转型,从改革开放试验区增长核突破,走外向型经济发展之路,从"增加对外开放城市"突破,走有序梯次开放开发之路."沿江开发"与"承东启西"是邓小平推进区域经济腹地开发、实施主轴发展战略的大举措.沿边后发协同战略是邓小平对区域经济梯度推进理论的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3.
改革开放以来,常州市服务业稳定健康发展,但与建设现代制造业基地和区域中心城市及沿江开发的要求相比,目前常州市服务业增长方式粗放,结构层次和比重偏低,发展不平衡等问题仍很突出。找出问题,谋划对策,以构筑常州市与现代制造业基地和区域中心城市及沿江开发相匹配的服务业发展蓝图。  相似文献   

4.
江苏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与中心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SWOT分析法分析江苏区域经济和中心城市发展所面临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因素,建立江苏中心城市可持续发展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矩阵。江苏中心城市可持续发展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应稳步推进沿江开发,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切实落实“科教兴省”战略;充分发挥中心城市在区域发展中的中心作用,注重江苏省中心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与小城镇发展的协同效应;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探寻多样化的资源集约型经济发展模式,以人为本,走生态效益型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5.
本文根据沿江流域水(资源)环境状况,首先建立经济增长与水环境污染模型,运用单变量时序方法,研究污染指标等单变量数据与该地区的经济增长的内在相关度;其次,在分析江苏经济增长方式的条件下,建立新一轮增长周期下江苏总用水量Logistic预测模型,预测江苏用水趋势和走向;最后预测全省以及沿江八市的将来水资源所面临的问题,并提出合理的沿江开发水资源优化配置方案。  相似文献   

6.
沿江开发战略是加速江苏工业化进程特别是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大举措,也是江苏经济持续发展的新的动力源和增长极。然而,从沿江开发战略实施8年来的情况看,虽然成绩斐然,但也暴露出许多矛盾和问题。表现在沿江地区综合商务成本不断上升;服务环境虽有所改善但效率仍然偏低;粗放式发展带来资源消耗增长过快,单位面积污染承载居高不下等多个方面。而要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转变发展方式,创新发展思路,正确处理好开发与环境建设、保护之间的关系,实现沿江开发与环境建设的良性互动,促进沿江地区和整个江苏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相似文献   

7.
沿江开发的本质内容是构建沿江区域创新体系。持续不断地创造竞争优势,提升沿江的整体优势和综合竞争力,是沿江开发的基本主题。沿江开发的关键全在于沿江人在沿江开发中的职能定位和履行的自觉性。其中政府主导的自觉性是关键中的关键。政府、企业、组织、相关个人都应转换观念,自觉地为“群”助产,为“群”造势。  相似文献   

8.
在长江三角洲新一轮的沿江开发中,镇江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应制定科学的沿江开发规划,实施扬长避短、错位发展战略,区域联动、优势互补策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加速沿江产业带的建设。  相似文献   

9.
杨清  周红梅 《今日南国》2008,(22):52-54
党中央、国务院作出战略部署,广西北部湾经济区要建设成为带动西部大开发的新基地和重要的国际区域经济合作区,成为沿海重要的经济增长区域。成为广西科学发展的排头兵、率先发展的先行区、改革开放的试验区。  相似文献   

10.
江苏沿海地区开发战略已上升为国家战略,这将彻底改变“苏南强、苏北弱”的经济格局,实现江苏全面均衡发展。为了适应世界制造业中心向亚太地区转移的趋势,江苏省自2003年开始实施沿江开发战略,使沿江地区成为各类资源聚集的主要区域,已形成我国低成本制造业的工业化走廊。而江苏沿海地区由于历史和客观条件的限制,社会经济基础薄弱,发展缓慢;但沿海地区具有滩涂资源丰富、土地储备量大、环境容量大等资源优势,  相似文献   

11.
随着《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的提出,皖江区域应借助这一契机,大力发展经济,因此,对皖江区域经济发展中金融支持的研究具有现实意义。对皖江区域的经济发展、产业结构、金融水平、开放合作、公共服务、社会环境六大类要素进行因子分析,并运用金融相关指标构建皖江区域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关系的计量模型,得出金融支持对皖江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建议从金融各个方面支持皖江区域经济的增长,促进皖江区域产业结构升级和优化。  相似文献   

12.
乌江流域土家族地区土司时期的经济发展及启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乌江流域土家族地区土司时期经济发展与唐宋时期和改土归流以后相比。其特征表现在三个方面:农业生产的稳步发展、工矿生产的缓慢发展和商业贸易的适度发展。该地区当时经济发展的成因在于地理环境、政策措施、移民屯垦、推广技术和改善交通。在加快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乌江流域土家族地区土司时期经济发展留给我们有四点启示:一是人居环境破坏问题,二是发展经济的主体问题,三是发展经济的政策问题,四是发展经济的人才问题。本文就乌江流域土家族地区土司时期的经济发展特征、成因及启示予以探讨,以期使人们对该地区土司时期的经济发展有较为明确的认识,并在加快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切实改变其落后面貌。  相似文献   

13.
我国新亚欧大陆桥沿线地区资源丰富 ,但经济发展水平却相对落后 ,人才比较缺乏 ,产业结构不尽合理 ,这些制约着国民经济的整体发展 ,但同时大陆桥的两侧却有着巨大的开发前景和开发条件 ,因此加速对大陆桥沿线的开发和开放将成为我国新的经济增长带 ,并有可能将之变成我国的国际性、开放型交通、经济走廊。对于西部地区 ,尤其是西北地区要以陆桥沿线地带为发展轴心区 ,以沿桥的大、中城市为增长核心 ,充分利用陆桥的整体优势 ,搞好东西的双向开放 ,扩大区域合作与国际合作 ,努力使大西北成为我国陆桥经济带最具发展活力的地区。在此基础上 ,提出了发展陆桥经济、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若干措施。  相似文献   

14.
扬州运河旅游资源整合开发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扬州运河旅游资源的开发是发展苏中旅游的新目标。其开发已具有较好的基础,开发优势渐趋显现,但是仍有一定的难度,当寻求对策,使之形成可与南京旅游区、苏锡旅游区抗衡的润扬旅游区。  相似文献   

15.
东陇海产业带位于我国沿海经济带与新亚欧大陆桥经济带的交汇处,具有良好的区位条件和资源优势,但经济发展却长期相对滞后。分析认为,东陇海产业带作为苏北地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轴线,对于实现东陇海线地区的“洼地崛起”,培育江苏北部区域经济增长极、促进全省区域共同发展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和实践价值。并从东陇海铁路线所经过的地域和行政区域两个层次界定东陇海产业带建设的地域空间范围。运用统计数据从三次产业结构高级化发展、农业结构多元化趋势明显、工业内部结构协调化、第三产业内部结构变化明显等4个角度定量分析东陇海产业带产业结构演化过程及特征。  相似文献   

16.
随着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推进,丹江口水库将于2008年调水输入京津冀豫。在实现跨区域、跨流域水资源配置过程中,进一步合理配置经济资源,实现生产要素的集聚,将使以调水经济为脉线,以沿线中心城市为轴点的水域经济带建设成为可能,也成为必要。通过这种以水为媒的结构组织形态,在市场经济框架下进行统筹、协作、合作,形成带状的经济发展极。丹江口市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源地、调水源头及大坝加高工程的所在地,亦应在国家宏观经济布局中以满足调水、保护水源水质为今后的城市使命。在这一原则下,调整经济结构,自觉地加入到中线水域经济带中,强化水域经济合作,在牺牲中赢得补偿,在贡献中取得回报,是丹江口市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  相似文献   

17.
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澜沧江水电开发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澜沧江水电开发必须与流域社会、经济、环境相协调,才能实现水电开发、边疆稳定、民族团结、生态良好。  相似文献   

18.
贵州旅游产业发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贵州是一个旅游资源大省 ,但旅游业的发展水平在全国仍处于后进地位。与周边省份相比 ,差距也很大。贵州应根据实际情况 ,利用西部大开发战略和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给旅游业发展带来的有利时机 ,抓住旅游业发展中的主要问题 ,集中力量加以重点解决 ,以推动整个旅游经济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9.
明清时期,由于汉江中下游河道变迁,对沿江区域造成极大的危害.与此同时,此区域人口压力加大,促使汉江中下游水利建设迅速发展.从堤防和垸田两个方面对汉江水利建设进行介绍,并试图从水利史和区域社会史的角度,对汉江中下游水利建设中反映出的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关系、士绅在地方自治中的作用以及商人力量的兴起等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