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以武陵源风景名胜区参与户外游憩的游客为研究对象,认为游客的游憩体验与环境态度存在着一定的相关性,比如差异性分析表明,游客的背景资料不同会导致游憩体验、环境态度的差异;典型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游客的游憩体验与环境态度之间存在着不同程度、不同性质的相关。  相似文献   

2.
城市居民城郊游憩偏好研究——以湖南长沙为例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已成为重要的生活方式之一.在旅游开发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从原有的对旅游资源的开发转变到旅游客源市场的开拓,其中旅游偏好研究是旅游市场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了解居民偏好不仅有利于预测居民的旅游行为,而且有助于规划和营销居民喜爱的旅游产品.文章以长沙市居民为研究对象,基于对长沙城市居民的城郊游憩偏好的问卷调查,对长沙市居民城郊游憩偏好与居民人口学特征因子进行了相关性分析.提出了与调查所反映出的居民的偏好相应的城郊游憩产品开发策略.  相似文献   

3.
大城市环城游憩带市场需求特征研究——以武汉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基于客源市场需求导向规划理念,以武汉市为样本,通过分析调查问卷数据,研究环城游憩带旅游客源市场需求特征,提出指导该市及同类型城市环城游憩带景区规划的系列建议。主要研究结论包括:(1)中心城市市民周末近程出游需求潜力巨大,但近程旅游市场并非卖方市场,投资应注意规避风险;(2)客源市场对目的地选择有明显偏好,市民出游目的相对集中;改善交通条件,完善配套设施是提升景区竞争力的关键;以旅行社为媒介的景区推广模式存在局限;(3)经济增长带来的居民收入提高会增加旅游消费总量,长假期间仍有相当比例市民可能选择近程出游,设计景区容量时须综合考虑不同情况。  相似文献   

4.
以浙江省杭州市西城广场、白堤、西湖文化广场、吴山广场和钱江新城市民中心这6个居民日常户外活动较集中的绿地为数据采集地点,调查了城市居民在绿色空间的游憩活动倾向,分析了居民对绿色空间的需求程度(想要亲近绿色空间游憩的强烈程度)与人口社会经济学特征之间的关系,探讨了在绿色空间活动对居民身心健康的效益与总体生活质量的改善程度。研究发现大多数居民对绿色空间的需求程度介于中等与比较高的水平;不同年龄和教育程度的群体对城市绿色空间的需求程度具有显著性的差异;绿色空间的游憩活动有助于增强活力、舒缓心情与缓解疲劳,并能相应提高所感知的生活质量。基于以上研究结果,提出应建造更多可达性强、环境品质高、具有功能分区的城市绿色空间,促使居民更多更好地开展户外游憩活动,充分发挥城市绿地的公共健康效益。  相似文献   

5.
宁杭高铁的开通,使得宜兴进入沪宁杭等大城市居民的游憩范围,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宜兴为承接沪宁杭等大城市居民的游憩转移应加强相互合作以更新角色定位,挖掘本地特色以打造游憩品牌,调研市场需求以开发创新产品,同时借助媒体宣传以推广本地形象,增强服务意识以提升服务质量。  相似文献   

6.
生命周期理论与旅游目的地轮耕——以云南旅游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改变生命周期理论的约束条件下,可以获得两个修正性的旅游目的地生命周期理论:基于纯客源因素的生命周期理论和人为干预下的生命周期理论。根据这两个理论、农业轮耕理论和云南旅游实践,旅游目的地轮耕既是可行的又是必要的。旅游目的地轮耕是区域旅游对其所属旅游目的地进行有计划的轮流开发经营的一种旅游目的地生态开发理念和可持续发展模式。旅游目的地轮耕的边界可以由旅游容量饱和值和游客边际利润的零点来决定其起点时刻,具有一定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7.
民族地区依托丰富的旅游资源大力发展旅游业,加快旅游扶贫,必须研究旅游市场,有针对性地开发旅游产品和开展营销活动,以扩大市场份额。文章以湘西州为案例地,通过实地调查获取数据,以地理集中度指数和游客感知评价法,对湘西州旅游市场空间结构、游客行为特征与感知评价进行了分析,并在获得结论的基础上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8.
随着旅游散客化时代的到来,旅游公共服务在目的地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受到关注。现有研究通常将目的地旅游公共服务作为一个整体,探讨其对到访游客满意度的线性影响。然而,在营销学和消费行为学以顾客满意度为主题的诸多研究中,一些学者发现产品属性对顾客满意度的影响通常可能是非线性的,以往的对称性关系假设造成了理论研究与实践状况的脱节。文章采用虚拟变量回归分析,以天津市为例,研究旅游公共服务各要素表现对游客满意度的非对称性影响关系,同时根据三因素理论划分旅游公共服务要素。研究发现:旅游公共信息服务、旅游惠民便民服务和旅游行政服务属于兴奋类要素,旅游安全保障服务属于基本要素,旅游交通便捷服务则属于表现类要素。文章基于非对称性关系假设,更加科学地阐释了旅游公共服务各要素表现对游客满意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目前游客在长白山地区文化旅游活动多数以"短时间、高密度"的打卡式旅游为主,游客既缺少了解长白山地区文化底蕴和悠久历史的时间,也没有对长白山地区文化历史、萨满文化等产生足够的兴趣.长白山地区文化的大部分文化旅游资源都处于待开发状态.基于这一现状,分析了旅游者及潜在旅游者对长白山地区文化旅游的情感认知,并针对游客的认知开发...  相似文献   

10.
中国一拖专用线铁路曾经是洛阳市区内各大厂矿运输物资、原料等的重要交通通道.因市区内大部分厂矿搬迁,部分专用线铁路被废弃,成为城市中的灰色地带,对洛阳环境、交通等产生了严重的影响.近年来,积极落实洛阳市"建强副中心、形成增长极"的重大决策,对洛阳城市景观更新、环境治理、老工业城市建设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此背景下将废弃专用线铁路通过物理、化学、生物等修复方法进行生态再生,以弘扬中国一拖工业文化为目标,同时对中国一拖现有工业遗存物进行保护,提取相关元素对中国一拖文化进行再生设计,打造出具有洛阳工业特色的城市景观绿地,为废弃专用线铁路景观更新与工业文化保护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车站信号自动控制"这一传统的铁路特色专业课程,其课程体系日显陈旧,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越来越突出。构建新的课程体系,要重组传统内容、加强新技术内容、拓宽应用。新体系实现途径是:提高理论层次,拓宽知识面,突出主干内容教学、改革教学手段和方法。  相似文献   

12.
铁道兵精神的核心内涵是“艰苦奋斗、志在四方”。铁道兵精神既是一种概念,一种内涵,一种财富,更是一种力量,一种追求,一种资源,其时代价值就在于它具有支撑条件、行为准则、时代内涵和精神品格。以铁道兵为背景的高职院校,基于铁道兵精神建设高职教育文化,是企业文化、职业文化建设的基础,具有科学性和理论基础。建设高职教育文化,要满足新时期的实践要求。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语国家的文化对作品的翻译有着重要的影响,它使译作通过翻译者和接受者的选择与再创造获得新生。经翻译这一由此达彼的桥梁,不仅使两种不同的文化得以沟通、交融,而且对维护文化的多样性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4.
本文论述了在翻译过程中美的挖掘与再现 ,译者应具有强烈的审美意识和创美能力 ,精细入微地体味原作之美 ,原汁原味地再现原作之美 ,使美的原文与美的译文珠联璧合 ,融为一体。  相似文献   

15.
成都因地处平原,交通便利,城乡联系比较紧密,休闲文化传统深厚,旅游观光农业得到了较好发展。从具体模式上看,既有传统的农家乐型,也有现代的观光农业——花木观光、果木观光、民居观光,还有参与体验型等。但成都的旅游观光农业发展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假日依赖性和季节依赖性强,观光群体仍以成都及周边居民为主、辐射作用小,现代观光农业模式尚未成为主体,政府的直接推动强于市场的引导,发展的内在动力不足等。历史及现实优势使成都的观光农业还有许多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16.
论中国旅游救援体系的构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旅游救援体系是为实施旅游救援而建立的体系。旅游安全事故的突发性、客观存在性、复杂性、紧迫性及其影响的重大性,使得旅游救援成为保障旅游活动正常进行和维护旅游业健康发展的重要方面,旅游救援体系的构建势在必行。基于此,本文结合中国的国情和旅游业的行业特点,分析了中国旅游救援现状,在剖析旅游救援体系构建的基本理论及其基本模型的基础上,尝试性地提出了构建由社会各部门、多路径主体共同参与的旅游救援系统的初步设想。  相似文献   

17.
近代中国农民对铁路态度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铁路初兴之时,因西方列强攫取主权,修路占用土地,使从事旧式运输业的农民失业,破坏庐墓等因,中国农民反对之,欲拆毁之。至二十世纪初年,随铁路作用的显现,清政府鼓励商办铁路,许多农民转而向铁路投资。至清末,农民为了反对清政府的铁路“干路国有”政策,捍卫商办铁路的权益,投入了保路运动。  相似文献   

18.
评价铁路客运站服务水平是衡量铁路运输服务质量的重点工作,针对评价过程中众多信息的未确知性,将未确知测度理论应用于普通铁路客运站服务水平评价中。首先,对未确知信息进行处理,建立了评价指标体系与等级标准,并应用熵权方法计算指标权重,然后采用问卷调查形式获得指标评价结果,并根据调查统计结果建立单指标测度矩阵,结合指标权重计算出综合评价向量,最后,利用置信度识别准则评定出普通铁路客运站服务水平等级。将此方法应用于石家庄铁路枢纽某客运站服务水平评价中,操作过程表明,该方法具有较好的可操作性,评价结果更加合理、准确,为普通铁路客运服务评价工作的开展提供了一种新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19.
基于寻路理论的铁路枢纽客站空间设计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枢纽型铁路客站在设计上加强了与城市、交通系统的联系,但也存在着影响旅客在铁路枢纽客站中寻路的因素:枢纽客站空间型制加大了旅客的空间认知难度、空间规模巨大使旅客寻路空间范围变广、空间功能集约加大旅客寻路信息处理量、空间立体流动增加了旅客垂直方向上的定位难度。因此在设计中要构建简洁清晰的建筑平面剖面、应用分区分级原则组织空间、增加室内外空间中的“地标”、组建关联良好的可识别空间,以此帮助人们定向定位,从而提升客站空间整体的人性化设计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