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曹操诗文具有浓厚的死亡美学意味,这形成其作品"清峻通脱""古直悲凉"的审美风格。曹操诗文的死亡美学意味主要体现在他前期的时事诗及后期的游仙诗中。曹操诗文死亡美学意味产生的主要原因是汉末战争及瘟疫流行造成民众的大批死亡,楚地悲情之风以及汉乐府体制对曹操诗文死亡美学意味的形成亦具有重要影响,而儒家、道家及道教死亡美学思想亦影响了曹操诗文死亡美学意味的形成。曹操在诗文作品中透露出来的死亡美学意味,不仅直接奠定了当时整个建安文学"慷慨悲凉"的审美基调,而且深深影响了中国后世文学创作及中国人基本的死亡美学态度。研究曹操诗文中的死亡美学意味,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沈德潜《古诗源》卷五指出:"孟德诗犹是汉音;子桓以下,纯乎魏响."迄今,学界对"汉音"和"魏响"的内涵和区别仍属不甚了了,因而对曹操诗文的艺术精神及文学史意义和地位也就言之不确.文章认为,就艺术表现看,"汉音"与"魏响"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俗"、"虚"、"溢"、"质"与"雅"、"理"、"实"、"丽"的不同,曹操的诗文在这方面"犹是汉音";就情感特征看,"汉音"与"魏响"的区别又体现在由大众性到文人化、由政治性到抒情性、由客观性到主观性、由社会性到个性的转变上,曹操的诗文在这方面又"纯乎魏响"。因此说,曹操的诗文具有徜徉于"汉音"与"魏响"之间的独特艺术风范。  相似文献   

3.
宋词中的曹操形象可谓丰富而饱满,他既是功业赫赫、雄才伟略的英雄,又是奸诈多疑、残忍嗜杀的鬼蜮,还是分香卖履、累于世情的常人。词人们多颂扬他的英雄功业而甚少批评他的人格劣迹,这与宋代诗文中流露出普遍的贬曹倾向大为不同。担负着载道言志重任的宋代诗文多从伦理道德的角度来论道说理,人们贬斥曹操的德行缺陷以表达明德修礼的政治理想;地位卑下的词体反而较多表情达志之作,人们颂扬曹操的英雄功业以抒发恢复中原的宏伟抱负。正是世积乱离、国势日衰的时代特征造成了人们对曹操这样文武兼备的拨乱反正英雄的热切渴望和喃喃呼唤。  相似文献   

4.
沈德潜《古诗源》卷五指出:"孟德诗犹是汉音;子桓以下,纯乎魏响."迄今,学界对"汉音"和"魏响"的内涵和区别仍属不甚了了,因而对曹操诗文的艺术精神及文学史意义和地位也就言之不确.文章认为,就艺术表现看,"汉音"与"魏响"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俗"、"虚"、"滥"、"质"与"雅"、"理"、"实"、"丽"的不同,曹操的诗文在这方面"犹是汉音";就情感特征看,"汉音"与"魏响"的区别又体现在由大众性到文人化、由政治性到抒情性、由客观性到主观性、由社会性到个性的转变上,曹操的诗文在这方面又"纯乎魏响".因此说,曹操的诗文具有徜徉于"汉音"与"魏响"之间的独特艺术风范.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曹操为样本,概述了曹操历史形象的变迁,浅析了这个变迁背后中国社会思潮的转变,并由此引出了对"历史史料"与"历史真相""、史料背后的思想"等一些历史哲学方面的浅思。  相似文献   

6.
魏晋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特殊的时代,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大变化时期。说它特殊在于社会形态发生变异,说它是重大变化时期在于社会变迁在意识形态和文化心理上的表现,其中之一就是人的觉醒。人从神学的禁锢和谶讳宿命论的支配控制下解放出来,走向对生死存亡的重视、哀伤,对人生短促的感慨、喟叹,以人生、生命、命运、生活的强烈欲求和留恋,这些无不是人的觉醒的深刻表现。于是也分化了魏晋时期贵族、知识阶层人的生存状态,一类为面对短促的人生,“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极力追求人生享乐;一类为从老庄超然物外的思想中寻求苟…  相似文献   

7.
语言和社会、文化密切相关。中国是世界两大饮食大国之一。中国饮食文化对汉语语言有着深刻影响。本文将讨论中国饮食文化如何融入汉语语言及汉语中有关饮食的词汇如何体现其文化含义。  相似文献   

8.
金庸小说是一个文化长廊,具有民族特色的诗词歌赋、琴棋书画、医卜星相、阴阳八卦,在小说的刀光剑影中熠熠生辉。而儒、道、释、墨、兵、法各家的精髓融会贯通于小说创作的始终。金庸武侠小说只能用博大精深来形容,仅就其中对中国酒文化、饮食文化,特别是江南饮食文化的描写,就让人赏心悦目,虽然在其15部小说里对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描写不多,但也足以让人们体会到金庸对中国美食的至高的修为和独到的见解。特别是在《笑傲江湖》中的论杯和在《射雕英雄传》中的各种美食的描写,充分让人们体会到中国饮食文化的源远流长和食不厌精的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9.
作 者 简 介 曹操(公元155年——220年)。字孟德,沛国谯郡(今安徽亳县)人,是三国时期杰出的法家,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正如鲁迅先生所评价的那样:“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 他出生于宦官家庭。二十岁时被地方官以“孝廉”的名义举荐为郎,后担任洛阳北部尉,负责管理京城治安。三十  相似文献   

10.
论曹操诗歌在五言诗形成中的地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曹操诗歌是"魏响"的第一阶段。五言诗是在清商乐中成熟的,清商乐是由建安之后曹氏父子所开创的新兴音乐。曹操诗作显示了由四言、杂言诗向五言诗作转型的渐变轨迹。曹丕等人诗"便娟婉约,能移人情"的特质正是从曹操"悲壮"诗风的"悲"演化而来。五言诗成熟在曹操诗歌之后,《古诗十九首》是曹操之后的作品。  相似文献   

11.
古典诗文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菁华,对当代大学生而言,无疑具有开拓文化视野、提升艺术品位的重要功用。在古典诗文发展演变的过程中,不仅逐渐具备了形式体制的审美需求,更重要的是它还具备以诗鉴史的认识价值和史料价值。在对古典诗文的涵咏与感悟中,通过对文本表层下文化底蕴的挖掘与解读,不仅能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审美情趣,更重要的是在潜移默化中塑造高尚的道德情操与完善的人格。  相似文献   

12.
曹操是中国历史上有争议的人物之一。从他的伦理思想及其实践来看,他既接受过儒家伦理的教育,又有冲破传统伦理的需要和建设新伦理的能力,但他却始终动摇、徘徊在新、旧交替的矛盾之中。这不仅是他个人的悲剧,也是历史的悲剧。  相似文献   

13.
徐志摩的死亡意识是矛盾而复杂的,他在深刻体认死亡的悲剧性前提下,又体现出消解死亡的悲剧性倾向。这一矛盾的死亡意识之形成与当时的时代环境、诗人的人生经历和艺术追求有关,也受中西方文化环境中的死亡意识的制约和影响。  相似文献   

14.
曹操乐府诗,以其广阔深厚的现实内容,真切自然的思想感情和慷慨悲凉的艺术风格,在中国文学史上熠熠生辉,为后人瞩目。而其诗最撼人心魄之处,则是诗人心灵深处那种深重的忧患意识。曹诗忧患意识表现为对国家前途命运的忧患;对民生多艰的忧患及对人生苦短的忧患。  相似文献   

15.
曹操在乐府诗歌创作中常常引用古人事迹作为典故,表现出了一种怀古情结。根据伽达默尔的“效果历史”原则,可以发现曹操的怀古情结是受到现实制约的。从对古人的追慕和反思中,曹操追求的人生价值是做一代霸主。而他对古人的追慕也表现出一种相对倒退的历史观。  相似文献   

16.
<正>所谓用人之道,实质上讲就是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用什么人,二是怎样用。曹操正因为深谙此道,为自己的"事业"打下了牢固的基础。具体讲表现在以下5个方面:  相似文献   

17.
本文在现有历时研究的基础上,对饮食文化作一共时分析。认为元性文化在饮食文化的发展过程中起催化作用,成为构成饮食文化发展的基因文化之一。同时,饮食文化在与外来文化的接触中已显现出先驱文化的特点  相似文献   

18.
《全唐诗》载录的薛存诚诗十二首,皆出于《文苑英华》。但《文苑英华》所署作者姓名多异。本文认为,《太学创置石经》为冯涯作,《观南郊回仗》作者佚名,《嵩山望幸》为王邕作,《华清宫望幸》为裴泰章作,《御题国子监门》作者不可考。《暮春自南台丞再除给事中》、《御制段太尉碑》、《御箭连中双兔》为薛存诚作。其余皆省州府试诗,非薛再诚作。《全唐文》所载录薛存诚的赋,可信者唯《祯石赋》一篇。  相似文献   

19.
中华饮食文化博大精深,同万里长城、丝绸之路相齐名成为中华民族文明的标志。古老的中华饮食文化,何以具有如此旺盛的生命力而备受世界的青睐?其根本所在,是因为她深深地植根于中华母文化的沃土之中。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延续史,中华文化的同一性、开放性、亲和性和早熟的农业经济,创造了肇基久远、内蕴丰富、生命力旺盛的中华饮食文化。  相似文献   

20.
曹操之所以能在风云变幻、群雄竞起的三国时代统一北方,并为结束大动荡、大分裂的历史局面做出了不朽的贡献,与其卓越的管理才能是密不可分的。曹操在管理中,既施行仁政,又讲求法制,将两个对立的政治措施和谐有机地统一起来,付诸实践。并针对不同时期、不同对象而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加以侧重。这种在管理中“仁”与“法”的辩证运用,对于我们今天的管理工作,无疑具有很好的历史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