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孔子将六种官府典籍作为私学教材,结果演变为六种民间之书,这是古代对官书制度的首次重要叛离;他给弟子讲学又开民间著述之先河,从而为结束官书制度迈出了关键的第一步。在官书制度下,源于孔子讲经而产生的各种经学传记,都不是也不可能是包括孔子在内的任何个人的著作,只能是一家之学的集体著作。通过官书与汉以来书籍的比较,可以看出,孔子将经义"口授"弟子而不录为文字,以及经学传记经长期"师徒相传"后演变为一家之学集体著作的原因,都是受同一客观因素——官书三特征影响制约的必然产物。以官书制度为历史背景,考察孔子与官书制度之间存在的既接受又叛离、既继承又变革的复杂关系。以出版学观点诠释孔子所作所为,着重考察书籍尚未公众传播对文化活动的影响,作为一种前所未有的尝试,或可为重新认识诸子以至先秦学术提供一个新途径与新思路。  相似文献   

2.
春秋以前"学在官府",所有书籍都是官府典籍,清以来学者称之为"官书"。在书籍史上,从原始书籍到汉代以前是漫长的官书时期。官书的重要特征有三:一、不准公众传播;二、作者不署名;三、书无定本。官书三特征决定官书具有与汉以后书籍迥然不同的存在形态与演变规律。官书不准公众传播,就是不准公诸于世,就是不准出版,这对官书具有全面而深刻的影响。作者概不署名,说明官书中不存在著作权问题,说明官书无所谓真与伪,社会上不可能产生汉代以来才有的那种伪作观念。在不准公众传播与作者不署名的共同作用下,致使作品多是无名氏的集体著作,个人著作很难留存后世。无名氏集体著作经过历代修订与整合,到最后公诸于世时,必然成为文献学家所说的"不是一人一时之作"。有官书三特征,必有"不是一人一时之作"。汉代以前,经籍与子书无不深受官书三特征的影响。考察官书三特征,旨在按本来面目认识官书,认识先秦书籍,避免将它们与汉以后书籍等量齐观,混为一谈。  相似文献   

3.
孔子一生关心政治 ,有求仕愿望 ,这在其弟子身上表现也很明显。据考察 ,孔子弟子无论年龄大小、兴趣如何 ,都程度不同地对政治有兴趣 ,有的还有不小的建树。考察他们从政的事迹 ,可发现孔子的早期弟子与晚期弟子从政风格有明显差异 :前者人多 ,后者人少 ;前者朴质 ,重事功 ,后者多“文采”,与学术联系紧密。此外 ,孔子创办私学 ,使许多平民出身的弟子通过学术登上政坛 ,打破了过去以血统为基础的世卿世禄的常规 ,带有明显的进步性  相似文献   

4.
孔子思想的社会生活来源和基础,是孔门弟子共同参与的社会实践。各个时期的弟子,特别是那些高足弟子,对于孔子思想在事实上的形成与发展都颇有助益。孔子思想在社会实践中产生以后,还有一个文本化的过程。这个过程是一个逐步定型、逐步系统化,并有所深化的历史过程,其中的核心工程是《论语》编纂;另一项重要工程则是孔子搜集、整理和传授的"六经",经过弟子后学一代代传承而发展为"九经",在不同时期著于竹帛。这两项文化工程,虽然都以孔子的生平业绩为基础,却也都显然包含着孔门弟子后学的思想创造。  相似文献   

5.
六教既是孔子教化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孔子所提倡的儒家哲学的集中体现.六教可以看做儒家之道的展开,而儒家之道可以看做是六教的凝结.无论是在个人的成人教化上,还是在政治制度的设计上,六教都是最为经典的依据.  相似文献   

6.
孔子既是一位先师先哲,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教育传播者。他认为,作为一名教育传播者,首先要具备良好的修养和传播技巧,这是搞好教育传播的前提。另外,在进行教育传播时,书籍是主要的媒介。在教育传播的对象上,采用“有教无类”的传播原则。在教育传播的内容方面,则是以“仁”为核心。孔子以此为据,一生都在付诸教育传播活动,对后世影响很大。从传播学角度探究孔子的教育思想,既可以开阔教育理论研究的视野,又可以为传播学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其思想学说和行为品格构成中华民族传统思想文化和人文精神的灵魂。(孔子家语(简称(家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及孔门弟子思想言行的著作,共44篇,可作为(论语}等文献的有益补充。1998年由三秦出版社出版的张涛博士的(孔子家语注释),对孔子及孔门弟子思想的研究作了新的探讨。该书首列(前言),将(家语)的由来、流传和真伪分歧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继而点明其在孔氏家学和儒家思想研究方面不容低估的文献价值。次为正文,原文乃遍览请本择善而从。其注释,首先指明见于何书何篇。行文中保留王肃注…  相似文献   

8.
再识孔子     
正在历史演变和西方文化的冲击中,传统教育总是在被批判着,但过多的批判之后,我们还应再审端倪,留住历史精华。事实上,后人在过多过激烈的批判中常常漠视了那些历史陈迹的精华。孔子是中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教育家,也是公认的世界最早的伟大教育家。孔子从小受西周传统文化的熏陶,从小向往西周教育和文化,自小立志当官,最终冲破"学在官府"的桎梏,投身兴办私学。他指出"学而优则仕",并提出"仁"和"礼"作为做人和从政的标准。时至今日,人类历史上还没有哪一个教师能与孔子相比肩。他开了私学教育的先河,孔子以"有教无类"为标准,打破官方不收民间学生的规定,广收学生三千  相似文献   

9.
<论语>学是儒家经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儒家经学体系中居于特殊地位.由于<论语>主要是孔子及其弟子对现实的"应世随感"式的言论,而作为"垂轨万代"的经典则须作进一步理论拓展.魏晋、两宋是<论语>学的两座高峰,玄学、理学对孔门弟子不闻的"性与天道"作出一系列创造性诠释,从而推动了<论语>学的发展与内圣之道的建构.  相似文献   

10.
孔子是相信天命还是否定天命,论者意见不一,最明显者莫过于郭沫若与冯友兰两先生,根据大致相同的材料,得出的却是截然相反的结论。基于天命观之发展过程与孔子弟子的其他著作言论加以研究,天有意志的结论似乎更能接近孔子的思想实际,但却有了突出的重人事的思想特色。  相似文献   

11.
"攻乎异端,斯害也已"一语,乃是孔子教导弟子如何树立正确的修身治学态度,如何对待异己之学,对后世影响甚巨。历代诸家对此语之阐析多失之偏颇,甚至以之济私覆短,贻害无穷。今略举六家观点逐一辨析之,以便全面完整地把握孔子的微言大义。  相似文献   

12.
作为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说的创始人,孔子的原始形象与后世衍生出来的种种异化了的形象之间有着巨大的差异.春秋末期是孔子生活的历史时期,由知识渊博的"哲人",壮志难酬的政治家及成功的教育家三重角色折射出了孔子的原始形象.春秋战国之际,孔子开始出现圣化的迹象,而圣化的过程正是孔门弟子及后学推动的.  相似文献   

13.
孔子是春秋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也是中国历史上影响最大的人物。孔子的政治、哲学、道德、教育和美学思想等得到了后学的十分重视,研究很深入。但对孔子的言语行为思想论及者却很少,而且颇不深透。孔学研究的资料莫过于《论语》了,而《论语》则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正是这些被后学借以作为研究资料的言语的自身价值却被忽视了。孔子的主要思想是通过其言语体现的。孔子对言语行为本身也是十分重视的。他的言语行为思想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研究孔子的言语行为思想,探讨其对中华民族言语行为的影响,不失为一种重要的…  相似文献   

14.
文化上的普世性与民族性、时代性三者有区别,又联系成为一个整体。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以孔子学说为代表的中华民族文化,具有普世性、民族性、时代性的特点。中华文化具有的普世性,也是相关国家、民族的文化具有普世性的追求。孔子学说具有的普世性既体现在具体的认识上,又体现在哲理上。孔子学说的民族性反映中华文化具有的民族特征,从文字的内在意蕴的规定、文化的形态构成与变迁,到学理的阐释,都能反映出来。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孔子学说融汇新的因素,体现出经学的变化以及近代、当代文化的特点,从而形成孔子学说的时代性。研究和总结孔子学说的普世性与民族性、时代性,对于振兴民族文化、推动民族文化走向世界,对于理解创办孔子学院的举措,以及办好孔子学院,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孔子是我国春秋晚期鲁国邹邑人。他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特别是在教育方面,他在“学在官府”的时代,创办私学,把文化知识传播到民间,为中国古代文化教育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孔子的教育思想非常丰富,值得借鉴的东西很多,下面我们仅从孔子教育弟子全面发展,把德行放在首位,加以探讨。培养什么样的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孔子办私学也非常重视这个问题。他教育弟  相似文献   

16.
孔子作为学派创始人,在中国文化和思想史上有"至圣"和"盗丘"两种截然不同的形象.此一为尊孔所致,一为非孔所致.然在,在世俗文化中却孕育了民间俚俗的孔子,与尊孔和非孔显示出异质的文化特征,体现出民族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对孔子的认同与变异.  相似文献   

17.
关于"思无邪"的内涵,人们历来都争论不休.本文从孔子生活的时代背景入手,加以分析、印证"思无邪"既是孔子的政治理想,也是他的教育思想.  相似文献   

18.
古代书籍,多无书名。有的甚至连篇名都没有。今天我们所能见到的汉代以前的古书,它的书名,多出自后人的追题。这是由于春秋以前学在官府有关,那时“作之君,作之师”,“人王”即是教主”,连“先师”的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在“教权文权”下移以后,还只能是“述而不作”地整理《诗》、《书》,编辑“鲁史”(即《春秋》)。所以余嘉锡先生说:“春秋以前,並无私人著作,其传于后世者,皆当时之官书也”(《古书通例》)。古代不少书籍大部分是由集体劳动写成的,例如留传今世的编  相似文献   

19.
村规民约作为我国民间法的一种形式在历史和当今都起着重要的"法"的调控功能,是我国基层民主和乡村自治的一种重要方式。考察我国村规民约的演变、现代特征及现实作用,结合民间法理论和村民自治制度,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时代背景,对村规民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在制定程序、执行程序、审查监督、普法教育等方面提出完善建议。  相似文献   

20.
《论语》是今天我们了解孔子的思想和学说的基本文献,它是一部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论行事的著作。本文主要是通过《论语》去了解孔子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创新的理念,然后分析推动教育创新的社会背景和条件,为今天我们主动适用社会环境的变迁,迎击挑战进行教育创新,努力做好培养人的工作而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