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信息技术为主要载体的信息心理战,作为国家安全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保障国家安全和打赢高技术局部战争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信息心理战不像高技术条件下的“硬战争”那样残酷,但这种“不流血的战争”与使用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战争相比,蕴含着同样巨大的破坏和毁伤能力。必须从国家安全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和研究敌对势力对我国实施的信息心理战。国家心理安全是现代国家安全领域中的重要内容,维护国家心理安全,就是确保本国民众的心理边疆不受他国侵犯和长治久安。  相似文献   

2.
“战略战争”是一种威慑、竞争和有限杀伤相结合的战争形态。传统战争形态在地域、破坏性和目标上均已发展到极限,使战略战争成为一种必然的政治选择。战略战争需要较强的综合实力,并在较长时间内、在所有领域综合运用战争与非战争手段,努力达成“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效果。战略战争使军事技术能力领先的国家可以充分发挥其领先优势。战略战争对正在崛起的中国构成了安全上的挑战,使中国面临核讹诈和“代差性”战争的威胁。  相似文献   

3.
战略文化传统是一个国家在战略行为上所表现出来的持久性的、相对稳定的文化特征。战略文化传统具有历史延续性、文明关联性、价值观念主导性等特点 ,它从认知与判断战略环境、确定战略目标、选择战略手段与战争样式等方面影响一个国家的现实战略行为  相似文献   

4.
“先发制人”战略是新世纪美国国家安全战略和军事战略之要核,反映了《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的核心内容,是布什政府对“9·11”事件后世界总体形势的判断,也印证了美国单超独霸的计划和理论,而伊拉克战争又是此战略的首次实验。“先发制人”战略的确立,意味着美国进行了自冷战后的最重大的国家安全战略和军事战略调整,表明美国在某些场合已经放弃了在冷战时期所奉行的“遏制与威慑”战略,已经并必将对国际秩序和机制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美国2010版《国家安全战略》是奥巴马上台以来的首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从美国新版《国家安全战略》报告的主要内容出发,分析该报告在军事战略、反恐战略和对华战略等方面的主要特点。该报告以美国自身利益为出发点,弱化布什时代的"先发制人"和"单边主义"战略,追求外交、军事与安全的结合。报告反映了奥巴马政府在新的战略形势下对美国国家安全战略进行调整的新动向。  相似文献   

6.
1971年南亚危机是南亚国际关系新旧格局交替的“分水岭”,具有重要的国际影响.一方面,它是推进美苏中战略大三角形成的“催化剂”,直接地影响后危机时代南亚的权势格局,巩固并强化了苏印与美中巴的战略对立;另一方面,危机之后的南亚地区格局总体上呈现为印巴之间的不对称均势.印巴之间意识形态、国家理念、国家安全等领域的全方位直接对抗并未消除,如何在核时代通过战争之外的方式获取对对方的优势地位,是印巴在1971年战争之后考量战略竞争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7.
《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下文称报告)是冷战末期以来美国历届政府阐述其国家安全战略的重要文件,历份报告体现了美国国家安全战略的发展演变,其中2017年特朗普政府发布的报告首次在冷战结束后将大国竞争列为国家安全的首要威胁,该报告被认为对美国安全战略进行了重大调整。然而,既有文献对美国国家安全战略调整原因的解读不一,国际局势的变化、国家利益的调整与总统党派更迭成为三种可能的解释。本文对历份报告进行词频统计,将报告中的高频词汇按照对战略环境的判断、对国家利益的认知、对国家安全威胁的识别、对战略手段的选择等组别进行分类,并按时间顺序整理这些数据,得出历份报告的词频变化图谱,以此对美国国家安全战略转变原因展开研究。研究发现,美国政府对战略环境的认知的改变构成了美国安全战略调整的主要原因,其中重大事件对战略环境判断的影响直接而明显。与其对战略环境判断的多变性相比,美国政府对由军事安全、经济繁荣与价值观作为其主要的构成要素的国家利益的界定具有稳定性。总统个人党派背景对国家安全战略的影响体现在对战略手段的选择上,并不构成导致国家安全战略转变的动因。  相似文献   

8.
伊拉克战争对我国石油安全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分析伊拉克战争对我国石油安全的影响 ,应该要有新的视角或分析框架 ,既要有宏观的眼光又要具有前瞻性。伊拉克战争是对我国石油安全的初步考验 ,考虑到其对国际石油和战略格局的长远影响 ,伊拉克战争也是对我国石油安全的严重警示。对于今天的中国而言 ,石油安全是一个崭新的概念 ,其内涵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市场、贸易和价格问题 ;它既是一个国内问题 ,又是一个国际战略问题。做好应对国际石油供应中断和油价上涨的物质和心理准备、处理好与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关系、走国际能源安全合作之路等 ,应视为我国主要的石油安全战略手段和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9.
自1948年建国以来,以色列几乎一直处在与周边阿拉伯国家之间的战争或冲突之中;为了应对旷日持久且异常严峻的生存挑战,追求国家和国民绝对安全成为以色列国一直奉行的国家战略。具体来说,这种独特安全意识的形成有三大原因:以色列所处的特殊地缘政治格局、历届政府信奉的"国家安全例外论"以及全体国民所共有的危机意识。正是在此三大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国家安全在以色列被赋予了极高的政治意义,乃至成为最高的国家利益与战略目标。  相似文献   

10.
美国最初以“打击恐怖主义”名义发动的阿富汗战争曾得到了国际社会的普遍支持,然而在战争中乃至结束之后却一直饱受其他国家的口诛笔伐,究其根源主要是美国发动的阿富汗战争逐渐不再被外界纯粹定位为“反恐战争”。深入分析阿富汗战争的性质,可将“新干涉主义”作为主要研究视角。通过审视整个战争中内战、反恐和重建三个阶段的战略演变,进而验证阿富汗“反恐战争”背后实际上蕴藏着“新干涉主义”特质;从权力、制度以及观念三个维度出发,透视出阿富汗战争的失败预示着美国新干涉主义战略已然深陷困局。  相似文献   

11.
“先发制人”战略是新世纪美国国家安全战略和军事战略之要核,反映了《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的核心内容,是布什政府对“9·11”事件后世界总体形势的判断,也印证了美国单超独霸的计划和理论,而伊拉克战争又是此战略的首次实验。“先发制人”战略的确立,意味着美国进行了自冷战后的最重大的国家安全战略和军事战略调整,表明美国在某些场合已经放弃了在冷战时期所奉行的“遏制与威慑”战略,已经并必将对国际秩序和机制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二三十年代核物理学的迅猛发展为核能的开发利用奠定了理论基础."二战"爆发后,世界大国德、日、英、美、苏等国为克敌制胜,掌握战争主动权而掀起了一场研制原子弹的竞赛,在此过程中,各大国既有竞争,也有合作.竞争在法西斯国家与反法西斯国家之间展开,合作主要在反法西斯国家英、美、加之间进行,最终以反法西斯国家的胜利而告终.大国研制核武器的竞争与合作,反映出法西斯国家与反法西斯国家不同的战争战略和科技战略,值得我们去思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3.
当代战争小说表现战争生活中人与人的冲突主要是民族大义、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之间的冲突。以民族大义和国家利益为重、个人利益为轻是其原则,个别作品虽有出入但从未丧失民族的底线,这是由民族观念所决定的。革命战争小说和南线战争小说处理革命、国家与个人三者利益时,虽也遵循上述普遍原则,但已开始思考其悲剧性内涵。这是战争小说表现这类冲突的新质,预示出战争小说的新趋向。在处理方式上,"联系比衬"与"人物聚焦"是20世纪80年代后战争小说处理战争环境下人与人冲突的两种主要方式。  相似文献   

14.
9.11恐怖袭击事件之后,在全球范围推行军事反恐的同时,美国行政当局对其国家信息安全政策进行了重要的调整。在反恐战争的背景下,加强国家控制信息流动的能力,成为美国政府保障美国国家信息安全的首要选择。这一变化,改变了美国国家信息安全政策制定过程中“开放”与“控制”之间的对比,以积极控制为主要特色的信息安全战略逐渐成形。为了获得更大的心理安全保障,公众愿意付出相当程度的通信自由作为代价。而随着时间的推移,部分政治精英已经开始重新思考是否值得以公民自由为代价来换取国家安全。  相似文献   

15.
美国的战略思想家是影响美国国家安全战略的重要因素,他们对冷战时期美国国家安全战略的精致设计为美国赢得冷战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们的战略思想展现了美国冷战时期国家安全战略成就的广度和深度。研究美国战略思想家与冷战时期美国国家安全战略之间的互动关系至少具有历史、理论、现实和冷战战略研究四个维度的重要意义。从宏观角度看,美国战略思想家这个群体的国际影响主要是推动美国国家安全战略的演进、提升国际战略的学术研究和维护美国的霸权。与此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美国战略思想家及其战略思想的局限性,对其要有批判性的反思。  相似文献   

16.
厘清澳大利亚对美国追随政策的特点不仅有助于我们理解澳美关系,也有利于我们理解整个亚太地区国际关系和美国同盟体系对亚太地区国际关系的影响。以朝鲜战争为例,澳大利亚采取追随美国政策的意图主要为保障安全,其追随方式是主动的,其主要收益是《澳新美安全条约》的签订。但由于澳美之间权力的不对称性,澳大利亚反而成为美国遏制战略的一环,其外交、国防安全等政策的制定不仅需要依据美方政策的调整而做出,在安全保障上对美国的依赖也使其不得不在国际事务中对美国亦步亦趋。  相似文献   

17.
日本帝国主义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的侵华政策和战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日战争成为整个远东战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此一时期,日本的侵华政策和战略,与第二次世界大战和太平洋战局演变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若不把中日战争与太平洋和欧洲战局结合起来予以观察,对日本侵华政略与战略的制定和演变就无法得到科学的认识与说明。本文拟把太平洋战争爆发以后的中日战争置于二次大战与远东战局的发展中予以观察。对日本在亡华无期与国力大大下降局面中确立对美战争政策的立足点问题,特别是对此一时期日本侵华政战两略及其演变问题作一概要的学术探讨。国内学术界通常认为,此一时期在中国抗日战争中仍属战略相持阶段,并认为,相持阶段至1945年8月上旬始告结束。笔者认为,战略相持阶段的确是中日战争历史上最长的一个阶段,整个相持阶段应以太平洋战争爆发为分界,划分为前后两期,本文所涉及的领域主要为相持阶段后期。笔者还认为,从中日战争、特别是从太平洋战争的全局着眼,观察日本侵华  相似文献   

18.
战争,自有阶级和私有财产以来即已开始,它是解决阶级和阶级、民族和民族、国家和国家、以及对立的政治集团之间矛盾斗争的最高形式,古今中外莫不如是。在历史上,任何一个多民族的国家,都会发生民族间的战争,这是一种普遍现象。民族战争在民族关系中虽不占主导地位,但它也确是一个重要的方面。所以研究对立双方的战略和策略,以及与其有关联的事件,对解决某些历史疑案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澳大利亚参与伊拉克战争原因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澳大利亚参加美国对伊拉克战争,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澳大利亚卷入有涉美国利益的历次战争或冲突一样,是澳美同盟关系平稳发展的体现。对澳大利亚来说,它是一场履行同盟义务和着眼于国家未来安全的保险战争;是一场密切澳美同盟关系借以实现其经济利益以及提升其在地区乃至国际性事务中的地位与影响的战争;在更广泛的意义上,澳大利亚参战体现了西方世界对外战略的基本价值观念。  相似文献   

20.
作为艾森豪威尔政府国家基本安全政策核心的大规模报复战略,一问世就在政府内外引起激烈争议。改革派认为,在贯彻大规模报复战略的同时,应该发展对付有限战争的能力,国务卿杜勒斯和国家安全事务特别助理卡特勒是改革的主要倡导者。艾森豪威尔坚持战略的相对稳定性,反对修改。第二届任期内,面对苏联核能力的增长和核武器运载工具的突破,艾森豪威尔政府最终在NSC5906/1文件中实施了战略调整,吸收了灵活反应战略的部分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