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以简·奥斯丁最后一部创作《劝导》为主线,揭示了奥斯丁晚年在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方面发生的变化以及这些变化对她创作思想的影响.作者指出,奥斯丁在创作思想上有一个从理性主义向浪漫主义转变的过程,并分析了这一创作思想转变的社会根源和家庭根源,进而论证奥斯丁作品的重大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2.
作为英国18世纪著名的婚恋题材小说家,简·奥斯丁以极为细腻的笔法刻画了同时代年轻女性的社会认知困境。在简·奥斯丁笔下,从《傲慢与偏见》到《诺桑觉寺》再到《劝导》,几乎所有女性人物在面临婚姻抉择时都会受到来自各方善意或恶意的劝导。其最后一部小说《劝导》更是直指这一现象,并以戏剧性的结局回应了关于是否应该听从他人对婚姻大事的劝导这一问题。从心智理论视角对该小说人物的心智关系进行剖析,可以发现简·奥斯丁作品中的"劝导"情节背后所蕴含的主题意义。可以说,"劝导"既是简·奥斯丁情感生涯的关键词也是贯穿其文学创作始终的一个重要"母题"。  相似文献   

3.
在创作后期,奥斯丁意识到了海洋对英国发展的重要性,在小说中加入了大量海洋元素,《曼斯菲尔德庄园》是其中之一,奥斯丁在这部小说中巧妙地表达了对19世纪英国社会政治的洞察和批判。综合奥斯丁的个人家庭背景和经历与小说中关于英国殖民扩张事业的描述,可以解读18-19世纪英国皇家海军、重要港口城市朴茨茅斯和海洋在大英帝国殖民扩张事业中分别扮演的重要角色,以及奥斯丁本人对工业革命和英国殖民扩张事业的态度。  相似文献   

4.
在奥斯丁笔下,《劝导》是一部地位比较特殊的小说。探讨《劝导》所展示的阶级和性别角色等级关系的变化,进而分析小说中的职业想象和女性关注。就英国国教和政治观念而言,奥斯丁较为宽容、务实。一方面,等级制度在所难免,社会的稳定性离不开财富和权力的支撑。同时也企盼社会等级结构具有弹性,财富和权力的大门也为优秀分子敞开,从而避免制度僵化带来的社会动荡和革命。  相似文献   

5.
简·奥斯丁在短暂的一生中,创作了六部作品:《理智与情感》(1811),《傲慢与偏见》(1813),《曼斯菲尔德庄园》(1814),《爱玛》(1815),《诺桑觉寺》(1818)和《劝导》(1818)。《英国文学的伟大传统》一书的作者安勒特·T·鲁宾斯泰茵(AnnetteT.Rubinstein)称颂奥斯丁采用了菲尔丁(Henry Fielding)的现实主义手法,创作了被我们今天视为最早的现代小说。美国著名小说评论家霍艾尔斯(Howelles)在论述小说的创作与鉴赏时,也高度赞扬了奥斯丁,把她列为重要的“写实主义小说家”。这些评论不无道理。的确,作家巧妙地把她的世界和读者的世界融进了她创造出来的那个世界,使我们从  相似文献   

6.
“灰姑娘”情结是19世纪西方女作家的普遍“集体无意识”,纵观19世纪初英国女作家简.奥斯丁的六部作品,的确都是采用“灰姑娘”叙事模式,本文将通过对《劝导》的分析表明奥斯丁致力于解构和重建被男权话语囚禁的女性自我。同时,通过比较它与奥斯丁其他小说的不同来揭示《劝导》的叙事结构里所蕴涵的社会性主题,反映了奥斯丁作为18、19世纪过渡时期作家的特点。  相似文献   

7.
作为先锋作家的余华,其小说创作主题前后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前期小说大多透露出一种死亡气息,主要关注人物生命的逝去或精神的死亡:而其后期小说则让我们体验到温情的存在,表现了人物在苦难面前顽强的生命力。余华创作的这种转变,体现了他死亡观的变化。  相似文献   

8.
简·奥斯丁作为英国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世纪晨星",不仅形成了一套独特的创作模式,而且领军现实主义小说的勃然兴起。她的作品虽然总是围绕着中产阶级三、四户人家的生活和思想,但时代赋予创作者的使命仍然在她的作品中得以淋漓尽致的体现;社会剧变给人们心理和信仰带来的强烈冲击正以讽刺幽默的笔法无比真实而细致的展现在简·奥斯丁的小说中。  相似文献   

9.
《傲慢与偏见》是英国批判现实主义女作家简·奥斯丁的代表作之一,也被认为是作者最成功、最受欢迎的作品。简·奥斯丁在其小说创作中着力描绘了她那个时代的中产阶级妇女的爱情和婚姻。在这部小说中,作者选择了既简单又复杂的故事,简单是因为小说只涉及了一个主题——爱情与婚姻;复杂是因为小说围绕着这个简单的主题刻画了许多性格迥异的人物,向读者展现了丰富的人类情感。本文旨在在赏析《傲慢与偏见》作品的同时,结合简·奥斯丁的生活的时代背景以及其个人生活经历来分析简·奥斯丁所持有的婚姻观。  相似文献   

10.
《傲慢与偏见》是奥斯丁一生创作的6部小说中最著名的一部。作者在这部小说中通过对作品中人物的势利、愚蠢、虚伪、贪婪自私、傲慢无礼、自欺欺人的讽刺、揭露和批评,宣扬了美好的伦理道德。在奥斯丁看来,真诚、朴实、仁慈、仁爱、仁义、互让、宽容、谦恭、彬彬有礼等高尚的品格和道德修养是人类的行为准则。《傲慢与偏见》以婚姻问题展现了19世纪英国的社会风貌和习俗。  相似文献   

11.
《傲慢与偏见》中反讽艺术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傲慢与偏见》是英国著名女作家简·奥斯丁的代表作之一。反讽艺术渗透于《傲慢与偏见》整部小说中,贯穿于人物刻画、情节发展与小说结构之中,这是奥斯丁笔下喜剧性的精髓。本文试从小说主题、人物对话中分析反讽艺术在这篇小说中的独特应用,从而领略一下奥斯丁作品独特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12.
在英国文学史上,奥斯丁因其独树一帜的风格和承上启下的作用而被誉为“无与伦比的简·奥斯丁”,她在其艺术的“二寸象牙”上所精雕细琢的作品已成为世界文学史中的瑰宝。本文通过对奥斯丁作品的分析,深入探讨其前后期作品中婚姻观的发展变化,指出形成的根本原因,并将简·奥斯丁与19世纪英国文坛的其他女性作家,如夏洛特·勃朗特、艾米莉·勃朗特和乔治·艾略特等的婚姻观加以比较。  相似文献   

13.
英国小说家简.奥斯丁在小说《爱玛》中成功地塑造了一系列性格各异的女性人物形象,特别是对次要人物简.菲尔费克斯和威斯顿太太细致入微地描写,更是体现了奥斯丁对语言的驾驭能力。本文试从对次要人物简.菲尔费克斯与威斯顿太太相似性的分析来感受奥斯丁对人物的塑造能力和对人性切实精准的刻画。  相似文献   

14.
李乔前后期小说创作艺术风格变化主要表现为:作品选材从单一化向多视角转向;作品风格以现实主义到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转向。其变化的原因主要有人生阅历的丰富、思想的积淀和文化环境的变化。文章通过对李乔前后期小说创作艺术风格变化的探讨,以期更加深入全面地认识彝族当代文学的拓荒者——李乔。  相似文献   

15.
简·奥斯丁是一位讽刺艺术大师.在其代表作<傲慢与偏见>中反讽更是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也成为小说最显著的特色和基调.本文运用奥斯丁-塞尔言语行为理论对<傲慢与偏见>中的反讽进行了剖析,力图证明作者的语言及小说人物的各种形式的反讽性会话均可在言语行为的理论框架中得到诠释.  相似文献   

16.
本文试图以鲁迅小说创作范式为视点,探讨路翎心理现实小说在主题、人物形象和精神探索等方面体现出来的特征,以及它们和鲁迅小说创作范式内在的渊源关系。  相似文献   

17.
在当代历史小说的发展史上,不同时代的历史小说中体现出的历史观与审美观有很大的不同,这与不同时代人们对历史的理解有关。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的历史题材小说的主流观念是讲述革命历史的“革命历史小说;”80年代前期的历史小说的历史观是反封建;80年代后期的历史小说体现出一种文化历史观;此后的新历史主义小说的历史观在当代历史题材小说中具有很大的异质性,新历史主义小说作为一种创作思潮消失后,它对近来的历史题材小说创作继续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纵观孙犁前后期小说文本,其叙述话语发生了巨大转变.叙述视角上,前期小说采用的是全知全能式叙述视角和人物式视角的交互结合,后期转而采用第一人称回顾性视角;叙述时间方面,其变化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省略幅度的增大、描写停顿转变为评论停顿及后期小说的重复叙述倾向.引起孙犁小说文本叙述话语的转变有诸多复杂的原因,既有时代方面的因素,也有作家主观方面的原因.  相似文献   

19.
论方方小说的宿命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0年代后期,对方方小说的研究更多地集中在“新写实主义”流派特征的理论探讨、人文立场的深度意义和地域文化特征等方面,比较而言,从生命意识的角度研究方方小说创作的人性内涵和文化意义还是一个有待深入的领域。方方小说创作中越来越浓厚的宿命意识暗合了时代文化变化的脉搏,与其区别于先锋作家的总体平实风格一起成为她的小说获得读者广泛认同的精神基础。  相似文献   

20.
新时期儿童视角小说创作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儿童视角小说创作是新时期文学的重要现象。五四以来儿童观的现代化发展构成儿童视角创作的理论发生机制。视角的独特性在于儿童眼光、思维、心灵比成人更单纯,因而儿童视角小说在自然、死亡、政治及性爱等方面体现出鲜明的特点。儿童视角小说创作的策略性体现为对于环境、人物及情节的独特设置。新时期儿童视角小说呈现出视角利用的功利化倾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