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5 毫秒
1.
本文基于最新数据和新近拓展的相对分布方法,分析1995—2018年我国居民收入极化的变动趋势,侧重研究2013年我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政策实施后收入分配极化的最新变动,讨论极化变动的微观成因。结果表明,2013年后我国居民收入极化出现下降趋势,高低收入分位的极化水平都显著下降,说明“提低、扩中、限高”政策有效逆转了收入极化趋势。城镇化和高等教育扩张等禀赋因素降低了下层极化,而教育和就业等市场回报率下降减弱了上层极化。城镇中、低收入人群比重和农村中、高收入人群比重均增加,全国中间收入人群规模扩大,使得我国居民收入纵向极化显著下降。城乡群体分割下降后,使长期存在的城乡极化明显减弱,这是我国收入分配政策转型的重要契机。要进一步关注市场化带来最低10%收入人群的极化,防止财富不合理的过度回报带来最高1%收入人群的上层极化,从而减少收入纵向极化,并助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2.
2015年以来,房地产市场去库存问题已成为国内关注焦点。首次在经济增长模型中引入社会地位寻求动机,从理论上证明地位寻求动机的存在以及对住房需求的推动作用,然后借助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CHFS)作2SLS估计,研究表明:中国城镇家庭住房需求受到周围人群显著影响,且根据收入区分不同阶层时,中等收入家庭鉴于"高不成低不就"状态,地位攀比动机强于其他收入阶层,并引入基于不同类型参照组的敏感性检验和稳健性检验得到验证,为将住房需求激励政策定位于中等收入家庭提供可能依据。  相似文献   

3.
中国城镇居民家庭收入差异的回归分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晖  徐梅 《统计与信息论坛》2009,24(4):63-67,78
用CHNS调查数据对中国城市居民的收入差异进行回归分解分析,得出结论:教育水平对收入差异的影响显著,并且影响力逐年提高,尤其对退休人群养老金收入差异的影响更大;私营经济部门劳动者的工资收入要高于国有经济部门劳动者的工资收入,但是私营经济部门退休人群的养老金收入则低于国有经济部门;处于经济发达地区的人群,无论是工作人群的劳动收入还是退休人群的养老金收入都高于中西部经济落后地区.  相似文献   

4.
保障性住房是政府和百姓关心的重大民生问题.文章通过拟合2004~2010年北京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布函数族,结合商品房价格与居民收入的匹配关系运算公式,求得保障性住房的需求数量,再与保障性住房的供给数量做比较,算得供求缺口数量,并对不同收入水平居民的购房能力进行了政策模拟.文中提出的商品房价格与居民收入的匹配关系运算公式、保障房供求缺口计算方法具有可推广性,所得结果可以为政府部门提供政策参考.  相似文献   

5.
我国城镇住房供给的商品房、保障房“双轨制”时代已经到来并将协调发展,但保障房在资金筹集、开发商参与和土地供应等方面仍存在亟需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按照国家下达的建设任务,到2015年,四川建设各类保障性住房100万套、改造棚户区30万户。2011年,四川计划开工建设保障房35.78万套,比2010年计划增长超七成。面对民生的承诺,四川保障房建设能保障吗?  相似文献   

7.
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建立合理的收入分配机制,有利于刺激居民消费需求,推动经济持续稳步增长。  相似文献   

8.
以陕西省和甘肃省农户收入满意度为切入点,运用Ordered Logistic模型对865户农户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需求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表明:农户收入满意度与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需求密切相关;两省农户收入满意度普遍较低,存在农地经营权抵押需求;农户的收入数量、收入构成对农户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需求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而农户人力资本水平、农户收入波动以及非收入因素对农户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需求的影响不稳定。  相似文献   

9.
文章构建了一个考虑两类家庭行为和住房资产价值的生命周期模型,通过比较静态分析发现,住房价格的上涨存在着边际递减的“马太效应”,这说明房价导致的贫富差距不会无限扩大,而是会收敛于某一区域.并通过实证分析发现,房价上涨与基尼系数和社会福利损失呈正相关性,证明了房价的上涨通过对两类家庭个体产生相反的作用,导致社会收入分配差距加大,最终使得社会整体福利水平下降.最后认为房价导致社会财富再分配现象的根源在于住房需求具有双重属性,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是切实施行住房供给的双轨制,通过供给保障房来分离住房的消费与投资属性.  相似文献   

10.
戴钰 《统计与决策》2015,(6):127-129
运用非参数Kernel密度估计方法,基于我国1990~2010年的农村居民纯收入分组数据,对农村居民收入分布及其演进特征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发现:就全国农村居民收入分布演进特征来看,收入分布呈现出双峰分布,两峰的峰度值在不断减小,低收入群体和高收入人群的集中趋势逐渐减弱;从代表性省的农村居民收入分布来看,收入分布密度曲线从单峰向双峰演进,总体上各个省的低收入人群聚集度在逐渐减小,低收入者在不断地向中高收入阶层跃进;从区域农村居民收入分布来看,我国区域间的农村居民收入还存在比较大的差距。  相似文献   

11.
《四川统计》2014,(1):4-4
有序开展“共有产权房”探索 据经济之声《天下财经》报道,我国在住房保障制度改革方面,将指导地方有序开展“共有产权”保障房的探索。专家观点: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专家马庆斌认为推广“共有产权房”的积极意义在于探索了一条用市场的办法来解决保障房的问题。至于推出“共有产权房”能否解决寻租空间或者腐败问题,马庆斌指出,任何政策都不是完美的,但是政策只要是按照经济规律来办,服务于老百姓,就是一个好的政策。  相似文献   

12.
不同收人层的消费需求对收入的变动有不同的反应,了解不同收入层的消费特点,有利于采取不同的策略来开发消费需求,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本文以重庆市城镇居民为例,分析不同收入层居民家庭的消费特点,并提出了相应的策略用于开发不同收入层消费需求.  相似文献   

13.
公共文化产品供给绩效实际上反映的是一个有效供给与有效需求是否平衡的问题。公共文化产品的供给是有区域性的,这一区域范围内基于不同人口变量的公共文化产品供给满意度存在显著差异。调查结果显示,女性居民、低收入人群、高中及以下学历与离退休人员对公共文化产品供给的满意度显著高于男性居民、高学历层次、高收入层次人群,进而影响了公共文化产品总体的供给绩效。而在公共文化设施所打造的公共文化消费生态环境里,居民的选择存在明显差异性,影响着供给绩效。鉴于此,一方面,供给要立足公共文化产品消费动向与规律,满足多层次人群的文化需求;另一方面,需完善公共文化产品供给体系,提高供给绩效;此外,要优化公共文化消费生态布局,积极培育居民的文化消费理念。  相似文献   

14.
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平衡问题是宏观经济中的重要问题。总需求包括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和出口需求 ,消费需求在总需求中占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因此 ,对消费需求的研究历来就受到了经济学家的重视。影响消费需求的因素很多 ,比如收入水平、产品结构、消费观念、价格指数等 ,其中 ,消费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受收入的约束。经济学家在研究消费函数的过程中 ,也曾将收入作为解释消费者消费行为的原因 ,提出过绝对收入假说、相对收入假说、持久收入假说、准持久收入假说以及生命周期假说等。各假说都有其合理的方面 ,也有其不合理的地方 ,因此 ,在不同的时…  相似文献   

15.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作为一种准公共产品,其需求曲线是由农民对于私人部分的需求和公共部分的需求两部分组成。但由于农民保险意识淡薄,收入有限等因素,造成农村养老保险的需求不足的状况相当严重。本文通过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需求和供给曲线变动对社会福利效益的影响的分析,阐述了增加农村养老保险需求,提高社会总福利的途径。  相似文献   

16.
传统的代际收入弹性法由于采用双对数线性回归模型,对低收入样本的代际收入流动性估计存在偏误。因此,采用统计特性优良的代际位序相关性方法,利用1989—2015年CHNS数据,对中国低收入群体代际收入流动性进行了测度,得到的结果在不同偏误条件下更加准确、稳健。研究结果表明,低收入群体代际流动性在1991—2006年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但在2006年后显著上升,其中底层贫困人群子女收入位序上升更快;不同地区代际流动性存在差异,西部地区高于东、中部。进一步对绝对向上流动性的考察发现,代际流动性更大的贫困人群、西部地区人群,其子女尽管有机会摆脱贫困,但收入地位并没有发生实质性改变,社会给予收入底层居民的上升空间十分有限。阻断低收入代际传递,政府应当加强对低收入家庭子女的教育投资和职业培训。  相似文献   

17.
我国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收入再分配效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晓军  康博威 《统计研究》2009,26(11):75-81
 针对我国现行养老保险制度覆盖面有限,并且对不同就业类型人员采取有差别的制度安排等问题,一些学者认为,现行养老保险制度实际上扩大了贫富差距,不利于社会公平发展。那么,我国现行的养老保险制度安排到底产生了怎样的收入再分配?当前的养老保险制度安排是否有利于缩小贫富差距和促进公平发展?本文以统计局公布的年度数据为基础,采用统计模拟和精算方法,对不同就业类型人群、不同收入水平人群、不同性别人群、不同缴费年限人群以及不同寿命人群因养老保险制度安排产生的收入再分配进行测算和分析,得出相关的结论和启示。  相似文献   

18.
城镇居民收入分配差距对消费需求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城镇居民的收入差距扩大化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国内消费需求近年来一直不振?消费不振与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差距扩大是否有一定的联系?本文拟从理论和实证检验两方面探讨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差距对消费需求的影响。在此基础上,笔者提出调节收入分配差距,扩大消费需求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汶川地震对房地产市场的冲击与政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采用“汶川”地震后震区主要城市的问卷调查数据,检验汶川地震对房地产市场带来的冲击。结果表明,对地震前后购房区域相对固定的人群而言,在自我保险成本可预期的情况下,家庭长短期收入是决定风险规避行为的主要因素,个人风险偏好并不起主要作用,然而当自我保护成本不可完全预期时,不同人群的风险偏好差异便显示出来。性别及家庭特征将影响个体对地震风险厌恶程度,而地震带来的心理上的影响冲击并不决定消费者的理性选择。震后,收入越高的群体更注重房屋质量,高质量房屋的需求会有一定增长。女性、有小孩的家庭以及受损严重市县的消费者将更注重房屋的抗震强度。本文的结果也验证了自我保险与自我保护理论的不同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20.
一、收入预期 收入预期是指居民根据自身掌握的信息与经验对可支配收入的事前估计、判断.目前在我国,收入预期对消费需求的影响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随着我国分配体制的改变,城镇居民固定收入增长缓慢,而暂时性收入变化较大,居民不得不结合固定收入与暂时性收入来预期收入的变化,并根据收入预期安排消费支出.(2)我国就业制度、社会保障体制的巨大变化,使人们失去了收入预期的原有基础,收入预期的不确定性明显增加,导致现期消费需求下降.(3)宏观经济环境由通货膨胀转向通货紧缩,人们将调整其收入预期.如果居民普遍预期收入会下降,那将抑制消费需求的增长.相反,如果居民普遍预期收入上升,则将促进消费需求的增长.(4)居民实际收入的低幅增长使居民收入预期呈下降趋势.1995年-2000年,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增幅均处于5%-6%左右,这与GDP增长相比,处于低位徘徊.由于居民收入预期降低,迫使居民放弃高收入幻觉消费,因而消费更加理性化.(5)我国与收入、消费有关的各项经济政策的实施也将影响到居民收入预期的变化,从而带动或抑制消费需求的持续增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