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元代的统一,结束了我国历史上自唐末藩镇割据以来较长时期的分裂局面。元朝的疆域“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版图之大,疆域之广,为“汉、唐极盛之际,有不及焉”,为祖国今日辽阔的版图奠定了基础。元朝的统一,加强了国内各族人民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  相似文献   

2.
“:太康之治”是晋武帝统一中国后出现的短暂盛世。它表现出了作为历史上封建盛世所具备的基本特征:君主勤政、善政;广开言路、不拘一格重用人才;以史为鉴,重视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充分调动统治集团中广大成员执政的积极性;奖惩分明等等。其出现和衰落与君主个人行为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大统一的元朝,其地北喻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幅员之广,户口之夥,贡税之富,当倍秦汉而参隋唐”。元代疆域,户籍之所以超过秦汉和隋唐,就在于元朝的统一,结束了自唐末五代十国以来中原内地和周边少数民族地区相继出现的地区与民族之间的互相割据,消除了人为的政治藩篱。统一、稳定的社会,为生产力的进步,经济的发展繁荣创造了极为有利的客观条件。  相似文献   

4.
吴宏读博士撰写的机代农业地理)一书,最近已由西安地图出版社出版。这部专著把元代农业不仅仅当成地域生产布局来叙述,更是作为一个历史时期,一次社会经济大发展来研究。蒙古族统一华夏,以往一些学者认为是“异族统治”,一口咬定是个黑暗的时代,对元代的历史或采取了全面否定的态度,或过分夸大其消极落后的影响,导致历史的曲笔,从而使得元代农业经济发展的真理长期被湮没。可喜的是现在终于有了这部完全而精确的元代农业地理专著,可以拂去蒙在元代农业经济史上的尘埃。全书7章,用了5章谈元代在移民屯垦、水利建设、边疆地区农技…  相似文献   

5.
西夏是以党项族为主体所建立的一个封建王朝。立国以前,党项族作为中国古代一个少数民族载入隋、唐、宋、辽各代汉文史籍中,党项人的概念很明确。立国以后,自号“大夏”,因其位于宋、辽之西,史称“西夏”,于是历史上出现了“西夏人”(或称“夏人”)一词。当其王朝存在期间,“西夏人”理应泛指其境内各族人,不必限于党项族,常八斤便是一个很好的例  相似文献   

6.
我国自秦以后,就形成为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其间虽然出现过分裂,但统一是历史的主流,分裂总是被新的统一所代替。五代十国是中国历史上第二次大分裂时期。北宋结束分裂割据局面,是从分裂走向统一的重要过渡,在我国历史上有积极作用,但早于北宋结束割据局面,辽朝在我国历史上第一次统一广大北方,其历史地位,尚未被史家们重视。尤其还有一个棘手的问题,就是怎样看辽与五代、北宋的战争性质?这是长期以来未能解决的问题。以往或者由于受大汉族主义传统思想的影响,人们在处理辽对中原战争的性质时,不管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历史上,元朝是一个非常独特的时代,同时,元代文学也有迥然不同于其它时代文学的独特风貌。本文试对元代文学的独特风貌作一粗线条的描述。文体变革与俗文学的兴盛一代有一代之所胜,一代有一代之文学,“唐诗宋词元曲”,元曲自有其历史地位。然而从文学体裁演变发展的角度来考察,元曲的地位似乎较之唐诗宋词更为重要。元以前的  相似文献   

8.
四川省青年改革研究会学术理论部于七月九日组织召开了《对“文革”的历史反思》讨论会,现将讨论情况综述如下: 一、反思“文革”的意义何在? 与会同志一致认为,不能满足于给“文革”作出一个一般性的政治结论,更不应该把“文革”、“封存”起来束之高阁,不让“文革”的参加者来研究。大家在发言中指出:“文革”作为一个浩大的政治运动和社会动乱,其历时之长久、涉及之广泛、影响之深远在中国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目  相似文献   

9.
盛世文风非元代所独有,前之宋,后之明,都出现了盛世诗文。宋、明两代的盛世文风,都被认为是粉饰太平,歌时颂圣,缺乏实际内容,是没有价值的。但元代的盛世文风却不同,它不是强大政治力量介入的结果,而是文人们自觉的倡导。元代文人描述其"盛世",主要说大元"海宇混一"、"华夷一统",其疆域之大,跨越汉唐,而不是对政治和朝政的颂扬。创造不负于时代的文风,是元代文人们要自觉肩负起的历史责任,因而他们呼唤盛世之文,批评种种有悖于盛世文风的文学风气。"盛世之文"实际上是这一部分文论家的文学理想,其作品并非一味美化现实,并非不反映现实问题。它是一种文风追求,而不是对诗文内容的规定。文学史研究中与元代盛世诗文相关的一些非客观的认识,都是应该(?)正的。  相似文献   

10.
元代是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蒙古人入侵所带来的社会动荡和各民族之间的碰撞和融合极大地改变着这一时期的社会基础。游牧民族的商业精神及其统治所带来的传统儒士地位的下降作为这一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两大因素,与其它因素一起,共同导致了元代经济伦理关系的变迁,并进而对思想领域发生作用:宋代的义理之学由此转向一般并日趋务实;能同时体现伦理追问和致用特征的实学进一步将其对"实体"的关注转向"达用";元代的经济伦理思想表现出明显的经世致用特征,并为明清实学之繁荣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
“道”不变,“器”各有所择——晚清清流派文化观概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代中国文化,由于鸦片战争所引来的“欧风美丽”的冲击,形成了传统中学与外来西学的强烈冲突,从而出现了时人对于西学或抵制排斥或吸收融合的不同反应。这样,“开新”与“守旧”两个对立思想的冲突,自然也在文化领域日趋明显地表现出来。清流派作为统治集团内部一个政治派别而步入蟓汪政坛,正值洋务思潮声势赫赫之期。该群体的思想对“洋务”新观念作出了何种反应?特别是他们的文化观其特征如何?都有必要作些探索,以期能揭示出晚清社会中的一个文化现象。清流派的“清议”最为活跃的时期,洋务思潮已影响及社会。这是由于洋务思潮以“自强”之声为先导,所以才随之逐步出现了“一唱百和,万口同声”谈洋务的局面。王韬曾说:“咸丰初元,国家方讳言洋务,若于官场言及之,必以为其人非丧心病狂必不至是。……不谓不及十年,而其局大变也。今则几于人人皆知洋务矣。”但实际状况告诉我们,“人人皆知洋务”,仅仅是指人们对于“洋务”事物的外观有了一个极其初步性的  相似文献   

12.
纵观元代文化,最具特色之处有三:其一,多元宗教文化交相辉映;其二,佛教文化尤其是藏传佛教文化在官方倍受推崇;其三,华夏传统宗教文化继续演进。各种宗教文化在元代大一统下各显其能,其宗教观念、宗教行为、宗教教义、宗教仪轨、宗教组织、宗教制度充分展现,共同铸造了元代宗教文化的繁荣局面。应该说,元代在哲学思想的建树上确实显得不够深邃,尤其在理学的研究方面受到一定的限制,不及宋明。但在共时结构上,元代的中外文化、国内各民族文化交流之盛是“前无古朝”的。  相似文献   

13.
元代文学的主流是元曲,诗词散文方面的成就远不及杂剧和散曲。尽管如此,但在这一时期仍有众多值得称述的诗词散文作家和作品。大体上说,元文不及元诗,而元诗不及元词。元代初期的诗文作家大多由宋、金八元,经历了社会大的动乱和朝代的更替,因而作品常多故国之思,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家有刘因和赵孟。刘因,字梦吉,号静修,曾被元世祖称为“不召之臣”,著有《静修集》。刘因虽非南来遗民,但出于民族感情,他的作品与南宋爱国诗词所表达的感情是一脉相通的。如《白沟》中写道:“宝符藏山自可攻,儿孙谁是出群雄?幽燕不照中天月,丰沛…  相似文献   

14.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遵循着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运动着、发展着,社会主义作为一个新生事物,作为一个先进的社会形态也是如此。在前一个时期,有些人竟把社会主义在实践中遇到的困难,遭受的挫折,出现的失误,说成是社会主义的“失败”。有的人还直截地认为经济落后国家首先进入社会主义不是历史的必然,而是社会主义的“早产”、“历史的误会”,甚至是“空想”;最多只不过是列宁、毛泽东利用战争的“机会”所造成的“偶然”的结果。因此,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究竟是“历史的误会”,还是历史的必然?特别是经济落后国家率先步入社会主义是否具有历史必然性?这是在40年前在理论上和实践  相似文献   

15.
相沿成习的说法是:中国多民族的统一国家最早创建于秦代;在此之前中国历史上从未出现过统一的国家.我们以为,此说似有加以讨论之必要。诚然,公元前三世纪,秦始皇统一中国,建立了中央集权的统一的封建国家,其历史功绩可谓丰伟卓绝.然而,在秦始皇统一之前的八百多年,中国辽阔的幅员之内,已经出现过一个强盛的统一国家,这就是以地方分权为特色的“大一统”的奴隶制国家——西周王朝。这个国家,是周武王于公元前十一世纪率  相似文献   

16.
范文程评议     
范文程是明清之际一个引人注目的人物。近来一些评论其功罪是非的文章,彼此之间分歧甚大:褒之者认为,“范文程是一位杰出的地主阶级政治家。”“到康熙之世,混乱多年的国家取得了空前统一。论其首功,当推范文程。”贬之者则曰:范文程乃是“汉奸与刽子手”。一个历史人物竟然有如此截然相反的不同评论,说明了明清之际历史人物的评价问题确是相当烦难的。本文试说管见,不妥之处,尚望读者正之。  相似文献   

17.
一“浦东”名称小考 黄浦江将上海地区分隔成浦西和浦东两个部分。“浦东”作为一个区域,其名称在明代中叶以后就开始出现。在嘉靖和万历《上海县志》上都记载着:“……由闸港而下,若盐铁塘、沈庄塘,若周浦,若三林塘,若杨淄偻,此为浦东之水也”。①到清代,“浦东”这一名称的使用已非常普遍。浦东的区域,历史上时有变动,因而有了广义和狭义之  相似文献   

18.
历史上的中国及其疆域、民族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国以来,怎样看待和确定历史上的中国及其疆域和民族,一直是我国史学界的热门话题。大多数人认为,应以今天中国的疆域来确定历史上的中国及其疆域和民族。本文作者认为,这一观点存在着问题,有重新考虑的必要。其见解是:①“历史上的中国”不是指地域、文化的概念,而是指今天的中国在历史上作为一个国家的情况,是“历史上的祖国”的意思。②历史上的中国应指历史上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当其处于统一的时期,历史上的中国就是当时的统一的多民族政权,当统一的多民族政权处于分裂时期,则由原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管辖的民族和地区出现的政权,都应是当时中国的一部分。③确定某一地方或民族是否属于历史上的中国,只能以行政管辖作为标准,即只有历史上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管辖到的地方和民族,才是历史上中国的地方和民族。  相似文献   

19.
李强 《江淮论坛》2011,(1):175-180,71
杨亿是宋初著名诗人,他作为“盛世符瑞”出现在北宋历史上。不同于一般的“神童”,杨亿把握住历史机遇.用自己的“神童”传奇资源和文学影响力,开创了大宋王朝新的文学时代。杨亿和他的馆阁同事们倡导的“西昆体”诗歌样式,迅速风靡了当时的大宋文坛,成为大宋王朝自己第一个流行文学样式.“两昆体”诗风的形成,顺应了南北文化融合的历史趋势,也体现了统一王朝的文化需求。  相似文献   

20.
中国传统哲学实质上是一种“情本体”的哲学.通过对早自《周易》时期晚至明清的中国思想史的研究,我们发现,中国哲学意义上的“情”可以概括为三重意蕴,即“身心一体”之情、“人我互欲”之情以及“男女相感”之情.这种情的三重意蕴的分析不仅是一种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哲理分析的结论,而且其中每一个定义都以一种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式为整个中国哲学史必然的发展历程所证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