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健 《当代青年研究》2019,(4):92-96,117
网络社交媒介的种类不断多样化、功能日渐丰富化,为当代网络青年的个体表达营造出一种"拟真"的赛博空间。有关自我信息的表达方式,则从早期的纯文字、静态图像到语音信息、网络动图再到视频展播,形成了一种网络"景观"。其中,身体作为表达自我的符号功能受到重视,具身化倾向愈发显著。一方面,导致了网络青年对外在身体形象的极度关注,形成了自恋主义;另一方面,为了逃避来自现实世界的真实问题,从而建构起了一种虚假身份。造成这种结果的根源乃在于当代狂热的消费文化和焦虑的社会心态,最终加剧了网络青年的自我认同危机。  相似文献   

2.
“非主流”一词已经逐渐成为“90后”(90年代出生的一代人)的关键词。本文从观展/表演范式的理论框架出发.探究青少年中的“非主流”群体如何在广泛的媒介影像中寻找/照见自我,从而实现自我建构。本研究发现,“非主流”群体是扩散受众,他们在观展一自恋循环中构建自我认同,却也在消费文化的鼓吹下沦为流行文化的附庸。  相似文献   

3.
消费时代,女性身体以各种姿态进入媒介镜像,成为最美消费品。对镜像中的“美女”有两种解读,一是女性身体被“物化”,成为男性观赏的对象,成为商业资本利用的工具。另一种观点则肯定女性的出场,有助于女性的自我表达。在互联网时代,镜像中女性的身体符号,不能简单地被看作是消费社会的“物化”商品或是女性的解放,而是要在具体语境中进行多元化解读。  相似文献   

4.
消费不仅仅是经济行为,它同时承载着社会和文化的含义。随着消费社会的来临,现代都市女性作为一个的特殊消费群体日益凸显。其消费行为具有典型的符号性和象征性,它一方面塑造着都市女性的时尚、人格和精神风貌,另一方面也受到当前社会转型这一大的时代背景的影响和制约,二者相互建构,正是在这种建构过程中,实现着女性本身的自我认同和社会认同。  相似文献   

5.
“我消费,我存在”——影像生存及其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消费社会,消费认同与社会存在的关系,构成解读"我/我们是谁"这个问题的关键.本文力图从消费认同的视角展开关于"我们"的解读.首先,勾勒"我们"的生存背景--影像时代;其次,对身处影像时代的不同"我们"群体的生存状态予以描绘;最后,从符号消费的自我建构角度揭示了影像生存幕后的支配因素及其可能引发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被动城市化群体的规模日渐庞大。他们进入城市的过程本质上就是获得城市适应性与现代性的过程。本文以自我认同为切入点,通过对南京市561位失地农民的实证调查,发现他们的自我认同失调,即大部分失地农民尚无法实现自我认同的转换。主要原因在于失地农民是被动城市化的,“时间性”效应导致自我认同的转换滞后于物质的搬迁,“空间性”效应带来的强烈的相对剥夺感也阻碍了自我认同系统的转换。基于此,本文提出了尚待进一步检验的一个命题,即“被动城市化”群体的自我认同,其社会参照系具有特定的“实践性”特征。  相似文献   

7.
文章以青年女性整容过程中的身体实践为研究对象,在传统父权和女性主义相互协商的时代背景下,聚焦青年女性如何处理和回应以上两种性别文化对女性身体要求的张力。研究发现,整容女性使用了“符合科学的标准”“适当的整容次数”“不是整容的整容”三种文化策略,来进行象征性的划界实践,最终区隔出“自然脸”和“网红脸”两种取向。通过指认“网红脸”是父权文化的产物,整容女性经由“自然脸”得以归属于想象中的、具有反抗性的身体。然而,这种以身体实践的方式所达成的对于传统性别规范的破除与自我认同的重建,最终却造成了整容女性新的自我分裂。她们借由划界工作所获得的力量是有限的,但她们的实践为我们进一步思考女性自我“赋权”的理论提供了本土化的经验。  相似文献   

8.
不同的理论视角,对于青少年问题的解读是不同的。社会建构论关于“社会问题是一种界定的社会过程”的观点,福柯的权力论关于“权力一自我一知识”的关系框架,为偏差青少年过程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据此得出的结论是,在与社会环境的互动过程中,偏差青少年逐步发展形成的罪错行为和边缘性活动,是青少年“群体表达不满和要求尊重某些一致认定的条件的活动”。偏差青少年在其边缘化过程形成的“共认符号”和“协同行动”产生于其与社会环境互动的人生经验.构成为他们的生活日常知识,并完成了“身份形成”和“身份认同”,实现了青少年群体内的自我肯定。权力一自我一知识的互动关系不断推动着偏差青少年边缘性的社会化过程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青少年时期是个体性别角色认同形成的关键时期,在现代社会,青少年在性别角色认同上逐渐表现出对传统性别观念的反抗。近年来,Cosplay越来越受青少年的欢迎,异装扮演越发普遍,甚至成为青少年自我表达的一种方式。以Cosplay这一特定场域中的异装扮演活动作为切入口,能够了解青少年异装扮演者的性别观念,解析当代青少年在性别角色认同上的实践,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解构二元性别划分,实现自我性别建构与性别角色认同的可能。  相似文献   

10.
冷战结束后,国际社会并不平静,许多尚未完成民族国家建构的后发展国家,在融入全球社会的过程中,面临着“去中心化”的挑战,国家认同出现重大危机,严重威胁国家安全。“认同”是社会研究中的基本概念之一,指“我者:与“他者”联结为一体的心理过程,即认为自我具有从属于某个群体的身份。无论是对具有情感的个人,还是作为文化载体的群体来说,正是这种对身份的确认(认同)将“我者”与“他者”区别开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