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一在清王朝入关之前,尽管满清贵族已经建立起了包括满洲八旗、蒙古八旗、汉军八旗在内的八旗兵制,但其供军方式,除了1621年努尔哈赤实行的“计丁授田”政策外,并没有粮饷制度可言,所有的仅是落后的、野蛮的、原始性的掠夺,用抢掠所得以供军、赏军。所谓“贝勒将帅,率兵深入其境,凡兵士所获,不计多寡,听其自取”。即是大概情景。这种供军方式,正体现了在奴隶制经济不发达、在国家机器尚未完备、国家经济职能尚未发挥的前提下所具有的特征。清朝定鼎中原后所实行的八旗饷制,一方面沿袭了入关前计丁授田的旧制——这标志着满族规章的遗存;另一方面又受到中原传统制度的影响而按月季放饷——这标志着满汉规章的融合。八旗饷制是满汉制度相结合的产物是没有疑义的。  相似文献   

2.
一在清王朝入关之前,尽管满清贵族已经建立起了包括满洲八旗、蒙古八旗、汉军八旗在内的八旗兵制,但其供军方式,除了1621年努尔哈赤实行的“计丁授田”政策外,并没有粮饷制度可言,所有的仅是落后的、野蛮的、原始性的掠夺,用抢掠所得以供军、赏军。所谓“贝勒将帅,率兵深入其境,凡兵士所获,不计多寡,听其自取”①。即是大概情景。这种供军方式,正体现了在奴隶制经济不发达、在国家机器尚未完备、国家经济职能尚未发挥的前提下所具有的特征。  相似文献   

3.
[提要]东北边疆诸部族多精于骑射、崇尚武功,为保持满洲“尚武”习俗、提高军队战斗力,清政府对“新满洲”八旗进行以“国语骑射”为主的兵丁教育;为了培训和教育大批满洲八旗的军事预备役及后备力量,又在东北各地筑城及设置八旗驻防的同时,陆续设立八旗官学、义学等教育机构,对“新满洲”八旗官兵子嗣进行系统的旗学教育培训。另外,发遣东北的汉族流人以私塾和教书授徒方式开展的私家教育,也成为“新满洲”八旗子弟进行文化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4.
1644年,清王朝打进山海关,虽然以战争占有中原土地和人民,但却无法取得多数汉族人民的信任与拥戴,相反,随着他们颁行圈地令、投充令,逃人法等一些政策所造成的影响,倒是加剧了汉族地区的反清斗争。为了扭转这一局面,清统治者便把赖以夺取政权和巩固政权的武装力量——八旗官兵及其眷属逐渐分派到各省的军事要地驻防。八旗驻防早已有之,但携眷“永驻”还是“自世祖章皇帝入关之初、……即以内大臣何  相似文献   

5.
新疆地处祖国西北边陲,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18世纪中叶,清朝统一了新疆。为巩固统一、加强西北边防、保持社会稳定。清政府从东北,热河,陕西,甘肃等地调拨满洲八旗、索伦、锡伯及绿营官兵驻防新疆。清廷尤以满洲八旗官兵驻防为主导,从而形成了满洲八旗在新疆的驻防体系。此驻防体系随着社会的变革而变化。建省前。以军府制下的满洲八旗、绿营驻防为主,到建省后,军制改革,以勇营制为主体,满洲八旗体系缩减,再到辛亥革命时,满洲八旗衰落,化兵为民。新疆满洲八旗驻防体系的变迁,也折射出新疆政局和社会生活的深刻的变化。  相似文献   

6.
论“东夏国”称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215年10月,金朝蒲鲜万奴等人利用金末元初所造成的复杂局面,在我国辽沈地区建立封建割据政权,史称“大真国”。由于新兴强盛的蒙古贵族的南下,大真国对辽沈地区既不能长期割据,更不能全盘霸占,迫使大真国一度向蒙古投降。但不久“复叛”而且为躲避蒙古兵锋,迁移到包括今延边在内的图们江流域和黑龙江省的部分地区,此  相似文献   

7.
“王田”制是王莽整个改革运动的中心环节,而“间田”问题则是“王田”推行与否的关健。本文以翔实的资料论证“间田”不是“王田”,“王田”制根本没有切实施行过。同时,还对围绕“王田”制性质的争论进行了充分讨论,指出“王田”既不是“井田”,也不是“限田”,而是从战国授田直接发展而来的一种新型田制。《周礼》一书对“井田”的描述是从三代“井田”向战国时期国家授田演化的过渡形态,汉代授田型“假民公田制”则是战国授田制的残存形式,它是王莽制定“王田”令的直接实践基础。“王田”制虽然没有推行下去,但却启发了后代“均田制”的出台,成为从战国授田向隋唐均田过渡的重要一环,具有一定的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伴随清朝兴衰的“八旗生计”问题的由来及其后果,进行了探讨。作者认为,以维护八旗旗人特权为重要特征之一的清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八旗生计”问题产生和发展的根本原因,而这一问题的长期延续则加速了末代封建皇朝的灭亡。  相似文献   

9.
绥远城驻防作为清朝八旗驻防中的重要一环,曾对北疆防御和蒙古地区治理起到重要作用。绥远驻防设置之初,只负责巡查绥远城周边牧场及卡伦。乾隆二十一年,创设乌里雅苏台换防制度。此后,换防制度不断完善,一直延续到清末。本文重点利用军机处满汉文档案,对换防制度的若干具体问题,即换防时间及官兵、换防官兵连留制、经费支出、换防作用等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0.
青州满城是清代八旗驻防的重要地点之一,但是关于青州满族的记载却寥寥无几.本文主要梳理了有关青州满族的历史文献资料,描述了青州八旗驻防城的由来、旗城的修建以及驻防官兵的选调,并论述了青州满族历史上的经济、政治诸问题.  相似文献   

11.
清代八旗制度是由努尔哈赤创立的,初为建州女真部军事、政治和经济合一的社会组织。“其尊者,无事则为公卿,有事则为将帅;其卑者,时而耕于野,时而蒐于郊。”~①尔后,满洲贵族大肆攻明掠地,统辖区域扩及整个东北,归附人口日众。皇太极执政,又添置了蒙古八旗、汉军八旗。所谓清八旗实为二十四旗。八旗由草创时的黄、白、红、蓝四旗,到满洲、蒙古、汉军八旗的定制,历时近半个世纪。  相似文献   

12.
八旗的主体是满族,是清代社会的特权阶层。它做为清王朝民族压迫与统治的象征,被满洲贵族视为“根本”,是反清斗争锋镝主要目标之一。辛亥革命时期,资产阶级民主派提出“革命排满”的民族主义思想。“革命排满”与以往的反清斗争有着本质区别。即革命党人不是将满族或八旗做为一个对立的整体看待,而是把满洲贵族与广大满族人民、八旗上层与下层普通旗人区别对待,将抵抗革命、誓死效忠清廷的顽固分子与欢迎革命及保持中立的旗人区别对待。这一理论的具体实施,即争取了进步的旗人参加革命或同情革命,也获得了驻防部分旗营的和平解决,避免了不必要的流血冲突,加速了革命进程和清王朝的分崩离析。因此,“革命排满”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一个正确的民族政策。  相似文献   

13.
驻防八旗是一个独立于地方的军事实体。特别是清王朝实行以“满城”为区域的旗汉分治政策;因而驻防八旗的经济和文化教育都有其显著的特点。这种政策的内在的不可克服的矛盾,给广大旗人带来深重的灾难,并导致八旗制度的崩溃。  相似文献   

14.
杭州驻防是清代重要的军事建置。杭州驻防发展过程中,驻防旗人一方面受中原文化的影响,渐趋热衷文事;另一方面,旗人受八旗制度制约,始终保持“武”的属性。驻防旗营文化因此呈现文武兼具的特征。杭州旗营“文武并存”的特质尤为鲜明,是八旗统治进入中原并且与中原文化交融互动的缩影。从杭州驻防旗人的教育环境、身份嬗变、武事类诗歌书写三个方面分析旗营文化中的“文”“武”二元特质,以此见微知著,谛视旗人群体的文化特征,对清代文化的多元性作出补充。  相似文献   

15.
一清入关前,明清双方曾在辽沈地区展开激烈战争,造成人口大量外逃,社会经济急剧衰退。1644年,八旗兵又大批入关,连同家属奴仆,号称百万。当时在相当于今天辽宁的地区仅留下内大臣何洛会率千余名八旗兵分驻盛京(沈阳)、兴京(新宾)、凤凰城、牛庄、盖州(盖县)、广宁(北镇)六城。明代称“岁有羡余,数千里阡陌相连”的辽沈地区,清初却“沃野千里,有土无人”。清政府定都北京后,盛京地区却到处是“荒城废堡,败瓦颓垣”。为了尽快恢复辽沈地区的社会经济,清政府于顺治十年(1653)正式颁布《辽东招民开垦例》,规定按照招民数量多少,分别授官;发给出关汉民口粮、种子和耕牛。以破格奖励和特殊照顾之办法,鼓励汉民出关种地,开发三辽地区,恢复巩固和繁荣清王朝的“龙兴重地”。(一)、汉民出关与三辽设置州县顺治十年,清政府在辽东地区首设辽阳府及辽阳、海城二县,以安置出关汉民。因为招徕条件特别优厚,不仅辽东招民成绩甚佳,辽西、辽北也先后设置州县,安排陆续到来的汉民,使清政府在今  相似文献   

16.
清初辽宁地区官庄旗地状况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代的官庄旗地,是对所有权属于八旗土地的通称。它构成了清代满族社会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当时的辽宁地区,有清统治者的兴京老城(辽宁新宾县内)和陪都沈阳,地理位置非常重要。清政府为了保护和开发这块“龙兴之地”,在这里实施了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即以旗地为主导地位的经营方式,这对清王朝土地制度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7.
“八旗生计”是有清一代自始至终的社会问题,是一个困扰清政府的大难题,同时又不仅是穷苦旗人专有,几乎是每个旗人时时刻刻面临着和感觉到的切身的问题。目击八旗生齿日繁,诸多拮据,糊口维艰的情况,历朝皇帝时以为忧,推出滋生息银的办法及移屯政策。曾被清政府认为实施移屯政策最直接的动因,就是解决“八旗生计”问题的最好办法。本文拟就清政府解决“八旗生计”方案,试加探讨。 “八旗生计”问题并非是清建国初期早已有的问题,因为在清朝定鼎之初,八旗生计颇称丰厚,人口不多,房地充足。但是在百年以后,人口猛增,房地日减于前,兼以俗尚奢侈,不知节俭,因而生计日窘,习尚日下,而无所底止。加以清政府为了不使旗人被汉化,为了保  相似文献   

18.
清代翻译科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朝是满族建立的国家 ,清统治者受“重满轻汉”思想的支配 ,在制定国家许多政策时都倾向于满人利益 ,为八旗弟子着想 ,翻译科就是专为八旗士子构筑的进身之阶。随着满人汉化程度加深 ,八旗弟子们已渐弃满语。虽然翻译科考试常因报考人数不足多次推届或并届 ,考试水平也逐渐下降 ,但还是维持开科到了清末。通过翻译科考试 ,有些八旗弟子求得较多、较好的出路  相似文献   

19.
北魏孝文帝即位后 ,为了缓和社会危机 ,实行了一系列安民之策 ,如俸禄制、三长制、授田制及迁都政策。这些政策都带有“汉化”倾向 ,为促进民族融合与社会稳定做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20.
清朝末年,东北改行省制,推行“移民实边”的“新政”,一时兴垦设学,成为时髦风尚。奉天省八旗农业讲习所和满蒙文讲习所,就是在这个时期为适应发展农垦的需要而创设的。八旗农业讲习所,受奉天省旗务司管辖。所址设于奉天省城。讲习所的培训对象,“专取内外城各旗员”。每期学生名额为一百名,学习期限为一年,毕业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