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自由自觉的人类对“真”的探索与追求是一个永恒的不断丰富的过程,“真”的千彩纷呈阐释“人性”的淋漓尽致。19世纪初的浪漫主义诗人济慈无疑以自己年轻的生命,丰富的体验,执着的心灵为“艺术之真,美之真”的自觉添上了自由的翅膀,他对美与艺术所营造的想象的可能世界的强大信心充盈着“艺术之真”“美即是真”的“真”命题。本文通过了讨论济慈为何,缘何,何为来补写我们对济慈真实观的认识的空。  相似文献   

2.
本文着重评述了济慈书信中体现的美学思考。这种思考贯穿着“美”与“真”的深刻矛盾,存在着一个主要倾向从“以美为真”到“以真为美”的转变过程,并包含了关于主体人格发展进程、关于“不如人意的因素”的处理、关于艺术家性格和关于审美心理特征等思想。济慈的美学追求是对浪漫主义内在矛盾的探索,具有值得重视的文学史和文化史意义。  相似文献   

3.
贯穿于19世纪和20世纪上半叶济慈诗歌研究的主要观点是对济慈诗歌中唯美主义美学观和艺术观的肯定。20世纪后半叶新历史主义从历史的角度研究济慈诗歌的政治性确实是一大进步,但是,如果仅把目光聚焦在济慈诗歌的政治倾向上而忽略诗歌中自然因素及其深刻内涵,那同样是有失偏颇的。从生态伦理批评视角来关注济慈作品,我们发现济慈诗歌的审美是一种至高的生态伦理审美,济慈诗歌的政治倾向是包涵着对自由民主渴望,对真、善、美诗歌艺术追求的和谐精神生态的向往。  相似文献   

4.
19世纪英国著名浪漫主义诗人济慈的作品以浪漫主义美丽意境闻名于世.具体而微的形象构思是构造这种美丽意境的内涵,"真与美的统一"原则是这种美丽意境的指导思想.而且,济慈具有独具一格的美学想像与思维,毋庸置疑,"感应"与"反面感受力"是其美学想像与思维的具体体现.济慈诗歌包括两个主流领域,即大自然与爱情,而大自然与爱情又往往相互交织,融合无间,构成一幅幅美丽的画面.美丽意境在济慈的诗篇中俯拾皆是,因而不免引起偏颇之见,以为他是一位唯美主义诗人.其实,他的诗歌不仅字句、景物、描写美,而且具有更深层的精神之美,他始终不忘以美的诗篇为人类谋求美好人生的崇高理想.  相似文献   

5.
《秋颂》是19世纪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济慈所创作的颂诗之最后一首。在这首诗中,济慈突破了其早期诗歌对想象力的强调,从“亦真亦幻”发展到“真即是美”,表达了人与自然和谐、交融,最终回归自然的主题。同时,《秋颂》达到了自然动人的美学境界,为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约翰·济慈和先秦道家都在真、善、美的问题上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济慈把对美的热爱与追求当成艺术创作的动力和指归,在美的根基上探讨真,又在美的追求中感受善;道家审美观将"真"置于第一位,"美"和"善"均次之.在对"真"的理解中,济慈将存在于主观世界的想象扩展到"真"的范畴中.道家的"真"与济慈的"真"内涵也不完全相同,道家之"真"倾向于本然的存在状态,无关乎主观想象之"真"的问题.从文化渊源上看,济慈对真、善、美的阐释源于古希腊文化的大背景,道家思想中真、善、美三个审美范畴的内涵则建立在"无"这一哲学思想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7.
邵洵美是中国新诗史上一位有影响的唯美棗颓废主义诗人,尤其是他对唯美主义诗歌理论与创作的倡导对推动唯美——颓废主义文学在中国的传播有着重要意义。本文从邵洵美唯美棗颓废主义文学思想形成的历史棗文化背景以及他对西方唯美主义的译介两个方面论述了邵洵美诗歌创作与西方唯美主义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希腊古瓮颂》是济慈脍炙人口的颂诗之一,诗中的“美即真,真即美”观念尤为世人关注和争论不休。本文拟就诗人所主张的美、真以及美与真的关系,结合他的《希腊古瓮颂》、《忧郁颂》及其书信来揭示这个命题的深刻含义,并认为诗人美学思想的核心乃“美即真、真即美”。  相似文献   

9.
把王国维的“境界”说当作“唯美主义”的文艺理论是一种误会。“真”与“善”也是王国维“境界”说的重要维度,这是因为,王国维的“境界”说实质上是一种人生“意义”的理论,它所言述的是先验世界中的真、善、美“一体”之域。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中国古代哲理辨析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济慈<希腊古瓮颂>和<夜莺颂>之审美理念;探究济慈的名言"美即是真,真即是美"的哲学意蕴,阐释济慈审美追求的终极意趣.  相似文献   

11.
济慈在其短暂的一生中,从未停止过对诗歌理论的探索,一直在努力解决自己提出的美学理论问题,虽然他的美学思想一直处于一种希望逃离现实和承认现实的矛盾冲突之中。本论文拟从三个方面论述济慈的诗歌艺术:"天然接受力"的美学思想,济慈认为,自然、自由和飘逸是诗歌的灵魂,诗是空气,而不是泥土,它飞翔越高,越接近诗的本质;"描写人心的痛苦与冲突"的诗歌宗旨。济慈认为,作为艺术家的诗人,只有了解社会的痛苦,从而反映人的崇高生活,其诗歌才能达到最高境界;"美即真、真即美"的艺术原则。济慈把美作为通向真实的唯一途径,寻求存在于真实之中的美是济慈的诗歌创作理想,济慈优美的诗歌表达了诗人最美好的情思。  相似文献   

12.
济慈的颂歌在理性与艺术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步,通常被认为是济慈天才的最自然、最高超的表达,坦露了他内心的爱与抱负.为实现艺术美的永恒,济慈尽最大的努力提高他的写作技巧,在颂歌中运用了大量的富有创造性的想象以表达他内心的这种真实.在这个世界上"美即是真,真即是美",这是我们知道的,并且应该知道的.  相似文献   

13.
济慈是一位诗人,给读者留下了许多优异的诗篇,比如《秋颂》、《夜莺颂》、《忧郁颂》和《希腊古翁颂》等脍炙人口的抒情诗。但同时,他也试图摸索拯救人类的哲学图式,甚至还常常提出一些至今仍十分深刻新颖独到的见解。如对于想象力的绝对重视,认为“由想象力捕捉到的美的也就是真的”。在《古翁颂》中,他直接唱出了“美即是真,真即是美”这样的诗句。  相似文献   

14.
优秀的浪漫主义诗人济慈,一生短暂却留下了许多弥足珍贵的作品。他的一首《秋颂》,展现了一位唯美主义诗人的创作才华和对自然的关爱。他从多个角度感受自然之美,把自然看做一个美丽和谐的整体,而且是包含人的互动的和谐整体。从分析他对自然的生态关怀入手,我们可以进一步领略济慈诗歌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15.
根据济慈本人作品的取材,根据雪莱以及一些批评家对他的评说,人们普遍以为济慈的根在希腊,这是一种误解.实际上,济慈的创作以及他所受到的熏陶完全是伊丽莎白主义的.除了天生对大自然的敏感和与生俱来的灵性之外,他对美的追求,他对死亡的思考,都是在传承那个时代的趣味;他的创作无论是在形式上还是在本质上,都与那个时代的文人和气质存在着直接的渊源关系.  相似文献   

16.
《鸠那罗的眼睛》是苏雪林唯一的唯美主义剧作,其比较纯正的、东方式的唯美主义趣味,有别于现代文坛其他作家对西方唯美—颓废主义的"创造性不忠",代表了现代文坛对以王尔德为代表的唯美—颓废主义的一种纯艺术角度的接受。这部剧作记录了20世纪30年代苏雪林曾经受到唯美—颓废主义的短暂而深刻的影响,并对之给予了自己的理解。  相似文献   

17.
论闻一多文艺思想的嬗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闻一多在其早期受西方济慈等人的影响 ,认为“以美为艺术之核心” ,主张“纯艺术的艺术”并“纳诗于艺术之轨” ,坚持“做”诗并倡导诗歌的“三美”。然而随着那“不是混着好玩”岁月的流逝并亲身体验“生活的严重”后 ,他转而重视诗的社会价值并彻底摒弃了“唯美主义”的价值取向而站在人民的立场上呼唤“时代的鼓手”。文艺观由“艺术为艺术”变为“艺术为人生” ,从誓做“艺术的忠臣”到成为“人民的忠臣” ,我们在其文艺思想的嬗变过程中 ,看到了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的决定作用。  相似文献   

18.
济慈的诗集美、真、爱三位为一体,超越了悲情人生,化具体为普通。济慈的诗用精妙的节奏,表现自然状态下的和谐之美,咏唱天与人的和谐之音。济慈满怀热情求索,以生命为代价建构诗的生命天地。逃避并不是唯美,沉湎更见出创造。济慈执著的梦幻追求,多彩的狂迷欢乐,使他的诗的世界充满激情和异土情调,其爱心又总让人感受到生命跃动在他的诗国。济慈以狂迷的体验、多彩的欢乐,帮助读者找到了现代精神的一个形式,即让生命充分扩张、延伸,并使之充满另一个世界。济慈随心所至、自然生成的诗歌的观念同后来意象派的诗歌创作思想是相通的。济慈的诗作及其诗论的影响已超越了国界和语言的限制,成为世界共同拥有的宝贵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19.
庄子的性美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庄子人性论的主要内容 ,包括道德与人性的关系、人性与物性的关系、人性与生命的关系、性与情的关系。庄子人性论的范围集中在真与美的层面。真与美具有贯通性。真是美的基础 ,美是人性的最高境界。这是一种艺术的境界 ,是对当下的审美观照  相似文献   

20.
朝鲜诗歌受杜甫、苏轼诗歌的影响巨大,而日本诗歌受白居易诗歌的影响较突出。原因在于两国接受者的期待视野不同。(1)审美意识不同。日本民族将美与真联姻,形成“幽玄”的审美意识,与“白诗”追求“闲适”、“感伤”的特性合拍;朝鲜民族将美与善联姻,形成追求现时功利的审美意识,与“杜诗”、“苏诗”“兼济天下”的思想合拍。(2)社会文化秉性不同。日本儒学思想未占主导地位,文学远离政治,耽于唯美主义,与“白诗”表现“中隐”、“欢娱”的倾向切近;朝鲜儒学思想占主导地位,表现出强烈的政治、伦理倾向,因而接受儒学思想浓厚的“杜诗”、“苏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