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城市化的迅猛发展,城中村面临着逐渐消失的命运。城中村失地农民的生存状态值得我们关注。土地的失去和村落的消失,失地农民需要寻求新的生存方式。农民身份的市民化带来自我认同和社会认同的困境,需要我们探求认同的力量所在。传统农耕经济和农耕文化的变迁,使得失地农民的文化转身显得更为重要。  相似文献   

2.
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使得原有的土地储备无法满足高涨的空间扩张需求,“城郊”改造成为了城市建设最重要的土地来源。土地的征收使大量的城郊农民被动地从农村进入城市,其原有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与挑战,并由此催生了“失地农民”群体的出现。“土地的城市化”并未必然产生预期的“农民市民化”,新的“二元”结构真实地存在于城市社会之中,并衍生出诸多问题。文章通过对兰州市城郊失地农民生活方式的研究,试图描述出其被城市化改变的人生,关注其生存状况,进而对当前的社会政策进行反思,引导失地农民生活方式的再造,使其真正融入城市生活。  相似文献   

3.
从森的可行能力视角探讨了失地农民市民化发展的能力属性,进而构建包含多维可行能力的失地农民市民化测度体系及其影响因素的SEM模型;在此基础上,对苏南地区482户失地农民调查样本作了实证分析。结果显示,样本地区失地农民市民化程度总体处于偏低水平,其中经济能力和发展能力不足的瓶颈效应尤为突出;农民个体人力资本、征地补偿、社区扶持和公共服务等因素对提升失地农民市民化能力具有积极意义,而人力资本变量发挥了部分正向中介效应。  相似文献   

4.
在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进程中,产生失地农民群体不可避免。关于失地农民群体社会保障体系的研究,有两个深层次的问题值得注意。首先,失地农民群体内部不同质,具有差异性,且正在经历内部分化;其次,失地农民群体未来的发展状态是向市民群体转化。目前,应该对失地农民群体进行准确界定,在社会保障政策制定上要充分考虑失地农民群体内部特征和未来发展状态。针对城郊失地农民群体,在社会保障体系的探索上应该有更为前瞻的视野与视角,以农民市民化为研究维度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5.
北京近郊失地农民市民化现状研究——以来广营村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北京市近郊区来广营村为个案,通过对失地农民的问卷调查,着重分析大城市近郊失地农民市民化的现状,并建立了评价指标体系,对其做定量分析和评价,进而得出在大城市近郊区城市化中应把握这一地区失地农民被动市民化的特质,强化政府在农民市民化中的作用以及稳妥而全面地推进失地农民市民化进程等针对性结论。  相似文献   

6.
“城中村”是城市化进程中市民化现实模式的一种。目前“城中村”失地农民的现状离市民化的目标体系甚远一影响“城中村”失地农民市民化的因素主要包括:人口素质、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社会权利、生活质量.据此,提出推进“城中村”失地农民市民化的对策——加强社区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7.
城市化的推进带来了诸多问题,失地农民问题就是其中之一.土地征用导致农民失去生存的保障,更引起了农民居住方式的变化.针对失地农民的农民公寓代表了新的居住方式,促进了农民的现代化,有利于土地资源的集中利用.但是不能忽视的是文化适应和社区融入等一系列问题伴随农民公寓而产生.本文从失地农民进城上楼这个角度出发,同时参考苏州农民公寓建设经验,对失地农民居住方式所引发的一系列问题作了简要阐述.  相似文献   

8.
城市化与工业化导致失地农民群体出现,其通过获得城市户口、进入城市等方式转变为城市居民,但心理意识、思想观念仍表现为农民意识。在对学术界文献回顾的基础上,通过对合肥市JLY小区回迁农民的调查资料分析,认为当前失地农民的市民意识普遍较为薄弱,表现为缺乏必要的城市认同意识,没有积极的政治参与意识,文化更新意识普遍淡薄。运用文化堕距理论、结构主义理论分析失地农民市民意识薄弱的原因,认为作为非物质文化的市民意识变迁相对滞后于物质文化的变迁,城乡二元对立惯性作用带来的城乡居民二元对立心理意识的持续存在导致了失地农民市民意识的淡薄。提出从增强失地农民自身的主体认同性及加强政府部门的作用来培育失地农民的市民意识,指出精神文化城市化对于失地农民市民化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本文运用入户抽样调查与个别访谈的研究方法,客观评析城郊失地农民边缘化的生存状态、成因及对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和谐社会构建的负面效应.研究发现:城郊失地农民在政府征地过程中应当享有的自主选择权、参与权、社会保障权与平等就业权的缺失,是导致城郊失地农民被边缘化的主要制度内因,使被边缘化的失地农民容易采取非理性的方式与地方政府进行博弈,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提出失地农民反边缘化需要从法律角度、制度建设和社会管理创新等方面入手,对失地农民的权益保护、城市融入及身份认同等进行重构和改造.  相似文献   

10.
失地农民在城市化市民化过程中,正经历着从农村传统文化价值观到城市现代文化价值观的变化,从乡土文明走向城市文明,学习在现代城市社会环境里的价值观念、行为规范以及生产生活技能等,发展失地农民自身的现代性。相较于从农村农民到城市居民的身份转变,这种变化更加艰难和缓慢,将是一个长期的再社会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11.
以辽宁省兴城两个实行就地城镇化模式的失地城郊村的问卷访谈数据为依托,从失地前后生计变化、市民身份认知、主观幸福感变化、城镇化意愿四个方面细致考察了城郊失地农民的就地城镇化状态,并运用Logistic回归方法从个体特征视角分析了失地农民城镇化状态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城郊失地农民的生计及主观幸福感状态良好,倾向认为“当市民好”、“不愿意放弃农村户口”及“不希望”宅基地动迁;补偿满意度、乡土/城市情结、有无“一技之长”、村集体福利状况等对城镇化状态有显著影响。针对分析结果,从尊重农民意愿、城郊村城镇化定位等方面提出了促进城郊农民就地城镇化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网络中的蜕变:失地农民的社会网络与市民化关系探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失地农民的市民化镶嵌于他们的社会网络之中。依据实地调研资料,本文在对失地农民的社会网络与其市民化之间关系的研究中发现:(1)失地农民与原市民的关系影响其对市民角色的评价和认同;(2)失地农民的邻里和亲缘关系在征地后稳定中有变化,工具性倾向增强,失地农民原有的社会资本受到影响;(3)失地农民的业缘关系还非常薄弱和不成熟,给其市民化带来制约;(4)社区居委会在失地农民社会网络发展和市民化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因而,需要促进失地农民社会网络的开放性,防止贫困文化的产生;拓展失地农民的社会网络,推进其社会资本的再创造;重视发挥居委会在失地农民社会网络发展及市民化过程中的作用;发展失地农民及其子女的教育,提升失地农民社会网络的水平。  相似文献   

13.
随着我市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各旗县政府不断地征用城郊农民的土地用于公共设施建设和城市的扩建.致使越来越多的农民永远地离开了他们赖以生存的土地,而成为游离于城市边缘的一个新的弱势群体——永久性失地农民。由于这些农民年龄偏高,文化水平偏低,再就业非常困难;也由于政府在征地时土地补偿标准偏低且补偿方式单一,致使失地农民的生活出现了许多困难,从而制约了他们对养老保险的投入。  相似文献   

14.
失地农民就业培训支持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西安城郊失地农民316人为调查样本,对失地农民就业培训现状进行了分析。分析认为,失地农民就业培训状况不容乐观;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失地农民就业培训支持系统构建的思路,并从就业培训准备支持、就业培训实施支持、就业培训服务支持3个方面构建了失地农民就业培训支持系统。  相似文献   

15.
以合肥市滨湖新区为例,基于对某回迁居民小区的田野调查资料,分析失地农民市民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指出了农民向市民转变的障碍性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推进失地农民市民化的两种途径:物质层面如户籍、住房、子女教育、社会保障等硬性指标,即外在资格的转换与实现;社会文化层面如生活方式、社会交往、社区参与以及市民意识的培育乃至价值观念转变等软性指标,即内在素质的市民化。软硬两种途径并行不悖,同时重视软性层面的独特地位。  相似文献   

16.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失地农民作为一个介于城市与农村的边缘群体正日益庞大。本项目选取福州市城郊代表性区域为例,从失地农民具体的文化娱乐方式入手,对失地农民文化生活状况进行深入分析和调查,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对失地农民文化生活情况和特点进行探讨,分析失地农民文化生活发展现状及其形成原因。并在此基础上对丰富和发展失地农民文化生活提出可行性建议,以推动失地农民在文化层面上更快更好地融入城市生活。  相似文献   

17.
城郊农民市民化是伴随着城市工业化和农村城市化的发展而被提上议事日程的。农民市民化可分为外在过程和内在过程两个方面,市民化进展主要以职业的分化、社会关系的重构、农民对于市民化的态度等几个方面为衡量的指标。而以社会保障为主的诸多制度的缺失在很大程度上成为农民市民化过程的客观障碍,农民自身的局限,如文化水平、观念、能力等因素是阻碍农民市民化的主观障碍。制度的完善和衔接,教育的普及与深化则是推进和加快城郊农民市民化的根本途径与出路。  相似文献   

18.
在城市化进程中,农村集体土地大量被征用,越来越多的农民失去土地沦为失地农民.当前我国农村养老的主要形式依然是家庭养老,而家庭养老的保障则来源于农民赖以生存的土地. 农民失去土地就等于失去了养老保障,现有的失地补偿方式主要有货币安置、留地安置、招工安置等形式,这些安置方式对失地农民的养老保障有着一定的作用,但仍存在着不足.构建政府主导型的社会保障体系是解决失地农民养老保障问题的根本途径,同时,也需要积极发挥社会组织和失地农民个人在解决失地农民养老保障问题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社会适应固有的复杂性和系统性,决定了失地农民在市民化价值观转型上具有渐变性和长期性的特点。通过对合肥市芙蓉社区200位失地农民的实证调查,发现失地农民在经济上处于边缘化状态;文化生活上兼有传统与现代、农村与城市的双重性;心理认同上处于失调和彷徨状况。  相似文献   

20.
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发展,大量的农民失去土地成为失地农民,并且就业问题凸显,生活状况不容乐观。在促进失地农民再就业过程中,政府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是实际过程中存在征地补偿、就业安置和社会保障等制度制定和执行方面的政府责任缺失现象。因此对如何加强政府在解决失地农民就业问题中的责任进行探讨就显得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