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随着新媒体在高校中的发展,校园新媒体促使大学生日常生活媒介化、思维方式的个性化和价值观念复杂化;透视校园新媒体的优势,发掘育人功能,即:促进大学生的现代化、引导大学生正确的价值方向和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高校可以通过协调校园媒体资源,加强校园新媒体的监督和管理和加强媒介素养教育以发挥校园新媒体的育人功能.  相似文献   

2.
目前随着科技的发展,符号消费的媒介形式从传统纸媒,电视等转移到了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上,人们通过收看广告被无意识劝诱进而产生消费行为.针对新媒体环境下符号消费展现出的模糊性、仪式性和狂欢性的行为特征,得出新媒体环境下符号消费体现出的积极意义和存在的一些问题,启示我们要用辩证的观点来看待这一现象,把握新媒体带来的发展机遇,同时在新媒体环境下保持理性,做出正确的判断.  相似文献   

3.
以移动终端和社交软件为支撑的社群网络和社群网络效应成为我国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媒介理论家保罗·莱文森的“新新媒介”概念和粉丝文化学者亨利·詹金斯的参与式文化理论,启示出版商构建以社群网络为基础的参与式出版。参与式出版强调用户在出版生产过程中的参与性,由社群决策选题、用户创造内容、融媒体发行构成。依靠新媒体的发现、评价、支付功能形成的社群决策,实现出版由网民“守门”,促使编辑职能转变,众筹出版是其典型。用户创造内容包括虚构创作和知识共享,借助新媒体的发布功能快速累积,成为可出版的内容资源。融媒体发行通过基于人际信任的社群分享和品牌营销刺激消费,推动传统出版机构与数字出版商以多种思路实现合作共赢。  相似文献   

4.
魏琪 《南都学坛》2014,34(6):123-124
<正>新媒体艺术是一种以"光学"媒介和电子媒介为基本语言的新艺术学科门类,它是建立在以数字技术为核心的基础上的数码艺术。新媒体艺术的表现手段主要是电脑图形图像,其广义是指那些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数字技术等最新科技成果作为创作媒介的艺术品。现今社会,新媒体艺术深入到了现代艺术的各个领域中。同时,新媒体艺术还离不开摄影、电影、电视等图像化的视觉接受方式和视听传播途径。摄影和现成图片的拼贴、电影和电视线性图像的剪辑是新媒体艺术创作的重  相似文献   

5.
新媒体的个人化趋势与媒介管理和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学习方式和交流传播方式,新媒体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并使用。媒体个人化具有内容个人化、传播共享化、管理自律化等特征。新媒体的个人化趋势是社会多样性、个性化需求在媒介领域中的反应,是现代媒介技术发展和应用的结果,是信息海量化和社会信息化的表现,是传播媒介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媒体个人化趋势给媒介管理和控制提出了新的课题,应该正视并顺应这种趋势,制定和谐发展的管理目标,建立分布式分类管理模式和以技术管理与法规管理为主的计算机网络环境下的协同管理系统。  相似文献   

6.
一、新媒体的内涵及特征
  现在大家谈新媒体比较多,用新媒体也比较多。所谓“新媒体”其实是一个相对于传统旧媒体而言的概念,指新的数字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如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手机短信、移动电脑、无线网络、桌面视窗、数字电视、数字电影、触摸媒体等。我们所谈论的“新媒体时代”是指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移动终端技术等数字化信息传播技术诞生以来的这一历史时期。新媒体时代以数字传播、网络传播和全球传播为主要手段,其特点主要是数字化、互动性、个性化和主动性。数字化是本质,互动性是表现形式,个性化是一种延展,主动性是受众被赋予的无限选择权。完全开放式的信息传播,使受众摆脱了时间、空间的限制,任何人、任何事、任何地点都可以通过网络阅读出版信息,查找资料[1]。新媒体与传统媒体最大的区别在于传播方式的改变:由一点对多点变为多点对多点。新媒体对旧媒体影响很大,但它与旧媒体并非对立关系,正如传播学界所公认的那样,新旧媒体之间并非替代性关系,而是融合共生关系。在新媒体时代,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是记者。加拿大学者麦克卢汉的观点更为激进,他主张“媒介即万物,万物即媒介”。他赋予电子媒介以“技术神话”的色彩,他预言,“在电子技术下,人类的全部事务变成学习和掌握知识……时间和空间在瞬时信息时代双双化为乌有”,人们的交往方式将“重新部落化”,产生一个人人参与的“地球村”,换言之,新媒体技术将同时带来“时间的终结”“空间的终结”和“权力的终结”[2]。  相似文献   

7.
在身份认同的相关理论中,有一种关键的认同理论尚未引起学界重视,即身份认同的叙事建构论。叙事建构论认为,身份认同实际上是一种叙事身份的获得。新媒体时代的身份认同,则无法脱离新媒体叙事中的身份认同。新媒体的主要特征是交互性,与此类似,交互性同样是新媒体叙事的主要特征。新媒体叙事的交互性主要涉及三重交互,即用户与创作者的交互、用户与作品(媒介)的交互和用户与用户的交互。而这三重交互的新媒体叙事均在逐步强化对虚拟身份的认同,以致用这种虚拟身份取代甚至消除现实身份。新媒体交互叙事中的身份认同便是虚拟身份对现实身份僭越,并最终成为"现实身份"的过程。  相似文献   

8.
互联网的广泛普及迫使传统影视剧寻求新的生存空间,应运而生的网络剧则凭借其草根智慧的创造精神、包容开放的个性化表达与网络交互式的大众传播视角,成为媒介融合时代新媒体革命中的重要一环。跨媒介传播成为网络剧打造核心竞争力、满足受众个性化需求、拓展营销渠道的必然趋势。文章通过网络剧与传统影视剧的对比研究,解读其在传播环境、传播内容、传播方式与传播效果的跨媒介传播特征。  相似文献   

9.
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因信息提供方式、话语体系、传播者主体身份、传播方式、传播观念、传播内容的不同 ,构成了新闻受众仰望传统媒体、网络用户平视新媒体的不同视角。受众相对于传播者有被动的一面 ,但受众的自主性又最大限度地保障了他的平等。网络用户与新媒体是平等的关系 ,新媒体为用户服务 ,用户以平和的视线看待新媒体 ,从中体现了用户的个性精神。同时 ,用户不再是轻松随意的角色 ,新媒体期待用户的道德自律 ,以表达真实的个性  相似文献   

10.
建构新媒体艺术批评理论,需廓清艺术批评、媒介批评和艺术媒介批评几个重要概念,艺术批评通过阐释、评论和评价艺术品,传递和诠释艺术理念/观念,发掘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和艺术史价值。媒介批评就是对媒介及媒介活动进行批评,以评判作为方法,倾向于批判,以诠释作为取向的批评实践方法,对于建构新媒体艺术的艺术媒介批评理论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艺术媒介批评,不仅关注作为艺术表达/传达载体(手段)的艺术媒介,重视媒介在艺术创作中的价值和作用,尤其是艺术媒介之于艺术形态形成的基础性作用。新媒体艺术批评由世界、作家、作品、读者、媒介“五要素”构成。  相似文献   

11.
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如何利用新媒体构建政治人物的媒介形象成为业界关注的焦点之一。近两年来,中国媒体对以习近平为首的中国领导人的形象传播不仅令国人交口称赞,更吸引了国外主流媒体的注意。本文基于政治传播视角,分析中国媒体传播理念的调整和创新,探讨媒体建构亲民化、生活化、个性化的领导人媒介形象策略。  相似文献   

12.
新信息环境下学科馆员个性化服务创新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科馆员制度是高校图书馆服务创新的一种重要尝试。图书馆学科馆员如何从学科馆员工作实际出发,针对新信息环境的特点和用户的需求提供个性化的信息咨询服务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要在进一步加强用户个性化信息需求和信息行为的研究的基础上,重视用户个性化信息服务应用能力的培养,根据用户的个性化需要综合运用博客等多种沟通媒介建立和完善文献信息服务,开展基于信息资源整合的学科导航服务和信息推送服务。  相似文献   

13.
徐铭阳 《国际公关》2023,(11):131-133
新媒体作为互联网科技的一种重要信息革命,推动了传统营销模式和营销理念的创新发展。网易云音乐在产品体验设计上,打破了人们对传统音乐行业产品形态的固有认知,以用户体验为出发点,不断开拓创新,致力于为用户提供具有沉浸式、体验感、个性化等特点的优质体验。本文以网易云音乐为例,通过感官体验、情感体验、思考体验、行动体验、关联体验5种体验营销路径,探讨其在新媒体环境下的体验营销策略,以期为其他互联网音乐公司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4.
在高度媒介化、信息化的当今社会,大学生对新媒体的媒介素养事关大学生整体素质的高低。文章从媒介素养的四个维度出发,以兰州地区高校大学生为例,进行了调查研究,分析了大学生媒介素养的现状,并提出了培育和提高大学生对新媒体的媒介素养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青春审美文化论——电子时代的“青春”消费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青春审美文化是当代消费文化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现象,是一种消费性文化。青春审美文化是以电子媒介为生产和传播手段的文化,电子媒介从内容到形式都渗透在其中。青春审美文化的基本特征是“青春”的感性化呈现、孩童化趋向、碎片化———非意义中心的文化游戏。青春审美文化具有倡导享乐主义、非个性化和消解历史感等负面性,应在整体文化构建中实施相应的文化对策。  相似文献   

16.
关于新消费何以产生及其实质的相关研究,现有文献多基于微观消费现象讨论。本文以数字媒介为主的复媒体环境下发生的新消费现象为研究对象,梳理媒介化研究理论,较为系统地对新消费的产生及其实质、引发的相关问题展开探讨。具体而言,以媒介化理论为阐释起点,借助媒介可供性视角,从媒介化消费的生成以及影响下的实践规则两个维度加以剖析,并在此基础上归纳出媒介化消费的内涵、形式及实践规则。认为新消费实质为媒介化消费,其内涵包含“媒介化的消费”和“消费中的媒介”,并通过消费性媒介和平实消费两种表现形式进行展现。媒介可供性使得新消费场域偏向人文主义立场,链接了“人”和“物”,成为媒介化消费生成的重要因素,重塑了新消费领域“人—货—场”的实践规则,突出了中间地带的社会互动,强调货品的想象化、叙事化、社交化特征,实现了跨场域消费的深度融合。  相似文献   

17.
"媒介融合"这一概念最早是由美国马萨诸塞州理工大学的伊契尔·索勒·普尔提出的,其本意是指各种媒介呈现多功能一体化的趋势。本文拟从媒体、信息内容和受众群三个方面分析新媒体融合的可能性。在新媒体下,信息的传播方式越来越多样,受众接收信息的渠道、方式也越来越个性化。在当下的大背景中,新媒体所呈现出的互动性特征、随时性特征以及随意性、选择性等特征都较传统电视媒体有着巨大的优势。在媒体化生存的当代,如何有效地利用新媒体的资源内容、受众的分众定向,渠道多元化等优势,在交叉融合中实现资源的深度整合,改变、改善自身传播、营销策略,是全媒体时代下电视媒体需要关注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8.
新媒体艺术引领当代国际艺术潮流,呈现出强劲势头。与新媒体艺术的欣欣向荣相比,新媒体艺术批评理论建构和新媒体艺术批评实践却显得相当滞后,新媒体艺术实践与艺术批评呈现"失衡"状态。新媒体艺术与艺术媒介显现亲密关系,新媒体艺术凸显媒介(媒材)的作用。媒体的变革和技术的革新影响着艺术观念、艺术形态和艺术审美的革故鼎新,新媒体艺术实践亟需艺术媒介批评予以观照和引导。对艺术媒介和艺术媒介批评的分析,有助于建立新媒体艺术媒介批评理论。  相似文献   

19.
作为媒介形态大变革中最为崭新的传播形态,全媒体是信息、通讯、网络技术条件下各种媒介实现深度融合的结果。在媒介格局深刻变迁的新形势下,包括都市报在内的传统报业要想在与新媒体的博弈中获得生存,就必须在实施全媒体战略的同时积极拓展新媒体战略,以实现传统媒体由全媒体战略向新媒体战略的成功转型。本文以《华西都市报》的全媒体转型实践为例,通过对其全媒体转型实践的个案分析来探析都市报全媒体转型的经验和困境,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性思考。  相似文献   

20.
媒介融合,报业发展新支点——从报纸消亡论说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对报业造成严重冲击,最近出现了“报业寒冬论”、“报纸消亡论”等观点。但是,媒介的发展是相互融合,而不是相互取代。报业与新媒体的竞争表面上是新旧技术之间的竞争,实际上是不同的商业模式之间的竞争。以媒介融合为契机,全面创新商业模式,报业就会迎来新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