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自然无拘"是老子哲学的核心理念,它至少包含以下四层意思:发扬个性,力避平庸;多元并存,海纳百川;适时而变,开拓创新;本然生存,返亚璞归真。为尽快使我国由一个文化资源大国提升为一个文化强国,进一步加大对老子哲学的理论探索,将老子"自然无拘"的抽象理论转化为促进我国文化强国建设的现实动力,是我们当前亟待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  相似文献   

2.
文化强国战略是中国文化软实力提升的现实选择,中国文化软实力提升是建设文化强国的价值指向。经济全球化、交往国际化、利益分化、网络信息复杂化对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民族共生和核心价值产生了影响。在经济硬实力建设、利益协调机制建设、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和网络舆情引导的合力作用下,中国文化软实力获得了更大提升空间。  相似文献   

3.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我国文化领域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增强为中华文化影响力的提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新征程上,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存在机遇与挑战。根据党的二十大报告作出的战略部署,应当从四个方面不断增强中华文化传播力影响力:一是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着力提炼展示中华文化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二是加快构建中国话语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三是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四是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4.
党的十八大报告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进行了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战略部署,强调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新高潮。分析了我国文化强国战略实施的现实境遇和挑战,探讨了实现文化强国目标的思路和途径。  相似文献   

5.
到2035年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主体性历史地实现自身并全面占有自身本质的过程。这一过程以坚持党的领导为核心,以多元建设主体与具体建设任务的整体协同为执行机制,以社会主义文化主体性由自在跃迁到自在自为为完成,此即文化强国建设“一核多元,三面协同”理论—实践复合体模型。具体而言,在党的核心领导下,国家主体、社会主体、市场主体和个人主体作为多元建设主体,整体协同推进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和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这三个方面的重要任务。超越自然同一是文化强国主体的自在,文化自觉自信是文化强国主体的自为,实现知行合一是文化强国主体的自在自为。由此“一核多元”与“三面协同”之间的互动互促,既描绘了建设文化强国的路线图,更跃升为社会主义文化主体性历史运动的辩证法,既回答了我们要建设怎样的文化强国的问题,又回答了怎样建设文化强国的问题,从而体现了实践与理论、实然与应然、具体与一般的统一。  相似文献   

6.
文化产业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支撑。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在总体规模、体制结构、法律法规、创意水平、人才培养和投融资方面尚存障碍或困境。因此,应在借鉴国际经验的基础上,加强文化产业发展的立法保障,推进文化产业结构调整和管理体制改革,完善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规划,推动文化产业创新驱动型发展,实施文化产业专业人才培育战略,打造多渠道、多元化的投融资平台,最终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相似文献   

7.
文化产业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国民经济支柱型产业,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路径。其发展意义在于通过产业的带动来弘扬中华文化、提高国民素质、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但当下文化产业发展的操作层面存在逻辑偏差——重产业轻文化。为此,要保持文化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应培养文化产业集群发展"共生"思维,努力构建文化产业多元评价体系,提高文化资源开发与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在进一步确立"文化强国"战略的同时,明确地提出了要加快发展文化产业的要求。作为新闻出版业,是文化产业的生力军。因此,在深入出版体制改革的过程中,除了积极思考管理体制的创新之外,更重要的问题是要着力研究如何解决推动文化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中的各种问题,努力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 更多还原  相似文献   

9.
文化强国战略是提升国家软实力及国家形象、塑造公民良好道德素质、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更是实现伟大"中国梦"的重要支撑。在此背景下,随着河南经济的快速发展,如何打造文化强省,以及如何建成文明河南的路径探索成为当下亟待解决的热点问题。  相似文献   

10.
"文化强国"是中国共产党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的兴国战略,对中国社会的深入发展和民族文化复兴意义重大。作为先进文化和民族文化重要代表和传承者的高校,必须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历史使命感审时度势,鼎新革故,重构文化建设策略,对文化强国和人类进步作出应有贡献。据此,文章提出了高校文化建设必须实现的两个转向以及如何实现两个转向的四大路径。  相似文献   

11.
老子的和谐社会思想对后世具有深刻影响。老子和谐社会思想源于其"道"本体论哲学基础,并在人性自然、现实社会行为层面展示;对老子和谐思想的语义逻辑分析,有助于澄清对老子这一思想的字面解读而产生的误解。  相似文献   

12.
老子"公"、"契"治世思想来自其"无为而治"的"德治"政治主张之"以百姓心为心"和"有德司契";老子思想关于"公"与"国"、"契"与"德"等紧密相关。老子深厚的"民本"思想包含"利是社会发展根本动因"、"社会在契约关系下才能和谐发展"等理念。比之于孔孟之道的"家"即讲"孝"和"国"即讲"忠"的治世思想,老子的"公""契"思想映照出孔孟"家""国"思想的缺陷及其所带来的社会弊端。老子的"公""契"思想对今天的改革开放有重大的思想启迪价值。  相似文献   

13.
从二战废墟中走出来的日本,经过短短30年的建设就跻身于世界经济大国之列,除了日本紧紧抓住了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历史机遇外,特色鲜明的企业文化对其经济的发展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日本企业文化是中国儒家思想与西方现代管理理论结合的典范。本文论述了儒家思想在日本企业中的具体表现,进而指出它对中国企业发展的启示。  相似文献   

14.
列维纳斯是法国当代著名思想家。他提出的伦理学是第一哲学的观点在西方思想界有着深远的影响。通过列维纳斯的思想来观照翻译研究,我们认为翻译具有伦理优先性的特征。而列维纳斯思想较之哈贝马斯的交往伦理更加切合翻译的实际,因而也更加适合作为翻译伦理学建构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一直以"改变世界"作为他哲学、社会学的追求。应19世纪资本主义社会矛盾突显、加剧的强烈呼唤,马克思提出推动社会进步的必然要求是改变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不相适应。但马克思强调这种变革不可能一蹴而就,它取决于生产力发展水平和人类的实践能力。而在社会内部蕴含的矛盾将推动社会发生变革,这种变革不可能短时间内改变不合理的生产关系,但可以协调社会关系,在一定的时间里表现出矛盾的同一性。人类的实践性活动是一个量变的过程,于是在马克思实践哲学中就已经内在的包含了社会改革的理论思考。本文在深入考察马克思社会改革的理论思考基础之上指出对我国继续深入改革开放和应对当代全球变化的积极启示和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代伦理财富思想是建立在封建皇权统治的政治基础上与儒学伦理思想的思想基础上的。西方古代学理财富思想是建立在法制与神权的政治基础上和民主理念与宗教文化的思想基础上的。通过中西方古代伦理财富思想与学理财富思想的比较,我们可以发现中西方古代在思维方式上,特别是在理论思维、逻辑思维、创造性思维上以及人性意识方面有着明显的分异,而这就是中国古代伦理财富思想之所以没有形成较完备理论体系的重要原因。面对这一尴尬,我们必须努力运用现代经济研究方法,不断创新思维,把古代伦理财富思想中的正义与道德价值诉诸于当代中国现实载体中,加快中国古代伦理财富思想的现代转换。  相似文献   

17.
18.
毛泽东关于理论学习的思想对当前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突出科学理论武装的首要性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指导意义。要从毛泽东关于理论学习与武装的主要观点中汲取营养,深刻把握科学理论武装的基本点。  相似文献   

19.
文章论述了顿悟思维具有突发性、偶然性、独创性和模糊性的基本特征,对诱发灵感的机制程序链,即境域-启迪-跃迁-顿悟-验证进行了解读。顿悟思维以其独特的突破性和创新作用,决定了它对当前教育嬗变中的中小学各门学科的教学,对重构具有各门学科特点的素质教育模式,对学生进行非智力教育诸如培养学生健康的创造人格与个性,均具有重要作用和意义。  相似文献   

20.
试论孔子的德育思想及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孔子道德教育思想包涵着丰富的辩证因素,是一种把道德教育与社会变革、政治统治、经济发展、法治约束以及其它教育有机结合起来的大教育观,有着教育目标明确、内容系统丰富、现实针对性强、教育形式灵活等特点.孔子道德教育思想对当代青少年道德教育有多方面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