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阅读与作文》2011,(1):24-24
石头像人一样怕挠痒痒,你信吗?石柱县新乐乡就有一块重约5吨的神奇巨石,只要用一根手指触摸其“痒处”,它便不停晃动,并发出咯咯的“笑”声:而不触摸其“痒点”,五六个人也不能让它移动。前不久,专家亲临现场,揭开了它“怕痒”之谜。  相似文献   

2.
近几年来,中国文学批评史、中国文学理论史、美学史以及美学资料、诗话选编一类的书出版了不少.它们对于黄庭坚的诗歌审美理论,或者无所顾及,或者顾及而没有抓到痒处,或者更从反面立论,说“黄庭坚忽略了诗的审美特质”,他的诗论干扰了“探索诗的内在审美特质”这一“宋代诗歌理论的主流”,是“阻碍文学健康发展的逆  相似文献   

3.
张远桃 《老友》2011,(10):51-51
皮肤瘙痒症,好发于中老年人,四季均发.多见秋日和冬春。这是一种自觉全身或局部瘙痒而无皮肤重大损害的皮肤症状。中医称之为“痒风”、“瘾疹”。老年人由于气血不足,血虚风燥,或久病耗伤阴血,生风化燥,“风性善行数变”。因此,瘙痒发无定处。入夜犹剧。难以入睡。风热血热,不得宣泄,逢寒则体疼。遇热则瘙痒;或血虚肝旺,生风生燥,“燥胜则干”,血运受阻,  相似文献   

4.
在浩繁的中国古代文化典籍中,不乏以右为尊(尚右)的记载,例如: ①《礼记·王制》:“殷人养国老于右学。”注云:“右学,太学也,在西郊。” [案]:据《礼记·王制》:“养庶老于虞痒。”可见“国老”指贵族,“庶老”指平民出身的贤才,“虞痒”则是周代的小学。“右学”指太学,仍以“右”为尊。 ②《史记·平津侯传》:“守成尚文,遭遇右武。”  相似文献   

5.
杜牧是极推崇韩愈的,他受韩愈的思想影响很深。他在《读韩杜集》诗中说:“杜诗韩集愁来读,似倩麻姑痒处抓。天外凤凰谁得髓,无人解合续弦胶”。在《冬至日寄小侄阿宜诗》中说:“李杜泛浩浩,韩柳摩苍苍,近者四君子,与古争强梁”。他的文学主张:“凡为文以意为主,气为辅,以辞彩章句为之兵卫”。“以意全胜者,辞愈朴而文愈高,意不胜者,辞愈华而文愈鄙”(《答庄充书》)。这和韩愈的文学主张:“师其意不师其辞”(《答刘正夫书》),“不唯其辞之好,好其道焉耳”(《答李秀才书》),是一脉相承的。韩愈对佛教的斗争是十分坚决的,宪宗元和十四年陕西凤翔  相似文献   

6.
《左传》中有“与立”连用的句子共两处,诸多注书对这两处“与”的解释各不相同,甚至同一本注书中对其也是随文释义,这违反了词义的同一性原则,“与”有“一起承担”,“参与”之义。本文认为,“与立”连用中的“与”就是“参与,共同做某事”之意,而不可译为“辅助”,“自立”等。  相似文献   

7.
归庄,一个令人“避影下之”“以高士推”的遗民,爱花成癣,如醉如狂,是否与其耿介狂狷的君子风貌不符?事实上,矛盾处也正是其合理处。花,既是归庄屡举不第的寄托,又是其对盛世繁华的追恋,更是其因国破家亡的移情。  相似文献   

8.
我们的祖先非常注重学习。早在奴隶社会前期,我国已经有了学校教育,孟子说:“夏曰校,殷曰序,周曰痒;学则三代共之”。所谓校、序、痒、学都是当时的学校名称。到了春秋之季,孔子首创私学。私学的创办也就说明学习更是受到社会的普遍重  相似文献   

9.
在学习与使用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过程中,觉得其文选的两条注释值得商榷。其一:楚子使与师言曰:“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齐桓公伐楚》)其注释[4]对“楚子使与师言曰”的解释是:“楚君派使者跟诸侯之师说”。释“与”为“跟”。我  相似文献   

10.
说到唐代文学,差不多人人都会想到唐诗。杜牧说:“杜诗韩笔愁来读,似倩麻姑痒处搔。”他是把唐代的散文和唐诗,并列在一起的。宋代的洪迈说:“唐人小说……与诗律可称一代之奇。”①又把唐代的传奇和唐诗列在了一起。其实,唐诗、唐文和唐传奇,都是唐代文学,它们之间,自然就有着很密切的关系。在唐代,有一件文学史上的大事,那就是后来人所说的“古文运动”。这个运动的意义微大,苏轼说是“文起八代之衰”,虽然夸张了一些,但基本上是不错的。后来的人又推断,正是因为这个运动,把文体解放了,于是唐代文学又有了新发展,那就是洪  相似文献   

11.
韦应物是中唐著名诗人,后人对他推崇备至:王世贞称赞“韦左司平淡和雅,为元和之冠”(乔亿惊叹“韦、柳既没,清音遂杳者五百余年”,“韦诗如峨嵋天半,高无与比”;苏轼慨叹“发秾纤于简古,寄至味于澹泊,非余子所及也”;白居易感慨系之:“苏州与彭泽,与我不同时”……敬慕景仰之情无不溢于言表。前人喜爱韦诗大多是因为它的恬淡闲雅:“韦苏州至处,每在淡然无意,所谓天籁也”;“其妙全在淡处,实无迹可求”;“一寄秾鲜于简淡之中”;“左司性清闲远,最近风雅,其恬淡之趣,不减陶靖节:……但是我们从韦苏州诗的“淡处”看到的不是“无迹”,而是伶俜的身影;从“简淡”中  相似文献   

12.
《人生与伴侣》2006,(12):63-63
问:我眼睛一直不太舒服,眼发红、眼角痒时有发生,最近因为工作劳累连夜加班,眼发红、眼角痒的现象更严重了,早上起床后眼屎也很多,我到医院去看医生,医生说我得的是睑缘炎,也就是俗称的“烂眼边”.给我开了点眼药膏.我不明白,为什么工作劳累就会患上“烂眼边”?上点眼药膏就能治好吗?有没有可以预防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因各地兴起了一些新兴势力 ,他们需要各种人才为自己鸣锣开道 ,就要到处搜罗人才 ,培养人才。旧、新势力相继需要人才 ,于是官府的‘痒序’之外 ,便兴起了私学。与孔子同时的郑国人邓析、鲁国人王骀等就办过私学。”以上所引 ,见骆承烈和楷木编著《孔子论学》一书 ,新华出版社 1992年 6月第一版第 1页《前言》。这里的“痒序” ,应是“庠序”。庠 ,音xi偄ng。《礼记·学记》 :“古之教育 ,家有塾 ,党有庠 ,术有序 ,国有学。”塾、庠、序是地方学校。清毛奇龄认为 :“术”是“州”字之误。地方学校自乡以下有四学 :乡校、州序、党庠、…  相似文献   

14.
摘要:“日常生活”叙事是对个体日常经验的想象性表达。作为百年“日常生活”叙事发展中的个案,汪曾祺偏安于自己地域性的“日常生活”的玩味,赋予“日常生活”诗意的表达。一方面重接了现代文学中“日常生活”叙事传统,另一方面,这种行走在文学主流写作的边缘处的独特叙事法则,使其在新时期文学写作中显出一种“另类”的姿态:在边缘处守候诗意的存在。  相似文献   

15.
成语溯源     
移山填海,为“愚公移山”、“精卫填海”二典语之缩合。辞书中所举其处皆非其源。其源是:唐·王达《题禅师房》诗“浮生不住  相似文献   

16.
《可乐》2007,(6)
1、肥皂涂抹止痒。2、用食用碱面水少许涂搽,可很快止痒。3、洗衣粉去痒。用清水冲洗被咬处,不要擦干,然后用一个湿手指头蘸一点洗衣  相似文献   

17.
“慎独”,语出《礼记·中庸》:“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为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天生人之质性,循性修养为“道”,君子不可须臾离道,故而不能在隐、微处妄为。如此之说,君子亦不可在“显”、“大”处主观武断,独断专行,  相似文献   

18.
唐宋文献频繁提及“拍弹”,其中“弹”有其特指含义,不宜写作“但”“担”“旦”“耽”等字。“拍弹”可从两个向度理解:一是“拍”,指的是曲拍;一是“弹”,指的是弹舌音,弹摇舌部以引声。于曲拍处助以“哩”“啰”等弹舌音即为拍弹。长短句初起时,仅依曲拍而节,至于咸通年间,始有李可及于曲拍处啭喉为“拍弹”之声,后人效之而成体例,宋人因之误以为长短句肇于“拍弹”。  相似文献   

19.
《道德经》第二章中的“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一句,是本章的中心论点,也是该书的灵魂,以后各章的论述都是围绕着“无为之治”和“不言之教”这一辩证法的基本原理而展开的。在阅读“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这一句时,许多文本均断为“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均将“处”、“行”二字当做动词,这样理解不能算错,但断句为“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将“处”、“行”二字视为名词,强调了圣人的行为本身就是不言之教,更为妥当,更能体现老子所要表达的思想。  相似文献   

20.
“画龙点睛”是画家的绝妙之笔,“点石成金”是仙家的神化之笔,而“牵一发而动全身”之字眼.则是作家的传神之绝。教师若具备“画龙点睛”、“点石成金”之技法,在学生“困惑卡壳处,激思生花;迷茫费解处,拨云见日;情感泠淡处,推波逐浪;举步维艰处,引道通途”,促其个性放飞,灵性涌动,课堂就一定能掀起层层浪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