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俞祖华 《东岳论丛》2022,(9):5-18+191
现代化话语与民族复兴话语是贯穿近现代历史尤其是中共奋斗历程的两大历时性叙事。革命时期倡导的现代化主要指“工业化”,即实现从农业国到工业国过渡;建设时期提法从“工业化”过渡到“四个现代化”;改革时期提法从“四个现代化”过渡到“社会主义现代化”或“小康社会”;新时代提法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过渡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民族复兴叙事经历了从革命时期的“中华民族独立解放”、建设时期的“中华民族团结统一”、改革时期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到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演变,建构了以独立、富强、振兴、圆梦为核心的复兴话语。“两大叙事”相辅相成:生成同源,激发于鸦片战争后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创巨痛深,受命于旧民主主义革命屡遭挫折的危难之时,打开机会窗口于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传入与新的社会力量成长;目标同向,体现制度优越性——定位于建设社会主义强国,体现发展全面性——定位于国家的全面进步与人的全面发展,体现定位高阶性——定位于赶超西方发达国家;道路同程,经历了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三个阶段。“两大叙事”又相对分立,现代化话语侧重现代性...  相似文献   

2.
纵观社会历史发展,现代化关涉“人的现代化”“物的现代化”和“制度的现代化”,这三个方面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缩影。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新时代新征程上中国共产党新的使命和中心任务,并高度概括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特征。在新形势和新变局中,厘清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在联系,不仅是二者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而且对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3.
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最新发展。建构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是新时代发展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重要任务。从话语价值的维度来说,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建构有利于驳斥西方社会对中国式现代化的话语诘难提供话语支持,为塑造中国式现代化的优良形象提供话语助力,为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话语援助。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价值强调了举旗定向功能。从话语历史的维度来说,中国式现代化话语经历了革命、建设、改革和新时代等不同历史阶段的语境,中国式现代化话语历史彰显了基因凝定功能。从话语实践的维度来说,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构建凸显摸着石头过河的群众实践和顶层设计的政党实践的有效互动,中国式现代化话语实践体现了换羽新生功能。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的三重维度构建有助于增强中国特色社会现代化建设的话语自信,进而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  相似文献   

4.
深入认识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系,需要聚焦于“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命题。此命题具有丰富的理论逻辑内涵。辩证理解“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论逻辑,需要深入把握五个重要方面:一是要考察此命题的提出过程,二是要在民族复兴语境中认识中国式现代化逻辑,三是要在中国式现代化语境中认识民族复兴逻辑,四是要辨析现代化逻辑和民族复兴逻辑的关系,五是要认识民族复兴逻辑展开的多重意蕴。  相似文献   

5.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伟大历史实践中探索出的现代化道路,也是一条非西方的现代化新道路。这条道路的成功开辟不仅验证了马克思“跨越卡夫丁峡谷”理论设想的可行性,而且创造性地丰富和发展了这一设想,并在实践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历史性地回答了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探索现代化道路这一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重大课题。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建构及其创造性实践大大深化了中国共产党对中国走向现代化的规律性认识,极大地彰显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开拓人类现代化新道路的勇气、智慧和能力。随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的不断展开,中国式现代化还将以新的更大成就,对21世纪世界社会主义发展、人类的现代化历史进程产生重大而持久的影响,在人类伟大时间历史中创造中华民族的伟大历史时间。  相似文献   

6.
李冉 《社会科学》2023,(4):5-12
党的二十大将强国建设与民族复兴一体谋划、一体部署,提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强调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推动历史进程走向了“合流”之势。走通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事关党的事业、民族事业、国家事业的前途命运。实现中国式现代化,需要深入把握一般规律与中国特色、现代化理论与战略布局、中国式现代化与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中国共产党百年辉煌奋斗史的鲜明主题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近代以来救亡图存方案陆续遭遇失败,亟需科学理论和先进政党的引领,亟需创新中国共产党历史主题的叙事范式,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主题的出场语境。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改革时期的生动实践,通过接续奋斗取得了令世界刮目相看的四个“伟大成就”,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围绕四个“伟大成就”徐徐展开。中国共产党在新的“赶考”路上,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逻辑归宿指向中国式现代化,发挥其显著的优势推进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从文明形态的高度对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意义进行了科学概括与深刻诠释。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其本质上是现代性文明。现代性是现代社会区别于传统社会的本质属性和核心标识,对中国现代性的求索和建构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贯穿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的实践主题。中国现代性是一个矛盾体,以动态历史的视野把握中国现代性的出场逻辑,其呈现出资本现代性和社会主义现代性“正-反-合”的辩证发展图景。中国现代性经历了从新民主主义现代性到传统社会主义现代性再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性的辩证发展过程,完成了对西方资本现代性和传统社会主义现代性的双重超越,成为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共产党对现代性的重构动摇了西方现代性的话语霸权,为发展中国家建构自身现代性从而走向现代化提供了有益借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实现中国现代性文明新续写是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的应然选择。  相似文献   

9.
韩庆祥 《中国社会科学》2023,(7):100-114+206
以大历史观,深入研究中国式现代化、人类文明新形态、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在逻辑及其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建构,厘清“西方中心论”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的建构逻辑。西方国家在西方文明演进中内生出帝国文明,建构起“西方中心论”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蕴含使帝国文明异化为野蛮的基因。“西方中心论”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是沿着“历史道路”“文明解释”“民族优越”“人性辩护”“社会论证”“理性标准”“开化使命”“美丽神话”“哲学基础”的逻辑建构起来的。中国式现代化开创出人类文明新形态,人类文明新形态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人文基础,三者在生成逻辑上是逐步演进关系,在理论逻辑上是彼此理解关系。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对中国实现现代化具有决定意义,它一改过去中国对西方现代化潮流冲击的被动回应为主动应对,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上掌握了历史主动。  相似文献   

10.
<正>在中共二十大上,习近平总书记郑重宣告:“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石激起千层浪,“中国式现代化”立刻得到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衷心拥护,也引起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中共二十大开幕后仅仅24小时世界各地500多家媒体用40多种语言对“中国式现代化”加以报道和评论。  相似文献   

11.
基于世界历史视野考察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生成逻辑与历史贡献,是进一步推进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应有之义。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不是西式现代化的翻版,而是在探索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生成的,是在与其他国家现代化道路的比较鉴别中发展起来的,是在全体中国人民的团结奋斗中创造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探索积累了很多不同于世界他国现代化的成功经验,这些经过实践检验、行之有效的独特经验,构成了“中国式”的独特标识。这些重要经验绝不是简单的随意罗列,而是相互贯通的有机整体,它们在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统揽下一体构成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世界贡献,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有资格称得上“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内在依据。它不仅是中国进一步推进现代化建设,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的基本保障,也可以为世界人民突破现代化困境,走向更高文明层次的现代化提供积极借鉴,它的开放性和包容性为人类现代化展现了美好前景。  相似文献   

12.
解决“三农”问题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世纪主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是个农业大国。世纪以来,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在中国革命与建设中始终处于特殊重要的位置。2021世纪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关键世纪,也是中国农业实现现代化、农村走向繁荣、农民进入富裕和全面推进中国现代化建设的世纪。因此,“三农”问题将在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新的历史征程中处于极其重要的位置,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功与否取决于“三农”问题的解决与否,在世纪里我们必须采取行之有效的措21施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  相似文献   

1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变革的建构性力量,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世界性视野、进步史观、主体观等方面高度契合,为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提供了思维通道。提出“两个结合”,强调“第二个结合”,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鲜明特色,是党的理论创新的原创性贡献。作为又一次思想解放,“第二个结合”是广义的历史、文化与文明观的解放,其意义在于:建立自塑的历史、文化与文明观,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性、结构性、建构性元素运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塑造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进一步树立历史自信、文化自信、文明自信,确立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中国共产党的文化主体性;再次确立中华民族、中华文明的世界地位。  相似文献   

14.
“工业学大庆”是一场党领导下的广大人民群众参加的探索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的群众运动,同时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动实践和积极探索。这场伟大的群众运动,初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国智慧”,什么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国优势”,什么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国模式”,在社会主义发展史上、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史上、在中国共产党伟大精神谱系的传承史上都具有坐标地位和开篇意义,堪称“大庆版本”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参考书”。  相似文献   

1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所以是系统的科学理论,是因为它按照理论建构的基本逻辑,对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如何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问题作出了系统的回答,成为指导党和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  相似文献   

16.
“四个全面”:引领实现中国梦的战略布局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实现中国梦,必须准确把握“四个全面”战略思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战略目标,全面深化改革是根本动力,全面依法治国是制度保障,全面从严治党是根本保证。“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是党和国家在总结改革开放的历史经验,深入分析新形势下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后提出的,具有根本性和全局性,是引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方略。  相似文献   

17.
陈红娟  姚新宇 《社会科学》2024,(4):77-86+108
从“现代化”到“中国式现代化”,现代化概念从西方语境到中国语境,经历不同时期不同主体的形塑与赋义,在跨文化话语旅行中不断生产新的语义。概念的出场、演变与形塑反映着社会、历史的变革,现代化概念在中国的变迁亦见证着中国对现代化道路的艰辛探索,见证着中国突破西方现代化模式,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历史过程。“中国式现代化”是基于事实发生而凝练提升的具有标识性意义的核心话语。围绕“以中国为立场”“以中国为方法”“以中国为道路”,促进“中国式现代化”中国话语表达的外化,将现代化的书写由被动转为主动,进一步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和叙事体系的建构。  相似文献   

18.
加快“数字中国建设”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手段。“数字中国”有着极为丰富的内涵,其中既包含了“数字中国”概念的学理性问题,也包含了“数字中国”建设的实践性问题。因此,探讨如下问题对建设“数字中国”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对“数字中国”这一概念展开分析,研究“数字中国”的概念源流,并以此作为“数字中国”概念的分析背景;其次,研究“数字中国”的范畴演变,重点分析“数字中国”概念的内涵以及外延;再次,研究“数字中国”的框架逻辑,以此解释如何建设“数字中国”;最后,研究“数字中国”与中国式现代化之间的关系,分析“数字中国建设”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具体影响。通过对上述问题的分析讨论,不仅可以对“数字中国”产生更为科学理性的认知,也有助于把握“数字中国建设”的实践性问题。  相似文献   

19.
王盼春 《中文信息》2013,(9):159-160
2012年度,“梦”字当选为这一年的年度汉字。“中国梦”这三个字,从十八大到两会都出现在了举世瞩目的场合,也出现在了各大媒体的重要位置上。胡锦涛主席在十八大报告中说:“经过九十多年艰苦奋斗,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把贫穷落实的旧中国变成日益走向繁荣富强的新中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光明的前景”;习近平总书记在观看《复兴之路》后强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在民族复兴的道路上,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不懈地探索,求解放、求独立、求民主、求科学、求富裕等一个个梦想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艰苦奋斗中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20.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仅是近现代历史给中国人民提出的严峻任务,是中国近现代历史进步的主线,而且至今仍是鼓舞和教育人民最强大的精神动力。因此,必须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红线贯穿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讲授的始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