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刘译璐  陶思奇 《南方论刊》2023,(1):28-29+33
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与变化,工业绿色化转型引起了世界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各国纷纷出台绿色金融政策促进工业绿色化转型。在“双碳”研究背景下,对比研究国内外绿色金融政策以及成效对我国工业绿色化的发展意义重大。本文分析了工业绿色化转型的动因和影响因素,然后对比研究国内外的绿色金融政策,并进行了国内外绿色金融政策成效对比研究,得出完善绿色金融发展的三点建议:进一步完善我国绿色金融政策体系,为工业绿色化转型提供制度保障。转变国民观念,支持工业绿色化转型。加强国际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促进绿色金融迈向新台阶。  相似文献   

2.
资源型产业的粗放发展模式给资源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如何促使其实现绿色转型以及资源型产业绿色转型的生态管理模式成为了热点问题。文章通过对资源型产业生态管理的理论基础及特性、内涵及原则的探讨,提炼总结出了资源型产业生态管理的理论框架,详细阐明了资源型产业绿色转型的内涵及其特征,并据此构建了资源型产业绿色转型的概念模型。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资源型产业绿色转型的生态管理模式,为资源型产业顺利实施绿色转型、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3.
绿色发展是符合生态文明要求的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绿色发展需要多策并举。推动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绿色化是实现我国绿色发展的关键举措,同时还要从政策支持、制度保障与促进机制入手积极推进绿色发展。要完善绿色财政、税收政策和绿色金融政策;健全环境法律制度和生态环境保护制度,为绿色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加强绿色市场的建设与管理,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健全实现绿色发展的制度决策机制、管理协调机制以及监督考核机制等,从而全面提升绿色发展各项举措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4.
生态批判犯罪学的激进理论、环境社会学的蓬勃兴起以及环境哲学的不断发展使得犯罪学家更加关注环境问题,绿色犯罪学作为研究环境问题的犯罪学的分支学科也得以快速发展。绿色犯罪学的发展不仅面临缺乏统一定义的问题,而且也有其他术语如保护犯罪学、生态全球犯罪学、绿色文化犯罪学等使用不同的方法研究相同的问题。在21世纪的今天,绿色犯罪学未来的发展道路仍将面临诸多挑战。  相似文献   

5.
在古典社会学的制度研究中曾对经济学和政治学产生了深厚的影响,并在当代兴起了经济学和政治学中的新制度主义思潮,也取得了辉煌成就。相反,以制度研究为起点的社会学在后来的演化中却出现了制度研究衰退。概括总结这段令人深省的学术史,不仅有利于社会学开展深入的学术反思,明确社会学制度研究的利弊得失,而且更重要的是有助于认识制度研究在当代社会学中复兴的意义,在回应新制度经济学和新制度政治学挑战中建构新时代的制度社会学。一、制度研究在古典社会学中的兴起在古典社会学中,实证社会学、解释社会学和马克思主义社会学,都是发生于…  相似文献   

6.
在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资源型企业是一个不能绕过的重要主体。在传统的发展模式中,资源型企业的成长具有较大的环境负外部性,给生态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实现绿色转型既是其成长的内在要求,也是发展现实的客观需要。构建一个符合科学逻辑的理论框架是研究上的必要,也是对资源型企业实现绿色转型成长的现实需要。该理论框架的基本逻辑为:生态产业网络作为资源型企业成长的平台,为资源型企业绿色转型成长奠定了基础;资源型企业绿色转型成长的驱动力有赖于绿色转型能力的形成和持续优化;资源型企业绿色转型成长的保障则是网络中的协同效应。  相似文献   

7.
新发展理念作为新时代中国社会发展的经验概括与实践总结,为中国特色社会学话语体系的构建提供一种全新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理论感知。与此同时,从新发展理念来看,郑杭生及其学术团队,围绕发展动力、发展方法、发展方向、发展格局和发展目的等维度,分别构建了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和共享发展等"五位一体"的郑杭生发展社会学思想,契合了新时代中国社会特色社会学话语体系构建的新指向,对推动我国经济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型,以及中国社会转型与社会发展的理论自觉,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政策意义,也大大丰富了发展社会学理论的思想宝库。  相似文献   

8.
社会学理论的发展脉络与基本规则论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军 《学术论坛》2002,(6):119-122
社会学自诞生以来 ,在其理论形态上出现了实证主义、人文主义和批判主义三种不同的发展取向 ,且分别经历了古典社会学理论、现代社会学理论和当代社会学理论三个不同阶段 ,并最终形成了一种“现代化研究范式”。而当代全球化的兴起 ,为社会学理论发展的基本规则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 ,社会学理论必须应对这种新变化。  相似文献   

9.
另一种生态观:生态社会主义的批判与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社会主义从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和异化消费及生态殖民扩张导致生态危机这一基本事实出发,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与生态危机的必然联系,并从生态、经济、政治等方面,主张重新建构未来社会。生态社会主义对当代中国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建立社会公平与正义,倡导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以及树立绿色消费观,均具有重大启示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环境伦理、绿色发展和制度体系是生态意识文明、生态行为文明和生态制度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对环境伦理、绿色发展、制度体系和生态文明建设的互动关系进行系统分析,探索绿色发展路径和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建设,不仅有助于丰富生态文明建设理论,提高公众生态意识文明水平,而且有助于推动生态制度文明的完善和生态行为文明水准的提升,增强政府、企业和公众推动绿色转型和美丽中国建设的自觉性,提高践行科学发展观的能力,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1.
新时期我国社会政策建构和发展的若干理论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经历了30年的改革开放后,我国的经济发展进入了新的时期,社会政策也面临新的挑战和发展条件。在新时期中,面对新的社会条件,要求我国社会政策有新的目标定位和发展方向,新的制度建构和运行机制,以及新的管理思路。为此,本文在分析新时期我国社会政策新的社会背景的基础上,从理论上分析了我国新时期社会政策的政府责任及社会参与、社会政策的价值基础、制度建构、运行机制,以及社会政策的法制化和管理体制建构等方面的问题;提出了新时期我国社会政策的新福利国家理论要点,讨论了社会公平价值基础的意义,提出并分析了建立经济发展方式转型条件下社会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模式,最后提出了我国社会政策制度建构的一些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12.
寻求社会主体间的环境价值共识应首先从政治体制改革入手,否则环境价值共识的制度性保障缺失就会导致持续性的环境衰退和周期性的社会阵痛。西方国家也曾面临城市化和工业化带来的环境衰退难题,且环境衰退问题的最终解决又落实在西方民主政治的生态转向上。这就有必要细致梳理西方国家生态问题政治化的过程,并对西方政治生活的生态转向,即生态民主进行系统的学理分析,以期裨益于尚在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中的中国的环境治理。  相似文献   

13.
汶川地震灾区受灾人口迁移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口迁移是人口分布在地理空间上的变动,伴随人类社会发展始终。经济、社会、环境被公认为人口迁移的三大驱动因素。本文以汶川大地震受灾区域为例,利用人口迁移推力拉力理论,揭示汶川地震灾区人口迁移的环境资源推力以及迁移人口面临的制度、经济、文化、生态、技能与社会困境,提出通过"规划引导、制度完善、政策扶持、技能提升"等四大途径引导受灾人口迁移,形成与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的人口分布格局。  相似文献   

14.
时空社会学因应现当代关于全球化与本土化、中心与边缘、传统与现代性以及不公平、不平衡等发展问题的新挑战,因应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结构转型和变化、社会流动和阶层分化等新问题和新机遇,正在开拓别具理论视角的学术领域,展现出广阔的发展前景,从而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高度重视.本文对时空社会学的界说是:时间和空间是现代社会生产和生活的构成性要素,社会时空是建构社会理论的核心范畴,社会时空成为理解现代社会的重要视角和方法.时空社会学具有基础性学科地位,它将成为重建社会科学、走向“统一科学”的枢纽和平台,并可助力构建适应中国崛起需要的学术话语体系.  相似文献   

15.
社会结构转型与我国生态安全体系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结构的加速转型,一方面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另一方面伴随着发展所带来的环境、资源的压力也与日俱增,生态安全面临着一系列新的严峻挑战,全面建设国家生态安全体系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16.
产业生态化改造与转型不仅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也是经济持续发展的需要.加快云南产业生态化改造步伐,有利于推动云南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跨越发展.只有进一步更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优化产业体系,完善体制机制及政策,才能发挥云南的后发优势,迈向绿色发展的坦途.  相似文献   

17.
中国的绿色政治从内涵和外延上均超越了西方的绿党政治与生态政治,既包括了人与环境的生态化以及人与社会的生态化两个维度,又凸显出以全面从严治党为核心动力的中国特色。在绿色政治的理念层面,包含了将生态文明融入执政思维的当代中国政治文明的最新成果;在制度层面,把生态问题纳入到政治制度体系当中,形成以环境为对象与内容的制度设置以及政治制度体系之间关系的有序化;在实践层面,包括政治系统的生态化建设实践以及政治生态建构的实践,具体体现在制度制权、反腐建设以及廉政建设等方面。  相似文献   

18.
资源枯竭型城市产业转型三机制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产业转型是资源枯竭型城市实现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政府对此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中央和省级政府应该建立资源开发补偿、衰退产业援助和替代产业扶持三个机制,以供资源枯竭型城市政府对资源开采、初加工以及配套产业具体实施援助。各种资源枯竭型国有企业退出是衰退产业援助机制的核心内容,扶持非资源型的替代产业发展、彻底摆脱对耗竭性资源的依赖,是替代产业扶持机制的本质所在。三个机制的建立及其协同运转需要财税、金融、环境等多种政策的协调配合。  相似文献   

19.
在城镇化过程中,伴随着要素聚集和经济增长而出现的生态问题,集中表现为人与自然之间,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矛盾。问题的出现说明:仅仅注重经济增长而忽视生态文明目标的实现,在获得短期经济利益的同时,必然付出巨大的社会成本和相应的经济代价。要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的和谐共进,政府在宏观层面加强制度建设,在中观层面制定有利于生态城镇发展的产业政策,在微观层面严格执行相关法律政策,这对于确保生态城镇建设步伐,经济高效发展,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20.
发端于18世纪60年代的工业革命通过科技革新将人类带入工业社会。在此数百年间,人类物质财富的创造攀至顶峰,但以葬送资源环境为主宰的黑色工业文明加剧人与自然的矛盾对峙。时下世界抑或今日中国,生态赤字日益扩大,生存环境岌岌可危。绿色发展生态模式是对旧有黑色文明理念的矫正与创新,在环境系统优化升级、价值取向重新厘定、生产路径蜕变转型、消费逻辑廓清再塑等方面都历经深度变迁。当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背景下,要想开拓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发展新格局,实现经济增长与生态效益相统一,须坚持以绿色金融为杠杆、科技创新为内驱、顶层制度设计为根本保障,最终落实民众共享绿色成果的终极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