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关于《中俄密约》的性质,史学界一致认为是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李鸿章签订此约是卖国行为。本文则认为此条约是一个平等条约,李鸿章是代表清政府签约。从缔约背景上看,《密约》并非不平等条约,因为当时俄国既没有对中国发动战争,也没有以武力相威胁,而是清政府根据甲午战后面临的国际局势,主动自愿与俄签约,这与不平等条约签订背景截然不同。从《密约》的内容上看,更进一步说明了条约是中俄双方针对日本所签订的军事同盟互助条约,其性质是平等的。而以《密约》签订后产生的客观效果来判定其性质是不正确的,也不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  相似文献   

2.
李鸿章与《中日修好条规》的签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起李鸿章人们就想到不平等条约,可他也签过平等条约,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1871年签订的《中日修好条规》.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近代史上,从中英《南京条约》到中日“二十一条”的七十多年里,帝国主义列强交替使用战争威胁和政治讹诈的手段,胁迫中国签订了数百个不平等条约包括协定、章程、合同等等)。这些不平等条约,既是帝国主义将已攫取到手的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等  相似文献   

4.
黄华 《理论界》2008,3(4):133-134
1924年5月中苏建交签订的《中俄解决悬案大纲协定》等建交文件,并不是近代两国关系史上的第一个平等条约,而是一个在苏俄政府持强凌弱之下,所产生的极大地损害了中国主权的不平等条约。  相似文献   

5.
近代中国城市发展有两种类型 :一类是条约口岸城市近代化 ,一类是非条约口岸城市近代化。其中 ,条约口岸作为中国最先向近代转型的一类城市 ,是在列强的胁迫下 ,通过签订不平等条约开放的。其发展不仅有双重性、领先性特征 ,而且还存在着各口岸发展的不平衡性及发展水平与规模的巨大差异性 ,甚至影响着与之相关联的区域内非条约口岸城市的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6.
近代帝国主义对中国的文化侵略,既以传教为先锋,亦以传教为突出。传教特权随着一个个不平等条约的签订而得到承认和巩固。1844年的《中美望厦条约》,帝国主义获得在五口设立教堂的先例;1858年的《中法天津条约》,帝国主义又获得在内地传教的  相似文献   

7.
<正> 一、香港房地产业权制度香港的房地产业权制度,起源于英国政府对香港的主权关系.19世纪中后期,英国政府曾先后强迫中国满清政府签订了三个不平等条约,即1842年的《中英江宁条约》(即“南京条约”)、1860年的《中英北京条约》和1898年的《展拓香港界址条约》,强行侵占了香港岛、界限街以南的九龙半岛并租借了界限街以北的新界地区,租期为99年,从1898年7月1日起计.  相似文献   

8.
侯中军 《人文杂志》2006,50(6):131-138
研究近代中国的不平等条约,有两个基础性概念需要厘清,即“条约”与“不平等”。只有清楚什么样的涉外文件属于条约,什么样的条约属于不平等条约,我们才有可能搞清近代中国究竟订立了多少个不平等条约。相对于“不平等概念”而言,“条约概念”是基础的基础,对不平等研究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性。学者们亦已注意到这一问题的重要性,并在自己的研究中尝试引入国际法中有关条约概念的解释。但遗憾的是,仅限于对国际法中“条约”概念的简单引用。②在研究近代中国不平等条约的过程中,面对各种复杂情形,如何运用条约概念对外交文件进行厘定,进而确定什么样的文件属于条约,是一个艰巨的任务。③  相似文献   

9.
晚清不平等条约留给国人以深刻印象。在上百条约里,诚然大部分都属不平等条约,但实事求是地分析签约时清政府的动机或签约背景,我们会发现当时的中外条约里也存在部分平等条约。  相似文献   

10.
鸦片战争之后,帝国主义强迫中国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致使清王朝不惜出卖中华民族的利益,大肆割地赔款,丧权辱国,借以谋求封建统治阶级的生存。这些卖国条约的签订,不仅是中国封建社会的转折点、近代史的开端,同时也是中国人民苦难深重的根源。在四川,人民也深受其害,主要在于: 第一,帝国主义向中国索取大量的赔款,急剧增加了四川人民的负担。  相似文献   

11.
近代中国不平等条约体系的建立、发展与终结都与香港紧密相关。从赋予香港以鲜明特征的条约出发,将其作为研究的视角,进而探求其在整个中国近代不平等条约体系中的作用与地位是本文的出发点之一。香港在不平等条约体系中的地位,一方面可以通过与条约特权的关系来体现,另一方面也可通过近代中国废除不平等条约的历程来展现。  相似文献   

12.
自江户幕府末期欧美列强叩关直至明治维新之初,日本与其他东方国家一样,同列强缔结的条约都可以说是不平等条约。因此,修改这些不平等条约成为近代日本面临的历史任务。一日本被迫打开大门,分别同西方十余国缔结了条约,这些条约的共同之处是:1.允许该缔约国之人在...  相似文献   

13.
鸦片作为一项收入颇巨的税源,在近代中国财政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本文仅试图对清末的这一财政收入及清政府鸦片政策的演变作一个简略的分析,从一个侧面论证清王朝灭亡的必然性。一、鸦片对于清末财政的重要性鸦片战争的失败,使清政府未能阻止住大量鸦片的走私进口。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国侵略者强迫清政府签订了又一个不平等条约—《天津条约》,作为《天津条约》的  相似文献   

14.
从1842年签订不平等的《南京条约》,到1949年10月见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清政府以及中华民国时期的北洋政府和南京国民政府相继同帝国主义国家签订了一千多个不平等条约①。1928年至1931年,南京国民政府继承了北洋政府的“修约”外交,发起了一场改订新约运动,企图通过与列强各国的和平谈判,达到废除旧约,另订新纳的目的。本文就南京国民政府改订新约运动的背景、主要内容和失败的主要原因进行探讨.取消不平等条约是孙中山先生晚年在外交上举起的主要旗帜,也是国民革命的基本内容之一。自认为是孙中山先生“继承者”的蒋介石,…  相似文献   

15.
一、基督教传入四川简况19世纪中叶,西方列强用炮舰轰开了闭锁的中国大门后,迫使清政府签订了《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法国首先为天主教取得了在华传教权,紧接着英美等国的基督教(新教)也获得了在中国公开传教的权利。而且,基督教在华的势力,比之早来的...  相似文献   

16.
1840年,英国殖民主义的枪炮轰开清政府的封闭大门,中外之间从此开始了与以往截然不同的、条约制度规定之下的商务交往。腐败无能的清政府被迫签订一个又一个有损于国家主权和经济的不平等条约、章程和合同,其中商务条款则占据了相当大的比重。1900年8月16日,八国联军占领北京,清政府无力抵抗,唯有乞和。1901年9月7日,十一国公使与清政府代表签订了《辛丑和约》,第十一款订明:“大清国国家允定,将通商行船各条约内,诸国视为应行商改之处,及有关通商其他事宜,均行议商,以期妥善简易”。由于此项规定,故从1902年开始到1907年止,清政府与各有约国进行修订商约的谈判,实际上参加谈判的有英、美、日、葡、德、意等六个国家,其中英、美、日、葡等四个国家则分别与清政府签订了续议通商行船条约。这一系列条约是《辛丑和约》第十一款的具体化,补充和扩大了该和约的内容。本文拟对其中最为重要的中英《马凯条约》的谈判及签订作些叙述和分析。  相似文献   

17.
18 4 2年 8月 2 9日 ,在英国殖民者大炮的威逼下 ,中国的清政府与英国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这个条约的签订 ,标志着第一次鸦片战争以中国的失败告终 ,鸦片战争的失败不是偶然的 ,不是事件发生发展的某个具体环节决定的 ,而是当时中国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整体发展水平落后于西方的必然结果。在经济上 ,鸦片战争爆发前的英国 ,已经从根本上摧毁了封建生产关系。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确立 ,体现了当时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因而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迅速发展。清王朝尽管一度创造了中国封建经济的最高成就 ,…  相似文献   

18.
晚清的外交,从总体上来说是失败和屈辱的外交。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随着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清政府在强大的外力压迫之下,似乎发现可以利用条约体系牵制列强,被迫采用了西方的关于主权和国际法的概念,来提高处理对外关系的能力和水平。在晚清的外交档案中,不乏...  相似文献   

19.
一葡国政府拒绝承认新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葡国政府上下普遍担心会失去澳门。在时人看来,中国收回澳门比收回香港更少阻力,这是因为:首先,尽管民国以来的历届中国政府都不承认中英间有关香港地位的三个不平等条约,但这些不平等条约的存在毕竟是现实,英国正是以此作为占领香港的依据,这也是中国领导人考虑香港问题时必须面对的。但中葡之间自16世纪中叶葡萄牙人入居澳门以来,将近3个半世纪,从未就澳门地位签订过任何条约或协议。直到1897年,才有中葡《和好通商条约》的签订,允许葡萄牙人“永居管理澳门”。1928年4月该条…  相似文献   

20.
中国近代史是中国人民的血泪史,是中华民族的屈辱史、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历史;也是清王朝腐败无能,丧权辱国,给中华民族带来无限苦难的历史;对这段历史,我们不仅不能忘记,而且应当不断提醒今人,警示后人。1840年,以英国为首的西方列强陆续用“坚船利炮”打开了闭关锁国多年,一直做着“天朝大国”、“天下中心”的清王朝的国门。英国率先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M中芙南京条约》之后,其它列强纷纷步其后尘,接道而至。1840-1919年,短短80年间,大大小小、各种各样的不平等条约难以说述。这些不平等条约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