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4 毫秒
1.
从本质上说,哲学是以人和世界的总体性关系及其历史演变和发展规律为研究对象的。人周围的世界是个什么样的世界?它包括哪些内容和哪些“子世界”?它与人改造活动到底是什么关系?它已经或应该是一个怎样的世界?深入研讨这些问题,无疑既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又有迫切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技术的"去蔽"与艺术的"出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科技时代中的技术理性与文学思维的关系如何?文艺的功能发生了哪些变迁?美学批判是否值得反思与置疑?人与世界的审美关系发生了哪些显著变化?如何凸现技术理性时代中的审美诉求与感性价值?等等,这些都是新时代对当下文艺学提出的新课题。本期特邀方汉文、张荣翼、吴兴明、冯黎明、彭修银、郑博超等学者对上述问题进行笔谈,希望能借此推动文艺理论界对上述问题的研思。  相似文献   

3.
高科技时代中的技术理性与文学思维的关系如何?文艺的功能发生了哪些变迁?美学批判是否值得反思与置疑?人与世界的审美关系发生了哪些显著变化?如何凸现技术理性时代中的审美诉求与感性价值?等等,这些都是新时代对当下文艺学提出的新课题。本期特邀方汉文、张荣翼、吴兴明、冯黎明、彭修银、郑博超等学者对上述问题进行笔谈,希望能借此推动文艺理论界对上述问题的研思。  相似文献   

4.
高科技时代中的技术理性与文学思维的关系如何?文艺的功能发生了哪些变迁?美学批判是否值得反思与置疑?人与世界的审美关系发生了哪些显著变化?如何凸现技术理性时代中的审美诉求与感性价值?等等,这些都是新时代对当下文艺学提出的新课题。本期特邀方汉文、张荣翼、吴兴明、冯黎明、彭修银、郑博超等学者对上述问题进行笔谈,希望能借此推动文艺理论界对上述问题的研思。  相似文献   

5.
美学批判:一条需要置疑的思想之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科技时代中的技术理性与文学思维的关系如何?文艺的功能发生了哪些变迁?美学批判是否值得反思与置疑?人与世界的审美关系发生了哪些显著变化?如何凸现技术理性时代中的审美诉求与感性价值?等等,这些都是新时代对当下文艺学提出的新课题。本期特邀方汉文、张荣翼、吴兴明、冯黎明、彭修银、郑博超等学者对上述问题进行笔谈,希望能借此推动文艺理论界对上述问题的研思。  相似文献   

6.
高科技时代中的技术理性与文学思维的关系如何?文艺的功能发生了哪些变迁?美学批判是否值得反思与置疑?人与世界的审美关系发生了哪些显著变化?如何凸现技术理性时代中的审美诉求与感性价值?等等,这些都是新时代对当下文艺学提出的新课题。本期特邀方汉文、张荣翼、吴兴明、冯黎明、彭修银、郑博超等学者对上述问题进行笔谈,希望能借此推动文艺理论界对上述问题的研思。  相似文献   

7.
在实践本体论与物质本体论的争论中,物质本体论者认为,存在着的世界首先是一个物质世界,应从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出发来理解实践;实践本体论主张者则指出,人所生活于其中的自然界和社会都是人化的产物,只有在对人的实践活动的关系中得到规定。由于人们对本体、世界、物质和实践的理解不同,所以,在马克思哲学本体论的讨论中,存在着许多尚未弄清和解决的问题。其中主要有:如何理解本体?如何理解物质和实践及其二者的关系?如何理解马克思和旧唯物主义在本体论上的区别?物质本体论和实践本体论有何得失?究竟怎样重建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  相似文献   

8.
兴趣对做好任何事情都关系极大.那么它对学习尤其是大学生学习的重要性究竟何在?怎样才能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应注意哪些问题?初步从理论上和实践上作了一些探讨,以期对读者能有所参考.  相似文献   

9.
<正> 众所周知,人类实践的基本形式有三种:一是处理社会与自然界关系的活动,即生产实践;二是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而进行的探索性、准备性的活动,即科学实验;三是处理社会内部人与人关系的活动,过去长期简称为“阶级斗争实践”。我认为,把人类处理社会内部人与人关系的活动简称为“阶级斗争实践”,把阶级斗争说成是人类实践的一种基本形式,是不确切的,应改为“社会交往实践”。为什么不应把人类处理社会内部人与人关系的活动概括为“阶级斗争实践”呢?因为阶级斗争不是人类的一种基本的实践活动形式,不具有普遍性。第一,阶级斗争只存在于阶级社会之中,而阶级社会只是人类社会发展长途中的一个阶段,在过去的原始社会和将来的共产主义社会中都没有阶级,当然也就不存在阶级斗争;第二,在阶级社会中,虽然人们处理人与人关系的活动主要表现为阶级斗争,但并非一切社会关系都是阶级关系,除了阶级关系  相似文献   

10.
经济公正是对一定社会经济关系、经济制度、经济行为的哲学反思和价值关怀,是一定社会的公正道德要求和政治自由平等原则在经济层面的体现和反映,是对人的存在方式及相互间经济关系是否具有合理性的价值追问,体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统一关系。经济行为总是发生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一定主体之间的行为,是重要的人类实践活动。通常情况下,经济行为应遵循互利原则、诚信原则、平等原则、程序原则和矫正原则,体现公正价值。  相似文献   

11.
<正> 对象范畴,在哲学中一般用来标志人类活动的目标。人类活动千差万别,但究其根本,无非是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两大类。与此相应,对象也就自然地分为实践对象和认识对象。实践对象和认识对象有何异同?二者关系怎样?探讨这个问题,有助于加深我们对实践和认识关系的理解,有利于认识论研究的深化。  相似文献   

12.
解析虚拟经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提出“……正确处理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关系”的论断以后,有关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切磋性探讨方兴未艾,可谓百家争鸣、各执一辞。那么,究竟什么是虚拟经济?哪些部门或经济活动属于虚拟经济范畴?它和实体经济又存在什么样的关系?我国发展虚拟经济过程中又该注意哪些问题?这些是众专家、学者争论的焦点问题,也正是撰写本文的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13.
一和谐发展是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关系概念,人是世界的主体,和谐发展的实质是人与人以及人与客观事物各要素之间的协调、均衡、有序的运动和变化。人与自然互益,体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互益,体现出人际关系和人与社会的和谐。按照马克思的观点,人类生产劳动的自由自觉的实践活动构成了人的主体性地位。这种自由自觉的活动就是人的类本质特性。马克思说:“生产生活本来就是类生活。这是产生生命的生活。一个种的全部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自觉的活动。”人的类本质特性表明人的实践活动不仅和客观…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自由观的三个环节与三个纬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由问题只有从实践去理解,才会脱去其形而上学的外衣。马克思的自由观是现实的实践自由观,因为自由是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实践中获得的。在马克思看来,人的实践自由表现在对客观必然性认识的自由、实践观念活动的自由、物质实践活动的自由三个环节,而实践活动内在地包含着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也即人与社会的关系)和人与人自身的关系三种关系。相应地,人的物质实践活动的自由也就表现在这三个纬度。  相似文献   

15.
自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提出"……正确处理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关系"的论断以后,有关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切磋性探讨方兴未艾,可谓百家争鸣、各执一辞.那么,究竟什么是虚拟经济?哪些部门或经济活动属于虚拟经济范畴?它和实体经济又存在什么样的关系?我国发展虚拟经济过程中又该注意哪些问题?这些是众专家、学者争论的焦点问题,也正是撰写本文的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16.
毛主席在《实践论》中指出:“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对这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应怎样理解呢?我们认为这应从生产活动与其他一切实践活动的相互关系方面来认识。第一,生产活动是人类最早的实践活动。大家都知道,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而人在从猿转变成为人类后,又主要从事生产活动。在长期的生产活动中,人们逐渐地了解了自然,了解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并在生产实践中认识了人与人之间的一定的相互关系。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人们的活动范围也逐渐的扩大了。正如思格斯所说:“劳动本身一代一代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早就说过,以往的哲学家只是在解释世界,而重要的却是如何改造世界。人们如何规划自己的实践目标?在实践过程中,人的主体能动性的发挥机制和操作特点怎样的?导致实践成功的基本规律有哪些?一句话,就是要回答,人是如何实践并取得是成功的?以可行性研究报告为基础的工程项目决策过程的产生、发展和成熟,就是人类在如何把握实践成功方面的一个突出实例。本文打算从实践论的角度,对这一实例作一些初步的探索,试着找出一些规律性的东西来。  相似文献   

18.
<正> 公共关系与思想政治工作到底是一种什么关系?公共关系对思想政治工作究竟有哪些启示和帮助?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弄清这些问题,不仅有助于指导目前正在深入发展的公共关系与思想政治工作实践,而且也助于公共关系和思想政治工作这两门学科的自身建设.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随着实践问题研究的深入,理论界提出了“研究实践规律”的问题,认为实践活动系统有着自身的发展规律。但是,实践系统的规律有哪些?这些规律是怎么形成的?这是有待哲学界同行们共同研究的。本文仅发表一点粗浅意见。 所谓实践规律,是指实践活动过程中,实践自身各要素之间形成的一种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实践作为一种主体改造客体的物质活动,它与其他物质形态的运动一样,也有其自身内在的发展规律。列宁曾经作过精辟论述:“人的实践经过千百万次的重复,它在人的意识中以逻辑的格固定下来,这些格正是(而且只是)由于千百万次的重复才有着先入之见的巩固性和公理的性质。”(《列宁全集》第38卷,第233页)列宁这里所说的“逻辑的格”,实际上指的就是实  相似文献   

20.
脑力劳动型的活动能否称为实践活动?它与传统的实践定义有无矛盾?对此,拟作如下探讨:我认为,以脑力型劳动为主的活动,可以称为实践活动的方式之一,是由实践活动本身发展演变的历史过程决定的。实践活动是伴随着脱离了动物界的人类的出现而出现的,是具有能动性的自觉活动。与其他事物一样,在其产生后的发展历史上,经历了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对刚刚脱离了动物界的人来说,实践的活动方式基本上是单一的,即以体力劳动为主的物质性活动。随着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的发展,人们变革客观世界的活动也出现了新的形式,其突出表现是:物质性的活动越来越多地体现为脑力劳动的活动,实践的结果也越来越多地打上了意识性的烙印。正象恩格斯说的:“人离开动物愈远,他们对自然界的作用就愈带有经过思考的、有计划的、向着一定的和事先知道的目标前进的特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516页)在这种复杂的实践过程中,为了创造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