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丹尼尔·笛福被公认为英国和欧洲小说之父。国内学者长久以来多关注荒岛求生的励志小说《鲁滨逊漂流记》,对小说《摩尔·弗兰德斯》较少涉及。部分研究多聚焦小说的伦理困境或摩尔的道德重构和身份重塑,鲜有论及小说凸显的道德经济观。事实上,英国早期资本主义经济快速发展引发严重道德危机,生成经济和道德层面复杂和多变的伦理关系,诱发摩尔经济犯罪和伦理失范。有鉴于此,笛福小说《摩尔·弗兰德斯》着力批判资产阶级经济犯罪者的优越道德观,并希望通过降低阶级等级来恢复道德经济,以此实现社会长治久安。  相似文献   

2.
笛福是较早被译介到中国的英国作家之一,我国对其作品的翻译研究经历了三个阶段。新中国成立前主要是对《鲁滨逊飘流记》的翻译研究,对笛福的认识比较守旧肤浅;1949年至1989年间,笛福的小说代表作都有了中译本。这一时期,阶级分析方法占据主导地位,笛福被认为是"资产阶级的代言人"。90年代以后,我国形成了对笛福小说复译的热潮,各种版本层出不穷。同时,评论界也对笛福作品开始了后现代话语下的解读,女性主义、后殖民主义批评颠覆了传统的观点,使人耳目一新,而艺术层面的分析使经典作品散发出更持久的魅力。  相似文献   

3.
父权文化传统的反叛者还是继承者?——论笛福的妇女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英国小说之父笛福也是主张男女平等的有识之士。但笛福的妇女观究竟在多大程度上继承了父权意识 ,他塑造的妇女形象是否可归属于反传统范畴 ,对此批评家们莫衷一是。本文试图运用女性主义批评和社会历史批评相结合的方法 ,通过对笛福作品中的女性形象的解读 ,阐明笛福作为英国小说史上第一个赋予女性在作品中中心地位之人 ,真诚地关心妇女、同情妇女。但身为启蒙时期的男性 ,他无法完全摆脱父权社会的传统意识 ,其解放妇女、教育妇女的目的是让她们更称职地服务于男性  相似文献   

4.
《鲁滨逊漂流记》是十八世纪英国著名小说家丹尼尔.笛福的代表作,享有英国第一部现实主义长篇小说的头衔,并被堪称为一部反映欧洲殖民主义向海外扩张和从事殖民实践的早期小说。无论是在言语体系,形象塑造,还是宗教信仰方面,主人公鲁滨逊都以一种"中心"与"边缘"的思维来界定欧洲文化与非欧洲文化。本文借用萨义德的"对位阅读"法从三个方面来解读这篇小说的文化殖民,试图颠覆中心与边缘对立的思维模式,揭示小说中欧洲中心主义的表征,让边缘文化发出自己的声音,让民族文化还原到其本来的多元和偶然中。  相似文献   

5.
笛福的小说在世界范围内广泛流传,原因不仅是他善于讲述曲折离奇的故事,也不仅局限于其小说蕴含着的巨大的社会、政治和哲学思想,而且在于他小说强烈的世俗性。纵观笛福小说,其题材贴近普通人的生活,人物是现实生活中的普通人,情节是现实社会中的普通事,文本语言接近普通人的讲话习惯和理解能力,这种易懂的世俗文风,满足了不同国家不同历史时期各个阶层读者的精神需求多样化和审美多元化的诉求。  相似文献   

6.
丹尼尔·笛福是18世纪英国最著名的文学家,他的小说多反映那个时代金钱至上的特点,描写了不同阶层的人对金钱的极度追求和物质享受。小说中塑造的资产阶级冒险家形象也曾一度风靡世界。然而,人们在津津乐道于主人公的勇于开拓进取时,往往忽略了物欲膨胀所导致的人性、情感、灵魂的被扭曲、被摧残。本文从物质财富的贪求、情感本能的空缺、道德宗教信仰的萎缩三个方面,揭示笛福小说中被金钱压抑下的人性的扭曲和变形。  相似文献   

7.
学界较为忽略的笛福的《摩尔·佛兰德斯》和《罗克姗娜》两部小说有一种对早期文本垦殖叙事的转移。"理性的经济人"被置于商业都市、社群关系之中重审。其笔下经典的"女英雄"在男权道德压抑和自身物质欲求推力的夹缝间钻营求生,最终在人之为人的非理性因素和经济理性价值观的拉锯中走向不甚虔敬的"忏悔";这种社群视角重审下的女性身体经济学及其启蒙意义又是理解笛福后期都市小说时所不能忽视的向度。  相似文献   

8.
小说《摩尔·弗兰德斯》体现了笛福创作的主要特色 :真实反映现实生活 ,描写现实生活中的普通人 ;注重人物性格刻画 ,塑造典型形象 ;第一人称的叙述视角 ,及其创作对西方小说发展的贡献  相似文献   

9.
《罗克珊娜》的叙事悖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期以来,批评家们普遍认为笛福的最后一部小说《罗克珊娜》既缺乏《莫尔.佛兰德斯》的曲折情节和广阔背景,也无法解释或解决女主人公的忏悔、自责与通过掩盖身份而骗取财富之间的矛盾。笔者认为,笛福在遵循个人意志与宗教思想对立并最终向宗教力量屈服这么一个小说主题模式的同时,调和了宗教与个人自由之间的矛盾,并且揭露了18世纪的女性在男性等级社会中没有权利、没有经济能力、被排斥在社会生活之外以及在宗教上被愚弄和压迫而产生心理压抑的现实。  相似文献   

10.
在启蒙运动思想地影响下,在18世纪英国工商业发展的推动下,兴起了英国现实主义小说,它在形式上继承和发展了先前的文学传统,而英国小说家笛福、理查逊和菲尔丁的努力,则使其以新颖的风格,显示出独特的魅力和强大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1.
《摩尔·弗兰德斯》是英国小说家丹尼尔.笛福的一部主要作品,它塑造了一个流浪妇女的形象。在这部作品里,笛福以一个作家特有的敏锐和良知,描绘了孤独的个人在荒凉的环境中为生存而作的斗争。它不仅启发读者去思考其中的道德价值,更引发了对宗教的反思。小说中充斥着物质主义、基督教现代性、言论自由和渎神表现,体现了时代的特征。本文将从社会形式和个人行为两方面对基督教世俗化的这些核心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2.
《鲁滨逊漂流记》是丹尼尔·笛福最成功的一部小说。作为经典的历险传奇故事,它家喻户晓,自从1719年发表以来也一直是久盛不衰。但是本文将从另一角度阐述小说的更深层的社会意义和历史价值,即小说的主人公是当时资本主义上升时期的中小资产阶级殖民者的形象,而小说本身起着殖民主义的文本宣传作用。  相似文献   

13.
笛福的《鲁滨逊漂流记》与戈尔丁的《蝇王》堪称荒岛文学中的双璧,但两部小说的主题、两位作家的思想观念以及他们所运用的艺术手法却大相径庭,呈反相对位态势。《鲁滨逊漂流记》表现文明战胜野蛮,笛福的思想观念是乐观主义的,运用的艺术手法是写实的;《蝇王》表现野蛮(性本恶)战胜文明,戈尔丁的思想观念是悲观主义的,运用的手法主要是讽喻或象征。通过对两部小说的反相对位研究,我们大体上可以把握西方文明由理性向非理性,西方文学由写实向讽喻、荒诞演变的趋势  相似文献   

14.
"他者"的建构从来都不是自在的、客观化的,而是自我价值和自我欲望的投射.分析笛福的小说<鲁滨逊漂流记>及其续记中"他者"的建构:地理他者、种族他者和文化他者的建构,以揭示小说中的殖民主义思想和殖民扩张的欲望.  相似文献   

15.
英国小说家笛福的作品,一向以冒险经历和斗争精神闻名于世,但其彰显出的殖民主义烙印,同样广受学界关注。以批判性的视角,从历史成因、表现形式和社会影响三个维度,对笛福文学作品中的殖民主义烙印进行全新的体系构建和理论探究,以期促进对笛福作品实现全面、客观、深入的探究。  相似文献   

16.
论库切小说《福》的边缘性叙述视角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福》是J.M.库切对丹尼尔·笛福的著名小说《鲁滨逊漂流记》的一种改写。小说打破了《鲁滨逊漂流记》中男性声音在历史中的绝对主导地位,引入了一个女性叙述者苏珊.巴顿,以她的视角向读者讲述了一个似曾熟悉,实则大相径庭的荒岛流放的故事。苏珊的叙述揭示了库切对传统历史权威压迫下的边缘人物的声音的极大关注,挖掘这些声音的不懈努力及对传统历史写作的深刻反思。  相似文献   

17.
漫长的序曲中古的欧洲文学,是在古代社会的废墟上建构起来的。社会的剧烈变革所带来的文化史的断裂使已经孕育出如《金驴记》等一批杰作的欧洲小说不得不重新经历将近一千年的漫长阵痛。不过,与原始小说的勃兴不尽相同,欧洲近代小说的萌动大致经历了英雄史诗———骑士...  相似文献   

18.
笛福笔下的中国形象和他对中国文化的看法是负面的,他在塑造中国形象的过程中隐晦地表达了自己的愿望。他希望中国能够对英国殖民者打开国门,促进英国海外贸易的发展,并且希望英国统治者扩充军队以保护海外商人的商业利益。笛福笔下的中国形象不是真正的中国,笛福只是把中国看作一个欲望化的他者,意图将中国作为一种异己力量,以促进对自身文化传统和社会现实的调整。  相似文献   

19.
1719年,被称为英国现实主义小说之父的笛福,写出了英国文学史上的首部荒岛小说《鲁滨逊飘流记》,开创了荒岛小说的先河。时间又过了138年,即1857年,英国又出了一本题为《珊瑚岛》的荒岛小说,作者是罗伯特·迈克尔·巴伦坦。小说的主人公是三个在海上遇难的英国少年,他们流落到大西洋中的一个小岛上。由于来自西方文明社会,他们不但受过良好的道德教育,还有着丰富的科学知识,他们集两者于一身,  相似文献   

20.
笛福是英国文学史上第一个重要的小说家。他在 1 71 9年写的《鲁滨孙飘流记》( Robinson Crusoe)是世界文学名著中最流行的小说之一 ,在世界文坛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荒岛上的鲁滨孙”已成为一般人熟悉的典故。这是一部英国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文学巨著 ,今天我们重新解读之更不乏其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