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霍克海默主要从三个方面展开对技术的批判:其一是从主观理性和客观理性的角度批判工具理性只关注效率、功用、计算、手段,而消解了人生存的价值基础;其二是从启蒙与神话的关系的角度批判启蒙理性由批判理性、解放理性走向其反面,而成为工具理性、技术理性、奴役理性,造成了对自然和人的双重奴役;其三是从科学技术和意识形态的关系的角度对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进行批判。批判的目的是为了重新关注人类生存的处境,重新确立人类生活的价值基础。  相似文献   

2.
杨惠 《唐都学刊》2007,23(5):27-29
制度作为人类设计的制约人们相互行为的约束条件,是人类在共同体生活中博弈的内在规则。制度伦理从根本上说是为人的道德性存在立法。传统社会封建皇权制度下道德强调的是个人的依附性,个人权利缺位,是外在强加的形式化的道德;近现代工业文明背景下的制度伦理中个人主体性加强,但市场经济中"理性经济人"假设彰显的是"工具理性"和"个人理性",必然带来"价值理性"的退隐,引起个人与社会的冲突;当代社会公共领域扩大,在"政治国家"、"公民社会组织"、"市场"、"公民个人"四种力量博弈均衡之下的制度伦理,是个人发挥道德权利参与建构生成的,这种制度伦理作为新的道德规制范型,才是真实合理的实质化的道德。  相似文献   

3.
创业精神体现为人对生命意义的关注与追寻,高校作为创业教育的主阵地应该持守其价值理性,转变狭隘的创业教育观念,通过体制与机制的转换,贯通人才培养体系及社会参与渠道,协调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主动承担以塑造具有创业精神特征的人格为具体内容的教育责任.  相似文献   

4.
李松柏  李强 《社科纵横》2008,23(9):119-122
韦伯在其代表著作<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的研究核心在于理性及其发展不同类型,其构成是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而有的学者提出了第三种理性即行为理性,实际上是构建了"理性三维论".笔者认为,"理性三维论"没有弄清价值理性、工具理性的划分依据以及异化原因,只是将工具理性的异化作为价值理性回归的前提加以肯定.笔者进而提出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异化的原因有以下两点:一是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本身的性质决定的,二是人们对二者的错误认识所引发的,而重新构建新理性精神可以为弥补价值性与工具理性的断裂和异化.  相似文献   

5.
邹俊滔 《社科纵横》2013,(2):227-228
科学家从事科研活动的过程就是一个科技理性的选择过程。科学家用工具理性还是用价值理性来指导自己的价值选择,直接导致其科研成果对人类社会的作用。如果一味追求科技的工具理性,就会使人类疯狂的追求物质的发展而扼杀了生命意志和精神生活。为此我们应该在保证社会进步与发展的前提下引入科技的价值理性,用科技的价值理性来规范科学家的伦理责任,用科技的价值理性来引导和规范科学家的科研行为及科学家的伦理责任,从而使科学技术的运用向着有利于人类社会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6.
公共政策决策责任的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春福 《学术交流》2004,52(8):36-41
人类的理性可以划分为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两种形态。在对公共政策决策责任的分析中,由于工具理性的越位,导致理解上的偏颇。呼唤价值理性的回归,对公共政策决策责任进行科学界定,是公共管理面临的重要任务。以工具理性为基础的客观制度性责任和以价值理性为基础的主观伦理性责任,本应是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由于工具理性的越位和价值理性的沦落而被割裂。客观制度性责任的主观化和主观伦理性责任的客观化,是其重新统一的根本途径。当客观的制度性责任通过服从、认同和内化的路径,成为公共政策决策主体价值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主观的伦理性责任通过道德立法和角色社会化的路径,客观化为一种负责机制的时候,二者就会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共同为公共政策实践服务。  相似文献   

7.
信仰 理性 道德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任建东 《唐都学刊》2000,16(1):9-12
信仰表达了一种超越证据而虔信不移的心理状态,这使它和宗教结下不解之缘.笔者通过对中世纪信仰的分析和近代理性精神的分析,认为失去理性的信仰,只能走入极不宽容的狂热之中,陷入非道德.作为工具的理性精神不可能为道德提供合理的价值追求.道德要成为科学,必须在理性与信仰间保持适当的张力,才能确保其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8.
张立达 《浙江学刊》2008,8(1):158-165
本文通过对经济学和社会学的范式比较,指出两门学科的复杂关系的根源在于人类生存方式中自然对象化与社会对象化、工具理性与交往理性的对立统一关系.在此基础上,笔者抓住价值的可比较性,统一的实践理性标准和学科功能的协调三个关键问题讨论了两学科范式整合的可能性,并提出了范式整合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袁祖社 《唐都学刊》2004,20(3):110-114
市场经济本质上就是"信用经济","信用"是市场经济的核心价值观念;"信用价值"的实质性内容,主要体现在信用对于个体与社群共同体的存续良性演进所具有的主体性正效应,以及在此基础上个体和社群共同体对这种效应的自觉体认和一致追求;信用是现代人最重要、最健康的生存品质和最为合理的生存信念追求,是现代"公民社会"理性公民最为合理的行为价值取向;信用的自觉践履是现代社会公民高尚德性人格养成的最为重要的途径之一,信用文明则更是现代社会与公民精神文明素养的基本内容。  相似文献   

10.
人是有理性的存在者,但在人类思想史上对“理性”的内涵及其意义的解读则呈现出如下多元视角:其一,把理性理解为对宗教思维方式的扬弃,以此强调对人的主体性的彰显;其二,从超越生物本能以及控制情感、意志等非理性活动层面来解读理性,从中试图彰显理智的作用;其三,在本体论或认识论意义上把理性理解为对感性、经验、现象的超越,进而强调其“本质探求”之要义;其四,认为理性更表现为实践理性,即伦理实践领域的意志自律和意志自由,旨在为道德奠定依据;其五,在马克思哲学视域中,理性则体现为在人的自由实现过程中开辟出科学路径的历史唯物主义智慧。全面呈现“理性”内涵的启示意义在于:第一,只有培育完整人性自觉进而塑造健全人格,才能促进社会健康发展与真正进步;第二,应超越唯科学主义的育人理念而代之以通识教育理念;第三,要自觉意识到国家和民族的强大更体现在公民整体精神道德和制度建设层面;第四,在社会历史领域要时刻注重社会关系的合理化。  相似文献   

11.
从生成论的视角来看,自然、历史与人的存在是统一的,都是在人类的实践活动中生成的。历史理性就其本质而言,既不是人的先天本质,也不是神的意志,更不是客观的自然必然性,而是在人的实践活动之中生成的、在人类历史发展的过程中积淀下来的人的理性和社会理性。因此,历史理性并不是一个确定的存在,只能是处于生成的过程之中。在人类历史发展的不同时期,由于人的自我意识觉醒的程度不同,对自身与自然的关系的理解不同,就会形成对历史理性的不同理解。历史理性内涵的发展与人自身的发展是一致的,同样经历了一个从原始的丰富性到近代理性齐一再到现实的丰富性的过程。  相似文献   

12.
马克斯·韦伯:基于中国语境的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国勋 《社会》2007,27(5):1-1
M.韦伯自20世纪80年代被推介到中国以来,因其思想的复杂性及其同中国现代化需要的契合,一直对中国的学术思想发生着强烈而持久的影响。但是,M.韦伯的思想对中国而言并非无可挑剔。本文选取新儒家代表人物之一的牟宗三关于中西文化的论述同M.韦伯的中西文化观念进行比较研究,明晰了中国儒家思想与西方理论理性之间的互补关系。在此基础上,本文从中西文化的内在特点以及中西交流的历史经验出发,批判了M.韦伯思想中的西方中心论内核,并以之为比照,昭示了中国文化的包容性。  相似文献   

13.
郭强 《创新》2007,2(2):98-101
过程哲学为过程理性提供了知识基础。过程哲学的“存在即过程和过程即创新”的思想,构成了过程理性的核心内容。提出过程理性的依据还在于过程思想的现实化、行动理性的结构化、生活本质的过程性以及理论实践的过程性特质。过程理性形成的要素在于过程意识的无意识化、过程行动的细节化以及过程管理的操作化。  相似文献   

14.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进入复杂多变的社会转型时期,其中单位制的变化在整个转型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单位制原来得以形成的政治、经济、文化基础已经消失或正在消解,这种消解是中国的现代化建设由以价值理性为主导走向以工具理性为主导的过程,体现了当代中国社会运行和发展的逻辑。  相似文献   

15.
冯友兰作为中国 2 0世纪杰出的哲学大家之一 ,以其最为擅长的“正的方法”对类主体进行了本体论的纯思 ,建构了一个理性人哲学系统 ,并对存在的理想状态及其进路作出了自己的阐释。解读冯友兰的人哲学不仅是冯友兰哲学研究中的一个新课题 ,而且有助于当代中国哲学人类学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6.
周兴生 《唐都学刊》2007,23(5):121-123
传统人文学术素以经学传世。但经学的学术底蕴迄今不明。这导致本土学术高低不能以本土标准衡量的现象,墨家学术亦无深入认识的台阶。此文以《大取》关键字考释揭示"经"具有学术水准标尺功能。此功能源于"经"要求文言所含前提与负面判定呼应。这个水准是判罪文言应该具有的水准。"语经"是墨家在继承夏商周刑制思想形成的判罪论证的文言规范。它是本土法学根基之一。  相似文献   

17.
西方启蒙运动的核心理念是科学理性,它虽然促进了现代性的发展,但自身却包含了一系列的悖论,如是与应当的悖论、必然与自由的悖论、普遍性与历史性的悖论等。启蒙理性对中国的消极影响是造成了对科学方法万能的迷信,以及对西方经验和政治原则的迷信,从而使中国的自由主义者不能处理好西方现代文化和本土传统文化的关系,以及启蒙的现代性理想与现实政治客观需要的关系,同时也不能合理鉴别和扬弃西方现代性中的合理因素与不合理因素。启蒙的真正价值是反思批判精神,因此启蒙是一项不断破除迷信和教条的未竞事业。  相似文献   

18.
俞吾金 《求是学刊》2004,31(4):12-15
在《单向度的人》一书中 ,马尔库塞认为 ,在发达工业社会中 ,理性只剩下了一个向度 ,即技术性的向度。本文认为 ,马尔库塞的观点是片面的 ,实际上 ,理性还有三个向度 ,即公共性向度、规则性向度和超越性向度。正是这三个向度使发达工业社会的理性获得了自我批判、自我调适的能力。  相似文献   

19.
Abstract

The central concept of Western Enlightenment is scientific reason. It catalyzed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ity, but itself contains a series of paradoxes: between “ought” and “is,” between necessity and freedom, between universality and historicity, and so on. The impact of Enlightenment reason on China was negative in that it generated a superstitious belief in the omnipotence of scientific method and in Western experience and political principles. Consequently, Chinese liberals were unable to handl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odern Western culture and traditional local culture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ideals of Enlightenment modernity and the objective requirements of real-life politics. At the same time, they were unable to identify the rational and non-rational elements in Western modernity or to develop what was useful and discard what was not. The real value of the Enlightenment lies in its spirit of reflective criticism. It is, therefore, an unfinished business in terms of eliminating superstition and dogma.  相似文献   

20.
韦伯的"英国法悖论",是指按韦伯的理性化标准,英国法的理性化是程度较低的.然而事实上英国法又能较好地保障英国人的确定性、自由和秩序."英国法悖论"的产生,在于韦伯将理论理性视为唯一的理性并将其作为标准尺度来衡量英国法.事实证明,英国法的实践理性不但是一种理性化道路,而且是一种较为合理的理性化之路.反倒是韦伯的理论理性存在诸多问题.因此,需要认真反思韦伯的理论理性法治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