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郑和下西洋,不仅显示了我国明代科学技术的发达和国家的强盛,而且开通了连接亚、非各国和地区的航路,传播了中华民族灿烂的古代文明,发展了中国与亚、非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密切了中外友好交往,同时加速了中国与东南亚海上贸易的发展,增进了岭南地区与东南亚之间的物质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十五世纪中、西方远航船队的比较 ,昭示世人郑和船队的伟大。通过对郑和下西洋目的的辨析 ,阐明了明成祖朱棣和明宣宗朱瞻基派遣郑和下西洋的真实意图 ,追求“天下共主”的虚名和“贸采琛异”的耗费 ,给明朝社会经济带来了沉重打击。这是“埋葬”伟大郑和船队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3.
郑和(公元1371~1435年),十五世纪初期我国伟大的航海家。世称“三宝太监”。本姓马,回族,云南昆阳州(今云南晋宁县)宝山乡,和代村人。因跟随明成祖朱棣起兵“靖难”有功,被赐姓郑。晋封为内官监太监。  相似文献   

4.
郑和出使西洋,比之1492年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及达·马伽海上航行,时间早半个世纪以上,在船队规模、人员多寡、船只大小、装备、装载物资数量,都超过好几倍。哥伦布当年的航行,在地理上、历史上都有开创新世界和新世纪意义,至今美国人民及美洲其他国家移民,均以每年十月十二日为“哥伦布日”,用以纪念这一伟大历史事件。而中国对于明代郑和七下西洋的业绩,四五个世纪以来,均未予以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5.
郑和七下西洋,可分两个阶段,前三次为前期,后四次为后期。其下西洋目的也相应存在前后两个阶段。前期下西洋目的主要是政治目的,即巩固帝位和联印抗蒙;后期主要目的是发展对外友好关系和朝贡贸易,同时寻找麒麟,政治目的和经济目的并重。  相似文献   

6.
郑和下西洋是15世纪上半叶世界历史上的壮举,但它没有象稍后的哥伦布发现美洲那样形成越来越强大的扩张潮流。本文拟从明政府及当时各阶层居民的追求的角度,探讨它的性质及其突然中止的原因。关于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我国史学界有多种不同的看法,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类: 1、出于政治目的。这又可分为踪迹建文,耀兵异域,针对帖木儿帝国等几种。2、出于经济目的,具体说是为了经营国际贸易。  相似文献   

7.
迄今为止的海外交通史表明,航运与港口密不可分,互为依存。我们在研究郑和下西洋的时候,不能不研究江苏太仓刘家港在这一壮举中的作用与地位,不能不研究郑和船队为什么要选择刘家港为启航港,不能不了解当时刘家港的港口设施。  相似文献   

8.
论郑和下西洋的性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一、明初的海外贸易及其与郑和下西洋的关系在十五世纪初期的郑和下西洋之前,中国与东南亚、印度等国的关系,大都建立在所谓“朝贡贸易”上面。十四世纪中期,亦即明初,在对外贸易方面,官方的“朝贡贸易”和私人的出海贸易,二者之间,为着争夺国内、外市场而经常开展激烈的斗争。一方面,是官方想要以“朝贡贸易”来独占整个对外贸易的市场;另一方面,是私人出海贸易为了反对官方的独占对外贸易而进行海上走私贸易的激烈斗争。  相似文献   

9.
郑和远航开辟亚非航线,比15世纪晚期到17世纪中期的“地理大发现”早上80多年.如果郑和首先发现美洲进一步被证实,那么,郑和的创举有更深远的意义.郑和把中国古代发达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传遍世界,对中国地理学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郑和在南京的遗迹保存较完好,成为南京三大风光带之一景,为古都南京建成“融古都风貌与现代文明的滨江城市”的目标增添光彩,对提高南京城市的文化品位有着特殊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许亚洲 《金陵瞭望》2006,(15):57-58
7月11日——国务院批准的“航海日”。在它第二次来临之际,本文作者特为读者介绍学术界多年来对郑和下西洋的造船厂所作的探究与揭秘。  相似文献   

11.
郑和下西洋的活动最后不得不中止的根本原因有二:(1)郑和下西洋的举动始终为皇帝所左右,官方垄断的朝贡贸易从根本上违反了经济规律;(2)明朝推行的海禁政策。  相似文献   

12.
郑和是我国明代初期伟大的航海家。近百年来,对于他的航海业迹,中外学者多有评述、研究,并取得了较为可观的成绩。然对于其航海史迹文物的调查与研究,则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以致多有毁损、乃至于湮没。郑和航海留下的肮迹,遍及国内外。就国内来说,主要集中在江苏省的南京、太仓;福  相似文献   

13.
郑和远洋航行的伟业,《明史》、《明实录》均有记载。明代专门记载郑和下西洋的书有:马欢的《瀛涯胜览》、费信的《星槎胜览》、张昇的《改正瀛涯胜览集》,顾蚧的《海槎余录》、巩珍的《西洋番国志》、黄省曾的《西洋朝贡典录》等。除此之外,明代的石刻碑铭,如福建长乐南山三峰塔寺的《天妃灵应记碑》、江苏娄东刘家港妃宫的《通番事迹汜碑》及近年江苏太仓发现的《明武略将军太仓卫副千户尚侯声远墓志铭》等,也都有较为详细的记载。  相似文献   

14.
从明永乐三年(1405)至宣德八年(1433)的二十九年间,郑和率领的庞大船队七下西洋,远航亚非。这一世界航海史上空前的壮举,至今已经五百八十周年了。五个多世纪来,人们不断探讨郑和下西洋的主要动因,但终因原始资料早被焚烧殆尽,缺乏最有力的依据,而不能统一看法。持踪迹建文说的有之,持耀兵异域说的有之,持发展外贸说的更不乏其人,如此等等,众说纷纭。这里,我不揣浅陋,想通过一些历史事实的回顾,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请同志们教正。  相似文献   

15.
探讨对郑和下西洋起决定性作用的航海价值观。通过对历史文献的具体分析,指出郑和下西洋航海价值观的主要内涵是维护封建明王朝的统治,保障统治集团的利益;基本特征是重政治效应,轻经济利益,重官方控制,轻民间开放;历史本质是中国封建社会步入晚期,其上层建筑要顽固地维护和巩固自己的经济基础,从而确保封建专制主义统治的历史产物。认为正是落伍于世界发展潮流的封建主义航海价值观,导致郑和下西洋成为后继无人的千古绝唱,导致具有悠久辉煌古代历史的中国航海事业在近代陷于艰难困苦的中衰泥淖。  相似文献   

16.
明宣德八年,公元1433年7月22日,当太监王景弘率领没有郑和的船队抵达南京,历史便永远被定格了这一刻。这年4月,第七次下西洋的郑和在印度西海岸古里去世。之后的数百年时间里,浩荡的东方船队在西洋已然变成了遥远的传说。  相似文献   

17.
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但这一壮举并没有像同时期的哥伦布发现北美大陆那样对世界造成了深远的影响,究其历史和社会根源,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儒家思想,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因为儒家文化讲究仁义、诚信、贵和,所以虽然当时明王朝是世界上最强大的海洋大国,在郑和下西洋过程中却没有走上侵略扩张的道路.  相似文献   

19.
上古时代,在强大的自然力支配下人们对山岳产生种种神秘感与崇拜。而古代帝王们对山岳进行封禅祭祀,则以示君权神授、镇服天下,并祈求成仙。明朝伊始,洪、永继承历代山岳崇拜与祭祀之传统,进而对周边藩属封祀镇山,以示天下一统。郑和下西洋期间,明廷屡屡封祀海外镇国之山与开展朝贡贸易,不仅表现了明朝宗主国的观念意识,而且也体现出明朝为取得东西海疆周边安定和平环境之良苦用心。  相似文献   

20.
明洪武四年(1371年),郑和出生在云南昆阳州(今昆明市晋宁县)宝山乡和代村一个世代信奉伊斯兰教的“马”姓回族家庭里。洪武十四年(1381年),明太祖朱元璋发动了统一云南的战争,郑和的父亲在战乱中死去,11岁的郑和被明军俘获,遭到阉割,随后被送到当时的北平燕王朱棣府上做了宦官。朱元璋病死后,其长孙朱允嫂即位,称建文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