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是以智力资源的占有、配置,以科学技术为主的知识生产、分配和使用(消费)为重要因素的经济。无凝,深人细致地研究知识经济,揭示知识经济运行的基本规律,必须从作为知识经济的细胞──知识商品开始。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同样,知识商品也是用来在市场上交换的知识劳动的产品。但是,知识商品同一般实物商品又有明显的不同,其特殊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存在形态不同。知识商品不同于日用消费品、房地产、生产资料等以实物形态存在的商品,具有无形性。它是一种以图形、文字、程序、信…  相似文献   

2.
商品是市场经济理论中一个最基本的概念。商品定义是否科学,对理论与实践的影响甚大。在现行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中,多数教本把商品表述为:“商品是为交换而生产的劳动产品”。我认为,这一定义存在三个问题:一、未能揭示出商品本身具有的属性。“劳动产品”前的“为交换而生产”限制词是说明这一劳动产品具有不同于其它劳动产品的“特有属性”,但并非这类劳动产品所“固有”,而是这类劳动产品以外的生产者的思想动机。二、生产者具有“为交换而生产”的思想动机时,他们生产出来的产品称为商品,否则称为产品。而生产者的这一思想动机是属于意识范畴的。三、由于“为交换而生产”的思想动机往往产生于产品形成之前,按常规,先有“为交换面生产”的动机,后建  相似文献   

3.
人的自我意识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的自我生成是借助于对象化活动即劳动实践来达到的。作为改造外部世界、创造人的生存环境的过程,对象化活动是人获取、丰富和展示自己本质力量的中介,亦是人意识自我、自我意识演化发展的中介。所以,对于自我意识的发展、演变,只能在对象化活动即劳动的基础上予以理解和把握。劳动实践的发展要经历自然经济、市场经济和产品经济三个阶段,相应地,人的自我意识也依次经历着群体自我、个体自我和真正的自我三种形式。一群体自我意识人类最初的生产力发展形式即经济形态是自然经济。此处的自然经济是在其广义上使用的,即指“直接地从自…  相似文献   

4.
一、对“生产劳动”概念的再认识传统的经济理论认为,生产劳动通常是指从事实物产品制造(即改变生产资源的物质形态),直接创造社会物质财富的经济行为。以此标准去衡量,只有制造工农业产品的劳动才是生产劳动,社会科学研究和其他不生产物质产品的劳动,被称为非生产劳动,工农业生产部门以外的部门就被称之为“非生产部门”或“纯消费部门”,拨给社会科学研究机构的经费则被称为“非生产性投资”。实际上,这种理论观点长期困扰着社会科学研究工作。社会科学研究工作者被说成是靠物质生产部门养活的人,造成社会科学研究经费拮据,人员编制和机构屡屡被压缩,社会科学研究长期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发展,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今天,人们更加突出物质生产的作用和自然科学的地位,这就使社会科学研究工作面临着更深刻的危机。所有这些,究其原因,都与主观上把社会科学研究视为非生产劳动有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认为:“在一个集体的、以共同占有生产资料为基础的社会里,生产者并不交换自己的产品;耗费在产品生产上的劳动,在这里也不表现为这些产品的价值,不表现为它们所具有的某种物的属性”。这给了人们以深刻的影响,以为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消灭以后,将消灭商品与货币。在这种影响下,错误地把社会主义经济理解为自然经济。在俄国十月革命成功以后的战时共产主义时期,自然经济的观点十分流行。波格达  相似文献   

6.
商品 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叫商品。马克思说:“能同别的产品交换的产品就是商品。”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重属性。一种劳动产品如果没有使用价值,或者有使用价值而不进行交换就不是商品。一般未经人类加工的东西(如空气、原始森林等)和用于满足自己需要而不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虽然有使用价值,但不是商品。 商品是在社会分工和私有制出现以后才产生的,在不同的社会体现着不同的生产关系。在  相似文献   

7.
商品是为交换而生产的劳动产品.一要是产品,二要是劳动创造的,三要是为了交换,商品既要交换,就有价格.可是在商品经济中,如果某种物品或劳务实际上有了价格,的确是被当作商品在交换,但又并非劳动创造的.这该如何看待呢?过去的解释是:这样的价格既然并非价值的货币表现,它肯定是“虚幻的”,是一个“不合理的范畴”,因为它不符合劳动创造价值之理.  相似文献   

8.
社会主义社会中人们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即社会主义劳动,是不是“直接的社会劳动”,社会主义劳动的特点是什么,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正确解决这个问题,对于搞好社会主义的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对于搞好我国的经济调整工作,都具有重要意义。 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必须弄清楚“直接的社会劳动”这个概念的含义,及在怎样的社会条件下劳动者的劳动才表现为“直接的社会劳动”。 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说:“在一个集体的、以共同占有生产资料为基础的社会里,生产者并不交换自己的产品,耗费在产品生产上的劳动,在这里也不表现为这  相似文献   

9.
目前,把产品经济或计划经济作为高于商品经济的经济形态,即形成“自然经济——商品经济——产品经济”这一表明社会经济形态发展的三个阶段的公式,似乎在我国经济理论界已成为定论,其实,在我看来,并非如此。我认为,在未来社会中高于商品经济的经济形态应是时间经济,而不是产品经济,也不是计划经济。作为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一定社会的经济形态或经济性质,是要概括和反映这个社会的基本经济特征的。那么,高于商品经济形态的经济形态,也必须要反映高于商品社会的无商品的社会的基本经济特征。然而,如果用“产品经济”或“计划经济”的概念来表述商品经济消除以后的经济性质,显然是不科学的。  相似文献   

10.
一、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特征商品经济,是自然经济解体的产物。自然经济的特点是,产品根本不进入或者只有极小部分进行流通过程,“经济条件的全部或绝大部分,还是在本经济单位中产生的,并直接从本经济单位的总产品中得到补偿和再生产”(《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896页)。这种单位,有的小些(一个农户),有的大些(一个庄园)。在我国,几千年都是自然经济占统治,到近代,才开始解体。解放以前,我国农村商品经济有了相当的发展,农产品的商品率达30%以上,除少数地区以外,已经处于半自然经济状态,而不是纯粹的自然经济了。至于城市,一开始就是商品经济。  相似文献   

11.
在我国经济学界关于第三产业劳动是否创造价值的讨论中,有一种流行观点认为,由于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商品体是价值的载体.而第三产业的某些领域不生产物质产品.所以不创造价值;如果承认第三产业的劳动全都是创造价值的劳动、就抛弃了马克思的价值定义.简言之.只有以“物质产品”(应称实物产品)为凝结对象的劳动才可能创造价值.我认为、这种把劳动是否“实物化”当作判断是否创造价值的“试金石”的观点,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践中看.都是难以成立的.为什么“实物化”不能作为创造价值的试金石呢?我在“马克思关于非实物使用价值充当价值承担者的思想探讨”(载《当代经济研究》1996年第6期)一文中作过分析,现从另外的角度再加以论证.  相似文献   

12.
一、交换是商品经济循环的决定性阶段 长期以来,论及交换与生产的关系,人们总是用生产决定交换,交换对生产也有反作用来加以解释,从最一般的理论抽象看,这种观点无疑是有道理的,但若把交换纳入不同社会经济形态中加以具体考察,就显得过于简单,有失精确了,它不能准确地揭示交换在不同社会经济形态,特别是商品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在自然经济中,一方面,占统治地位的自然分工与社会分工相排斥,使交换行为本身的存在和发展失去分工基础;另一方面,自然经济狭小的生产规模,自成体系、自我服务的生产模式,使社会可供交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关于两个部类生产理论是在揭示资本主义社会总资本再生产问题时提出来的。它把社会物质生产的商品总量划分为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两大部分并阐明它们的比例关系,也就是说,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必须有两个部类,在一定时期内,通过两部类各自内部的和两个部类之间的产品交换,在实物形态和价值形态上都得到补偿,使社会资本再生产能持续进行和发展。这是资本主义生产总的比例关系。两大部类生产及其交换、分配、消费的关系是社会化生产的商品经济社会都要  相似文献   

14.
劳动价值论的新发展——服务价值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现代社会中 ,随着第三产业的崛起 ,劳动价值论遇到了新挑战。争论的焦点在于 :是否只有“物质生产劳动”才创造价值 ?我认为 ,三大产业的所有劳动 ,无论是工农业劳动 ,还是服务劳动 ,只要它们能创造出用于交换的使用价值 (不论是实物形式的还是非实物形式的 ) ,就创造价值。第三产业劳动也创造价值的论点可以根据劳动价值论的基本观点 ,按照非实物劳动成果———服务产品———服务产品的使用价值———服务产品的价值的线路来论证①。否认第三产业劳动也创造价值的观点 ,关键是看不到非实物产品和非实物使用价值的存在。人类的经济实践已…  相似文献   

15.
当今全部社会产品,如按其存在形态可以分为实物产品(劳动物化形式产品、有形产品、硬产品)和服务产品(劳动活动形式产品、无形产品、软产品)两大类。从而,市场也就可以相应划分为实物商品市场和服务商品市场两个部分。  相似文献   

16.
按照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论述,社会主义是不存在商品生产,也不存在商品和货币的。马克思的说明是有代表性的。马克思说:“在一个集体的、以共同占有生产资料为基础的社会里,生产者并不交换自己的产品;耗费在产品生产上的劳动,在这里也不表现为这些产品的价值,不表现为它们所具有的某种物的属性,因为这时和资本主义社会相反,个人的劳动不再经过迂回曲折的道路,而是直接地作为总劳动的构成部分存在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第10页。) 这种社会的特点,恩格斯也作了简要的概括,指出:“直接的社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关于商品的所有权“表现为直接从商品占有者的劳动中产生的所有权”和社会分工实质上是“不同质的、适合不同体系需要的劳动”的思想,是我们揭示直接劳动是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存在真正原因的钥匙。因为在现实生产过程中只要有直接劳动存在,物化在不同使用价值中的不同质的、适合不同体系需要的劳动就会存在,从属于不同社会分工的交换主体也便会存在,从而交换主体也就依据自己在劳动中产生的所有权表现为商品的所有者,导致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存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并普遍地运用于生产,劳动才会逐步从生产过程中转移出来。一旦直接形式的劳动不再是财富的巨大源泉,劳动时间不再是财富的尺度,因而交换价值也不再是使用价值的尺度,到那时,以交换价值为基础的生产即商品生产就会崩溃。  相似文献   

18.
一、经济和道德的分化所谓“经济分化”,指的是人类社会从自然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和进化过程中的一种普遍现象或基本特征。现代文比人类学和社会学的研究表明:处于低级发展阶段的原始文化或经济形态,只有最基本的专一化和劳动分工,交换不发达。作为“生存经济”,这种经济活动是与传统的道德、风俗及行为模式浑然一体的,即与家庭、政治、宗教和军事等功能结合在一起,使共同体成员具有强烈的共同命运感和互相帮助的精神,而对于经济财富的产生和“资本”,则有一种制度化的强制交出机制。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19.
从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著作来看,作为共产主义第一阶段的社会主义社会的科学标准,从经济方面来说,大体上有五条: (一)社会占有全部生产资料。根据社会占有全部生产资料的判断,提出社会主义社会的劳动、生产、分配都具有直接的社会性,即直接的社会生产、直接的社会劳动和直接的社会分配。 (二)根据生产、劳动、分配的直接社会性,认定社会主义社会商品生产及其货币关系已经消失,以不通过市场的产品经济模式作为劳动等量交换原则的实现形式。 (三)实行《哥达纲领批判》中的产品生产的按劳分配原则——等量劳动的直接交换。 (四)社会直接组织和调节国民经济的运行及其发展,实行产品生产与计划经济相统一的计划产品经济模式。  相似文献   

20.
商品价格,关系到千家万户,关系到生产和流通的全过程。人们的盘中餐、身上衣、炉内火,哪一件不和价格直接相关呢?茶余饭后,街头巷角,何时何地不在谈论价格的涨落呢?人们最关心的问题,当然也是经济工作最迫切的问题。我国正在实行经济体制的改革,其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就是价格体系的改革。我们现在面临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让价格回到交换中去”,恢复其商品价值形态的本来面貌。 一、商品价格“是一经串的交换”的结果 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是商品货币关系长期发展的结果。价格只能在交换中形成,而不能在自然经济和产品经济中形成,这是一个自明的道理。 在发达的商品经济中,社会上存在着大量的买者和卖者,商品交换是重复亿万次的活动。消费者走向市场,头脑中大体上己经有一个习惯价格,售卖自己的商品,大体上也只能接受这种公认价格。这种公认价格,正是商品交换长期发展的产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