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83 毫秒
1.
三峡库区全新世环境考古及环境演变研究综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该文全面回顾了近十年来长江三峡库区全新世环境考古与环境演变研究的进展情况,分析认为:(1)已取得阶段性进展,仍处于起步到发展阶段,深入研究的空间很大;(2)目前研究重点在古洪水、灾变事件及气候转型等方面,其中与环境考古相结合的古洪水研究较为深入,时间上跨全新世各阶段,初步建立起古洪水发生序列。其他方面侧重于全新世中晚期阶段的研究,范围限于少数几个次流域的部分遗址;(3)深入研究,须加强环境考古学理论和第四纪地质学方法的应用。确保获取高分辨率、满足多指标综合要求的沉积物样品,把定量化环境演变研究同全新世人类活动信息有机结合起来;(4)重视遗址反映人地关系互动的环境考古研究,包括人类生存环境的生态条件、环境质量及人类对环境的影响能力方面;(5)积极开展考古地层与自然沉积层的比较研究以及不同等级层次区域间的对比研究,使之有助于推动全球变化区域响应研究并建立完整的区域环境演变序列。  相似文献   

2.
西辽河流域是考古学文化系区中,唯一具有地理学上主要地貌特征的古文化区。这一地区气候特点是雨热同期。独特的自然环境下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中国北方古文化。由于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两种因素相结合,这里成为原生古国的发源地,也是续生型游牧帝国的发源地。  相似文献   

3.
一些学者提出资源型区域容易遭受"资源诅咒"以及"反工业化"困扰,那么资源型区域的城镇化演进是否也会有一些独特的表现,是值得关注与考证的.山西省是我国典型的资源型省区,其城镇化演进与经济发展之间具有双重特征:一是经济增长尤其是收入水平的提高是城镇化演进的主要动力,这一点符合经济发展的普遍规律;二是工业化与城镇化之间出现反向变化,这是资源型区域的独特现象,具体表现为城镇化率与采掘业就业比重之间同方向变化,与制造业就业比重、第三产业就业比重之间呈反方向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4.
本文讨论江汉湖群全新世的环境演变,提出大致可划分三个阶段,即早全新世洪水位迅速上升的低洪水位阶段(10000—8000aBP);中全新世洪水位持续上升的高洪水位阶段(8000—3000aBP);晚全新世人类活动影响日益增加阶段(3000aBP-现在)。据此,得出全新世时既不存在跨江南北的古云梦泽,也没有囊括整个平原的统一古云梦泽的结论,进而对未来环境发展趋势进行预测。  相似文献   

5.
本文讨论江汉湖群全新世的环境演变,提出大致可划分三个阶段,即早全新世洪水位迅速上升的低洪水位阶段(10000—8000aBP);中全新世洪水位持续上升的高洪水位阶段(8000—3000aBP);晚全新世人类活动影响日益增加阶段(3000aBP—现在)。据此,得出全新世时既不存在跨江南北的古云梦泽,也没有囊括整个平原的统一古云梦泽的结论,进而对未来环境发展趋势进行预测。  相似文献   

6.
低频古洪水主要是指第四纪全新世以来的低频特大的极端洪水事件.目前,我国对这种洪水事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种不同地质地貌特征的区域进行,即利用峡谷区古洪水平流沉积层恢复地质时期古水文要素;通过基岩河岸或历史遗迹上的古洪水痕迹研究过去特大洪水事件发生时间和频率;以历史考古和沉积学方法为主对平原和盆地区地质时期特大洪水事件发生时间和古环境变化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7.
中国区域消费空间差异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伴随着区域差距的变化 ,消费规模以及消费结构会在空间上表现出显著的差异。而这种区域性的消费差异不仅是经济发展演进的结果 ,也是促使产业升级和产业发展的动力。基于此 ,笔者将从对相关数据的整理和统计分析入手 ,从深层次揭示我国区域消费的空间特征 ,以期为制定出有利于国民经济增长和区域协调发展的经济政策提供切实可靠的实证依据。  相似文献   

8.
关于沙尘暴的成因,学界大多认为其是近期以来人为破坏荒漠植被的结果.通过分析第四纪黄土生成历史,以及古文献中的大量关于"雨土"的记录,可以发现其实沙尘暴古已有之,古代沙尘暴活动剧烈程度较今日有过之而无不及.事实上,黄土堆积即沙尘暴的直接产物,"雨土"是其过程和现象.第四纪冰期结束以来的全新世期间,存在着以2500~3000年为周期的冷暖干湿变化周期.目前,地球已经历了大约2500年的亚大西洋期行将结束,新的灾变时期即将来临.因此,从地球总的气候发展趋势来看,沙尘暴活动加剧是不可避免的,人类活动并非导致沙尘暴的主要原因,只不过加剧其程度而已.  相似文献   

9.
我国西北地区全新世自然环境经历了3次较大的波动和若干小波动,先秦时期文化可以分为至少4个不同的经济发展时期,自然环境及其演变对该地区先秦文化发展存在显著的制约和影响,人类开发对脆弱的西北自然环境的破坏逐渐增加,但并未超出环境的承载范围,先秦时期的人地关系总体上比较自然和谐。  相似文献   

10.
华北平原中部存在着从新石器时代晚期到商周,乃至春秋时代的古代文化的空缺区,这一直是个未解之谜。从古文化空区的地理分布和地形地貌特征分析,造成这一古文化空缺区的原因可能不是黄河水患。近年来提出的全新世中期的陨石雨撞击灾害比较圆满地解释了古文化空缺区的形成。  相似文献   

11.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也是世界文化发展史上唯一未因外族入侵而导致文化发展中断的国家,中国文化的延续性除了中国文化自身的内聚力外,根本因素在于中国文化所诞生的地理环境的保护机制:条件优越的农耕世界为中国文化发展的连续性提供了物质基础;辽阔的文化地域,使得中国文化有足以回旋的余地和应付环境变迁的能力;地理环境的偏远、封闭免除了中国文化遭受其他文明的冲击,保证了文化发展的连续性。  相似文献   

12.
西汉的长安城不仅是一座行政中心,而且在我国古代城市化进程中象征北方政治型都市模式的开创,这一大都会的形成与当时西北地区的文化生态环境也有关。适宜的政治气候加上各种人文因素构成了早期政治型都会的特征:首先,它的城市基本布局和功能处处彰显了北方政治伦理文化的基本特征;其次,长安城内各阶层的生活状态体现了政治礼乐文化的浸染;再次,长安的城市文艺活动,尤其是文学也彰显出当时这座都会以政治为中心的风貌。长安都市文化的意义正在于此,它成为我国历史上较早的人居条件较为适宜、依据皇权独断和政治等级而展开的古代都市。同时,政治型都市文化在当时也构成了对江南经济型都市文化的压制。  相似文献   

13.
论儒家文化对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居于世界领先地位的中国古代科技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背景下萌芽并发展起来的,因而必然会受到以儒家文化为主流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这种影响主要表现为:一是儒家的价值观影响科学研究的动机;二是儒家经典是科学研究的知识基础;三是儒家的经学方法是重要的科学研究方法。从总体上看,儒家文化对于古代科技的积极影响是占主导的。  相似文献   

14.
作为当今世界普遍关注的焦点议题,气候变化对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产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影响.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中国由于受基本国情和发展阶段的制约,一方面存在经济快速增长、人口与就业压力不断增大、能源与环境的结构性矛盾和资源环境容量的硬约束、技术水平相对落后以及相关机制体制不完善等诸多方面的内部困难和障碍,另一方面也面临国际社会气候体制变迁带来的巨大的外部压力与挑战.面对国内与国际双重压力以及经济社会发展与保护气候环境的两难抉择,将低碳转型与“两型”社会建设有机结合,不断加大低碳技术和低碳制度的创新力度,走中国特色低碳发展之路是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正确道路选择.  相似文献   

15.
鉴于旅游者是旅游系统中最重要的"参与者",对旅游地的发展有着关键影响。笔者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徽州古村落经过多年发展已成为一项相对独立于黄山的旅游产品,旅游者主要来周边省市和国内经济发达地区,以高学历的中青年为中坚群体,自组微型团体的份额已超越传统的旅行社团队并成为主流,"古"和"村"这两个基本属性是徽州古村落吸引旅游者的关键因素。多数旅游者满意其在徽州古村落的旅游经历,但当地在改善旅游接待条件和保护古村氛围等方面仍需努力。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代有无科学文化之争的实质问题是用什么标准来衡量中国古代科学文化。笔者认为 ,严格按近代意义上的科学方法剪裁古代科学文化是违背科学的。中国古代科学文化与西方古代科学文化既有共性 (混合性或自然性 ) ,又具有其特殊性 (不同其他民族的独特传统 )。研究中国古代科学文化具有重要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17.
古代西北屯田开发述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古代西北开发主要是农业开发 ,而农业开发的主要方式是屯田开发。本文就古代西北屯田开发思想、屯田开发特点作简要论述。屯田开发促进了西北地区农业经济的发展 ,巩固了西北边防 ,也推动了西北与中原的经济、文化交流与民族融合 ,同时也造成西北生态环境一定程度的恶化。到古代晚期 ,这种主要靠投入劳动力和扩大土地开垦面积的农业开发方式已显简单、落后。  相似文献   

18.
论中国古文化的地理基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地理环境是一个民族文化形成某种类型的前提性因素。中国古文化产生并成熟于与外世隔绝的东亚大陆之上 ,属于大陆民族文化。东亚大陆那种一面临海、三面险阻丛生 ,而内部回旋余地又相当开阔的地理状况是中国古文化产生的地理基础。中国多山的环境、陆路交通又十分困难的自然条件 ,也是中国古代以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为主的生产方式产生的地理基础 ,并在这种互相封闭的生产方式的基础上 ,形成了典型的宗法家族社会  相似文献   

19.
100多年前,中日两国前后出现了各自的文学史。中日两国近代国别文学史的建构是在世界文化场域中东西文化碰撞、交融的产物,是“国民国家”意识的产物。“中国文学史”的问世不仅受当时西方强势文化的促迫,而且是以日本为参照系,借鉴了日本笹川临风、古城贞吉的两种中国文学史著作的(1898年出版),明显地表现出在世界文化场域中的中日文学、文化的互动性,这是中日文学、文化交流从古代型进入近代型的一个突出特征。中日文学都是随时代发展而不断变貌,是个动态的构建。在世界文化场域中中日文学既有其共同性,也明显地存在差异,尤其在“意识形态性”上十分突出。  相似文献   

20.
古代中国的沿海先民创造出并不逊色与地中海的海洋文化,尤其是在宋元时期,中国沿海地区形成囊括东海、南海在内的完善的环西太平洋海洋文化圈。但中国的海洋开发与文化的繁荣发展并未延续,而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被边缘化于世界海洋时代之外。新时期21世纪海上丝路建设成为外交工作的重点之一,本文将从多角度探析古代中国海洋性丧失的原因,并对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动因做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