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偏解了范文的含义 《历史研究》1980年第1期发表的范文澜遗著《中国历史上的民族斗争与融合》(以下简称范文),是一篇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研究中国历史上民族斗争和民族关系的好文章。诚如孙祚民同志所说,它提出了许多重要论点,为研究历史上的我国民族关系,提供了原则,指明了方向。但我认为孙同志在对该文的重要原则问题上的认识,却是与原著相背离的。  相似文献   

2.
长期以来,我们哲学界把矛盾的同一性和统一性看成是一个概念。最近,有的同志提出辩证法的“同一性和统一性不是一个概念”。那么,究竟辩证法的同一性和统一性的含义是什么?二者的关系如何?本文想就这两个问题作以探讨。(一)关于矛盾的同一性的含义,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一书中明确指出:“与自身的同一,从一开始起就必须有与一切别的东西的差异作为补充。”(《自然辩证法》第193页)显然,“同一”是作为“差异”的对立物出现的,同一指的就是矛盾双方的“同”。毛泽东同志在《矛盾论》一文中说:“同一性说的是如下两种情形:第一,事物发展过  相似文献   

3.
怎样认识民族和民族问题的实质?这是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西北民族学院学报》一九七九年第一期发表了丁汉儒同志的《论‘民族问题的实质是阶级问题’》(以下简称《论实质》)一文,对“民族问题的实质是阶级向题”这个命题提出了“再认识”,这是必要的。多年来,林彪、“四人帮”蓄意歪曲毛泽东同志的有关民族问题的论述,在民族问题上极力扩大阶级斗争的一面,搞乱了民族理论的研究。现在,必须拨乱反正,肃清其流毒。但  相似文献   

4.
○《马氏文通》(以下简称《文通》)中的“顿”和“读”是马建忠句读理论中两个重要概念。对此,前辈和时贤已有论述。其中有些分析精辟中肯,有些意见我们则不敢苟同。本文不揣浅陋,拟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讨论:(一)“顿”在《文通》中是不是含义单一的概念;(二)“顿”和“读”是不是同一平面上的两个概念;(三)对“顿”“读”理论该如何评价。 《文通》的“顿”和“读”不是含义单一的概念 1.○“顿”实际含义的双重性 《文通》“顿”的含义究竟是什么?说法不一。林玉山同志认为是《文通》中组成句子的  相似文献   

5.
王学钧同志在《“二巳传道”考辨》(以下简称《考辨》中,以详实的材料,考证出李龙川所说“将来天下,二巳传道”的真实含义,是指定黄葆年、蒋文田作他的法定传人。这是一个相当重要的论断,尤其对研究刘鹗与太谷学派的关系更为重要。我完全同意王学钧同志的分析推论,只是有几点情况,觉得有必要作一些补正。  相似文献   

6.
在儒家的经典中,“别”与“和”是经常出现的两个重要概念。这两个概念各自的含义是什么?两者的关系如何?能否正确理解这些问题,实际上是一个涉及到能否正确把握儒家政治思想和伦理思想精髓的问题。 有的同志在论及儒家的伦理思想时,曾引《孟子》上说的“夫妇有别”与《礼记·礼运》转述的孔子讲的“夫妇和”相比较,认为《孟子》中的“‘夫妇有别’一语有问题,不似孔子的‘夫妇和’(和好),为合理”。依这种理解,显然孔孟提倡的夫妇之间的道德规范是不同的,即孔子重和谐而孟子重尊卑,所以似乎孔子的主张更为进步和合理些。其实,这是一种误解。  相似文献   

7.
《延安大学学报》1982年第二期发表了张仲华同志的文章《试论运动和矛盾的关系》(以下简称《论关系》)。文章对运动和矛盾的关系问题作了比较全面深入的探讨,我们拜读以后受益非浅。但是,对于此文涉及到的一些理论问题,我们和仲华同志还有不同的理解,在此略陈管见,以就教于仲华和其他同志们。一、不能把联系与矛盾等同起来谁都知道,要谈论运动与矛盾的关系,首先必须明确什么是矛盾,什么是运动。《论关系》在“问题的提出”以后,便说明了“矛盾”与“运动”这两个概念本身的含义,但是,文章也许是为了强调相互联系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却将联系与矛盾等同起来了。这种等同是不是科学的呢?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提出在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之间有一个过渡时期,那么这里说的共产主义社会是包括两个发展阶段在内的共产主义社会呢?还是单指共产主义社会的高级阶段呢?由于对这个问题的不同理解,便出现了“小过渡和“大过渡”之说。 刘佩弦同志在《也谈“过渡时期”问题》一文中说:“我认为马克思这里所说的共产主义社会,是指共产主义社会的高级阶段,因此他所说的‘过渡时期’,是指从资本主义社会  相似文献   

9.
由民族史学家、宁夏人民政府办公厅主任陈育宁同志主编的《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历史探索》(以下简称《探索》)最近问世了。该书以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以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形成与发展和民族史、民族关系史为主线,以对民族史学理论问题系统研究和论述为主要内容,从史论结合上说明中华民族凝聚力形成与发展的若干基本问题、主要特点及其基本规律,并对中国民族文学理论体系的建立作了一些有益的探索。资料翔实,逻辑严密,观点新颖,论证充分,确为民族史学研究的力作。它的问世,无疑是我区学术界、理论界的大喜事。它不仅对推动…  相似文献   

10.
在《资本论》研究中,《资本论》的研究对象问题一直受到人们极大的关注。因为这不仅是从整体上理解《资本论》的最基本的问题之一,而且是在借鉴《资本论》的理论和方法来建立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新体系的努力中,所必然遇到的一个理论与原则问题。对《资本论》的研究对象争议颇多。但其焦点,则集中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版序言中,马克思所说:“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一语中“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这一范畴上。准确地把握这里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这一范畴的含义,成为科学地说明《资本论》研究对象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中华民族”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是当前民族研究领域关注度较高的两个基本概念,也是中华民族共同体重大基础性问题研究的重要内容。为此,有必要回顾梳理以往对“中华民族”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概念的研究,考察这两个概念内涵的基本特征,辨析其内在的历史继承发展关系,探讨其在工作实践中的时代运用语境和用意。从基本特征、历史关系与运用语境三个向度阐明“中华民族”与“中华民族共同体”两个概念内涵的异同及其内在的相互关系与具体语境运用中的区别,有助于把握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自强不息、追求团结进步的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历史实质,有助于深刻领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意义,从而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2.
国家主义理论与中华民族的自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家主义是促进中华民族自觉的理论之一。它在理论上树立一个价值本位———“国家”,再把国家的含义放大为政治实体和民族实体的结合物,把结构复杂的中华民族塞入其“国家”的框架内,以此塑造nation式的中华民族。国家主义派的理论与实践对中华民族的自觉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其理论本身存在重大缺欠,又在中华民族自觉进程中被淘汰。  相似文献   

13.
一、应当怎样确定“民族新闻”的内涵和外延 张儒同志发表在《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88年第3期上的《论民族新闻》一文(以下简称张文),对民族新闻的概念作了比较具体的阐述。他认为,所谓民族新闻“就是以少数民族为报道对象的新闻”。同时,为它规定了三个层次的外延。  相似文献   

14.
在《资本论》研究中,《资本论》的研究对象问题一直受到人们极大的关注。因为这不仅是从整体上理解《资本论》的最基本的问题之一,而且是在借鉴《资本论》的理论和方法来建立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新体系的努力中,所必然遇到的一个理论与原则问题。对《资本论》的研究对象争议颇多。但其焦点,则集中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版序言中,马克思所说:“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一语中“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这一范畴上。准确地把握这里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这一范畴的含义,成为科学地说明《资本论》研究对象的关键。自一八四四年马克思在《神圣家族》中第一次提出“生产方式”这一概念之后,它被赋予了  相似文献   

15.
研究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民族问题,首先碰到的问题是:什么是民族问题。这是一个老问题。因为它在世界范围尚处在形成和发展的阶段,也是一个正在实践的大问题。人们对它的认识远未完结,对其界说存在众多歧见,是可以理解的。然而,我们究竟依据何种见解来深入探讨“初级阶段”的民族问题呢?毫无疑问,我们的研究,应当在马列主义指导下,从辨析众说纷纭的民族问题的含义开始。  相似文献   

16.
民族形成问题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我国民族理论工作者长期以来意见分歧的问题。一九八一年三月,《云南社会科学》发表了杜玉亭同志《基诺族族源问题试探——兼论民族起源和民族形成的上限》一文,提出了“氏族部落的血缘联系恰恰是民族的原生土壤”的论点,同时把民族形成的上限向前推到了蒙昧时期的中期阶段。这与一些同志认为“地域关系是民族形成的基础”的提法发生了矛盾,引起了新的争论。对此,我们以为:尽  相似文献   

17.
概念是理论研究的基石,讨论并走出当前我国民族理论研究中存在的困惑,还须从其最基本的“民族”概念着手。要结合西方民族概念的引入及其影响,分析当代中国“民族”概念生成的历史渊源,梳理其演变发展逻辑以及学术思想轨迹,找寻中国化的“民族”概念形成的原初动因;聚焦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这一当今我国民族研究的核心命题,把握其鲜明的时代价值和政治诉求,进而以面向未来的时代精神,厘清“民族”概念中国化与中国化的“民族”概念之间的原初张力;在反思“民族”概念中国化的原初误读、泛化应用的基础上,以中华民族的整体观和“人民性”再造民族群体意识,重塑中华民族整体认同,生成具有时代特质的现代“中华民族观”,推动构建具有中国特色和中国气派的民族理论学术体系。  相似文献   

18.
论书与读书     
前言 书——生活的大学 一个没有文化的民族,是愚昧的民族;一个没有科学的国家,是落后的国家,它是不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正如恩格斯所说;“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同样,一个人如果没有知识,也会是一个盲目的人。正如列宁所说;“只有用人类创造的全部知识财富来充实自己的头脑,才能成为共产主义者”。所以,邓小平同志在一九七七年就发出了号召:“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所以,胡耀帮同志在马克思逝世一百周年纪念大会的报告中再度向全党、全民发出了号召:“尊重知识、欢迎知识、渴求知识”。  相似文献   

19.
袁贵仁同志在《哲学研究》1985年第9期上著文,提出“价值真理”概念,在哲学界引起热烈讨论。笔者认为“价值真理”是一个科学概念。本文试图就此作进一步的探讨,向持不同意见的同志及读者请教。一、“价值真理”的界说何谓“价值真理”?对此理解尚存分歧,为了论证价值真理概念的科学性,并为展开讨论奠定一个共同基础,有必要对价值真理概念作一番论证。  相似文献   

20.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科学诠释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概念内核是开展相关研究的基础。“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可以解析为两大概念元素,即“中华民族”与“现代文明”,分别对应“如何传承本民族文化”和“如何吸收外来文化”两大问题,两者的结合走向概念的统一,从而对应第三个问题“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如何在新时代实现系统性转型、实现创新性发展”。由此,构成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概念的三重内涵,即自信地传承本民族文化,开放地吸收外来优秀文化,创新地推动文明体系转型。根据马克思主义存在与意识关系的相关理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诸要素变动综合,无不需要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具体过程相联系,只有通过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角度的概念解析,才能更准确地认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理论逻辑与历史经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