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领导决策信息》2013,(9):22-23
城市群已经成为引领全国经济发展的核心增长极。珠三角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和京津冀都市圈是改革开放以来引领和支撑全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主导地区,对全国经济快速增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年来,以长沙、南昌、合肥、武汉四市为核心构建的长株潭城市群、环鄱阳湖城市群、皖江城市带、武汉城市圈,发展势头强劲,  相似文献   

2.
王建,国家计委研究员,经济学博士。对于西方经验的解构优势,对于国情的烂熟于胸,王建不满足于理论贩卖浅尝辄止,他似乎要在东西方之间寻找一种微妙的平衡。于是在这个"世纪构想"中,他用了西方的区域经济学做底子,却最终选择了东方的模式。王建曾经最早提出"沿海经济发展"的理念,这几乎使他一夜成名。王建又埋首研究,厚积薄发,探骊得珠,提出了"九大都市圈"之说。"九大都市圈"既犹如九颗暗藏玄机的棋子,也犹如"九路诸侯"专家设想到2010年,中华大地上将有九大都市圈横空出世,它们如群星拱月,支撑起下个世纪中国人的工业化之梦——这并非时代的呓语,而是国家计委经济研究所作为重大课题推出的"世纪构想"。这九大都市圈分别是:包括北京、天津、石家庄在内的京津冀都市圈,包括长春、哈尔滨在内的吉黑都市圈,包括济南、青岛在内的济青都市圈,包括武汉、长沙、南昌在内的湘鄂赣都市圈,包括成都、重庆在内的成渝都市圈,包括广州、深圳、珠海在内的珠江三角洲都市圈,包括南京、扬州、合肥在内的长  相似文献   

3.
宋宏 《决策》2001,(5):9
眼下一些周边省区的中心城市紧锣密鼓地实施"一小时都市圈"战略举措,无疑是一个值得特别关注的新动向."一小时都市圈"的战略概念至少有两个涵义,其一是扩张壮大中心城市的增长极地位和功能,以此为依托加速工业化和城市化;其二是经济区域联系替代行政区划界限,重新建构区域经济布局,并取得发展与竞争的优势.应该说,这一战略概念及其实施举措,不仅具有现实可行性,而且富有相当领先性.对于安徽来说,这又是一个不期而至的新挑战.  相似文献   

4.
同城化已成为区域发展和都市圈城市群发展的主要形式和方向之一。本文基于高质量发展理念分析广州都市圈同城化水平进展、问题和挑战,总结出稳定发展是广州都市圈同城化的基础,优化发展是广州都市圈同城化的关键,开放发展是广州都市圈同城化的动力,共享发展是广州都市圈同城化的目标,创新发展是广州都市圈同城化的核心,绿色发展是广州都市圈同城化的趋势。为未来提升广州都市圈同城化水平提供思路和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以长三角都市圈为例,从人才集聚、人才扩散与人才共享三个方面出发,分析了我国都市圈的人才流动状况及流动机理,另外,文章构建了一个有关都市圈人才流动研究的整体框架,借助此框架,许多有关都市圈的人才流动问题可以得到系统化的提出和探讨。  相似文献   

6.
京津冀一体化中的生态环境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世界经济一体化首先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继上海都市圈、香港一广州都市圈崛起之后,京津都市圈也初见端倪,京津冀一体化由此被提上议事日程。生态环境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基础,要保障京津都市圈的可持续发展和京津冀一体化的顺利实现,京津冀生态环境的建设必须加强。 一、京津冀生态环境是一个整体。  相似文献   

7.
策划人语 今年以来,有关省会城市的"轰动性"新闻频频出现,对于那些一直关注中国城市化进程的人而言,以下的几条消息肯定不会陌生.杭州扩大城区面积,将萧山市、余杭市并入市区,城区面积扩大好几倍;南京提出要构建"一小时都市圈",将南京都市圈延伸到江苏、安徽的六座城市;南昌提出要建设"花园城市",口号是若干年过后,"北看大连,南看深圳、中看南昌";武汉作出了三个阶段的发展规划,力争通过跨越性发展向现代化国际性城市迈进.这几条发生在不同省会的新闻看起来互不关联,但是如果我们将这一现象置于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大背景下来分析,从中可以看出一种必然.  相似文献   

8.
强化都市圈各城市空间经济联系是破解南京都市圈发展瓶颈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改进后的引力模型,测算南京都市圈城市经济联系程度,并从地缘经济关系视角,分别以圈中7个城市为中心,采用欧氏距离法分析各城市的竞合关系,探讨南京都市圈各城市的相互作用类型。综合分析表明:南京都市圈以南京为核心,经济联系强度向外逐渐递减;南京的中心性作用明显;两省各城市之间的经济联系总体较弱;圈内各城市之间尚未形成良好的竞合关系,城市间产业结构趋同、分工不足、竞争有余,影响着都市圈区域整体实力的提升。最后从创新区域发展管理模式、要素整合和产业联动等方面给出促进南京都市圈各城市经济发展、提升区域一体化水平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朱昌俊 《决策》2022,382(4):41-43
最近,"都市圈"很火. 先是2022年2月底,国家发改委批复《长株潭都市圈发展规划》;后是3月21日,备受关注的《西安都市圈发展规划》也获得国家发改委批复. 至此,全国已有南京、福州、成都、长株潭、西安等五大国家级都市圈拿到了"准生证". 这意味着,属于都市圈的时代,已经正式到来.  相似文献   

10.
鄂黄长江公路大桥的建成通车,不仅圆了黄冈700多万人民的大桥梦,而且大大改善黄冈的交通状况,提升了黄冈在全国交通网络中的地位,使黄冈迅速纳入全国“二纵四横”的交通格局和武汉都市圈之中,为提高黄冈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技术流的集中度,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浪潮,实现黄冈跨越式发展,提供了跳板和平台。  相似文献   

11.
冲破京津冀合作的种种藩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领导之友》2007,(5):4-5
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从环渤海、大北京、京津冀一体化等概念的渐次提出,到新世纪初《京津冀都市圈规划》的编制,二十多年一路走来,京津冀区域合作的话题从未离开我们的视线。在经历了长期低水平重复建设和恶性竞争的尴尬与苦涩之后,无论是三地政府高层还是普通  相似文献   

12.
赜诙际腥     
《经理人》2006,(11)
ο窒蟮难芯亢吐凼?给出一个都市圈涵义的较全面的表述,并归纳出都市圈“两大、两高、多通”三项定性原则,最后结合我国的国情,给出一个都市圈域界定的动态三阶段标准。On the Conc  相似文献   

13.
基于合作博弈的都市圈经济系统协同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侯建荣  陈洁  黄丹 《中国管理科学》2007,15(Z1):559-562
采用现代合作博弈理论对都市圈经济系统协同发展存在的可能性进行了分析,建立了一个都市圈经济的协同发展机制模型.研究表明,在都市圈经济中,合作各方之间应建立有效的磋商机制,根据各成员方获利程度的不同建立相应的补偿支付机制.发展水平几乎相同的区域之间实行合作时没有必要进行收入的转移.  相似文献   

14.
徐惠蓉 《决策》2001,(5):7-8
"一小时都市圈"带来的好处 "一小时都市圈"的提出给我们带来的好处,有的可以分析、想象,有的还待构思、构建.可以想象、分析的好处大致是:  相似文献   

15.
京津冀都市圈区域发展已纳入国家整体发展战略,在全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但京津冀都市圈面临着水资源缺乏、生态恶化、水污染等一系列水问题,严重影响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在对都市圈含义剖析的基础上,从结构、功能、作用机制三个方面总结出这种发展模式的特征。文章重点在于阐述都市圈发展模式对于推进城镇化的作用机理,该机理主要体现在先进理念传导机制、关联产业转移机制、渠道拓展机制和城乡互促机制上。同时文章也对采取都市圈模式推进城镇化时会出现的问题做了论述。  相似文献   

17.
吴明华 《决策》2021,(1):44-47
刚刚过去的2020年,苏锡常两次聚首,连续召开两届苏锡常一体化发展合作峰会,此举非同寻常.苏锡常突然发力,如此急切地推动一体化,到底是为什么? 苏锡常都市圈概念提出已有近20年.20年来,"苏锡常"已成为人们耳熟能详的固定词组,三座城市在文化习俗、发展水平和交通区位等方面十分接近.从夜景卫星图中看,苏锡常早已连成一片,...  相似文献   

18.
为了缓解都市圈城际交通走廊不断增加的交通压力,我国近年来实施了很多投入巨大的高铁建设项目,为了更加有效和准确的评估这些项目,就有必要对城际出行行为进行分析。本文基于扩展的计划行为理论框架,通过构造多指标多因果模型,同时从社会经济统计特征和心理因素两个角度分析都市圈城际出行者对普通列车、高铁和长途汽车这三种方式的选择行为。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出行者的社会经济统计特征对模型中的一些潜变量有不同程度的显著影响,并且新增加的潜变量"描述性规范"和"行为习惯"对方式选择行为及意向都有显著的直接或间接影响。根据扩展计划行为理论各要素对都市圈城际方式选择行为和意向的影响及相互关系,结合出行者社会经济统计特征的差异,可以有针对性的制定都市圈城际运输供给信息和政策,为都市圈交通系统的优化提供基础的理论支持。最后给出了心理模型在城际出行方式选择行为领域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本文运用SS分析法对南京都市圈产业结构进行定量分析,揭示其存在的问题,如第一产业竞争力不强,都市圈产业结构存在高低级别并存的状况等,提出有针对性的产业结构优化对策,如淮安市要重点打造现代高效农业,芜湖市要积极承接产业转移提升第二产业竞争力,南京市要加大力度发展第三产业,协调发展二三产业等。  相似文献   

20.
王傲兰 《决策》2001,(5):8-9
"十五"期间,我国及多数省区首次将加速城市化确定为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战略之一,这将大大促进都市经济圈的成长和建设.特别是东部沿海省市,纷纷把都市圈的培育和壮大当作21世纪初期地区发展的重大目标.上海市早就认定要成为长江三角洲大都市圈的"龙头".浙江省提出,"十五"时期要在长江三角洲大都市圈的框架内,进一步建设好杭嘉湖和宁绍舟这两个二级都市圈.江苏省在制定加速城市化建设规划过程中,如果说在其它问题上尚有见仁见智的情况,那么有一点可以说达成了共识,即在今后一个时期,要加紧建设南京、苏锡常、徐州三大都市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