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并实施的改革开放政策以来,农业问题和农村发展得到党和政府的重视,以联产承包责任制为核心的农村改革焕发了农村经济和社会的活力,并在资金积累、原料供应与市场扩大等方面形成了对城市改革的推动力,显示出农村改革与发展的巨大潜力。但农村地区积累的问题多,发展的任务重,推动农村政治、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和繁荣确非  相似文献   

2.
我国城市和农村产权改革的非平衡性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农村和城市产权改革的非平衡主要表现在对土地这一重要生产要素产权安排的不同.由于土地在农业生产中的特殊性,这种产权安排不利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过程中市场主体和企业化的形成,无法从制度上破解农业经济"低效率陷阱"的困境.从我国经济改革的整体过程来看,农村产权改革取决于诸多的非经济因素,它主要起的是一个社会稳定器的作用.随着城市产权改革的成功和生产力的飞速发展,如何借鉴城市产权改革的经验进一步深化农村产权改革,如何实现农村和城市产权改革在土地要素安排上的市场平等,如何重新审视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则需要实践和理论上的共同创新和突破.  相似文献   

3.
我们的改革从农村经济体制起步,取得了初步成功之后,又把改革扩大到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这两大步都是抓经济,因为经济是整个社会的基础,经济体制对生产力的发展作用最直接,经济体制改革在整个体制改革中处于中心地位。但是,作为上层建筑重要组成部分的政治体制,对于经济发展的反作用和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是不能忽视的。因此,当经济体制改革步步深化之时,党的十三大及时提出了政治体制改革的任务。由于十三大提出的这一任务还没有在实践中落实,以致子在商品经济发展中出现了经济环境和经济秩序严重紊乱  相似文献   

4.
法是以社会为基础的,是调整人们的社会关系的定型的、普遍的行为规则,那么,成功的农村改革和正在兴起的城市改革对我国法制建设提出了什么要求?经济体制改革与经济立法有什么关系?如何加强经济立法以保障和巩固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这是当前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所面临的一个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值得探讨。一、经济体制改革对健全经济立法提出要求根据我国十亿人口,八亿农民,农业又成为国民经济的基础的实际情况,搞社会改革着重抓经济体制的改革,特别是首先进行农村改革,是完全正确的。农村改革成绩显  相似文献   

5.
城市化是指由于经济工业化而导致的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城市不断增多,城市间联系日趋紧密,城市地区不断扩大的过程,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一种历史趋势。随着现代社会生产力的巨大发展,世界性的城市化潮流滚滚向前。中国当然也不例外,近年来,在经济改革的推动下,  相似文献   

6.
在现代社会,城市已越来越成为人类社会生活和经济活动的重要主体。推动江苏省的城市化发展,从总体上说可以通过实施“农村城市化”和“城市城市化”这两个城市化发展战略来进行。然而随着信息化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日益加快,江苏城市要想走向世界并参与世界城市体系竞争,应该走“城市城市化”为主导的城市化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7.
在现代社会,城市已越来越成为人类社会生活和经济活动的重要主体。推动江苏省的城市化发展,从总体上说可以通过实施“农村城市化”和“城市城市化”这两个城市化发展战略来进行。然而随着信息化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日益加快,江苏城市要想走向世界并参与世界城市体系竞争,应该走“城市城市化”为主导的城市化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8.
列宁农村人口迁移思想及其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俄国实行废除农奴制的改革以后,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农村人口开始大量流入城市,成为工厂工人。对于这一现象,列宁进行了深刻分析,明确提出了农民—工人的概念,阐明了农村人口迁移形成的原因、特点及对俄国社会产生的深刻影响。借鉴列宁农村人口迁移思想,我国在对待当前农村人口流动问题上,应当把农民工列为城市人口加以对待,注意改善农民工的家庭伦理关系,加快推进农业生产的规模化经营。  相似文献   

9.
改革开放二十年来,中国社会现代化有了一个飞速的发展,特别是八十年代中期以后,改革的战略重心已由农村转移到城市,社会发展更呈现出结构转型加速的总体特征。在社会转型加速期,城市社会现代化进程的步伐又明显快于农村社会。城市改革无疑处在当前社会发展战略的中心地位?..  相似文献   

10.
改革的潮流象长江大河在祖国的大地上奔腾不息。全国改革的形势很好。以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中心的农村改革取得了巨大成功,正向纵深发展。城市经济改革有了新的进展。赵紫阳同志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突出了城市改革,抓住了加速我国经济建设的关键。城市经济改革必将加快步伐,出现战略性的突破,势头很好。这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是现代化建设形势发展的迫切要求,是振兴中华的必由之路,是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  相似文献   

11.
建国60年来,我国农村经济经历了农地制度、农村经营方式、农产品流通体制、农业税、农村经济结构等一系列的改革与发展,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改变了农村贫困落后的面貌,改善了农民这一我国最大群体的生活水平.总结60年来我国农村经济改革与发展的经验,必将激励着我国新一轮的农村改革更加深入,社会主艾新农村建设事业更加辉煌.  相似文献   

12.
从我国农村与城市实际存在的、不断加强和发展的趋势看,逐步建立把城市与农村联结在一起的、统一的社会经济系统,应当是更富有前途的。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用动态观点来研究农业、农村与农村经济,才不致犯形而上学的错误。  相似文献   

13.
改革,已经成为当代中国不可逆转的历史趋势。农村、城市的经济改革在我国社会生活中激起了层层波澜,把一个个新的课题提到人们面前。经济改革引起了人们新的哲学思考,同样引起了人们对许多道德问题的新思考。 (一)经济与道德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道德作为社会意识形态、上层建筑的一部分,是由社会经济关系决定的。经济关系的发展变化是道德观念和道德关系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能够制约、影响人们的精神境界和政治态度,并反过来促进或阻碍经济关系和整个生产方式的前进。  相似文献   

14.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揭开了我国波澜壮阔的农村经济改革的序幕,随后的20年是我国农村经济蓬勃发展的20年.在这世纪之交,回眸我国农村经济改革和发展的历程,展望其未来的走向,是很有意义的.一回顾我国农村经济改革和发展的进程可以发现,农村改革从一开始就选择了市场取向,这一主线贯穿了农村改革和发展的全过程;到90年代,农村改革的目标更为明确,那就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农村市场经济.我国农村经济改革和发展的进程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  相似文献   

15.
城郊是一个既不同于城市也不同于农村的特殊地域,在幅员辽阔的祖国大地上,城郊占地面积广阔。城郊是城市领导农村的前沿阵地,是城市与农村发生社会经济联系,实行城乡互助的联结点。城乡结合,不仅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而且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城乡共同发展的需要。随着现代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向前发展,城市和郊区农村的社会经  相似文献   

16.
改革和发展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两条主线。农村改革是以沿着改变农村分配方式和农副产品交换方式为主要内容,建立新的农村管理体制,达到促进农村生产力效能在不同层次上充分发挥和加速农村商品经济发展为目的行进的,发展是以能尽快使农村摆脱贫困,走上繁荣,把中国农村建成富裕、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目标行进的。改革为了发展,发展需要改革,两条主线相互交融,推进农村商品经济发展。但是,它们都离不开农村思想政治工作,都需要农村思想政治工作创造一个良好的经济环境、社会政治环境和社会心理环境。所以,农村思想政治工作与农村改革和发展,始终是伴随而行,这是历史性的要求。  相似文献   

17.
一、农村城市化是推进二十一世纪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城市化是人口、地域、社会经济关系、生活方式由农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过程.我国的经济改革是从农村开始的.  相似文献   

18.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要“坚持把农业放在经济工作的首位,稳定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深化农村改革,确保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农民收入增加.”这是时代发展、社会全面进步的现实要求,是党中央向全党特别是农业和农村工作者发出的动员令.在此,笔者根据自己的工作实践和体会,就发展农村经济这一问题谈点看法.  相似文献   

19.
我国农村和城市的经济改革已经取得显著成效,但在城市改革进行的过程中,也遇到来自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领域的种种障碍和阻力,这说明经济改革需要政治改革和文化改革的相互配合,孤立进行不可能取得最终的成功。面临我国这种全方位的举世瞩目的改革前夕,我们不能不考虑这场改革的内在动因,科学地探索这个动因,将为改革事业的大规模展开和顺利发展,从哲学的角度,提供一个必要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0.
改革进程在八十年代后期开始从以解决温饱问题的农村改革为主要内容的第一阶段向以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为主要内容的第二阶段迈进。在第二阶段上,农村仍需深化改革,其目标主要有二;一是协调,二是发展。协调,即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相协调,使改革的整体结构保持动态的稳定性;发展,就是巩固和深化第一阶段的成果,把改革的范围从内部向周边拓展,推动农业生产要素投入和农副产品流通体制的改革,促进农村自身的现代化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