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西周时期 ,周王在河南一带封立的国家 ,从来源上说大致可分为六类 :一是周王室分封的姬姓国 ,二是姜姓炎帝的后裔国 ,三是姬姓黄帝的后裔国 ,四是殷人后裔国 ,五是族源为东夷而早已华夏化的诸国 ,六是南蛮裔族国  相似文献   

2.
西方的羌族,包括从羌族中分化出来的姜姓氏族起源于西北,族源上与三苗无关;而三苗迁往西北的一支后世称为犬戎、允姓之戎、猃狁、阴戎,即后世的氐族,其文化遗存是寺洼文化.陇县发现的齐家文化中晚期的川口河类型遗存,是姜姓四岳氏族的文化遗存,从而把宝鸡市与炎帝的关系追溯到尧舜禹时期.正因为这种原因,所以四岳氏族的后裔姜氏之戎商代早期才能兴起于宝鸡市区.  相似文献   

3.
以陕西宝鸡为中心并密布于渭水中下游的炎帝部族,先是在向渭水南北两岸发展.与有蟜裔族成为关中的主要部族;后向南向东迁徙·形成汉江、长江流域和黄河中下游都有其族足迹的兴盛局面。  相似文献   

4.
太公初封于齐,国小地狭,后世渐行开拓,至战国时期湣王灭宋后,齐国疆域遂臻于极盛.在此齐国版图最大时期的地域范围内,自夏以来的不同历史阶段,皆曾有诸多古国存在.这些古国的居民皆为东夷土著,而有国者族属不同、姓氏各异,炎帝后裔之姜姓及东夷姜姓、赢姓居多,后有周族姬姓,间有舜后妫姓及黄帝之后任姓等先圣后裔.这些古国最终都成为齐国的一部分,而各古国之文化因素则随之逐渐汇集融合,终成日后特色鲜明之齐文化.  相似文献   

5.
作者认为,周族源于炎帝后裔有邰氏和黄帝后裔高辛氏,初兴地在今河南的伊洛地区,后被帝喾封迁于汾水地区,尧舜时封后稷部族于泾渭地区,并逐渐在关中迁转、发展和建立国家。  相似文献   

6.
姜太公的里籍并非河南汲县和渭水上游地区,而是在山东境内姜姓国家中的吕国。姜太公归周的时间应在商纣赦文王以后。其归周后为灭商作了充分的准备,在商、周兴替的历史变动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距今七八千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中原古有熊氏的裔支西迁入个甘肃天水、有娇氏族的裔支迁入渭水南的近秦岭地区。仰韶文化时期,“二族”通婚派生出炎帝民族,居于今宝鸡市南姜城堡一带。其支族共工南徙中原、烈山氏往南迁,经汉水至今湖北随州。龙山文化时期,“二族”又派生出黄帝氏族,居于天水,后东徙,居于姬水,再经正宁入居桥山。黄帝与炎帝八世孙榆罔东徙,后经战争,黄帝由个河北涿鹿南入新郑,榆罔率残部退入随州,再过湖南酃县。该地炎帝陵修建较早,为榆罔陵;宝鸣炎帝陵修建较晚,系炎帝陵;随州炎帝遗迹为烈山氏柱族遗珠黄帝陵在桥山,新郑为其迁都地,郑州炎黄大庙象征炎黄融合。黄河、长江流域的炎黄遗迹和传说正是后世天下共尊始祖的标志。  相似文献   

8.
古吕国综考     
作为姜姓的古吕国,本为远古时期炎帝部族的后裔,在舜时期,伯夷因治水有功而被封于吕国,其地在山西境内,历经夏、商至西周前期。到西周中晚期,为了防御南楚,周宣王将吕国迁封于河南南阳。南阳之吕于公元前688至前683年间被楚国吞并。至楚成王时期,楚人又迁吕人到淮河中游的新蔡,作为楚国的附庸,以抵御北方诸侯。  相似文献   

9.
从文献、考古材料 ,并结合人类文明发展的大背景考察 ,可以认为 :连山氏是因地而来的氏族名 ,连山氏是炎帝后裔 ,连山氏所居的九嶷山地区就是炎帝和炎族的起源地  相似文献   

10.
轩辕黄帝是我中华民族始祖,有关黄帝大战蚩尤的神话和传说,自古以来,广为流传。相传约在四千年前,我国北、东部地区有许多部落,黄帝、炎帝和蚩尤三大部落最为强盛。黄帝部落的发祥地在陕北一带,后东渡黄河,越过中条山和太行山,最后在河北涿鹿定居下来。炎帝部落发祥于渭水上游一带,后也沿黄河南岸向东迁至山东一带。  相似文献   

11.
论周族的起源──兼论黄帝姚政关于周族的起源地问题,自三十年代钱穆提出:周族最初的根据他不在陕西,而在山西大河之东的说法[1]以来,就成为史学家讨论的重点问题之一。有认为“周人出于白狄”[2];有认为“先周族最早来源于山西”[3];有认为“周族起源于陕...  相似文献   

12.
试论夏部族河宗氏后裔的南徙与河伯、冰夷神话的重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汾河上游及黄河河套一带,是早期夏人繁衍之地,有名的河宗氏部族即生活于此。河宗氏部族的后裔沿黄河南徙,其中一支跋涉至渭水下游及黄河河曲一带,号称“河伯无夷”。这一地域本是川神冰夷( 无夷) 崇拜者的故居之地,也是川神冰夷( 无夷) 神话产生和流传地。“河伯无夷”作为符号形式,既体现着河宗氏后裔与川神崇拜者的融合,又意味着河神与川神的融合。它是含容着不同文化内涵的两组符号的重组。  相似文献   

13.
延人的来源和迁徒何光岳延人为炎帝族有逢氏之子延的后裔,居于今陕北延水一带,后来发展成为居呼衍氏,成为匈奴贵族。一、延人的来源据《路史·后纪四·炎帝纪下》说:炎帝之孙曰逢伯陵,“同吴权之妻阿缘妇胤三年,生三子,曰殳,曰鼓,曰延(《朝鲜记》)。”其后为延...  相似文献   

14.
邽戎发源于甘肃上邽(天水市),乃炎帝之少女娃氏之后。到帝舜时,其后裔有一支西迁,成为邽戎的首领,邽戎由姜姓首领转为妫姓首领。春秋时,被秦国所灭。邽戎还有一支,曾东迁于黄河中下游,约于周代时又南迁于湘南、粤北和桂北一带,形成了桂人部落,最后融入于骆越和扬越。  相似文献   

15.
炎帝神农氏和黄帝轩辕氏部落在今宝鸡地区相聚且交错发展,成为泾水南、北的大部族.黄帝部族与炎帝神农氏第八代孙榆罔帝部族徙入中原地区后逐渐融合,构成了华夏族.他们在夏商周时又在宝鸡地区形成大国或小国,使炎黄文化故地大放三代文化异彩,成为古代中国文化的主要渊源和发展地之一,故华夏文化的发源地是渭水流域的宝鸡地区.  相似文献   

16.
羌族和匈奴是我国古代的两个少数民族,其历史发韧之古远,可与汉族相仲伯。尤其是羌族,曾经为华夏族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今日汉族的来源之一,炎黄并举,即是其证。传说时代的英雄人物,诸如共工氏、炎帝、蚩尤、大禹皆为羌人后裔。建立西周的姜氏部落,也与羌人密不可分,故《后汉书·西羌传》称,西羌之本,“姜姓之别也”。及至有文字记载的殷周时期,羌人的活动为甲骨文或其它典籍所记载。甲骨文中有“羌方”、“往羌”、“来羌”、“羌妇”等字样。《诗经·商颂·殷武》称:“昔有成汤,自彼氐羌,莫敢不来享,莫敢不来王,曰商是常。”反映了羌人对殷商的臣属关系。  相似文献   

17.
商代甫族、甫地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殷卜辞中反映出甫族人常受商王之命而从事各种农稼、田猎活动,商王也曾多次亲临甫地并在那里举行占卜活动。当时的甫地与敖、奠(郑)、曼、(女自)(自阝)等地之间似存在着一种呈扇面辐射形的地域临界关系,在地望上可与文献中所记作为炎帝和太岳之后的这一支姜姓中原古族相印合。商代的甫族人与后来许慎《说文》中所称由甫侯所受封的(许)国应存在有历史渊源关系。  相似文献   

18.
关于崖葬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探讨了崖葬研究中的几个问题,如崖葬与古越濮族的关系;崖葬与水泽的关系;崖葬主要分布地域地理环境的特征。同时,文章还关注到濮系族的后裔苗、瑶等族至今仍保存的崖葬之俗及其古今变迁特征,将研究目光推及现代。  相似文献   

19.
越南古史对炎帝神农氏的追溯早已深入人心.越南民族源自炎帝神农氏的神话故事被认为是古代越南的信史,其直接左右着越南人的华夷观念乃至看待外部世界的方式.作为农耕始祖和医药始祖,炎帝神农氏在越南发挥着如同在中国一样的作用.这既是中越两国分享民族起源神话、同为炎帝神农氏后裔的具体表现,也是中越两国友好的文化基础.  相似文献   

20.
春秋时期,巴、濮已有部分徙人今湖南的西北部。巴人与濮的一部分还处于部落时期,过着以渔猎和半耕半牧的生活,分散、落后,楚国扩土至湘北后,他们成为楚国的依附之民。此外,湖南地区还迁入了一些亡国之民。春秋时期,湖南的诸族统称为蛮族。春秋时期,楚向南扩张领土,居于今湖南辰溪的炎帝后裔巫人又迁于今湖南城步县的巫水、巫山一带。楚人、百消、三苗及杨越等族受其影响,都信奉巫教,使楚地巫风十分盛行。何光岳先生的《楚源流史》谈到了这一情况。古老的柏皇氏族,后加入华夏族。柏皇氏的裔族,在西周时封为柏子国(今河南宜阳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