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逻辑整体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性的核心与基础,研究意义重大.马克思主义理论逻辑不是线性逻辑,不是神圣焦点逻辑,在逻辑维度上,马克思主义理论包含外部逻辑和内部逻辑.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外部逻辑蕴含着交错和互补的思想演变逻辑、批判推进的逻辑和实践展开的逻辑;内部逻辑是由诸多理论范畴勾联衔接整合而出的动态系统;同时,内外部逻辑之间亦具有叠加、交错和互补的关系.在马克思主义理论逻辑整体性研究过程中,要避免单线逻辑的思维范式.  相似文献   

2.
哲学界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历史和逻辑起点的探讨存在分歧。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起点和逻辑起点是统一的。但是,历史起点不一定是逻辑起点,逻辑起点必然是历史起点。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逻辑起点是生产范畴。生产范畴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以往的哲学体系区分开来,揭示了马克思主义的最终归宿点。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历史和逻辑起点统一于生产范畴。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主义与以往的历史哲学不同,它突破了以历史为单纯的受动客体认知对象的传统研究理路,确立了以历史与哲学的联通和共构为主体的探索人类社会历史的思维范式.“现实的人”是马克思主义历史哲学逻辑进展的根本基点,也是它超越传统历史哲学观念的真正质点.物质生产则是其逻辑展开的中心环节,也是联通历史与哲学的现实枢纽.以物质生产为中介的哲学历史化与历史哲学化的统一,构成了马克思恩格斯彻底批判传统历史哲学观念和科学揭示人类社会历史进程的基本逻辑.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然伴随着范畴体系的中国化过程.这一过程的最新成果,就是十七大报告提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该范畴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的科学概括.也形成了最新范畴体系,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范畴体系的逻辑起点是以人为本,其结构包含总体性范畴、基本范畴和实践范畴三个层面.  相似文献   

5.
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看作世界观的学问,而忽略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也是一门方法论的学问。其实,严格说起来,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广义的方法论。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具有一个内在的逻辑体系,主要包括作为认识世界活动的求真求善求美方法、作为改造世界活动的社会实践方法、作为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承转中介方法以及作为建构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体系的理论叙述方法。  相似文献   

6.
《文史哲》2016,(3)
蔡仪的理论与实践,在不同时期既接近于革命意识形态,又与其有原则差别。但蔡仪运用革命话语系统维护学术地位,经营学术团队,使其成为当代马克思主义美学的代表。在理论实质上,革命话语仅仅是蔡仪美学思想的表层特征,形象崇拜则是其美学体系的内在逻辑,形象思维论是其理论逻辑的核心内涵。蔡仪形象思维论的哲学基础是物本论前提下的形式主义美学理论,因此他对车尔尼雪夫斯基、前苏联美学及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批判是错误的。产生蔡仪美学思想的社会根源还在于其布尔乔亚化的生活体验。蔡仪式的逻辑体系与革命话语的矛盾二重性在当代"马克思主义物本论美学"、"马克思主义实践存在论美学"、"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美学"等美学思潮中有集中体现,这也是马克思主义美学低迷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对人的本性或本质的把握可分为三个层面:一是人的类天性,即人有意识的生命活动;二是人的类本质,即人对象化的生产劳动;三是人的类本性,即人社会性的交往实践。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是个体人格形成过程的逻辑起点,对象化的感性实践活动——生产劳动是个体人格形成过程的逻辑中介,社会性的交往实践是个体人格形成过程的逻辑终点。  相似文献   

8.
陈鹏 《重庆社会科学》2008,(10):110-115
经济哲学作为新兴学科,其一系列基本问题的廓清需要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经济哲学的立足点是以人的需要为本的实践逻辑,它的发展要靠实践基础上经济学与哲学的结合与互动。中国马克思主义经济哲学的发展具有深远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陈鹏 《江淮论坛》2009,(1):72-77
经济哲学作为新兴学科,其一系列基本问题的廓清需要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经济哲学的立足点是以人的需要为本的实践逻辑,它的发展需要哲学和经济学的互动。中国马克思主义经济哲学的发展具有深远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周青龙 《理论界》2023,(2):21-28
马克思主义哲学概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起点,其中国化研究也应予以相应的重视。凝练和概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概念必须深入探析马克思主义哲学概念中国化的内在逻辑,应当从历史、文化、实践和发展这四重逻辑依次展开。历史逻辑是为了阐明马克思主义哲学概念得以实现中国化的原因;文化逻辑是为了揭示马克思主义概念能够深入人心的中国元素;实践逻辑是为了确证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概念是中国道路建设的动力;发展逻辑是为了明确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哲学概念中国化的前进方向。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主义研究对象和理论范畴体系的总体特征是实践基础上的严整性和发展性,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革命性的高度统一及以实践为基调的统一性;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史说明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端是从实践概念的论述和转变开始并始终以实践为主线贯穿全过程的.因此,实践是马克思主义整体理论的主线.  相似文献   

12.
在党的创新理论指引下,马克思主义法的本质观中国化走过了不同的历程,形成了独特的理论进路和逻辑.其历史进程是:毛泽东思想指导马克思主义法的本质观在中国确立和建构,注重法的阶级性与人民性;邓小平理论指导马克思主义法的本质观的发展与转型,注重法的物质制约性、阶级性与社会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化和拓展了马克思主义法的本质观,突出人民利益性;科学发展观指导马克思主义法的本质观进一步发展与创新,建立人本法律观.其理论进路为:在坚持中发展和创新了法的物质制约性;由注重法的阶级性转向注重法的社会性;法的终极追求回归人性又超越人性.其理论逻辑为:逻辑起点和终点是人;逻辑展开是人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利益;逻辑结构包括根源本质、功能本质和目的本质.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认为,实践是指人们有目的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在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为了与以往在实践观上存在着的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论点划清界限,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阐述马克思主义实践范畴的同时,还着重强调实践具有客观性、社会性、历史性、能动性和  相似文献   

14.
物质范畴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基石,在本体意义上决定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性质.这也意味着物质范畴不仅仅具有客观实在性,而且具有丰富的辩证性,并且,物质范畴的辩证性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属性的逻辑前提.为此,有必要从经验与超验、思维与存在、实然与应然、物本与人本的对立统一中去系统梳理马克思主义哲学物质范畴的辩证属性.以辩证的思维去理解物质范畴的辩证本性,再以物质范畴的辩证本性去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深谙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本性的重要逻辑.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主义归根结底是“人的解放”,它既是理论更是实践。因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就是“人的解放”进程的逻辑。它们直面中国社会历史与现实,在理论上创造性地确立了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践中,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新中国分别建立了人人平等的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人民富裕和国家富强,确立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平正义原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既前后继承又各有区别的“三次飞跃”,形成“人的解放”进程的逻辑;其理论呼应和表达了中国社会的时代变迁,其实践又激发和确证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因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相互统一、相互融合,生动地绘制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相似文献   

16.
后马克思主义是以后现代主义为其主导精神的一种新的社会思潮.它在继承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批判精神的同时,对马克思主义的核心理论范畴进行解构,并显示了强烈的建构意图.经济学语境下的后马克思主义也有与此相同的特点.后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解构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核心理论--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抛弃了马克思本质论的研究方法,把研究的视角转向对当代资本主义经济现象的解释.  相似文献   

17.
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在逻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在逻辑问题,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的实质和核心。从内在逻辑的视角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有利于在整体上正确理解和科学把握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在一致性,有利于彰显马克思主义的时代意义和当代价值,从而增强人们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认同和信仰的自觉性,增强社会实践的规范性、合理性和科学性。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和发展过程充分体现了理论与现实、哲学与经济政治等具体领域的互动建构式结合。这种互动建构式结合促成了马克思主义形成阶段的范式跃迁,并使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成熟时期逐渐形成功能互补的整体逻辑。从150多年发展历程可以看出,理论与现实、哲学与具体领域的互动建构式结合是马克思主义形成和成熟的逻辑范式,也是其不断得以坚持和发展的基本模式。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表现为一种解释学的实践形态,实践解释学的分析性范畴严整而有序地勾划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部机理.其中,马克思主义运用于中国实际产生的"效果历史",面对的"理解距离",针对的"应用问题",遵循的"对话逻辑",开展的"视野融合",到最终实现文本意义的"具体化",构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前提、客观依据、现实起点、逻辑基础、实现方式和中心任务.  相似文献   

20.
从中国马克思主义化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从教条主义到实事求是、从"斗争哲学"到"和谐辩证法"、从"以人民为本"到"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四重逻辑。它们分别从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和价值论的角度描绘了90年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全景图。本体论逻辑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功的前提,认识论逻辑和方法论逻辑是克思主义中国化成功的认知方式,价值论逻辑是克思主义中国化成功的目的,四重逻辑内在地统一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全进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