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共十八大报告指出,面对人民的信任和重托,面对新的历史条件和考验,全党必须增强忧患意识,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始终保持清醒头脑。从文化视角看,忧国忧民的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是党史文化的重要来源。中国共产党90多年的历史就是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努力汲取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精华,在忧患与图强的互动中,不断追求真理、开拓创新的历史。中国共产党的忧患意识是中国共产党人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形成的一种居安思危的理念、情感、行为和精神。无论是从理论还是从实践看,这种忧患意识都是党史文化的重要内容及其体现。  相似文献   

2.
儒家文化与忧患意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忧患意识作为人们直面自然、社会、人生的经验而成为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宝贵的精神财富。既是历史的沉思,更是现实的感受,它主要表现为人们对国家、民族、人民的命运和前途的关怀。儒家的忧患意识有其演变的历史过程和基本特点,它是一种社会历史责任感、民族自信心以及爱国热情的反映.体现了中国人民乐观进取、自强不息的精神。  相似文献   

3.
对当代大学生进行忧患意识教育,既是继承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需要,同时又是现实发展的必然要求。在当今价值多元化的社会,部分大学生忧患意识的缺乏虽有社会环境因素的浸染,但更重要的是在培养大学生忧患意识方面存在问题。通过《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中的具体事例,从爱国主义的培养、崇高理想的构建以及实践的观点对当代大学生的忧患意识的培养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4.
忧患意识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 ,已积淀到民族心理之中 ,在杰出政治家身上尤有明显体现。江泽民同志面对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 ,在继承传统文化和前人思想基础上 ,为忧患意识增加了一系列具有时代特征的新内涵 ,构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赖以产生的文化底蕴  相似文献   

5.
墨家的忧患意识及其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忧患意识是人们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对自然、社会诸多问题不断审视、总结,凝聚而成的思想结晶,主要表现为人们对国家、民族、人民命运和前途的关怀。墨家的忧患意识有其演变的历史过程和基本特征,它体现出鲜明的阶级性;浓厚的人文内涵;具体的社会内容及重大的实践意义,洋溢着一种以民为本、以天下为己任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相似文献   

6.
李定文  任远 《兰州学刊》2008,(11):21-24
忧患意识是传统政治文化的一个显著特点。尤其体现在儒家的政治思想和政治意识中。先秦儒家忧患意识滥觞于西周,成熟于孔孟。忧患意识作为一种人文精神,强调人在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主观能动性,其思维基础是古代的辩证法。针对不同的问题,先秦儒家具有应对忧患的不同方法和思想体系,但都有伦理性、道德性和主观性的特点。在当代社会,应该积极吸收先秦儒家忧患意识的积极因素,同时根据时代发展的要求对其进行创造性的转化。  相似文献   

7.
在西周主流意识形态领域,人的主体性意识已经觉醒。西周人文精神觉醒的深层表现是周人极为可贵的忧患意识。这种忧患意识源于周人从立国到灭商后面临的艰难处境,其中含有重要的敬德与保民思想。礼乐作为一种宗教仪典形式,并延伸为人们之间相互交往的行为规范,在西周建立之前的夏商时代就已形成。伴随着社会生活领域人文精神的觉醒,西周的礼乐文化价值重心已由崇尚自然和天命鬼神向礼乐文明演进,并具有规范人们的社会行为和调整人际关系的政治道德功能。西周后期,礼逐渐实现了转化,并因此而成为西周文化的重要表征。这是人文精神发展的一个崭新阶段,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文化基础。西周时期形成的人文精神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有宋一代,士大夫忧患意识的主旋律是忧国忧民。他们以强烈的政治忧患意识,积极上书论政,大力倡导社会改革;唐末五代以来儒家道统地位的衰微,直接引发了宋代士大夫的文化忧患,并在文化领域自觉承担起振兴儒学的重任;同时在文学创作和社会实践中又表现出一种强烈的民族忧患意识。宋代士大夫的忧患意识主要源于民生、对社会、对国家的终极关怀意识。  相似文献   

9.
忧患意识是中华民族源远流长、品格独特的一种文化精神,也是中国共产党艰苦奋斗和治国安邦的思想资源.中国共产党在长期奋斗中表现出来的忧患意识是积极忧患意识,是与自觉、自信、自励、自强结合在一起的思维和情绪.党的积极忧患意识在历史上曾经产生了重要的外在效能,促进了党的思想解放与理论创新、促进了自身建设与队伍壮大、促进了事业发展与社会进步、促进了政治稳定与社会祥和.面对新形势、新挑战,全党都应该进一步增强积极忧患意识.  相似文献   

10.
对中国文学的忧患意识进行文化审美检视,将会发现,忧患意识始终贯穿在中国文学发展的脉络之中。尤其是中国文学忧患意识本身所特有的文化意蕴和美感包容力,大大强化了以忧为美的民族审美心理,拓展了中国文学表现内容的审美空间。不仅如此,忧患意识还构成了中国文学独特的忧患主题系统,使得中国文学包涵的内容和意蕴丰富而深厚,沉郁而感人。因此,认真地对中国文学的忧患意识进行审美阐释,将对于整体地认识和把握中国文学发展的内在规律与特征,是十分有意义和有价值的。  相似文献   

11.
百年中国电影的精神形态是由中国传统文化所培育的,而中国电影又成为中国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的视听表现,尤其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道主义、忧患意识或批判精神、道德情怀对中国电影的影响最大,是中国电影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2.
《诗经》的内容体现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初步形成。这种素朴的民族精神作为社会心理 ,可分为两部分 ,即忧患意识与自然意识。忧患意识是儒家哲学思想的源泉 ,自然意识是道家思想的源泉。忧患意识与自然意识又相互影响 ,相互渗透。儒道哲学的对立统一发展构成中华文化基本精神  相似文献   

13.
邓小平的忧患意识伴随其领导中国改革开放的全过程,体现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各个方面,可归纳为:对国家发展之忧、对人民生活之忧、对党的建设之忧。邓小平忧患意识的基本特征表现为:全局性与长远性融为一体、忧患意识与坚定信心有机统一、正视问题与寻求对策相生相随。邓小平的忧患意识启示我们:善于把握事物的发展趋势,清醒地认识前进道路的曲折性;透过现象看本质,力求从根源上解决问题;树立大局意识,培养世界眼光。  相似文献   

14.
社会忧患意识既是一种形而上的追求,也是形而下的思考。它不仅仅是一个理性认知问题,还是一个道德价值观问题、德性修养问题,是一种富有远见的理性思维。社会忧患意识的重要性在现代社会里凸显出来。可是,在多种因素的作用下,现代人的社会忧患意识趋于淡化,这影响了人们对社会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的承负。为此,高等教育就应该自觉承担起培养现代人的社会忧患意识的责任,使人们真正认同社会忧患意识对于人的存在的价值、对于个人和社会发展的意义,增强忧患意识的自觉,养成忧患品质,使社会忧患意识成为现代人的价值追求和人格构成。  相似文献   

15.
毛泽东与邓小平是我党第一代与第二代领导核心,他们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而奋斗的一生,根植于他们的忧患意识。毛泽东、邓小平忧患意识的内容虽有差异,但都是对中国传统忧患意识的的继承和发展,都俱有社会性、科学性、实践性特征,而且他们始终把忧患意识与乐观主义相结合。研究毛泽东、邓小平的忧患意识,对于当今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赵淑梅 《学术论坛》2012,35(12):47-51
综观中国共产党执政以来的发展历程,始终保持强烈的执政忧患意识是其鲜明特征和显著优势。在新中国成立的最初30年,中国共产党主要担心从革命党到执政党这一地位转换所产生的执政考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开放的考验与执政考验成为中国共产党主要担心的两大问题。中共十四大后,市场经济对于中国共产党的考验开始凸显。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后,中国共产党逐渐将外部环境的考验提升到与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同样重要的地位。这一衍化过程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未来要经受各种执政风险与考验,中国共产党还要不断发展和强化执政忧患意识,将忧党之心与兴党之责落实到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实践之中。  相似文献   

17.
应重视大学生的忧患意识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红松 《理论界》2005,(9):119-120
忧患意识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近代以来,我国屡受外族欺凌,培养民族的忧患意识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我国几代领导人都有深切的忧患意识。大学生是即将投入我国小康社会建设的主力军,对他们进行科学文化知识教育的同时,加强忧患意识的教育,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问题意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戴兆国 《学术界》2004,(4):207-211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异化理论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人类前途、命运的忧患意识。中国传统哲学对人性失落原因的探讨则集中在对忧患意识的表达上。二者问题意识的相关性是我们讨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重要前提和关节点  相似文献   

19.
牟宗三建构的道德形上学是以儒家传统的主体性为理论支点,而这种道德主主体性真正奠基于主体在“忧患意识”中的觉悟,忧患意识是在对人的忧患负责中形成的,主体的觉悟意味着责任意识的产生。从原始的本能到主体的觉悟,以“心性”范畴为核心的道德哲学成了中学文化的主流,这也是现代新儒家以“道统”自居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诗经》中很多诗篇具有强烈的忧患意识。本文通过考察周初统治者、卿大夫、下层士人三个阶层忧患诗歌的特点,揭示了其忧患意识的差异,及忧患意识产生、发展与人类对自身价值的认识、人类理性觉醒之间的深层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