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20 毫秒
1.
对于"匈奴"一词人们并不陌生,在我们的历史学习过程中,这是十分重要的一个北方少数民族,影视剧中也总会留下这一民族的痕迹.对于匈奴,人们大多停留在对其表面的认识,对其起源与发展的变迁知之甚少.但"匈奴"具体指哪一群体,他们生活的区域指哪里,都需要我们透过残存的历史记载与有关考古发现来探寻答案."匈奴"人留给我们骁勇善战的印象,在英文中"匈奴"名为hun,意为破坏者和野蛮人.透过这一称谓,我们也足以看出匈奴给欧洲人留下的恐怖记忆.公元1世纪,西迁后的匈奴,曾鼎盛一时,深入欧洲腹地,引发欧洲社会的大变动,一定程度上改写了欧洲的历史,本文深入探究了北匈奴西迁的原因及过程,更加深刻地剖析北匈奴西迁所带来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西汉初期,匈奴达到了历史上的鼎盛时期,西汉王朝在与匈奴打交道的二百多年的历史中,不断依据自身的实力调整对匈奴的政策:早期的"和亲政策"、汉武帝时期的"征讨政策"、汉武帝后期的"绥抚政策"虽终武帝之世,匈奴问题未能彻底解决,但为以后最终解决匈奴问题打下了基础.也对促进民族交往和融合、形成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两汉时期匈奴确曾"寇盗"过中原边郡,其主要目的是为获取农业、手工业产品以补充其生活生产所必须.他们之所以南下入塞,有时亦为展示武力,以迫使中原拿出更多的产品.史实反复雄辩地证明,中原对匈奴地区的畜牧、狩猎产品、匈奴对于中原地区的农业和手工业产品,需求都非常强烈.无比坚韧的经济纽带维系着历史上中华大家庭中各兄弟民族的紧密联系,也是中华民族形成的重要基础之一.共处同一祖国大家庭的兄弟民族虽曾有过矛盾和冲突,却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敌人",而是互为依赖不可分离的同胞手足.  相似文献   

4.
《史记》所见"胡"与"匈奴"称谓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勇 《民族研究》2005,(6):60-68
<史记>中所见"胡"与"匈奴"两种称谓,其含义是有明显差别的.战国时匈奴及北亚草原各游牧部落,大多以"胡"为名."胡"的称谓泛指或分指"诸胡","匈奴"的称谓则专指匈奴.秦汉之际,匈奴在政治上统一了北亚草原,汉人的观念也随之发生变化,"胡"与"匈奴"两种称谓频繁互换,出现了严重的混淆."匈奴"的称谓既指匈奴,也指汉朝北境"诸胡".而<史记>以"匈奴"指代战国"诸胡"的做法,正是司马迁用汉人观念解释旧史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中原人口大量进入了匈奴地区,包括汉军士卒战败投降或开小差留居当地者、随军出塞转输辎重者、汉使及其随从,还有士卒妻妇等,李广利率七万、赵破奴率二万中原士卒先后全部降入匈奴,中原贫民亡入匈奴者更多,而其目的都是为了谋求生存。中原人在匈奴地区被任用为高级将领、统军征战,或被用来治楼藏谷,一些人还传播了风俗文化生产技术,很多人皆娶匈奴妻世代居住。匈奴方面并没有虐待中原人,更没有杀戮中原人口以为殉葬牺牲。匈汉双方的人民都没有把对方视为敌人。  相似文献   

6.
对于"匈奴"一词人们并不陌生,在我们的历史学习过程中,这是十分重要的一个北方少数民族,影视剧中也总会留下这一民族的痕迹。对于匈奴,人们大多停留在对其表面的认识,对其起源与发展的变迁知之甚少。但"匈奴"具体指哪一群体,他们生活的区域指哪里,都需要我们透过残存的历史记载与有关考古发现来探寻答案。"匈奴"人留给我们骁勇善战的印象,在英文中"匈奴"名为hun,意为破坏者和野蛮人。透过这一称谓,我们也足以看出匈奴给欧洲人留下的恐怖记忆。公元1世纪,西迁后的匈奴,曾鼎盛一时,深入欧洲腹地,引发欧洲社会的大变动,一定程度上改写了欧洲的历史,本文深入探究了北匈奴西迁的原因及过程,更加深刻地剖析北匈奴西迁所带来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近来经常听有人说“蒙古族就是匈奴族”,或者“蒙古族是匈奴族的后裔”。这种说法是不符合历史实际的。从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考察,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北方生活着两个较大的民族:匈奴与东胡,匈奴居西,东胡居东。最初匈奴与东胡是友好的邻邦,到匈奴冒顿单于时代(公元前209——公元前174),东胡王向匈奴王勒索“脱落之地”,匈奴王怒,“地,国之本也,奈何予之。”于是率众击东胡,大败之,尽占东胡之地。东胡从此便  相似文献   

8.
匈奴人的原始信仰,一些专家,学者已做过不同程度的探讨与论述。在《匈奴人的原始信仰》这个题目下,我们只想把学习研究匈奴史过程中,有关这个方面的随笔加以整理,以期缕出一个较为清晰的脉络来。 匈奴民族早已在历史上消失了。由于它没有自己的文字(《史记·匈奴列传》中说匈奴人“毋文书,以言语为约束”),有关它的一切情况,我们只有依靠为数不多的汉文史料记载去了解。近几十年来,一些匈奴古墓的发掘,使匈奴史的研究大大向前推进了一步,但有的方面我们仍感到必须深入探讨,加以解决。匈奴人的原始信仰问题,也是如此。  相似文献   

9.
匈奴社会的管理比中原地区宽松,无以为生的中原贫民、留没匈奴之中原将士的亲属以及边民、奴婢等甘愿冒极大风险逃亡出塞,为的是去谋求生存.虽有障塞哨卡甚至腰斩酷刑却仍禁而不止.至西汉末年,汉廷所设四条恰从反面证明,时从中原北入匈奴谋求生存者已形成潮流.留居匈奴地区的中原人有一部分自愿参加了匈奴军队对汉军作战,还有中原人把穿井筑城治楼藏谷技术,以及计课人众畜物的疏记方法等带到匈奴地区.张骞、苏武、李陵等留居匈奴期间都曾娶胡妇建立家庭.李广利之死与殉葬无关.匈奴地区的中原人有人身自由.  相似文献   

10.
语言学家对匈奴语言的归属见解不一.我们认为,语言属性和体质类型研究是密不可分的.研究表明,在体质特征上,外贝加尔的匈奴人属于西伯利亚类型的人群;天山地区、阿尔泰地区的匈奴人群属欧罗巴人种的中亚--两河类型并混杂着部分蒙古人种的体质特征.中国先秦时期非匈奴人群显示出具有较为密切的联系,蒙古东部地区和外贝加尔湖地区的匈奴组群与阿尔泰地区的匈奴组群之间相对聚合,但彼此间仍旧存在明显的形态上的差异性.这种复杂性暗示匈奴在民族语言形成的过程的不同的阶段发生过不同程度的语言融合现象,外贝加尔地区为中心的匈奴主体可能在语言上更加接近蒙古语,而中亚地区的匈奴人群可能操以蒙古语为主,夹杂其他语言特别是突厥语的混合语言.  相似文献   

11.
关于匈奴国家的产生,生产的进步与社会的分层是根本原因,恶劣的自然环境、中原国家的压力是催化剂,战争对匈奴国家的产生起了重要的作用,当然,领袖的个人威望也是不可缺少的。  相似文献   

12.
匈奴单于疏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秦朝、西汉王朝时的匈奴单于,东汉建武二十四年(48年)后分裂附汉的南匈奴单于和留居漠北的北匈奴单于的驻地、承袭、事迹三个方面的问题进行疏理、校订、考证、阐释;着重是对单于的传袭世系和重要事迹两个难以缕析和繁杂纷乱问题的研讨。  相似文献   

13.
匈奴自与中原联系后,就受到汉文化的强烈影响。本文运用相关文献、考古资料,比较系统地探讨了匈奴受汉文化影响的表现,并简要地探求了其中的原因。匈奴受到了汉文化的影响,逐渐与汉族趋于一致,但是这个过程是非常缓慢的。  相似文献   

14.
关于匈奴早期的活动地域,在我国学术界长期以来占统治地位的观点认为,今内蒙古河套及大青山(阴山)一带是匈奴人的发祥地,或者主张汉代“河南地”,即今内蒙古河套南伊克昭盟一带,是匈奴族诞生的摇篮。如果我们对古代文献稍加分析,就不难发现这种看法并不符合当时的实际情况,而且在文献中也找不出令人信服的证据。 为了把这一问题论述清楚,我们首先应对“匈奴”这个民族最早见于中国史籍的时间作一简要说明。  相似文献   

15.
匈奴、乌桓的“落”究竟指什么?莫任南《后汉书·乌桓鲜卑传》记和帝时,汉击破北匈奴,“北单于逃走,鲜卑因此转徙据其地。匈奴余种留者尚有十余万落,皆自号鲜卑。”同传还提到曹操大败乌桓,“其余众万余落,悉徒居中国”。匈奴和乌桓的“落”指什么而言?马长寿在《...  相似文献   

16.
刘俊 《民族学刊》2022,13(2):98-104, 143
冒顿代父自立后,匈奴建构了姻亲氏族和挛鞮氏共同掌握国家政权的政治体制,其中挛鞮氏处于核心地位并垄断军政大权,姻亲氏族处于“辅政”地位。匈奴前期挛鞮氏诸王通过发动“掠夺”战争、索取“岁奉”“通关市”等资源,满足了姻亲氏族的物质需求,匈奴政治体制和挛鞮氏的核心地位均稳定。武帝以降,挛鞮氏诸王难以稳定的获取资源,逐渐失去了姻亲氏族的支持,匈奴传统的政治体制开始解体。在此进程中,姻亲氏族先后通过扩权、成为核心氏族、被“共立”为单于等获得了与挛鞮氏在匈奴政权中“对等”的政治地位,北朝时,姻亲氏族蒙逊脱离匈奴政权独立建国,匈奴政治体制基本瓦解。  相似文献   

17.
匈奴人口的计算方法与其社会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匈奴人口数额的探究,胡君泊首倡以匈奴用兵数推计其人口数之说。吕思勉采用贸谊“五口一卒”认为:“取其丁壮之数,以五乘之即得矣”,并计算出300万的结果。马长寿据《汉书》30余万精兵,以5乘得150万。林幹据《史记》40万,乘得200万。欧阳熙则说在150万至300万上下。但冒顿前期匈奴中异族骑士多,“五口一卒”不符合匈奴社会,皆不宜用来计算匈奴人口。以此推测的结果已不可靠,再用来论证其他问题更不可靠。  相似文献   

18.
一1.匈奴问题属于历史和语言学中最困难的问题。首先人们要问:两汉时期(公元前206~公元后220年)中国史书中的匈奴和西方史料中的匈(Hunni)是否是一回事?后者在375年征服了阿兰(Alan),之后又灭了位于今乌克兰的Hermanarich的哥特王国(Gotenreich),并从他们中间产生了所谓“上帝的鞭子”——阿提拉(Attila)。2.对第一位研究游牧帝国并在200多年前(1748年)写有这方面专著的历史学家德金(J·Deguignes)来说,在野蛮的游牧民入侵文明地区这一现象的同时出现两个名字相似就足以证明匈奴和匈是一回事。  相似文献   

19.
中原贫民违反汉禁亡入匈奴地区者大量存在,虽有严刑峻法障塞哨卡亦不能完全阻断。出塞攻略匈奴的中原将士多留没不还,其子孙亲戚仍在中原而生活贫困者都愿意亡出塞外去谋求生存。中原农民赋役负担过于繁重:力役兵徭苛捐杂税几十倍于古,产子3岁须出口钱,连续23年的大面积严重黄河水患及皇帝官吏的无度奢靡敲骨吸髓,致使他们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不少人因饥寒冻饿而死,或至人相食。破产农民流亡就食他乡被诬指为盗贼,并以军兴之法无情镇压。匈奴地区的管理相对宽松。匈奴中有不少来自中原的“秦人”。  相似文献   

20.
匈奴作为秦、汉时期我国北方地区的主要民族,对中华民族的发展和中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有着深远影响。通过对匈奴经济文化类型及其特点的分析可以看出匈奴的核心生产生活资料———马的驯化起源地域与匈奴及其先民的生存地域存在相关性,其使用马种应为蒙古马种系,而蒙古马又是由普氏野马驯化而来。故最后通过研究蒙古马及其野外祖先普氏野马的分布情况,推定出匈奴的起源地域应为蒙古高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