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审判哲学是关于司法审判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并且应当是法哲学的一个部门或者分支,是研究司法审判现象及其关系的学问。从研究对象和内容上看,审判哲学本质上是理念哲学。审判哲学的基本内容包括诉权与审判权两个最核心的范畴,以及争点、规范、主体、行为四个基本范畴。诉权与审判权的准确界定及其关系的合理定位,决定着司法审判的基本走向和运作模式。争点、规范、主体、行为四个基本范畴既具有独立的内涵,又相互联系和作用,构成了整个司法审判过程的主线和纽结,司法审判实际上是主体在规范的基础上,针对争点的行为过程和行为结果诉权与审判权的关系问题是审判哲学的基本问题。司法审判的哲学化需要达到应然、主观、超验等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2.
本文试就当前公证制度研究的几个热点问题作一综述。 一、关于公证机关的性质问题 对于公证机关是什么性质,当前有以下四种观点。 1、公证机关是国家机关。 这种观点认为:公证机关是国家设立的专门办理公证证明的特殊的国家机关。它既不是司法机关,也不是司法行政机关。如果认为说它是司法机关,但它不管审判;如果说它是司法行政机关,可是它没有管理司法行政工作。从国家机构系统上来看,它属于国家行政机关,因为它属于司法行政机关。应当看它是司法行政机关中执行具体职能的具体业务部门,而不是进行司法行政管理的管理部门。它同卫生行政部门所属的医院一样,受一定行政部门的领导,而执行着一定的具体业务。  相似文献   

3.
马锡五审判方式向来被视为革命根据地时期的重要法制传统之一,不过,考诸史实,这一审判方式在当时并未普遍推行,也没有取得后来宣传那样的理想效果,之所以推出这一审判方式,是因为它符合当时引导边区司法工作转向的需要,有助于平衡本地干部与外来干部、党政干部与司法干部之间关系,更是展现边区崭新司法形象的良好范例。边区各地司法干部虽然能认识这一审判方式的优点,但这一审判方式对司法资源的消耗较大,对审判者素质要求相当高,未能得以广泛推行。马锡五审判方式也不是一种全新的创造,其审判与调解相结合、巡回审判与就地审判、群众参与司法等都曾在中共苏区时期或国民政府的司法中出现过。  相似文献   

4.
司法审判总是在社会中进行,不能排除各种社会因素的干扰。社会舆论对司法审判的巨大压力和影响就是突出的一例。以宝马撞人案为个案研究对象,运用系统论方法,对社会舆论作用于司法审判这一社会过程的内在机制进行分析。研究表明,社会舆论与司法审判之间存在着一定的交互作用,也就是说,社会舆论对司法审判有着直接和间接的影响,司法审判对社会舆论具有牵引作用。  相似文献   

5.
随着环境资源审判专门化进程的推进,利益识别不全面、利益形态模糊、利益失衡等问题逐渐显现。与传统审判不同,环境资源审判中生态风险日益中心化,利益关系愈加繁杂,由此带来了利益调控与裁判客观性之间的分歧,利益衡量的功能价值可有效应对这一困境。然而,不可否认,利益衡量本身缺乏统一标准,在我国司法实践中其技术性问题也一直未得到改善。对此不妨在环境资源审判中,通过审判模式转型实现多元利益的同平台呈现,将利益对象类型化,以二元关系为基础,分类归纳、化繁为简,通过递进式方法细化衡量技术、优化衡量理念,结合规制措施提升衡量效能,实现责任的公平分配,进而满足环境资源领域多元利益需求。  相似文献   

6.
作为社会舆论的主要阵地,媒体担负着监督社会工作、引领社会意识、弘扬社会价值的重要使命。媒体舆论监督权的正确行使是保证司法公正、传播法律正义、提高审判质量的重要途径。司法公正的确切实现有赖于媒体的有效监督,媒体可以通过客观的报道有效地引导公众意识和社会舆论,从而更好地行使媒体舆论监督权,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媒体舆论监督权的正确行使,应该落实到客观、到位而不是越位、错位的司法新闻报道立场上。正确处理媒体与司法活动开展的关系,才能维护审判独立的审判原则,才能实现审判独立和传媒自由平衡合理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7.
一直以来,政府俘获理论的研究者认为,行政机关和立法机关容易被利益集团俘获,司法机关则更容易保持中立和公正。但是,在美国,商业利益集团通过向法官输送金钱利益并影响法院判决已经成为不容争议的事实。美国商业利益集团利用其特殊的法律地位和雄厚财力,往往能够对州法院的司法决策产生重要影响。商业利益集团影响司法的法律路径包括:充分筹款为干预司法选举蓄力,塑造公众舆论影响法官连任,作为“法庭之友”影响案件审判结果,联合相关行业协会创造资金避风港。金钱司法的形成必然损害美国司法的公正。在美国目前的法律制度框架下,要破解金钱司法,加强对法官与商业利益集团关系的监督,仍然是一个十分棘手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由于环境案件在法律上和技术上的特殊性,环境审判专门化成为司法体制改革的必然趋势。就我国现实状况而言,环境纠纷与日俱增但诉讼极少且无力救济公民权利,审判机制受到多方因素影响而无法正确审理案件。为了应对环境审判的紧迫形势,我国采取环保法庭的专门化审判模式进行试点,不仅具有法律上的依据,而且体现出诸多的优越性。但作为一种新生的审判机制,环保法庭仍然存在诸多问题亟待完善。当然,环保法庭并不是司法推动环保事业的唯一方式,深入探索设立环保法院或者利用现有专门法院等有益途径,可以进一步实现环境审判专门化的目标。  相似文献   

9.
独任制的扩张适用有其正当性基础,是对审判组织形式独立价值重新认识的结果,也是对司法实践需求的回应。但是修改后的《民事诉讼法》对独任制扩张制度的规定存在适用标准不合理、未建立有效的审判组织转换机制、当事人程序利益保护边界模糊等问题,为了真正实现繁简分流、快慢分道的司法改革效果,应当重新构建符合制度逻辑的适用标准,建立有效的审判组织双向转换机制,充分听取当事人的意见,但是同时也要划清当事人程序利益保护的边界,不应让审判组织的适用受制于当事人的意见。  相似文献   

10.
司法实践中,在司法机关、社会公众等主体需求的推动下,人民法院探索和实践了“要素式”审判方法。与其他审判方法相比,要素式审判本身具有一系列的优势特征,并被全国各地法院不同领域的专业法官所认可并推行。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将人工智能引入司法审判成为当下信息技术与法学交叉结合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研究人工智能技术与要素式审判的有效结合、研发要素式智能审判系统,可以反作用于要素式审判的整体运行,但也要意识到人工智能发展与审判辅助需求都存在“冷”与“热”的平衡问题。要素式审判的理论完善和增加电子卷宗深度应用的系统集成,都成为下一阶段司法实践重要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1.
刑事诉讼的判决书是集中反映审判过程和处理当事人实体问题的载体,笔者积极倡导应将刑事判决书及时而不加修饰地在网上发布,这不仅符合审判公开的原则而且也符合司法公开、公平、公正的理念,"正义不仅应得到实现,而且应当以人们看得见的方式得以实现"刑事判决书关系当事人的重大利益,是高高在上的法律与民众之间最重要的沟通媒介,人们可以通过上网这种现代化的获知信息的便捷方式来了解判决书内容,使得司法更透明,更亲民,也更有利维护司法的权威。针对现在国内判决书现状,判决书上网的必要性及判决书上网的具体操作谈谈看法。  相似文献   

12.
媒体审判是媒体与司法活动的异常互动,产生了多重负面后果。网络时代的社会背景则为这种研究提供了新的场域。然而,在纯粹的理论探讨中,有关媒体审判的概念、范围等基本理论存在较大争议,对此,应将视野从宏大叙事转为个案样本分析。通过对典型个案中媒体审判的发生、发展及变化过程进行深入观察,从而将媒体与审判的关系问题转化为新闻自由与公正审判权的互动问题,进而使媒体与审判之间的冲突能够在法律程序内被讨论,从而为规制媒体审判提供新的研究视野。  相似文献   

13.
[主持人语]近年来,我国司法实践中不断曝光的刑事冤错案严重影响了司法的公信力。公正审判,准确认定案件事实,正确适用法律,切实保障当事人的诉讼权利是树立司法公信力的关键。而要做到这些,重要的是正确认识与科学理顺侦查、公诉与审判之间的关系。我国立法上确立的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和人民法院在刑事诉讼活动中的关系是“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但实践中三者之间往往是配合有余、制约不足,一个案件的侦查证据材料形成后,甚至是“带病”起诉,直至审判,使得公诉和审判的监督制约功能缺失。这种流于形式的“流水线式”的诉讼模式,是酿成刑事冤错案的重要原因。要防止刑事冤错案发生,就要树立科学的刑事司法理念,厘清刑事司法规律,有效配置司法权力,优化侦查、起诉和审判三者之间的关系,“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  相似文献   

14.
被藐视的法官直接对法庭上的藐视行为进行审判是否有违公正,欧洲人权法院从主客观方面确立了检验审判法庭公正性的两种方法。主观的检验方法,即确定某一特定法官在某一特定案件中的个人信念或者利益。如果法官的个人信念或者利益使人对其公正性产生了合理的怀疑,那么公正审判的要求就没有达到满足。主观的检验方法在司法实践中运用起来是非常困难的,在绝大多数案件中采用的都是客观的检验方法。客观的检验方法主要涉及法官和程序中其他相关人员的层级关系或者其他关系,要求法官提供足够的保障来排除有关该方面的任何合理怀疑。这两种检验方法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确保一个公正的审判法庭的存在,确保审判法庭和法官的公正形象不被质疑。  相似文献   

15.
司法对人权保障需要几个环节,即接近司法的机制、程序保障机制、司法环境“净化”机制。民事审判与人权保障是紧密联系的,主要表现为:程序权利、实体权利内在一致,人权的存在是民事审判的前提,民事审判为人权保障提供发展空间。当前民事审判中人权保障还存在不尽人意之处,如法院内外不适当的引导,司法权威和法官胆略不足,制度障碍造成人权保障失衡,观念错位导致民事权益保障不力等等。因此,需从推动民事审判改革、提高法官司法能力等方面加以完善。  相似文献   

16.
我国现行法律规定的审判独立制度 ,是指人民法院作为一个整体的独立 ,而不是法官个人的独立 ,这种制度不利于司法公正的实现。实行法院独立审判制的同时 ,更应强调法官独立审判 ,以保证审判公正。建立法官独立审判制要解决好两方面问题 ,一是保持独立与监督制约的合理平衡 ,防止司法擅断 ;二是法官独立的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17.
“媒体审判”这一现象已遭到司法界人士的口诛笔伐.法律工作者痛恨传媒,认为其影响司法的独立审判,认为其对神圣的法律进行亵渎.不管怎样,传媒的力量是不容轻视的,民众对社会最直接的感知就是来自媒体.但司法公正也不是那么轻易就能被媒体绑架的.作为一个时代的发音人,媒体人是不该禁受如此多的责难与非议.传媒与司法应该逐步形成一个相互平行独立,互助互益的运营模式,司法界应该通过传媒的力量,达到普法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我国司法体制在领导机制、监督机制、运行机制和人事制度等方面均存在一定的问题 ,在依法治国进程中 ,必须对我国的司法体制进行改革。要改革司法机关的双重领导体制实行垂直领导 ,制定政党法和监督法 ,加强权力机关的监督和新闻舆论的监督 ,强化审判管理、庭审功能及法官职责 ,对审判委员会制度进行革新 ,完善检察院的监督职能 ,创新人事制度。  相似文献   

19.
保护合同相关当事人的利益是合同法的宗旨和目的,合同效力是实现司法救济的金钥匙。无效合同制度的建立是解决合同效力的基础。当前无效合同制度存在的利弊与缺陷,审判实务法理依据的不足,亟待无效合同制度的立法。这既要从合同法法理上研究也要在合同纠纷审判实践中找对策。  相似文献   

20.
人民陪审制度之否定之否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陪审制度是国家审判机关吸收普通公民参与法庭审判案件的一种司法制度,它以其蕴涵和体现的司法公正价值而受到许多国家的青睐.我国人民陪审制度由于立法的演变、司法制度本身的缺陷等原因,其功能并未真正发挥,而且在适用过程中出现许多问题,致使学界对该制度存在的必要性产生诸多争议.陪审制出现的"陪而不审"既不能孤立看待,也不能一概判定陪审案件都是"陪而不审";陪审制度其功能和价值就在于追求与体现司法民主和司法公正;它既是我国宪法原则"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具体体现,又是审判独立、司法廉洁和降低司法成本的保障.因此,对人民陪审制的科学态度应是坚持、改革和完善而不是否定、废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