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江 泽民 “以 德 治国 ”思 想 的核 心是 :法制 建设 与 道德 建设 结 合,依 法治 国与 以 德治 国结 合 。“以 德 治国 ”思想 的现 实意 义十分 深远 :是 进一 步 贯彻 实施 依法 治 国的 需 要;是 促 进国 民经 济健 康 持续 快 速发 展的 需要 ;是 我国 迎 接经 济 全球 化挑 战的 需要;是肃 清传 统腐 朽 愚昧 思 想和 小农 意 识影 响、弘扬 艰苦 奋 斗、勤俭 奉献 优良 传 统风 尚 的需 要。江泽 民“以德 治 国”思 想 ,是对 邓小平 “两 个文 明”建设 思 想的 坚持 、继 承 和发 展,是党 的依 法 治国 思想 的 丰富 拓展 。  相似文献   

2.
释“圣”     
一古代统治者把智、仁、圣、义、忠、和叫作人的“六德”,视为封建社会的伦理道德规范,而“六德”之中,“仁”是最重要的为人之道,而“圣”则是做人的最高标准。子贡问孔子:“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孔子回答说:“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尧、舜这两位传说中的上古帝王,是孔子  相似文献   

3.
古诗文中“互文”举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互文”是古人写作中常用的一种修辞手法,后来成了训诂学上的专门名词,因而是古诗文注释中经常碰到的术语。过去训诂学家遇到前人诗文中疑难词句,觉得只从一句话本身去索解而显得窒碍难通或文义不周备时,常改从上下文或相对的两句话来考察它们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的关系,把彼此结合起来,参互见义,而获得圆满的解决。如《荀子·王霸》中“国危则无乐君,国安是无忧民”二句,如果囿于文词直译直解,从文义看似乎是不完备的。试想国家危亡,固无乐君,何尝有乐民?国家安定,固无忧民,何尝有忧君?可见原意应是:国危则无乐君乐民,国安则无忧民忧君。这就是互文。  相似文献   

4.
《通诂》乃清人李调元所作。此书何以名“通诂”呢?作者在序中说:“诂史通所难通之语也。”意思是:训释古籍,解释难以解释的词语。因作者“立言必简而该,随手便阅;注疏必雅而典,触目不烦”,故有些训释亦甚费解。今拾其要者,巯义释疑,见其一隅.  相似文献   

5.
《诗经》桧风中《隰有苌楚》一诗,本来是一首男女对唱、热情洋溢的恋歌,但长期以来却一直被误解,说它是一首情调低沉的政治疾刺诗。《毛诗序》说:“《隰有苌楚》疾恣也。国人疾其君主淫恣,而思无情欲者也。”汉郑玄从诗序而笺释序义,未表异议。唐孔颖达《毛诗正义》更引申《诗序》谓:“作《隰有苌楚》诗者,主疾恣也。桧国之人疾其君之淫邪,恣极其情欲而不为君人之度,故思乐见无情欲者。”(《诗  相似文献   

6.
二十世纪初年,在一些爱国的仁人志士的诗文中,常有如此诚挚而又深沉的呼唤:“国魂乎!盍归来乎!”“吾中国国民之魂安在乎?”“中国之魂安在乎?”所谓国魂,亦称国民精神,即以后人们所热心讨论的国民性。当年梁启超曾对此词加以诠释:“凡一国之能立于世界,必有其国民独具之特质,上自道德法律,下至风俗习惯,文学艺术,皆有一种独立之精神。”(《新民说》)  相似文献   

7.
《墨子·耕柱》中有一段文字,记述墨子同楚国鲁阳文君的对话,墨子问:“今有人于此,牛羊刍豢,雍人但割而和之,食之不可胜食也;见人之作饼,则还然窃之,曰:‘舍余食。’不知甘肥(“甘肥”原作“日月”,张纯一从曹本改)安不足乎?其有窃疾乎?”接下鲁阳文君答:“有窃疾也。”这里的“安”字,《墨子集解》的撰者认为  相似文献   

8.
古人有云:“物类之起,必有所始:荣辱之来, 必象其德。”每个社会,每个国家、每个民族、都有明辨是非的标准,都有评判美丑的准绳。荣辱观古已有之,荣辱心人皆有之。“仁,义、礼、智、信、忠, 孝、悌、忍、勇”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操守。因为如此,所以,才会有知国破而沉汨罗江的屈原,才会有先忧后乐于天下的范仲淹。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  相似文献   

9.
一《礼记·坊记》:"子言之:君子之道,辟则坊与?坊民之所不足者也。大为之坊,民犹逾之,故君子礼以坊德,刑以坊淫,命以坊欲。"疏谓:"大设其坊坊之,而人犹尚逾越犯躐,况不坊乎?‘故君子礼以坊德’者,由民逾德,故人君设礼以坊民  相似文献   

10.
《左传·僖公三十三年》所记述的“殽之战”一段文字,是历来传诵的名篇,古今文选选之者甚众。然而,其中栾枝所说的“其为死君乎”一语,却是一个十分难解的句子。所以,从古至今,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今不揣愚陋,试将各种说法作一番辨正,以期获得正确的理解。若有谬误,尚析方家指正。为了便于理解,我们先将此段文字较完整地抄录于此:晋原轸日:“秦违蹇叔,而以贪勤民,天奉我也。奉不可失,敌不可纵。纵敌患生,违天不样。必伐秦师!”栾枝日:“未报秦施而伐其师,其为死君乎?”先轸日:“秦不哀吾丧而伐吾同姓,秦则无礼,何施之为?吾闻之:‘一日纵敌,数世之患也。’谋及子孙,可谓死君乎?”  相似文献   

11.
人文学院彭忠德副教授《也说“民可使由之章”》一文(载《光明日报》2000年5月16日理论版)根据《郭店楚墓竹简·遵德义》之“民可使道之而不可使智之民可道也而不可强也”对上句作出全新的解释。《遵德义》全文强调要用“礼、乐”等德去引导民众,因此,竹简此句标点作:“民,可使道之,而不可使智(知)之;民,可道也,而不可强也。”于是《泰伯》章“使由”句标点宜作:“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其意则为:“孔子说:对于民众,应该用(礼乐之德)引导他们,不应该用(德)强制他们。”不久,彭忠德又发表《完整理解〈遵…  相似文献   

12.
余贤群 《21世纪》2000,(5):36-36
北宋著名思想家李觏在其《李觏集》中有言:“吏之于民必相知心,然后治也,吏知民心则明,明 则政平矣;民知 吏心则信,信则 吏行矣。”为官 理政,一方面要 体察“民心”,另 一方面要使老 百姓理解“吏 心”。当官的必 须首先理解“民 心”,老百姓才 会理解“吏心”。 只有这样,才能 形成干群关系 的良性互动,从 而吏明政平,民 信令行。 对于“官” 与“民”的关系, 在古今中外的 诸多典籍中已 论述得相当清 楚。如贾谊鉴于 亡秦教训提出: “闻之于政也,民 无不为命也。国 以为命,君以为 命,吏以为 命……闻之于 政也,民无不…  相似文献   

13.
李翔 《金陵瞭望》2010,(3):51-52
《论语·季氏》中记载着孔子的这样一段话:“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这“九思”讲的都是做人的道理.是道德修养问题。古往今来,为官“不患无位,而患德之不修”.“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在当今社会.为官者首要学会做人,廉洁从政,洁身自好.  相似文献   

14.
索藑茅以莛■兮,命灵氛为余占之.曰;“两美其必合兮,孰信修而慕之?思九州之博大兮,岂惟是其有女?”曰:“勉远逝而无狐疑兮,孰求美而释女?何所独无芳草兮?尔何怀乎故宇?”世幽昧以眩曜兮,孰云察余之善恶?民好恶其不同兮,惟此党人其独异.户服艾以盈要兮,谓幽兰其不可佩.览察草木其犹未得兮,岂珵美之能当?苏粪壤以充帏兮,谓申椒其不芳.  相似文献   

15.
根据帛书《要》篇,“观其德义”是孔子易学的核心观点之一,孔子并由.此将《周易》由卜筮之书转变为德义之书.“德义”为析言,在帛书《易传》中有多层含义.孔子“观其德义”的目的,是在“巫史《易》”之上建立起“君子《易》”的传统.这个“君子《易》”,在追求道德性认知和成就的同时,还积极地吸纳了阴阳哲学的观念;而阴阳哲学反过来为其提供了广阔的宇宙论背景和深度.在《要》篇中,卦爻辞是孔子“观其德义”的出发点及阐释的重心,由此亦与“巫史《易》”的解说进路区别开来.此外,君子“观其德义”还包含了“成德于己”和“施教于民”两个方面,前者以“君子”为理想人格,后者需要统治者保持谦谨之德.  相似文献   

16.
商以前君权合法性的根源在于“帝” ,但也存在君为民设的观念 ;“帝”与民是通过君来沟通的。至周“帝”的权威性动摇 ,产生了“民之所欲 ,天必从之”的观念 ,以民为基础把天帝、君、民联系起来。在君权的传承上 ,商代早中期虽有嫡庶之分 ,但嫡长子继承制并未确立 ;商代末期嫡庶之分才清晰起来 ;周人严格实行嫡庶之分。随着商周社会的剧烈变动 ,君权统治由外在对天帝的依赖走向内在的道德自律  相似文献   

17.
《离骚》云:“指九天以为正兮,夫唯灵脩之故也。”又云:“余既不难夫离别兮,伤灵脩之数化。”又云:“怨灵脩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灵脩”一词,《离骚》中凡三见。王逸注谓:“灵,神也;远也。能神明远见者,君德也,故以谕君。”(《楚辞章句》)朱熹的说法同王逸基本相似:“灵脩,言其有明智而善修饰,盖妇悦其夫之称,亦耗词以寓意于君也。”(《楚辞集注》)清代楚辞研究者亦认为:“灵,善也;脩,长也。称君为灵脩者,祝其所为善而国祚长也。”(王夫之:《楚辞通释》)“灵脩者,大夫颂其君之词,即借以为称其君之词。”(王邦采:《离骚汇  相似文献   

18.
【原文】大夫曰:“家人有宝器,尚函匣而藏之,况人主之山海乎?夫权利之处,必在深山穷泽之中,非豪民不能通其利。异时盐铁未笼,布衣有朐邴,人君有吴王,皆盐铁初议也。吴王专山泽之饶,薄赋其民,赈赡穷乏,以成私威。私威积而逆节之心作。夫不蚤绝其源而忧其末,若决吕梁,沛然,其所伤必多矣。太公曰:‘一家害百家,百家害诸侯,诸侯害天下,王法禁之。’今放民于权利,罢盐铁以资暴强,  相似文献   

19.
“进亦忧,退亦忧”在范仲淹的情感世界中,最突出的是一个“忧”字。看他在《岳阳楼记》写道:“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欤!”一连六个“忧”,借楼抒怀,道出了自己那鲜明的忧乐观。  相似文献   

20.
生活于汉高祖刘邦至汉文帝刘恒时代的贾谊,面对楚汉战争结束、刘邦称帝之时的一片荒凉残破的社会景象,着力思考和解决如何恢复封建统治秩序、发展封建经济、巩固西汉政权统治等问题,从而产生并形成了著名的民本思想.本文试图探讨一下丧谊民本思想的内容、渊源及其对前人的发展.一所谓“民”,在三代、秦汉文献中,一般指以农业劳动为生的被压迫阶级.所以,“民本”思想就是以这类“民”为国家社稷之根本的思想.它是就君依附于民、民制约君的相互关系而提出来的,其中主要强调民对君的制约.贾谊认为。‘万物变化,固无休息”,且“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