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编辑工作的性质决定了作者对编辑的重要性。首先,编辑应该尊重作者的作品,做到及时退稿和艺术性退稿;其次,编辑应该尊重作者的人格,做到平等对待作者,不利用作者和团结作者。  相似文献   

2.
“电影作者论”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按照特吕弗的说法,提出"电影作者",就是为了强化导演个性,把导演个人的理念与设想带进影片之中。"电影作者论"随着新浪潮电影运动的兴起与发展而得到扩展。在其后的传播过程中,"电影作者论"成为了一种电影的批评方法或策略;又成为了一种新的电影理论;嗣后更成为了一种电影历史研究的新角度。但将"电影作者"当作导演是电影单一作者的等同概念,同样遭到了理论界的质疑。"电影作者论"自被提出开始,始终是从其与文学作者的相比较中来展开概念和含义阐释的,并没有认识到"作者论"对电影的这种历史性意义,因而带来了一些负面的效果。显然,"电影作者论"的真正含意与意义一直未被发掘出来,甚至出现歧义。"电影作者论"表面上将电影导演视同为文学的作者,其背后揭示的却是对电影性的确认:电影作为一种技术的发明,从娱乐的"玩意儿"到叙事的艺术,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经过近60年的历程,才使发明电影的人类真正认识到电影的本体特性,将电影真正从西方以文字阅读为中心的传统中彻底解放出来,还电影的影像本位意义。  相似文献   

3.
“作者已死”和“作者不死”就其各自的观点来说,在不同层面都有可取之处,在它们自身所处的语境中均有其积极意义,但若将两种立场推向极致,就都容易导致对文本阐释的偏颇。事实上,作者与作品不论在理论上还是在批评实践中都可被视为两个互为伴随关系的文本。作者与作品这两个文本,自生成以后便各自在周围形成了自身的解读和阐释的语境,作者与作品之间有一种既相互呼应又相互平行的关系。“作者已死”与“作者不死”看似不可调和,实际上反映了作者与作品这两个“文本”之间的辩证关系。作为一对互为伴随关系的文本,“作品文本”的解读和阐释受到作者和其他伴随文本的影响,而“作者文本”自身的生成和评判则受到作品和文学史的制约。作者与作品之间的关系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层次、多方面的。  相似文献   

4.
告作者朋友     
本刊是一份严肃的学术刊物,一贯坚持“学术,学者之学术;观点,学者之观点”的务本精神,真诚与以学术为事业的朋友结缘,欢迎您加入我们的队伍,我们将秉承。支持真正学者研究,发展中国学术事业’的理念,以快速和重大力度为您的学术作品出版与传播服务。  相似文献   

5.
告作者朋友     
本刊是一份严肃的学术刊物,一贯坚持“学术,学者之学术;观点,学者之观点”的务本精神,真诚与以学术为事业的朋友结缘,欢迎您加入我们的队伍,我们将秉承“支持真正学者研究,发展中国学术事业”的理念,以快速和重大力度为您的学术作品出版与传播服务。  相似文献   

6.
告作者朋友     
本刊是一份严肃的学术刊物,一贯坚持“学术,学者之学术;观点,学者之观点”的务本精神,真诚与以学术为事业的朋友结缘,欢迎您加入我们的队伍,我们将秉承。支持真正学者研究,发展中国学术事业。的理念,以快速和重大力度为您的学术作品出版与传播服务。  相似文献   

7.
告作者朋友     
·本刊是一份严肃的学术刊物,一贯坚持“学术,学者之学术;观点,学者之观点”的务本精神,真诚与以学术为事业的朋友结缘,欢迎您加入我们的队伍,我们将秉承“支持真正学者研究,发展中国学术事业”的理念,以快速和重大力度为您的学术作品出版与传播服务。  相似文献   

8.
鉴于叙事学界对叙述交流过程的不同建构,首先分析了"隐含作者"的定义衍变,然后建议用"第二作者"指称创作环节中作者的第二自我,把原来的"隐含作者"纳入阐释环节,用来指称读者建构出来的作者形象。通过对概念的整理,一副双向叙述交流示意图形成了,它不仅突出了作者的作用,也强调了读者的地位和文本的交流媒介属性。  相似文献   

9.
在罗兰·巴特提出著名的“作者之死”的观念之后,作者的主宰地位被颠覆,文本恢复了自由,获得了独立的地位。但是,作者之死,不是将阐释的自由完全交给读者,而是交给文本本身,读者跟作者一样,只是一个吐露的场所,一个接纳物,真正的自由还是交给了文本自身。巴特追求的是一个自由的阐释空间,一个立体的多元的文本生产空间。  相似文献   

10.
何为“隐含作者”?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隐含作者"是韦恩·布思在《小说修辞学》(1961)中提出来的一个重要理论概念。四十多年来,这一概念在国际叙事研究界被广为阐发应用,产生了很大影响。这一貌似简单的概念,实际上既涉及作者的编码又涉及读者的解码,涵盖了作者与读者的交流,然而西方学界却对之加以"单向"的理解,这引起了不少争论和混乱。西方学界的误解又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布思本人在近作中对这一概念自相矛盾的论述。本文追根溯源,阐明这一概念的实质内涵,探讨其在历史上不同走向的变义,旨在纠正误解,梳理混乱,以便更清晰地看到其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并更准确地把握作者、文本与读者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作者问题始终是小说叙事理论中的核心问题.作者对作品是否承担责任?它是如何介入作品并影响其读者的?作者是否应该在作品中表露其观点和价值立场?作者的"退出"和"死亡",其背后的社会和文化意义是什么?"模范作者"和"经验作者"到底是什么关系?所有这一系列问题,不仅仅在所谓的"叙事学"范围内引发巨大的争论,也涉及到我们对于写作的基本态度.事实上,不管在什么类型的小说中,作者从未退出,它始终是一个幽灵,期待着读者的发现;而被20世纪文学理论所贬损的那个"经验作者",则始终在作品背后扮演着至为重要的角色.  相似文献   

12.
"金瓶梅"作者为何署名为"兰陵笑笑生"?本文从作品所反映的方言、阅历、生活环境、文化氛围、创作时间、笔力及"金瓶梅"稿本的流传经过等方面考证,认为"金瓶梅"的作者应为明"后七子"领袖李攀龙。  相似文献   

13.
论小说作者与隐含作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布斯等学者提出的“隐含作者”的概念有否定作者介入小说的倾向。事实上,真实作者是小说中的客观存在,是在作者与读者的精神交流中具有主宰意义的因素,因此,不能用隐含作者取代、否定真实的作者。  相似文献   

14.
积学以储宝     
著名诗人臧克家说,写作,须勤学苦练,多读多想,向中外著名作家的作品借鉴、学习,即所谓“积学以储宝”。再高的天才,不学.决无成。古今中外有成就的学者、作家.可以作为我们的模范。  相似文献   

15.
让人非我弱     
沈从文先生的墓碑后面有张允和(沈从文夫人张兆和的二姐)撰写的碑文,“不折不从,星斗其文,亦慈亦让,赤子其人”。简短的十六个字,概括了这位著名作家、学者一生的为人。每句后一字组成的“从文让人”,也可以说是他性格的一个重要方面。让人,忍让,让他享年八十有六的高寿,让他由作家转为学者,成就大事业,而享誉中外。  相似文献   

16.
积学以储宝     
著名诗人臧克家说,写作,须勤学苦练.多读多想.向中外著名作家的作品借鉴、学习即所谓“积学以储宝”。再高的天才,不学,决无成。古今中外有成就的学者、作家,可以作为我们的模范。  相似文献   

17.
让人非我弱     
沈从文先生的墓碑后面有张允和(沈从文夫人张兆和的二姐)撰写的碑文,“不折不从,星斗其文,亦慈亦让。赤子其人”。简短的16个字,概括了这位著名作家、学者一生的为人。每句后一字组成的“从文让人”,也可以说是他性格的一个重要方面。让人,忍让,让他享年八十有六的高寿,让他由作家转为学者,成就大事业,而享誉中外。  相似文献   

18.
《东方论坛》2004,(5):F002-F002
季羡林先生(1911-),山东省清平县(今临清市)人,是当代著名的人文学者、语言学家和梵文学者,曾任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等多项职务。  相似文献   

19.
周慧虹 《山西老年》2010,(11):48-48
学者张颐武谈自己的读书生活时提到,读书需要读两头:一头是经得住考验的经典;一头是最新的书。他认为,经典让你了解大师们如何思考,最新的书让你了解同代人如何思考,两者对于  相似文献   

20.
主体命运的跌宕起伏决定了作者身份的微妙而细致的演绎与变迁.主体地位的持续提升凸显出了作者的鲜明、生动的在场,而对主体的隐忧又导致作者概念呈现出矛盾、分裂的总体面貌.与此同时,正如主体不可能彻头彻尾地全然隐没,作者在“死亡”的表象下同样以丰富多样的方式践履着自己难以抹杀的存在.在当代语境下,作者虽然失去了浪漫主义时期“范式”的权威地位,但却获得了一种多元化的“建构”的表现形态,从而由多个向度参与到了文学理论乃至整个文化生活的进程之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