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胡慧敏 《社区》2011,(13):33
"365救助"模式是山东省济南市槐荫区南辛街道办事处探索的新型救助体系。"365救助",即365天天天开展救助。该模式还提出了3个100%的救助目标,即辖区所有困难家庭的情况100%掌握、100%得到分类救助、100%实行跟踪服务。  相似文献   

2.
中国传统的社会救助有悠久历史,整体上是一种“伦理救助”模式。儒家以性善论为主流的人性思想和以忧患意识为核心的道德心理,构成了传统社会救助的伦理道德基础。儒家以“仁”、“德”为核心的人道主义思想,“以民为本”的政治伦理思想,“均平”的差等分配伦理思想,构成传统社会救助伦理思想的主要内容。道家“无为”的政治伦理和“贵生”的生命伦理思想,以及佛教的慈悲精神,构成传统社会救助伦理思想的重要补充。传统社会救助伦理思想是构建我国现代社会救助制度.推动和谐社会建设的宝贵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3.
针对新型城镇化拆迁安置区占地面积广、居住人口密集、管理难度大等特点,江苏靖江新桥镇创设了“365”模式。实地调研发现,该模式利用区块链技术特点,对居民进行计分化、网格化、奖励化的管理,有效解决了居民参与度低,公共意识淡薄等问题,并借助区块链理念完成了信息流向资金流的转化,保障了模式的可持续发展,实现了拆迁安置区居民的“共建、共治、共享”。“365”模式是将区块链理念应用于拆迁安置区治理的成功实践,有效解决了拆迁安置区治理中的基本矛盾,给全国相似拆迁安置区的治理模式创新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4.
艾滋病及其所带来的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内地在艾滋病患者救助方面的工作模式也逐渐显现出不足:政府重预防、轻救助;机构救助缺乏规范性、系统性;学界研究重理论、轻实务救助论证;媒体宣传不到位。香港艾滋病患者机构救助工作模式效果良好。社工、护士、物理治疗师、筹募团队“四位一体”密切合作,以艾滋病患者为中心,提供生活、心理、危机干预和个人发展等全方位的服务,这些实践经验为内地的相关工作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5.
农村医疗救助自2003年开展以来,对农村贫困人口提供了极大的帮助,最大程度上杜绝了“因病返贫”、“因病致贫”现象的发生,但是实施和管理效率如何取决于制度自身及配套项目的实施和管理水平.通过对比民政部门人员和农村居民发现二者在农村医疗救助及其配套项目的选择存在差异性,同时资金来源的不同模式也会对决策方式、项目的形式等方面产生影响.研究显示,民政部门人员和医疗救助对象对农村医疗救助项目的实施效果评价高于一般村民,医疗救助的不同资金来源模式之间存在显著差异,需拓宽资金来源渠道.  相似文献   

6.
“问题视角”下的残疾人事业注重对残疾人进行生活救助.新时期要发展残疾人事业,提高残疾人福利,必须实现由“问题视角”向“优势视角”的理念转换,以及由“生活救助”向“就业支持”的方式转变.因此,我们在考察“问题视角”下残疾人事业发展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引入全新的“优势视角”,提出新视角下实现残疾人福利的路径:即通过构建残疾人就业支持体系,发挥其自身优势与资源,实现从救助依赖到福利的共建共享.  相似文献   

7.
伴随着社会主义建设与现代化进程,中国社会救助制度的内涵在不断拓展变迁,其发展大体经历了传统的救灾救济阶段、以城市反贫困为主的改革阶段和城乡统筹、逐步定型规范的阶段。在社会救助制度发展演进的过程中,制度名称从“救济”转为“救助”,制度内容从单一生活救助向综合救助过渡,获得救助从接受恩惠转为公民权利.提供救助从道义扶助转为政府责任,这些均意味着制度的精神动力和道德基础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即从仁慈逐步迈上了正义之路。然而,目前制度的发展完善还任重道远,但可以肯定的是正义作为中国现代社会救助制度的道德根基和精神动力的终极目标是不会改变的。  相似文献   

8.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转型,城市出现一个问题,即城市困难群众。这些群众由于各种原因陷入生活的困境,如何对城市困难群众进行社会救助,考验着基层政府的治理能力。以合肥市瑶海区S街道为例,研究城市困难群众的社会救助模式。下一步还要在基于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的基础上,对社会救助模式进行创新。  相似文献   

9.
社会救助与“互联网+”的融合是推动社会救助工作现代化的重要载体。“互联网+”社会救助主要依托互联网信息技术的优势,以成本低、网络化、互动灵活性强等优势创新社会救助服务方式,实现社会救助的多元化、社会化、精准化和高效率。社会救助制度从应急化范式到民生共享范式的演进过程中,“互联网+”社会救助助力社会救助对象精准化识别、救助信息跨部门共享、社会救助主体多元化、社会救助整体性治理,为构建社会救助的民生共享范式提供了技术支持和实现载体。然而,“互联网+”社会救助在发展中面临信息弱势群体、共享壁垒、信息安全及准入机制等需求表达、管理与协作、技术、资源等现实困境。因此,应更新社会救助理念,改进贫困识别机制,拓宽需求表达渠道;破除制度碎片化运行,优化社会救助资源合理配置,实现救助的制度整合;提升社会救助政策目标,完善社会救助的法律法规体系;搭建信息资源共享平台,构建社会救助主体多元协同和网络服务机制,促进“互联网+”社会救助新发展,实现社会救助工作的整体性协同治理,推动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的新格局。  相似文献   

10.
通过梳理现行中央和地方政府的社会救助政策,归纳现有政策中存在的“负激励”风险,主要包括:救助资格认定方式单一,救助权责界定模糊,就业扶持与激励力度不足,专项救助瞄准偏差与救助待遇简单叠加。这导致相当一部分适龄劳力的受助者缺乏主动摆脱贫困、积极再就业的意愿。防范社会救助政策的“负激励”风险,关键在于努力实现从给钱给物型的被动型、生存型救助保障,转向注重能力建设、提升自我发展的综合型社会救助。应该建立“支出型贫困”救助,明确实行分类救助,准确定位各救助项目功能,实现救助权责统一,加大就业援助与政策激励,激发受助者再就业主动性,强化“能力援助”,提升自我脱贫能力等。  相似文献   

11.
《社区》2002,(19):55-56
近年来,上海市在工作实践中不断探索,逐步统一了各级民政系统干部思想,明确了以社区建设为载体,推进民政事业发展的思路。同时,选择了与老百姓密切相关的五项重点工作,即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区服务、社团管理和社会事务作为切入点,推进“五社进社”,构筑了新形势下城市“大民政”工作格局,初步形成“两个体系、三个平台”。一、推进社会救助进社区,构建统一完善的社区保障体系。上海市从维护社会稳定的高度出发,以社区为载体,积极探索社会救助保障的新机制。一是利用社区的综合优势,在全市所有街道、乡镇建立了社会救助管理所,在居(村)委…  相似文献   

12.
以社会保障的实质性公平为基准,农村低保政策“走样”的机理在于:配额制主导的“社区瞄准”偏差和社会救助政策捆绑执行形成的福利叠加。基层政府以正式行政结构替代“简约治理”模式的整体性治理,有助于为低保审核提供统一标准,实现行政辖区范围内的程序性公平,但修正政策“走样”的中心工作机制因缺乏可持续性而无法维系社会有效性。为实现精准施保,社会救助制度的改革方向需要建立低保政策与专项社会救助政策之间的分类衔接机制,科学合理发挥村级组织的协助功能。  相似文献   

13.
我国现行生存型社会救助制度已经无法顺应“后小康时代”农村贫困形式变化的需要、无法满足社会救助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无力助推乡村振兴的实施,迫切需要进一步的调整和优化。基于发展型社会政策的视角,“后小康时代”我国社会救助制度应该向积极和发展型社会救助制度转变:价值理念上,从消极被动的事后补救转向积极主动的事前预防;制度目标上,由满足贫困群体低层次需求转向兼顾高层次需求;救助主体上,从政府主导转向多元参与;救助对象上,从政策受益者向政策边缘人延伸;救助方式上,从“授人以鱼”到“授人以渔”;救助体系上,由“碎片化”到“整体化”。转变。  相似文献   

14.
随着船舶无人化趋势的发展,无人船的“无人”特征对海难救助的法律义务及责任承担产生一定的影响。无人船在海难救助方面可能面临法定救助义务和人道主义救助义务的约束,但在救生设备的配置、救助主体的定位及参与搜救的能力方面,由无人船承担海难救助义务在国际条约上仍存在适用上的障碍。“无人在船”和“救援能力不足”两方面的障碍并非无人船免去救助义务的抗辩理由,且无人船未来的发展趋势及救助优势决定其具有承担救助义务的必然性。未来法律规范应当在救助义务主体认定、救助措施选择、救助条件判定及救助责任限制四个方面进行相应调整和修改,以期为无人船承担海难救助义务提供完备协调的框架。  相似文献   

15.
大学生失业问题对社会的压力逐年增大。大学生失业不同于一般群体的失业,他们是一种高知识、高成本、高预期、高动能群体的失业,因此,产生的社会效应也不同。同时,他们又没有一般失业群体的职业经历,在纳入现行的保障体制中时,存在制度障碍。学者们提出了“一般救济说”“特殊救助说”“失业保险说”“社会津贴说”,等等。相较而言,建立大学生失业救助津贴制度比较符合我国现实状况,失业救助津贴应划分出不同的标准,即就业促进标准和生活补助标准,资金来源从财政拨付中解决,中央和地方应采取分担制。  相似文献   

16.
暖暖 《社区》2014,(15):59-59
目前,美国65岁以上人口约占总人口的13%。为解决养老问题,美国探索出“三条腿板觉”,即政府主导的社会保障体系、退休金体系、个人资产收益式养老保障体系。国际普遍认为,与“极左”的福利国家模式相比,美国模式更有效率;与“极右”的完全积累模式相比,美国模式则更稳健。  相似文献   

17.
农村社会救助不仅是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中的政策性举措,而且是改善农村民生、维护社会公平的基础性安排。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来,农村社会救助政策先后经历了探索阶段、缓滞阶段、改革阶段、发展阶段和完善阶段,已形成较为科学完备的政策体系,并呈现出四个方面的特点,即政策顶层设计从粗犷走向精细、政策实施主体由单一走向多元、政策目标从生存型走向发展型、政策格局从城乡二元分割走向城乡一体化。中国农村社会救助政策运行取得的主要成就在于:实现了政策制定理念与时俱进、促进了新旧政策整体转型、维护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推动了救助机制不断完善;从中概括的基本经验有:坚持救助政策与经济体制相适应、注重救助主体多元化、突出救助政策综合性、强调“输血”与“造血”并举。从现实出发,农村社会救助政策运行中存在着救助资源短缺、相关法律欠缺、基层力量薄弱、信息化程度低等问题,迫切需要稳定救助资源供给、推进法制化进程、增强基层执行力、促进信息化建设,以不断提高农村社会救助成效,保障困难农民共享美好生活。  相似文献   

18.
廉书义 《社区》2003,(24):23-23
青岛市市南区以维护弱势群体的生存权、发展权为出发点,以应保尽保、应保必保为标准,实施“阳光救助工程”,通过建立低保双向申请监督制、成立“低保公益服务队”、开辟“阳光救助求职窗口”、发放服务对象“连心卡”、规范低保评估体系和审批程序、实施承诺服务等措施,完善了以政策救助、社会互助、精神救助、就业援助为主要内容的最低生活保障体系,构筑起社会救助的立体网络,有效地保障了全区困难居民的基本生活权益。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二三十年代民间社会力量不同程度地担负着社会救助的重任,成为国家治理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在参与建构社会救助事业活动中,民间社会组织的救助活动旨在救助弱势群体,维护既有社会的政制及社会秩序,协助国家渡过困境;而国家也正是借助民间社会组织的强大力量,协助其开展对弱势群体的救助,从而实现社会秩序的稳定,维护其统治地位.在中国社会救助事业这一“公共领域”内,国家与社会的关系是具有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与近代色彩的双重特征,是一种中国本土化的关系,它不具有西方社会中公民社会怀疑国家权威、制衡国家的自由主义模式,而更多体现的是公民社会的国家主义模式.  相似文献   

20.
《镇江社会科学》2007,(5):56-57
2003年8月1日收容遣送制度被废止,取而代之的是国务院颁布的《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管理办法》。救助管理站目前的职能是负责救助那些自身无力解决食宿、无亲友投靠、不享受城市“低保”和农村“五保”、正在城市流浪乞讨度日的人员。救助原则是自愿求助、无偿救助。随着时间的推移,四年来的救助实践让救助政策越来越深入民心,不少困难群众得到了及时的帮助,解决了一时之难,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以人为本、为民解困”的救助理念。但是在救助过程中,也有一部分人混迹于困难群众之中骗取救助,还有的则好逸恶劳以乞讨为生,不愿接受救助,怎样才能让国家资金安全有效地用于救助困难群众,又能让职业乞丐改变陋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