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我们经常会听见一些词例如“刻苦学习”、“苦读”等来形容读书之苦。其实我认为应该是“读书之苦是源.读书之乐是泉”。  相似文献   

2.
叶履森 《社区》2014,(17):5-5
古往今来,或许是因为读书人多,所以做有关读书文章的人也多。谈到读书,有人称其乐,如古人所说的“一卷陶然”,而“红袖添香夜读书”简直就是一种浪漫了,如钱谦益、王闽运等皆是;也有人称其苦,如称读书为“苦读”或“十年寒窗”。宋人黄庭坚称读书既不言苦,也不言乐,说是“人不读书则尘俗生其间,照镜则面目可憎,对人则语言无味”。他的意思是说读书是人生的一种需要,譬如人需要吃饭穿衣一样,是须臾不可离的事体。  相似文献   

3.
诵读法是传统的读书方法之一。书声琅琅,“口舌成疮”.反映了古人读书的认真,刻苦;“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操千曲然后知音,观千剑然后识器”,“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说明了古人早就懂得多读熟读的意义.也道出了诵读文章的重要。  相似文献   

4.
读书苦乐     
读书钻研学问,当然得下苦功夫。为应考试、为写论文、为求学位.大概都得苦读。陶渊明好读书。如果他生于当今之世,要去考大学或考研究院或考什么“托福儿”,难免会有些困难吧?我只愁他政治经济学不能及格呢.这还不是因为他“不求甚解”,  相似文献   

5.
据雍正硃批谕旨四十七册“刘于义、雍正二年九月九日条”,刘于义奏称:“山右积习,重利之念,甚于重名。子弟俊秀者多入贸易一途,至中材以下,方使之读书应试。”雍正帝的硃批是:“山右大约商贾居首,其次者犹肯力农,再次者入营伍,最下者方令读书应试,朕所悉知。”读书求仕,金榜题名,是读书人梦寐以求的最高理想。多少年来,千万个读书人“悬梁刺股”“寒窗苦读”,一旦高中,就会博得“光宗耀祖”,“封妻荫子”的殊  相似文献   

6.
古人云:“开卷有益。”“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可见,书籍在人的成长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是人走向未来的基石。读书已越来越成为人们重要的学习、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7.
李可能 《社区》2013,(32):8-8
古人说:“书中自有黄金屋”,是因为古人懂得想要得到黄金屋,就得走做官这一条路,而做官的唯一途径便是读书。望历史长河从古至今五千年悠悠流淌,读书自始至终是人们改变自己人生走向的金钥匙。  相似文献   

8.
培养人才的途径多种多样,但是每种人才培养都离不开读书活动。作为高校图书馆来说,如何把学生的读书活动与人才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呢?笔者结合自己的实际工作经验谈一点粗浅体会。一、读书活动与人才培养的关系1.读书活动是人才培养的基础。读书是获取知识信息、增长智能和培养个性品德的重要途径。要成就人才、要获取知识,就离不开读书。古人有“下笔千言,思接万里”就是博览群书的结果。杜甫有“胸藏万江凭吞吐,笔下千钧任自张”的深厚功底与“读书破万卷”息息相关。培根在其著作《论学问)中形象地描绘了读书的益处:“史鉴使人…  相似文献   

9.
“官清民自安”.说的是一种“和谐”.这种“官民和谐”一直是古人孜孜以求的愿望。如今,倡导廉政文化.构建和谐社会已成为共产党人不懈追求的社会理想。  相似文献   

10.
钱科峰 《社区》2014,(29):11-11
“绿衣捧砚催题卷,红袖添香伴读书。”红烛佳人,西窗伴读,古人这种读书意境曾经是许多读书人的美好向往。然而时过境迁,佳丽多在夜总会,窗前多是网游人。在现代人的文化生活中,一个ipad玩一宿,一部手机捧半天,就是缺失了捧书夜读这档事,家里可以没有书,却不能没有wifi,读书者几何?我们已可想而知。  相似文献   

11.
我爱读书     
古人云:“书籍是人类的良师益友”,“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应该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2.
要提高我国高等教育本科教学质量和人才核心竞争力,必须改变大学生轻松读大学的现状并塑造大学“苦读”的学习文化。我国大学生生活逸乐化已引发各种危机。中国有丰富的“苦读”传统但需要予以现代审视,现代“苦读”的本质是高强度和深加工的复杂性学习,具有六大特征并以身心承受力为前提和以幸福感为现实取向,大学“苦读”是大学的内在规定,并且具有守护大学权威、提升学习能力、涵养卓越人格等六大功能。要在我国大学倡导并践行“苦读”,应该发挥人才市场的正向功能、强化“苦读”的督促性管理、发展“苦读”的课程文化及完善“苦读”的风险控制。  相似文献   

13.
读书联欣赏     
重视读书,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古往今来.有许多关于读书的对联,令人喜爱。撰写读书联的人本身就是志在书山探宝,心向学海寻珠之人。他们撰写的读书联或谈志向,或谈情趣,或谈读书甘苦,或谈心得体会,或谈读书之益,或谈学习态度,都是肺腑心声,甚至是毕生苦读的经验,但总是意关爱书,指明读书的作用.指导读书、强调读书与实践并重,为人们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4.
乐书     
宗璞 《社区》2012,(5):6-7
多年以前,读过一首《四时读书乐》,现在只记得四句:“读书之乐乐何如?绿满窗前草不除。”“读书之乐乐无穷,瑶琴一曲来熏风。”这是春夏的情景.也是读书的乐境。“绿满窗前草不除”一句,是形容生意盎然的自由自在的情趣。“瑶琴一曲来熏风”一句,是形容炎炎夏日中书会给人一个清凉世界。这种乐境只有在读书时才会有。  相似文献   

15.
安武林 《社区》2005,(6):58-58
爱一个作家,最好的方式莫过于去读他的书;爱一个作家的书,莫过于把它丢进厕所里。厕所是一个污秽的地方,但若把你喜欢的书放进厕所里,绝无不恭敬的意思。我一直想在我的厕所里建造一个书架,可惜厕所的空间太小,无法把我最喜欢的作家的书放在那儿。读书是一种享受,古人有“三上”读书的习惯,其中之一便是蹲在厕所里读书,看来这般美妙的享受古人早已懂得。但古人所言的“红袖添香夜读书”,我倒没觉出什么好来。读书是绝对需要安静的,大概在家庭里,再也没有比厕所更安静的地方了。一个人独占,绝无人打扰你。即便你偶然想起某一件比读书更要紧的…  相似文献   

16.
退休之后,常有友人关心地问我:“现在闲着在家干什么?”我的回答是:“退休无事,读书写字,老有所学,快活如仙。”黄树则(前卫生部副部长)老人的两句诗“到老更觉知识浅,余年应是读书时”,成了我老而好学的座右铭。 古人有“读书最乐”、“读书更佳”的说法,又说“有工夫读书,谓之福”,所以也就有许多人终生读书不倦,晚年更觉读书好。《南史》说沈攸之“晚年读书,手不释卷”,徐广“性好读书,年过八十,犹岁读《五经》一遍”。陆放翁云:“读书有味身忘老。”这正是老年读书感悟的至理名言。 老来读书悟性深。清人张潮的《幽梦影》中有则妙喻:…  相似文献   

17.
古人曰:“读书须知出入法,始当求所以人,终当求所以出。”这是读书之法,习作之法也应如此。要想让学生写出好的文章.就必须在其头脑中“体悟”出一个鲜活的生命情景,才能最终达到透脱运用写作技巧的目的。为此,在习作教学过程中。我初步探索和尝试了能适应新课程改革的一种教学模式。即“体悟式”习作教学模式。经实践活动的尝试、感觉有事半功倍之效果。  相似文献   

18.
夏德锦 《社区》2010,(23):51-51
古人谓读书有“三上”之说,是说“时光容易把人抛”,劝读书人“莫辜负了好日头”,抓紧一切可用的辰光来读书。白日苦短,黑夜漫长,还得焚香以继昝。似这等读书行状,岂不显得匆忙了一些?目下读书种种:读应考书,为达龙门:读实用书,为强技艺……实是经世致用,目的性明确。  相似文献   

19.
劝学诗作为中国古代特有的一种诗歌形式,是儒家教育思想和学习思想的诗化呈现,也是中国古代悠久的劝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种以主题归类的诗歌类型,古代劝学诗的内容和主题范围相对集中,主要包括劝“立志”、劝“ 苦读”和劝“ 惜时”三个核心主题。尽管部分劝学诗鼓吹、宣扬功利化的庸俗思想,对古代的读书风气和社会风气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但总体而言,中国古代劝学诗中体现出来的积极进取、健康向上的主题和基调,仍是值得充分肯定的。在中国历史上,古代劝学诗对于儒家的读书、学习思想的传播、普及以及中国社会各阶层读书、学习风气的形成,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当我们形容一个人读书很多学识渊博时,会很自然地用‘读书破万卷”这句话,意思是,万卷书都被翻破,足见读书之多。那么古人的“万卷’’究竞又该有多少书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