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垦荒原 《可乐》2010,(11):76-77
泼皮和尚乾隆刚登基那会儿,一门心思钻研诗赋绘画,疏于朝政。乾隆最喜去的地方,是老城街一个叫草墨堂的画社。这个画社是京城有名的老字号,每天都有许多文人雅士来此饮酒论诗。一日,乾隆乔装打扮后,又带两名随从前往。  相似文献   

2.
清雍正二年平定了罗卜藏丹津叛乱之后,清政府立即加强了对青海藏区社会的治理和管辖.至清朝中期乾隆朝期间,清政府在继续实行雍正朝政策的基础上,依据全国及青海地区的形势,对青海藏区社会实施了具有弹性的政策.文章依据相关史料,探讨了乾隆朝对青海藏区社会的治理方略.  相似文献   

3.
一幅画     
午睡起来,开了门,醒醒脑子。风一波一波的,把房间弄得当当响,身体也就有些活动。这时的太阳说是夕阳还早,但有了夕阳的意思,淡淡的,平平的,旧旧的,仿佛茶隔一夜。走廊上朱色栏杆斜挑出影子,而粉墙只在房门口端出一个“简明的”三角形。附近的香樟树呼呼,堆堆浓绿的树叶柔柔地趴上三角形两边的细腰,堆堆浓绿。此刻,我在江南的一个古镇,为博物馆工作,内心奇怪的不安。人到中年,怕出门在外。或许如此吧。有点凉,想去披一件衣服,却想起了刘。很突然。突然是朴素的粮食,我喜欢。于是就想写一点什么了。写一点什么呢?我边写边想。刘的故乡在靖江,…  相似文献   

4.
5.
乾隆御制《平定两金川告成太学碑文》对大、小金川土司的地面与人口,有地不逾千余里,人不满三万户与地不逾五百里,人不满三万众两种叙述传统,但二者与实际情况都不相符。前者可能是故意夸大,尤其是对两金川土司的人口夸张过甚,后者相对较为接近清朝官方对两金川土司的认识。  相似文献   

6.
自读墙上挂着一幅画,画上画着小方桌,桌上竖着一支红蜡烛。蜡烛头上的火焰,像一朵快要开放的花,但是,火焰没有光。这只是一幅平平常常的画。  相似文献   

7.
乾隆对西藏的治理是康乾盛世一项主要的内容,它有力地维护了祖国的统一和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为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共同进步谱写了动人的乐章。本文从乾隆治理西藏的做法和特点入手,较为详细地论述了乾隆治理西藏的内容及利弊得失,为巩固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扬州音乐,包括清曲小唱、说唱音乐、十番音乐、歌舞音乐、昆腔音乐等艺术表现形式,在清康乾盛世再度汇聚成南方中心,特别是乾隆时期,达到辉煌巅峰。这种盛况,除了京都,全国没有任何一座城市可以与之匹敌。  相似文献   

9.
康熙、乾隆的南巡,对巩固多民族国家的统一起了积极的作用,而且在南巡途中,不废政务,兴修水利,解决黄河水患,修建海塘,做了许多有利于国计民生的事。但同样是6次南巡,康熙的南巡,促进了东南地区社会的发展和稳定,对国家统一、抵御外敌、赈灾恤荒、考察官吏都起到不可泯灭的作用。而乾隆的6次南巡,加重了封建政风的败坏,激化了阶级矛盾,清朝由盛而衰。  相似文献   

10.
吴晓波 《可乐》2011,(8):57-57
乾隆与乔治·华盛顿,一个留长辫子的古代皇帝,一个穿西装的美国总统,他们怎么可能碰到一起呢?糟糕的是,这真的不是一个与穿越有关的问题。乾隆与华盛顿是同时代人,而且都是在1799年去世的,乾隆死在年头,华盛顿死在年尾。  相似文献   

11.
张照在清雍正、乾隆年间官刑部尚书,亦以擅书名于当时,为乾隆朝官样书风的代表。张照去世后,乾隆对其书迹多有题跋,从风格、地位、影响对张照书法给予高度肯定。在乾隆对张照书迹题跋中,明晰指出张照书法取法米芾、董其昌而能有超越之处,学习颜真卿又能得其神采,承续晋人直入山阴之室。乾隆三次集宫廷中张照旧迹为春帖子词并反复题赞,后敕命大臣搜集张照书迹,钦定刻石,成《天瓶斋法帖》。  相似文献   

12.
13.
她从画中来     
2011年6月3日,伦敦,白教堂画廊日前举办英国政府艺术展,首次对公众展示了英国政府所收藏的1万3千多幅绘画作品。画廊员工伊丽莎白正注视着名为兰卡夏集市的作品,照片虚实之间,就好像是伊丽莎白从画中的集市穿越来到现世。图片/CFP  相似文献   

14.
清代新疆哈萨克贸易是边疆史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是清代西北民族贸易史中的重中之重,乾隆时期新疆哈萨克贸易发展迅速,其贸易中心地点也从乌鲁木齐转向伊犁,客观上成为这一时期清朝政府治理边疆政策之哈萨克政策走向的重要考量。  相似文献   

15.
从前,有一个露宿街头的乞丐,他认识了一个贫困潦倒的画家。不久,画家积郁成疾,临终前,画家送给乞丐一幅画。画的是一双大手和一张微笑的脸,乞丐欣喜若狂,因为□ 白国宁他曾听说过一些画家死后出名的事。于是,他便开始等着某一天用这幅画卖一大笔钱,一年过去了,两年过去了,他等了许多年,画家没有出名,后来乞丐带着遗憾离开人间。富有戏剧性的是也有一个乞丐,同样的这个乞丐得到了一位画家的—幅画,画的内容同样是一双大手和一张微笑的脸,乞丐看懂了这幅画,他没有高兴,只是痛快地笑了一整天。从此,他不再向别人乞讨,他开始用自己的双手赚钱。…  相似文献   

16.
王永斌 《社区》2010,(2):11-11
驰名全国的北京“都一处”烧麦馆,是一个有着二百四十多年历史的老店。 最初,它是一个姓李的山西人开设的“李记酒馆”。由于“李记酒馆”招待顾客和气热情,酒味醇香、酒菜实惠,尤其有北京独一无二的马连肉、晾肉等小菜,色鲜味美,深受酒客的欢迎,买卖越做越兴旺。乾隆十七年(1752年)年三十,酒客稀少,大多数店铺早已关了门。可是“李记酒馆”却是不过子时不关门,它要做别人不做的生意。  相似文献   

17.
清水教是乾隆后期出现的一个民间秘密教门,在清代秘密社会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学术界对于清水教的研究多着墨于乾隆三十七年爆发的山东王伦清水教起义.通过对清廷镇压清水教的王中、刘省过教案,吴克己教案,王伦清水教起义案,以及直隶大名府段文经杀官劫狱案这些教案的梳理,可以勾勒出清水教退出历史舞台的过程.  相似文献   

18.
乾隆时期粮食短缺(主要针对社会民众而言)问题日益严重。全国性粮食价格的不断上涨和各地抢米闹粮风潮的频发是这一时期粮食短缺的主要表现。乾隆政府对粮食短缺原因进行了全面探讨,认为:官方控粮过多,人口的急剧增加,人均占有耕地减少,酿酒、奢靡之风的盛行和自然灾害频繁爆发等因素是造成粮食短缺的原因。对粮食短缺原因的探讨,为解决粮食短缺问题相关措施的制定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9.
乾隆时期,社会风气奢靡,造成粮食巨大浪费。为了缓解粮食短缺压力,乾隆政府实行了禁奢政策,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粮食短缺状况。但由于奢靡是封建制度本身无法克服的,因此禁奢政策没有取得明显成效。  相似文献   

20.
清代食盐实行国家专卖制度,各个盐区划界行销,禁止越界贩卖。由于盐区最初的不合理划分,众多边缘地区官盐价格昂贵,百姓食盐不便,私盐趁机侵入,以致官盐壅积难销。为了解决此问题,乾隆帝决定改划盐区,但旋而以失败告终。究其原因,乃是两淮盐区赋税最多,税课最重,商人报效,借地势以缉私和盐区机构复杂五方面因素共同造成的。尽管乾隆改划盐区失败了,但却进一步巩固了两淮盐区的中心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