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先人”即“先代”;“拂士”当释为“能够直谏矫正君主过失的贤士”;“讥”应释为“批评。指责”;“或”即“有”;“区区”当释为“款诚,忠爱”,“随”即“轻易,随便”;“诟病”属同义并列,“耻辱”之意;“岂遽”属同义连用,同“岂讵”,“庸讵”,“难道”的意思;“”当释为“大腿上的肌肉;“过”即“探望,看望”之意;“踬踣者”即“跌倒的人”,引申为“死去的人”或“牺牲的人”,严妆”属同义并列,即“穿着打扮”之意:“德”为动词,“感恩,感激,感德”之意。  相似文献   

2.
该文就“荼”与“茶”之异同略加考释,以期弄清“荼”“茶”纠纷之缘由。结论是“荼”及其异称“茗”、“荬”、“(荈)”、“选”等,都是指“苦菜”。“茶”本名“檟(或作‘(木荼)’字)”,即“苦荼”。二者本自不同一为草本,可食用;一为木本,可入药、饮用。“荼”与“檟”相混,始自晋。及唐始见“茶”字,并以代称本届“苦莱”之“荼”、“茗”等。此后,文献中“荼”与“茶”混用尤甚。  相似文献   

3.
《西游记》以“仙石”化猴为开篇,其所谓三大部分,实乃写了本质为“仙石”之“孙悟空”的两次西游,乃起于“西游”,终于“西游”;败于“西游”,成于“西游”,故日“西游记”。但是正如“西游”只是悟空“修功”之“门路”,也是作书人所谓“心性修持”以“完大道”过程的象征,真正的“修心”之“大道”并不在“西游”,当然也就不在“取经”,而在自“心”之明悟。《西游记》作为“仙石”而能“悟空”的“修心记”,实为一部以“修心”为旨的“仙石记”。其为后来《红楼梦》托始“石头”以为“石头记”的前驱,不亦宜乎!  相似文献   

4.
“右”原始词作“右手”或“右边”讲,古读上声。“右”和“又”同词,但是中古人作注时“右”作“右手”和“右边”讲读上声,“又”作此义讲读去声。从语言的角度说,作“右手”或“右边”讲的“右”不论写作“右”还是写作“又”,都本读上声。“右”的滋生词,作“扶持”“帮助”讲,则读去声。“右”的变调构词当来自上古,甲骨文即有变调构词,至迟晚唐以后,“右”的原始词的读音开始向滋生词读音混同,如同今天的读音。  相似文献   

5.
《世说新语》中的“阿堵”为远指代词,相当今天的“那个”、“那里”,它的源头是“何处”;作为远指代词,魏晋演变作“阿堵”,唐宋元时作“阿底”、“兀底”,今方言中作“兀搭”;作为疑问代词的一支,古书或作“何处”或作“阿堵”,今方言中作“阿搭”、“阿坨”等。“阿”是“何”的同音通假,意义发展或作疑问代词,或作远指代词,不是传统所说的语气词。“兀”作为“阿”的音变,是远指代词,也非语气词。  相似文献   

6.
在韩非之前,“法”、“术”、“势”并非孤立,这在先秦典籍中多有反映。通过对比荀子与韩非关于“法”、“术”、“势”的思想,发现:荀子以“法”为“治之用”,韩非以“法”为“治之体”;荀子突出“术”之价值理性,韩非彰显“术”之工具理性;荀子重“人设之势”,韩非则重“自然之势”。荀子将“法”、“术”、“势”进行了道德化的改造,而韩非则整合“法”、“术”、“势”,完成了法家学说的系统化。  相似文献   

7.
释“永”     
“永”的常用词义为“长”,但“永”的本义向来众说不一。“永”的甲骨文形体有四种形式,“永”是“泳”的本字,“永”借表“咏”义,“咏”与“谅”为异体字。“永”、“泳”、“咏”、“谅”音义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8.
罗鸣 《中华魂》2014,(15):42-42
何谓“皇帝心理”?末代皇帝溥仪在“文革”期间“劳动改造”时曾对人说:“一个人在当权的时候容易独断专行。”他举例说:他当年做皇帝时,宫里有个姓黄的小太监,黄姓令他不爽,硬把人家改姓黑。由此观之,所谓“皇帝心理”,其实就是“独裁心理”。在封建制度下的皇帝,一言九鼎,至高无上,拥有“生杀予夺”的特权。一旦拥有这种特权,就很容易产生唯我独尊、独断专行的“皇帝心理”。有了这种“皇帝心理”,再经过人的“吹”“拍”“抬”“捧”,就越发肆无忌惮、狂妄至极。  相似文献   

9.
孟姜女:按照先秦的女子称呼,孟姜女其名在前,即“孟”;其姓在后,即“姜”。“孟”在此处是排行的称谓。在古代的排行中,老大称“孟”或“伯”,老二称“仲”,老三称“叔”,最小的称“季”,孟姜女就是“姜家的大姑娘”。  相似文献   

10.
清代冕宁县衙档案开始时间早,时间跨度大,始于康熙三十一年,止于宣统三年,对清代当地汉、藏、彝等民族生活情况有清晰记载,其中俗语词颇多,未受到语言学界重视。冕宁县衙档案中出现的“殴衿”“搕”“团正”“原报”“着落”等五个俗语词意思费解。根据语境,结合传世文献,“殴衿”是“撕烂衣服”义。“搕”是“狠夺”义。“团正”是“地方基层单位的头目”义。“原报”是“向司法机关提出诉讼的一方”义。“着落”是“落实诉讼问题解决者”义。考证清楚这些俗语词的含义,消除冕宁档案阅读障碍,补充辞书未收词条或义项。  相似文献   

11.
“无赖”是中古、近古汉语中常用的俗语,多见于诗、词、曲。然诸家释义多误,原因亦在于望文生训,随文释义,未能根据语素确立有概括性的义项,又忽视于“无赖”意义发展转换的时代性。笔者为此提出辨误,以为:“无赖”本义为无靠,引中为指放刁撒泼等不端行为以及有这种行为的人,又引中为无可奈何,由此引申为无聊,再引申为无限,众多。从无聊义又发展为讨厌,烦闷、空虚,无意义、不庄重三项,所以“无聊”与“无赖”实为同义词。至于“无奈”,则在“无可奈何”义项上与“无赖”同义,又在“无限”义项上和“无那”同为“无赖”的代音异写词。总之,“无聊”、“无奈”以及“无那”都与“无赖”有一定的词义发展关系。  相似文献   

12.
王军 《社区》2009,(15):10-10
什么是公益?从字面上理解,“公”乃公众,“益”即利益,“公益”合为“公众利益”。那么,做“公益”事就是做“公众利益”的事吗?其实不尽然,或者说这只是公益的一个方面。“公益”的另一面应该是大家的利益,“公众”即“大家”,“大家”也包含自己在内,做公益的事就是做自己的事。  相似文献   

13.
“领”由本义“脖子”转指“衣领”,并由“衣领”发展成为计量有“领”之“衣”的量词,但其并未成为有“领”之“衣”的专职量词。南北朝时期,“领”可以和多种单件物品搭配,使用范围逐渐扩大,成为一个比较活跃的量词。“领”的主要功能是用来量上衣的,明代,这一功能最终被后起的“件”所替代,导致了量词“领”功能的整体衰退。  相似文献   

14.
白居易《送客南迁》诗中“飓风子里黑, 草四时青”的“ 草”,一般注家引用前人注解为“山菜”,这是错误的。“ 汉”本义是一种山菜,也表示一种草药“ ”,即“五原之韭”。白居易借此字的形体和读音来表示一种新的意义——“荨麻”,宋人张邦基承用,李时珍《本草纲目》将“ ”视为“荨”的异体字,这样“ ”字就获得了第三个意义:“荨麻”.同时,“ ”和“荨”两字的读音和意义也产生了感染和混同,现代汉字“荨”行而“ ”废,个别字典把“ ”作为“荨”的异体字。诗中“ 草”应为“荨麻”,是一种毒草,这样解释才符合诗歌的整体义蕴。  相似文献   

15.
宋元以降市语中有“~老”系列词,用“氣老”指饭,“希老”指米。由于命名理据曲折晦涩,加之时过境迁,仍有需要训释词义或阐明理据。今拟从三个方面考察“氣老”“希老”的命名理据:从字形和字音考察语素“氣”和“希”,“氣”为“餼”的本字,二者在“馈赠刍米”义上实同一字。“氣”也就是“餼”,“希”“稀”均当是“餼”的记音字;从构词分析语素“老”,“老”的性质是名词后缀,去掉“老”后词义不变,“老”为无义的衬字;从“氣老”“希老”同样命名理据延伸出的相关系列跟饭米有关系的词语用“气”或“希”来命名,现代汉语方言还有佐证。  相似文献   

16.
朱子所言“知”“行”的核心义涵,不是“成物”领域内的“认识此事物并谋定处置方案”和“将之付诸实施”,而是“成己”领域内的“自我提升”和“自我保持”。其对于知行轻重的看法,并非“行重于知”,而是知行各有其“重”。朱子对于知作出了浅、深的区分,对于行则相应地作出了小、大的区分,其在知行次第问题上的看法与其说是“知先行后”,不如说是“浅知-小行—深知-大行”。朱子有时以“真知”为“行”的前提,有时又以“行”为“真知”的前提,似涉逻辑谬误,但实际上后一种说法中的“真知”并不是指“真知”本身,而是指“真知的意味”。这些关键点的探明,极有助于重新理解朱子知行论的价值以及日常的知行实践。  相似文献   

17.
“秃噜”在东北方言词中属于满语音译借词,是一个意义丰富的动作动词,在句子中充当谓语和结果补语。关于“秃噜”与“着”“了”“过”连用问题,前人认为“秃噜”仅能与“着”“了”连用,而不能与“过”连用,但没有结合例证进行具体分析。通过新浪微博语料库检索,结合应用实例发现“秃噜”能与“过”连用,强调动作发生的经历。基于词典中对“秃噜”的释义情况和大量语料,将“秃噜”的语义特征归为掉、松动、变换、过度、吃五个方面,其中表示“吃”的语义在词典中未被收录。“秃噜”在表示“吃”的语义特征时,一方面指“吃”的动作,一方面用来形容“吃”的速度,该义项应补充到新版的词典中。“秃噜”在使用时通常前面与“别”连用,后面附加“了”位于句尾。  相似文献   

18.
人类的一切知行活动离不开“思维”,而“思维”又始终以“意象”为内容。它初由“观察”与“记忆”的两大支柱丰富“意象”,再由“联想”与“想象”的两大翅膀拓展“意象”(多),然后由“形象”与“逻辑”(二)的两大思维运作“意象”,最后由“综合思维”统合“意象”(一(○)),以发挥最大的“创造力”。如此周而复始,便形成“多”、“二”、“一(○)”的螺旋结构,以反映“意象系统”。而这种结构或系统,不但可在哲学层面寻得它的依据、文学层面考察它的表现,也相应地可在美学层面找到它的归宿。  相似文献   

19.
《庄子·逍遥游》中“去以六月息”的“息”,前哲时贤或释为“休息”,或释为“气息,指风”,从对《庄子》内篇中“息”及与之相关的词的用法统计中可以看出,《庄子》内篇中,凡“停留,止息”都说“止”,不说“息”,“息”最主要的用法是作名词或动词,意为“气象,呼吸”。所以,这个“息”应采取第二种解释,“去以六月息”意为“(大鹏)离开北海要凭借六月的大风”。  相似文献   

20.
问方式的疑问代词常用“怎么/怎嘛”的合音形式“咋”、“作”、“啧”以及省略形式“怎”等,少数方言用“阿地”“得嗫”等。问原因的疑问代词有两套,一套是“怎么”、“咋”、“啥”、“甚”等,另一套是“(因)为啥”、“(因)为甚”、“(因)为什么”等,少数方言用“阿”和“争”提问。问程度的疑问代词在晋方言中一般用“多”,少数用“多来”、“多嗫”、“多待”等。“咋”是“怎么”的合音形式,“作”、“争”可能是近代汉语疑问代词“作”、“争”的沿用与发展,“作么”的产生时期应比“怎么”要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